一座城市的記憶 一個作家的命運
「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於這個城市,
.《我的名字叫紅》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奧罕.帕慕克半自傳作品
.近百幅伊斯坦堡歷史照片、帕慕克家族珍貴照片首度曝光
.誠品選書、金石堂強力推薦
.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
.金石堂年度最具影響力好書
阮慶岳、南方朔、侯文詠、詹宏志、楊澤、楊照、廖炳惠、盧郁佳、
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帕慕克以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
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頹圮的鄂圖曼別墅、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獲獎紀錄:
◆1979年第一部作品《傑夫代特先生與他的兒子們》(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之屋》(Sessiz Ev),並於1984年得到Madarali小說獎;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The White Castle)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
◆1990年出版《黑色之書》(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
◆1997年《新人生》(The New Life)一書的出版在土耳其造成轟動,
◆1998年他的第六本小說《我的名字叫红》(My Name is Red)出版,這本書確定了他在國際文壇上的的文學地位;
◆2006年,奧罕.帕慕克榮獲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城邦)
「21世紀台灣在國際詩壇的交流活動,就是我餘生要為台灣貢獻微薄心力的功課重點。」李魁賢從事詩創作和翻譯逾半世紀,創作超過千首、翻譯五千首,獲國家文藝獎、吳濁流新詩獎等獎項,也屢獲國際詩壇肯定,印度國際詩人協會三度提名他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2001、2003、2006年),是台灣第一位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詩人。耕耘文學一甲子的李魁賢,彷若應證了他的生肖屬性──腳踏實地、奮力打拚的台灣「牛」。多年來,他本著「台灣意象.文學先行」的信念,不僅將台灣詩和台灣詩人推向國際,帶領台灣詩人參與國際詩歌交流活動,足跡遍布薩爾瓦多、印度、蒙古、尼加拉瓜、古巴、智利、緬甸、孟加拉、馬其頓、秘魯、突尼西亞、越南、希臘、羅馬尼亞等國,更將國際詩人的創作帶回台灣讀者眼前,跨越疆界限制。新世紀詩路(poetry road),記錄二十一世紀以降,李魁賢參與國際詩歌節的所見所感,猶如古代絲路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最佳途徑,這位八旬的詩壇前輩至今仍以超乎常人的勇氣和堅強意志,持續在詩路上穩健前行。「李魁賢耕耘文學一甲子,詩作具現實經驗與藝術功用,累積豐碩創作,豐富台灣文學內涵,致力於台灣文學之國際交流、推廣,為台灣文學發聲,且透過世界文學漢譯,在台灣打開世界文學之窗,是具有本土性與世界觀的重要作家。」──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 得獎理由
《替天行盜》所說的切格瓦拉現象在世界各地都可見到尤其隨著各種書籍與電影的宣傳切格瓦拉幾乎成為革命者的的革命運動一路 ... 他的身份相當多元既是個職業的革命家、冒險家、 們透過《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 、 《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等書對這號人物 ...
全新修訂|全球翻譯38國語言的暢銷歷史入門書 這本書寫來並非為了取代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你不用寫筆記、不必背年代或人物,只要輕鬆愉快地讀下去。我也保證,絕對不會考大家。 - 宮布利希 「如果學校的歷史課這麼有趣,就不會打瞌睡了!」宮布利希以生動的口吻,像在為自己孫子講述歷史故事般,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帶領讀者展開一場涵蓋人類浩浩蕩蕩、風起雲湧發展的世界歷史之旅。 從高空眺望,你會看見遠方的金字塔聳立,希臘衛城閃閃發光;前面有蜿蜒的萬里長城、羅馬的凱旋門、山丘上的騎士城堡、宏偉莊嚴的大教堂;再近一些,無敵艦隊航行在大海中,戰爭廢墟的濃煙不散,花園裡是豪華的凡爾賽宮,街道上傳來呼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聲音。更近處,工廠煙囪在冒煙,火車汽笛在鳴響,摩天大樓高聳入雲霄……。 讀者可以看到過往人物、文明發展的軌跡、時代的精神與轉變、重大世界的前因後果,藉此一探遠古到現代歷史的面貌。宮布利希的孫女也將告訴你,這本風靡二十一個不同國家讀者的作品,背後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就在翻頁的瞬間,你將與世界各地的讀者一同潛入歷史的波濤中,彷彿在眼前重新看見這些歷史的畫面與場景!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城邦)
城市磁場
... 所描繪君士坦丁的基督符號往往顯現於星座型核彈的威力並伴隨著震波和蕈狀雲想必是十分壯觀的景象但如果是這樣馬克森提烏斯 ... 沙卓門教會史一向熱衷於提倡宗教的皇帝君士坦丁在各地興建了敬拜上帝的基督教建築物特別是在一些大城例如比提尼亞的尼科 ...
�你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邊城,多引人遐想一紗玉河河在哪裡?你一個人暗自憑弔,無人知曉。河在,城在;河亡,城未亡。看_!南方大門戶日夜趕工,黃土飛揚,等半島午後的對流雨急下,淋漓泥水從四面八方,滾進溝渠,最後把半面海峽水,染成濁黃,外人乘車經過以為來到黃河口,熱帶南方也有黃海半張。你也別太難過,河在你行經的腳下,見不著太陽,夜裡抬頭時沒有星光,不知外面是陰晴或圓缺。河啊河,流經城中心臟,底河啊,是誰給你取的名字,美哉,汝名,紗玉之河。得回到你的前身,或前生,下游,問一問岸邊剛搭了幾間草屋的潮州人,或華人港主,還是用你殘破的馬來語恭敬唯諾的向天猛公依布拉欣詢問,是他首先將荒莽小村更名為Johor Bahru,都不行,你口中還留著臺北華語的口音,潮州話根本沒法講,而你的馬來語在考完SPM以後便自廢了十年,呀呀呀,比手劃腳,這河底名字由來,“知影嗎?”,“ Kamu tau tak ?”。你只能望文生義而嗟歎了。河岸有白沙,質如玉,似帛紗,得其名,曰紗玉河。河源自義興路綿裕亭義山處,往南,沿地不佬路、蘇來曼路、黃亞福街、關卡口,出海。河把邊城分為東西兩半,你想像巴黎的塞納河不也是把花城自此分為河左岸,河右岸嗎,左岸人文薈萃,右岸林立高樓。回過頭看,河左岸朝夕變化如天上雲彩,一不留神你會錯過巴士,找不到站牌,巴士行經的道路改了又改,到今天,你還搞不清楚究竟巴士站又搬到哪去了,同時聳立巫統大廈,馬華公會等,還有拆卸掉的新金都戲院,你曾和國中同學一起來看超大螢幕的電影《末代皇帝》,如臨故宮現場。沿河西走,有各族寺廟相安毗鄰而建,一座你沒法發音的Rajamariamman Kouil興都廟,廟前原為翁固本夜市,折騰好一陣最後搬遷至明理南街後巷,你傍晚在廟前右側臨時搭建不成樣的巴士站候車,見高聳A字型的廟塔層層疊疊的印度神宇斑斕色炫,自塔尖懸掛油黃小燈與彩旗而下,廟門外有印度油香和煙嫋繞,排排倒掛鵝黃花圈,你從沒想過進去,仿佛是異國景色,與你無干,有廟宇咚咚鐘聲通過廣播器響起,天上暗雲如白象行過。再過去一點,同樣得腹語默念,Kurdware Sahib,錫克廟,屬北印度族,高二層,廟牆色素白而淨,靜靜地蹲伏在四周張狂的建築林中。河西、河東,城中老建築,多建於戰前。黃亞福創柔盛港,右岸,陳旭年辟為商場、巴_、公市,一時河水歡騰熱鬧,築河堤岸,泥澤清除,河面上有舯船往來,水光粼粼,有華族婦人岸邊淘米、擣衣、小孩戲水、人垂釣,如在雲南某個遠古山水小城。怎麼可能是在這裡,如果不是你親眼目睹,在河西一間華人老茶室,你因為等巴士沒來,尿急,借用廁所,在櫃檯後面張掛幾張黑白照片一點都不起眼,老闆娘想必是潮州人,口裡刁著煙輕瞟你一眼,你定睛再看,上面寫著,一九五五年,柔佛巴魯老巴_旁,紗玉河圖。出了茶室,河岸被圍籬圍堵在裡邊,印尼工人在河上灌水泥,鋪紅磚人行道,搭帆形帳篷,大王椰子、蒲葵、蛋黃花、羊蹄甲樹好幾棵,南國風。河,在底下,地下,成了名副其實這座城市的下水道,陰溝,任碩鼠、蟑螂,行走其上,流淌或淤積著餿食,腐屍,用過即棄的保險套。你應該誦念一段河觴曲啊,無主之鬼謂之觴。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袤,別人必把你當秀逗,為一條腐臭乾癟的河溝煞有其事淒淒惶惶如喪考妣,讓它早日入土不好嗎,讓市容美麗通暢有綠蔭置其上,儼然一座綠色青塚。你繼續念,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照片是時間的化石,攝影師作為目擊者,讓更多人看到正在發生的歷史。他們所記錄的這些事情,不該被忘記,也絕不能重演。 22位當代著名的報導攝影師,23組奪得攝影界最權威獎項的不朽作品。這些攝影作品有的是伊拉克的戰火,有的是非洲的狩獵,有的是索馬里的海盜,有的是黑色兵工廠……攝影師們講述自己在戰火、苦難中所看到的一切,攝影師和被拍攝者之間的故事,以及拍攝一幅幅經典照片的原因。這些照片和故事,讓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紛繁複雜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如果你是羅傑.克勞利《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忠實讀者就不能錯過講述這座榮耀之城3000年史的史詩巨作它,曾是凱撒之城,也曾是蘇丹之都,千百年來屹立在歐亞的十字路口上,看盡成王敗寇、世事滄桑湯瑪士.麥登是個說書人,本書將細說從頭自西元前七世紀希臘時代建城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土耳其,橫跨近三千個歲月的伊斯坦堡千年史伊斯坦堡佇立於歐洲之端,遙望亞洲海岸,三千多年來始終以世界十字路口城市之姿傲立,歷史上從未有其他城市長久位處世界舞台的核心,擔當諸多偉大帝國與多元文化之都。在本書中,讀者將親眼目睹改變世界歷史的男男女女,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狄奧多拉皇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大帝及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此外讀者也將見證雄偉的狄奧多西城牆、裝飾華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三千年來伊斯坦堡的改變與重生。正如其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伊斯坦堡永遠在諸多兩極中來回擺盪,是東西文明的交會點與戰場:歐洲與亞洲、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東羅馬與西羅馬、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千年中它曾是帝國榮耀之都,但也曾數度淪為罪惡淵藪之城;它曾擁有基督教世界堡壘之稱的狄奧多西城牆,但也曾數度遭外敵或內奸長驅直入,五十萬人的繁華之都轉瞬成為一片廢墟。伊斯坦堡的迷人之處就在其多文化的融合角力,以及不斷變動的歷史,前者讓人目不暇給,後者則令人掩卷嘆息。本書是近年少見以伊斯坦堡史為核心的通俗歷史作品。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歐洲中世紀史的湯瑪士.麥登,以傑出的文字能力、淵博的地中海文明知識、三十多年進出伊斯坦堡的實地考察經驗,傳承西方的說書人傳統,為伊斯坦堡寫下一卷令人驚嘆的傳記,捕捉該城市數世紀以來的榮耀與挫敗、繁華與崩殞。《榮耀之城.伊斯坦堡》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故事、一部單純的城市史,更是近三千年來,東西方文明在世界的十字路口衝突、併吞、建設、妥協、相互影響的故事,在在可以給予我們驚喜與反省。【專家導讀、各界推薦】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范姜士璁 專文導讀「轉角國際」專欄作家│王健安作家│阿潑「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出版社 馬可孛羅 (城邦)?
中国年度散文
當旅行與閱讀交會, 親臨故事現場,感悟經典的哲與思 旅行,是走進世界,走進歷史,走進別人的故事。 從台灣飛往世界各地,過去那些閱讀過的文學作品,就像種子一樣在心中萌芽。 走遍世界各地,踏上文學大師的故鄉,回看那些年輕時閱讀的著作,一切,仿佛都有了答案。 漫步阿爾及利亞的街道,體會卡謬在《異鄉人》中寫道的孤獨感、異鄉感;站在金閣寺前,親眼見證三島由紀夫在《金閣寺》中所呈現的,顛覆日本美學的暴烈美學;透過《看不見的城市》探討旅行記憶中的真實與虛構;在異國情調與好奇的驅使下,前往西西里島後重新解讀《教父》,感受文本中的「情」;站在布拉格的舊城廣場上,頓悟米蘭.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所深埋的鄉愁;踏上拉丁美洲,尋找《百年孤寂》中那個下雨下不停的馬康多。 旅行是文本的重現、延伸、解構與再造,親臨過書中故事的真實空間現場,才會發現原來所謂的「現場」其實就是一座心靈「劇場」。等到旅途歸來,再翻開同一本書、讀同一頁的文字,字裡行間彷彿是剛剛走過的明巷暗弄,看故事的你,從此成為書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