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定有救【暢銷修訂版】: 我40歲得糖尿病,「先吃蔬菜養生法」有效控制血糖,抗糖20年醫生的真實告白

糖尿病一定有救【暢銷修訂版】: 我40歲得糖尿病,「先吃蔬菜養生法」有效控制血糖,抗糖20年醫生的真實告白
ISBN-10
9578950551
ISBN-13
9789578950559
Category
Cooking / Health & Healing / Diabetic & Sugar-Free
Pages
224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d
2018-11-07
Publisher
采實文化
Author
內場廉

Description

  一位醫師30歲被診斷出高血糖、40歲罹患糖尿病,
  抗糖20年,以自身慘痛經歷發現──
  「先吃蔬菜養生法」竟能有效控制血糖,打敗併發症!

  「我40歲得了糖尿病!經歷洗腎、吞降血壓藥、白內障等10種併發症,人生曾經慘不忍賭!如果你繼續忽視糖尿病,10年後的命運,就和我一樣!」本書作者是一位醫師,長年錯誤的生活習慣,40歲罹患糖尿病,然而初期沒有任何症狀的他,雖然是醫生,卻輕忽了糖尿病的可怕,照樣大口喝酒吃肉、熬夜加班。就這樣過了10年,糖尿病的魔掌悄悄地伸向他,一點一滴奪去他的健康……。

  最先爆發的是腎病變,緊接著鼻竇炎、牙根囊腫、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神經麻痺、呼吸中止症……,一連串的併發症接二連三向他襲來。先後進出醫院,接受大小手術不下十次的他,就算悔悟過來,積極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控制各項血液檢查數值,也改變不了10年前造的惡因,走上洗腎一途。

  ◎ 5年存活率不到一半!致命程度比癌症還可怕!
  腎病變、鼻竇炎、牙根囊腫、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神經麻痺、呼吸中止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白內障、牙周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動眼神經麻痺、下肢知覺障礙,免疫力低下造成各種感染症、腹膜透析導管感染、灰指甲…。
  上述全是糖尿病的併發症,你能想像當這些併發症「全部」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有多痛苦?
  然而,這些併發症卻不幸地降臨在本書作者身上,現在他要以抗糖20年的經驗,告訴你更多關於糖尿病的驚人事實:
  ■ 糖尿病不是胖子的專利,「瘦子」反而更有機會!
  ■ 手腳易麻?腸胃不好?當心糖尿病已經上身!
  ■ 愛吃炸雞、鹽酥雞、愛喝手搖飲料、嗜吃甜點的人,要注意!
  ■ 罹患糖尿病,可能會過著「眼睛一直動手術」的日子!

  ◎ 一個抗糖20年醫師的血淚自白,糖尿病是比「死」還可怕的病!
  隨著生活富裕、飲食日趨世界化,糖尿病儼然成為國人第一大慢性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罹患或屬於高危險群。對於這個「富貴病」,你認識多少?

  糖尿病絕不是老人專屬慢性病,台灣糖尿病人口不但日趨年輕化,死亡率也逐年攀升,根據統計,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因為糖尿病而喪命,下一個,難保不是你!

  可悲的是,糖尿病如此普及,我們對它卻所知甚少!糖尿病到底為什麼產生?有什麼危害?又該如何預防、控制?身為重症患者的他,最能感同身受、娓娓道來,本書將一一告訴你。

  ◎ 破解3大迷思,還原糖尿病致命真相
  你是不是太小看糖尿病了?錯誤的認知與忽視,後果將不堪設想,快檢視以下3大迷思,現在正視還來得及!
  【迷思1】糖尿病不痛不癢,根本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迷思2】只有胖子才會得糖尿病。我這麼瘦,不可能生病!(☓)
  【迷思3】只要好好控制血糖就不會發作。(☓)

  ◎ 糖尿病併發症多,小看它,總有一天會要你的命!
  讓人「不易自覺」是糖尿病最大特徵,既沒有癌症致命性高,又不像心臟病般毫無預警,老來照顧也不比中風累煞子孫,多數人因此小看了它。

  其實,糖尿病才是悄悄奪走健康,讓人比死還痛苦的隱形殺手!不要以為這個病不痛不癢,沒有任何徵候就可以鬆一口氣,糖尿病惡化會導致嚴重併發症,恐怖的是這些併發症,必須等到發病後5年、10年後,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在那之前,患者幾乎沒有任何自覺症狀。

  前總統蔣經國因糖尿病,腳趾組織壞死、截肢;安潔莉娜裘莉飽受妊娠糖尿病所苦,甚至引發憂鬱症;秀場天王豬哥亮上台前狂吞藥,險些併發白內障……。

  除了各位熟知的腎病變外,糖尿病還可能引發視網膜病變、白內障、牙周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動眼神經麻痺、手腳麻痺、感覺障礙、腸胃功能不全、汗腺異常、男性性功能障礙、下肢知覺障礙、感染症、灰指甲、動脈硬化等多達數10種可怕併發症,讓你出入醫院,如同家常便飯。

  忽視糖尿病,身體在短期內雖看似沒有任何不便,10年後卻注定難逃洗腎命運,甚至動脈硬化,併發腦中風,晚年只能臥床靠機器渡過餘生!這麼恐怖的疾病,絕不能輕忽!

  ◎ 3個好習慣,遠離糖尿病帶來的的「早死危機」
  作者鬼門關前走一遭後,長年實行以下3大習慣,血糖、血色素回到標準值,順利擺脫5年存活率50%、組織壞死截肢的可怕惡夢。

  【習慣1】每朝量血壓,高血壓不再來!
  「早晨血壓」最能反映身體的危險狀況,建議各位起床如廁後立即測量,效果最好。培養量血壓的習慣,正是健康管理的第一步。一般人常認為只有高血壓患者才需要量血壓,不過在這個注重預防的現代,就算沒有生病,每個人都要天天量血壓。

  不須服用任何藥物,只要持續量血壓兩週,數值就會下降?原因很簡單,就是「心理作用」。如果血壓持續飆升,你還能不忌口地吃香喝辣?肯定會吃得清淡,減少鹽分、油脂的攝取吧!如此持續兩週,毫無例外地血壓至少會下降10mmHg左右,各位不妨試試。

  【習慣2】早上量體重,瘦得好健康!
  和量血壓一樣,每天光是站上體重機,就能幫助我們控制體重。或許你也有量體重的習慣,但一天之中,什麼時候量最好呢?答案是一早起來就量。晚上的體重容易反映飲食狀況及當天的運動量,讓人容易找藉口:「今天不小心吃太多了!」早上的情形可就不一樣了!早上量體重能讓你誠實面對自己,不管你願不願意。每天早上誠實地面對自己的體重,想像自己健康的樣子,持續幾週後,你就能如願擁有健康的身體!

  【習慣3】飯前「先吃蔬菜」,血糖降最快!
  為避免血糖急遽上升,糖尿病患者必遵守以下3項飲食習慣:
  1、選擇植物性食物
  2、慎選血糖值上升速度較慢的食物
  3、優先攝取含大量膳食纖維的食物

  而飯前大量吃蔬菜,就能輕鬆做到上述3點!方法很簡單:只要改變飲食順序,餐餐先由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開始吃,接著吃以蛋白質為中心的豆、肉類料理,填飽肚子後,最後再吃澱粉類主食即可。

  如此一來不但能增加飽足感,預防高血糖,還能避免飯後血糖急遽上升,遠離腦中風等關聯性疾病。

本書特色

  1、真實經歷,血淚自白:作者不只是醫生,也是名重症患者,這本書則是他的完整自身經驗。本書詳細敘述作者發病前後,所有治療歷程,內容最真實,說理不浮誇。幾次出入鬼門關的經驗不但為罹病患者及其家屬帶來鼓舞,也是未病者及高危險群的最大警惕。

  2、研究數字,醫學佐證:內容解說不僅清楚易懂,更引用大量國內外研究及統計數字、圖表,符合醫學憑據,不用偏方,確實以數字告訴你:「血糖確實下降了!」

  3、方法簡單,確實有效:本書介紹的方法非常簡單,人人都可在家輕鬆實行,也透過統計及檢查數字證實的確有效。
  4、身體力行,親身實證:作者不僅親身實踐3大習慣,更推廣於自身診療所內,多人實際驗證,效果顯著。

名人推薦

  第一型糖尿病休息站版主  黃煜順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  戴東原

Similar books

  • 血糖解方: 慢性病的根源在血糖震蕩, 柯林頓御醫教你從營養下手, 贏回人生健康
    By Mark Hyman

    本书帮你认识和对付体重问题, 糖尿病以及血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帮你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 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
    By 劉淑瓊, 黃煌雄, 江東亮

    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 推動健保永續,促進全民健康 2011年,立法院剛通過二代健保修法; 兩星期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調查報告」出爐, ...

  •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By Sheila A. Sorrentino, Jean Hogan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 The All-Natural Diabetes Cookbook: The Whole Food Approach to Great Taste and Healthy Eating
    By Jackie Newgent

    The All-Natural Diabetes Cookbook won the 2007 Gourmand Best in the World Award in the category of Best Health and Nutrition Cookbook The only whole food cookbook for people with...

  • 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
    By 胡文郁、汪慧玲、周思婷、姚佩妏、許佩裕、許維方、陳怡安、陳姍婷、陳新諭、葉惠君、蘇靖嵐

    難走的路,因為互相陪伴,似乎就不那麼苦了!「為什麼跟說好的不一樣?」這道問題的解答,我也不會。我只能代替離開的人抱抱你,讓我們都能夠再次想起彼此的愛。病人的痛苦、家屬的捨不得、護理人員的感同身受,在這個困難的時刻,明明走著同一條路,怎麼會越離越遠?從「背對背」,到「手拉手」,互相陪伴是繼續向前的力量!安寧緩和療護箴言──善終,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的決定。➤我們在意───病人的意向與生活「我不想再活了,放我走……。」漫長的疾病治療過程,在希望與失望之間擺盪,「無奈」蠶食著病人的身心靈。讓我們陪著你,在黑洞裡梳理困境,找到彼此的手,尋回面對的勇氣。〈全家福〉「我要奮戰到底,要為孩子奮鬥,我不可以死!」珊珊每次都這樣說。她並不接受安寧療護,可是也不排斥我的探訪,我常到病房看她,試著與她建立關係。漸漸地,我感受到她遠嫁異鄉的孤獨……。〈請讓我,喚妳一聲親愛的!〉「嗨,親愛的,今天好嗎?我們要來打抗生素囉!」只見她瞪大眼睛狐疑地看著我:「為什麼叫我親愛的?」是啊!為什麼喚她親愛的?我自己也愣了一下,或許是同事的陳述讓我覺得:眼前這像刺蝟般防衛的文文心裡,其實躲著一個需要被關注和疼惜的小女孩吧!〈X!要走就走不要拖!〉「給我兩針!一針這裡(指左下腹部隆起的腫瘤)、一針這裡(指太陽穴),然後再見!」虎哥帥氣有如《艋舺》電影角色,乾淨俐落地表達「訴求」。他的太太雙眼承載了許多委屈,流著淚低語:「他要我放他走……。」➤我們關心───家人的調適與自我照顧「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面對宛如海嘯般撲面而來的哀慟,允許自己的難以面對,慢慢沉澱這份椎心之痛,提醒還能為至親做的事情,往往內心的愛會迸出力量,給予最圓滿的祝福與力量。〈我們回家吧!〉「我覺得他還不能回家,現在還沒到這個的時候……,他在家裡要是喘起來,要怎麼辦……?」我牽著她來到氛圍稍微輕鬆的會客室,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她伏在我的肩上放聲大哭。「如果爸爸怎麼了,我怕媽媽會怪我……。」鈺欣終於說出她心底最深的害怕。〈妳是我最棒的女兒〉「有空嗎?我現在非常需要妳這個垃圾桶!」電話這頭的我,靜靜地聽著她連珠炮般宣洩,不時「嗯」、「嗯」回應著,讓她知道我在聽。與其說是垃圾桶,我覺得更像一個避風港,她雖然總是強悍,卻有著不易察覺的委屈與迷惘,讓她稍微「靠」一下,然後更有力量去戰鬥。〈美惠〉「天哪!妳辛苦了!」我忍不住上前擁抱三姊,驚覺三姊好瘦。心疼這弱不禁風的身體要承擔這麼多,不管是照顧阿中還是安撫媽媽,三姊都一力承擔,我的心被狠狠地擰著。這樣的三姊沒有自己,只有家人。可能她早就生病了,只是她都忽略了,我們也沒有想到怎麼會這樣子。➤我們體悟───生命這份禮物護理,是一份工作,但更多時候是人與人之間更真切的交流。陪伴的過程,我也被陪伴著,在彼此的「心」注入一些平安與勇氣,努力讓離開的與留下的人,都能夠不再有遺憾。〈回家,有我〉謝謝妳,雅婷,用自己最後的人生,讓我學習每一次的付出就是得到,讓我有更豐富的內心,再去為需要的人提供協助,也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護理價值。安寧就是帶著病人與家屬去尋找、去發現那些溫暖的存在,然後將彼此的心連結,把心中的愛串起,才能安穩平靜的一直走下去。〈舞者.武者〉哈囉!文叔,最近臉書的動態回顧,不斷提醒我去年的攝影茶會,想和你說,我最近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努力「穩住自己」!就像攝影對你的力量,我有加油喔!還沒被打敗,我還在安寧的工作崗位上。只是好想念你。〈平安的路,怎麼走?〉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許是看不到哀傷盡頭的急救過程,也許是正氣凜然的生前告別式,每一個病人的故事,都有著不同的啟發。安寧照顧的目標是善終,但其實善終並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最「適合」的決定。每一位病人的善終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陪伴病家走過幽谷,是我們不變的心意。安寧就是帶著病人與家屬去尋找、發現那些溫暖的存在,平安地走下去。更多護理師臨床現場的暖心故事,都在《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安寧緩和療護箴言──病人的痛苦、家屬的捨不得、護理人員的感同身受,從「背對背」,到「手拉手」,互相陪伴是繼續向前的力量!本書特色✿ 安寧緩和團隊護理師「病房、共照、居家」全方位守護✿ 十八個真實案例,照顧「病人」、「家屬」、「醫療團隊」三大面向✿ 十八個揪心故事,完整帶入病人醫療抉擇以及陪伴者的情緒關照✿ 護理師團隊合作帶領彼此,從哀慟中調整,從淬鍊中成長✿ 護理前線最貼近人性的真情記錄,深度直擊護病現場✿ 最暖心的生命書寫,最實用的臨終課題✿ 深入瞭解安寧緩和積極正面的意義力量名人推薦王 浴 臺大醫院前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邱泰源 立法委員、臺大醫學院教授陳月枝 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所名譽教授陳石池 臺大醫院院長陳榮基 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慶餘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蔡兆勳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致中 燃點公民平台創會理事長(依姓名筆畫排序)溫暖推薦語每個人必經的人生大挑戰過程中,有許多像珍珠的眼淚,有著護理師的溫暖陪伴。──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 呂立我相信:醫師的成長,是踏著病人的血與家屬的淚前進。因此,從擔任住院醫師開始,不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都深入探究其原委,為的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第二次。然而數十年之後,我發現:有些病人的血與家屬的淚,未必源於技藝不夠精進,而是沒有得到完美的句點。原來,成長之路是那麼崎嶇而漫長,要學習的絕不只是知識和技術。不變的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第二次!――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李啟明安寧緩和醫護如溫暖和風,讓生命春草年年綠,感恩!――立法委員、臺大醫學院教授 邱泰源在困頓中注入一絲勇氣,而心與心相近的時刻――見到了點點溫暖的陽光。――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社工師 吳家鳳一個最黑暗的時刻,也是一個最光明的時刻;一個絕望的時刻,也是一個充滿盼望的時刻。慈愛的天父為我們預備了天上永恆美好的家鄉,你不過先走一步,我隨後就來與你在永恆相會。――臺大醫院牧師 吳傳健摯愛的人放心離去,您安心地道別,且看安寧緩和護理師的細訴。――臺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林綉珠陪伴末期病人是人生的歷練與智慧。――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心裡放下,才是真正的安寧。安寧護理師無私的陪伴和關懷,讓病人完美地走完人生旅程。――臺大醫院院長 陳石池在末期病人照護中,最不容易的是一直保有慈悲的心,努力用專業與愛去修補每個不完美的結局。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我親愛的安寧公主們,妳們讓我驕傲!――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許美柔跟妳們一起奮鬥,讓我相信這世上真的有天使。――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化學治療科主治醫師 許駿有幸與一群天使般的安寧團隊一起共事,人美心更美的護理師們,一路走來始終保有初衷,一點一滴的努力,陪伴著臨終病人與家屬,參與了他們生命的一段,從真誠無私的互動,面對生命不確定的恐懼,彼此相互支持陪伴,寫下美麗又動人的故事,留下這短暫又永恆的瞬間。――臺大醫院護理督導長 陳幼貴無論是身心煎熬的臨終病人,或是被牽掛的家人,這群有著堅強翅膀的安寧天使,用溫柔且堅定的信念,一一完成病人及其家人的心願,故事的結尾雖然是淚水代替了掌聲,同時也將陽光帶進幽谷。――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護理部主任 陳瑞儀這是一本透過文字,分享安寧照顧的溫馨與血淚的好書。――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 五行決定健康: 中國人五型體質養生說明書
    By 漆浩

    中醫的體質養生學說提出的木火土金水五型人,來於《黃帝內經》,是迄今為止專為中國人設置的體質劃分法,它與西方的氣質劃分、血型劃分以及其他一切外國體質劃分法迥然不同。因為它具有傳統文化的根,有陰陽五行的哲學基礎,也有細緻的外貌觀察和內心心理的分析,既具有社會學背景,又有醫學體質的內在聯繫,所以值得向現代中國人隆重推薦。五行體質是長期以來,中醫學總結出來的把社會心理人格模式與人的生理病理體質結合起來的學說,它比九型人格及後來的所謂血型人格的分析要深刻得多,要廣泛得多,要好得多。而國人卻稱之為所謂迷信,要拋棄中國人固有的五行體質反而去追隨西方九型人格體質,這完全是個錯誤。五行體質是在中國社會流傳兩千年的重要學說,與一切所謂的體質分類相比,陰陽五型人體質是中醫養生學的靈魂,是中醫學基礎的基礎,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懂得它,瞭解它,運用它。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懂得它,但現在懂得他的人太少太少了。中醫學在人們養生的縱向上將人的體質分為陰陽兩類,在人們養生的橫向上將人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這樣就將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人展現出來了。本書介紹了常見中醫木火土金水五型人的特點,告訴你一類型的人,可能會患哪種病,然後給你一些相應的建議去預防。在瞭解陰陽五型人體質之前我要強調幾點:首先,無論是陰陽還是木型火型都沒有好壞之分,因為陽與陰都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木型與土型也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更何況每型人還各有四個不同的亞型,所以大可不必為自己是某型而大喜火或大怒。主要還是要看自己有什麼容易發病的可能已提前預防。其次,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型人也不一定都得同一種病,所以分辨五型人體質只是指出讓你得病的一般規律,僅供參考。其三,五型人體質要結合許多原因和因素來判斷,例如家體遺傳,地理因素,社會環境等即中醫所說的養生保健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來判斷,本書將告訴你的是,如果要知道一個人的總傾向,用陰陽體質法;如果要知道一個人的性格類型就一定要用五行型人體質法,而你如果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運用那你對人的整體養生狀態就能瞭若指掌。不管怎樣,如果我們瞭解了五型人體質的基本分類,那麼,你就成為了自己身體的的主人。

  • Being a Long-Term Care Nursing Assistant
    By Judith B. Eighmy, Connie A. Will-Black

    Written by nurses currently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in the long-term care field, this basic skills book focus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do the...

  • 高年級體育課: 對症運動,改變人生故事
    By 林冠廷

    熟齡族更需要動一動,高年級上體育課囉 ! 提供在家或在公園隨時可做的合適運動由正確的運動幫助每一個人,重拾自己的健康,拿回人生的自主權!中年人知道老了一定會得的症狀,就算去復健科也是刷單到老沒啥幫助!運動對於健康的幫助,並不亞於藥物,但我們吃藥之前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與藥師的把關,那運動呢?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我們的運動?又或者,有哪些運動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本書會藉由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親身經驗,讓各位讀者知道,運動是如何影響與改變生命,如何提升生活品質,這不僅僅是身體層面,更從心理與社交層面讓人生更加的精采。從近幾年來運動賽事的興起可以不難看出,大家對於運動的參與程度有越來越火熱的情況,但同時間也可以在醫院復健科或骨科當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運動傷害門診,而更深入去了解,發現並不是意外傷害,反而是因為知識的不足,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運動所導致,所以希望藉由本書,讓大家建立一個正確運動的觀念,更進一步寫下健康又快樂的人生故事。各界推薦專文推薦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鄭雲龍  脊椎達人運動改造大腦,讓你快樂老化『體育課』在多數人的記憶中,就是學生時代的必修課,相信現在人回想當時的運動情景,還會會心一笑呢!隨著步入社會工作與年齡增長,『體育課』這件事似乎離大家越來越遠。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壽命比過去延長了許多,而因為年長伴隨而來生理機能的退化,例如上下樓梯感到吃力,記憶力開始衰退等,也讓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受到關注。近幾年運動科學與老人醫學相關的研究發展,例如:「運動有益健康」、「運動改造大腦」、「快樂老化」、「在地健康老化」都成了熱門的話題,好處是資訊量非常的巨大,但對於ㄧ般民眾來說,反而陷入了不知道該如何分辨合適運動的困境中。在我執教多年與近距離觀察市場上的發展,教人運動的資訊實在是多到無法辨識好壞。我始終認為要養成任何一種行為改變的習慣,從認知層面上接受,是一切行為改變的開始,也就是俗稱的「動力」,但這個動力開從何而來?假設要求高年級的朋友們去聽或去讀一大堆理論,實在是強人所難。大家都知道單單是從營養的面向、運動的領域、社會的各種議論就有許多促進健康的方法,要讀都讀不完。其中又有些並非單純運動的問題,例如:有些年長者會有漏尿的問題,有人有肩頸痠痛的問題,有人有下背痛骨質疏鬆的問題等等,這麼多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哎呀!有人會告訴您:  練練骨盆底肌、多補充鈣、矯正站姿坐姿、放鬆筋膜、打打太極,一時之間大家都成了專家,那到底該怎麼做才對?或者直接上網看個影片跟著運動?現在,大家有福了! «高年級體育課» 這本書,是由我的好朋友冠廷,加上一群既專業又有熱誠的夥伴們,整合了大家的智慧與各自的專業經驗,所呈現出可以輕鬆讀,又可跟著做的一本體育課參考書。更重要的是,在您決定選修這門體育課之前,它還會先引導您透過PAR-Q的評估、姿態評估與運動評估等方式,揪出您身體不適或某處有卡卡的地方。如果在自我評估的過程中,您發現自己有狀況,就可以先去找相關專業的醫療人士做進一步諮詢,讓您的「體育課」上的更安全又健康!──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黃啟煌重新學體育,成為健康的主人我是一個從小就有運動習慣的人,從田徑到武術、氣功、瑜珈、太極拳,我從運動中獲得健康、自信與良好體態。由於運動在我生命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嚴厲且沒有同理心的認為;一個人有沒有運動習慣,部份反應出一個人面對自我生命的態度,因為人人都知道運動好處多多,為什麼還不動?一定是此人太怠惰,或是對自己不夠負責任! 直到後來我開辦脊椎強背術研習班,學員中有許多高年級同學,我發現這些同學都是對自己很自律,很獨立自主,受人尊敬的長輩,但他們卻因為環境、不好的運動經驗、症狀或病痛等因素,沒有辦法養成運動習慣或做對運動,我才檢討起自己;原來有太多人知道要動,但就是不知該如何動起,可能有動機問題,也可能有技術上的問題,他們都是需要專業人士幫助的人。舉個例子,當一位高年級同學因為下背痛來到醫生面前,醫生通常會透過影像診斷告訴他目前脊椎現況,醫生站在保護的角度,可能告訴同學限制性的警語,例如不可彎腰、不要搬重、不要蹲、不要爬樓梯….等等,加上影像強大的暗示力,該同學可能會陷入脊椎結構失常的迷思中,不敢動也不知道該如何動,脊椎的僵硬不適可能更日漸惡化,這其實並非醫療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缺乏與醫療相對應的健康促進教育系統,例如針對高年級同學的體育課。很高興運動傷害防護與運動醫學的專家-林冠廷老師,關注到高年級同學的需求,在過去的著作基礎上,創作了這一本容易閱讀、含金量高的好書-高年級體育課,這是一本可以幫助高年級同學們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創造自我健康與行為改變的運動啟發書,其中有啟發人心的故事、有實際成效的案例,更有對症下藥的運動解方。 大多數人一旦進入熟齡或是銀髮階段,身上難免有些小病小痛,此時除了醫療的協助外,其實透過自主居家運動,可以減少過度依賴被動治療疼痛、緩解症狀的處境,轉而走向主動康復、創造健康的人生。──鄭雲龍 脊椎力學專家、身體智慧有限公司執行長、YouTube頻道超過2,200萬點閱次數[共同撰述&推薦者]游曉微 / 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 助理教授 郭健中  / 康寧醫療財團法人康寧醫院 急診醫師 邱于倫 / 康科特運動醫學中心 運動物理治療師 徐緯珍 / 綻放瑜珈工作室 創辦人 吳旻寰 / ...

  • 想推薦給父母,自己也想住進去的「幸福安養院」:全方位選擇指南: 親に薦めたい! 自分も入りたい! 老人ホーム探し50の法則
    By 上岡榮信

    ★集結49條最實用的法則,精挑細選老後的生活★準備、參觀、分析三大面向篩選優質安養院★日本安養院支援中心權威整理出最詳盡的選擇指南  人人都希望,安養院是前往另一個世界前的「天堂」。  本書內容不僅是對尋找安養院的高齡者或其家人、尋找優良職場的照護人員有用,在另一層意義上,對煩惱該如何活用土地的地主、尋找優良融資對象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養老院要這麼精挑細選?  因為入住者很可能要住上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不僅僅是將日常生活交給了安養院,更是將自己的靈魂也一起託付了,我們必須從坊間稀少的選項裡頭,找到一間「可以負起責任照顧我到最後的地方」。替家人,也替自己迎接舒適、安全,快樂的第二人生。  養老不是等死,是快樂人生的開始。  越早準備越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下半生居所。  老年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待在家裡走過幸福後半場,事實上,幸福在哪,家就在哪。  送終,是安養院最具社會意義的服務───  根據統計,80%的老年人都是在醫院裡過世,伴隨著病痛與陌生的環境,死亡不知不覺變成一種禁忌話題,每次提到總是懷著不安與恐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長者幾乎無法帶著幸福感安然離世。  安養院所提供的照護與服務,最具有社會意義的正是關於「送終」這項服務,誰不希望被安心地照顧到最後,在人生最後的居所裡善終呢?  人生70才開始,何不找一間自己喜歡的安養院度過人生最後一程,直到最後一刻都活得快樂。各界幸福推薦  「50+好好」平台總策劃 王美珍  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長照專欄作家  朱國鳳  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熟年誌》總編輯 賴麗秋  (按姓氏筆畫排列)  「怎麼選安養院?可不像選餐廳這麼容易。本書像一個專業『顯微鏡』,帶領讀者觀察意想不到的細節。懂得挑,才是生活品質的開始!」───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總監 王美珍  「幸福的安養院,就是我們最後一個家。」───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有一天先生問我:『我們沒孩子,以後老了誰照顧我們?』我說:『為何生孩子就為養老啊?』雖是隨意的對話,但卻是該早點規劃老齡生活的警訊。我參與老人公益21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老有所養不再是憧憬,而是迫切的需要。  本書仔細歸納,讓家人能評量各自的需求,從貼心和尊重的角度,安長輩的心,解家人的慮。不僅是一般家庭,各安養院都可從而檢視改進,可以說是產、官、學、家都該具備的長照寶典。」───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

  • 白色危機: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醫病關係、醫療變遷的種種問題?
    By 周恬弘

      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危機重重: * 如何解決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缺醫生的問題? * 長照保險,會產生世代不公平的現象! * 加護病房為何成為人類版的「大象墳場」? * 用醫療訴訟威脅醫生,只會造成更多醫療浪費!   ★     專業推薦 ★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詳盡而且精采,幾乎涵蓋了台灣近代醫療的種種危機和困境……可以說篇篇都是有料好文,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醫療政策改革者、所有第一線醫護人員以及準備報考或正在就讀醫學院學生的好書。 ──陳麗雲(前門諾兒科主任、吳尊賢公益服務獎得主、兒科開業醫師)   周恬弘總監學養豐富,提出了細膩且全方位的分析,對於基層醫療、分級醫療、偏鄉醫療、長期照護、醫療史、宗教哲學和生命倫理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對於醫療管理實務與健保改革方向,讀者也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蔡秀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醫勞盟法律顧問)   因為主題太吸引人,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閱畢掩書之際,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一段《聖經》的經文,即是耶穌四處傳道,眾人渴望他行神蹟醫治之時,他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