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

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
ISBN-10
9620444485
ISBN-13
9789620444487
Category
Antiques & Collectibles / Magazines & Newspapers
Pages
455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9-07-01
Publisher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Author
趙稀方

Description

無論是進行什麼領域、什麼層面的學術研究,報刊都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文本材料。本書作者指出:現代報刊一方面是歷史材料,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歷史建構。本書旨在疏理香港文藝報刊的脈絡,同時研究這些報刊如何呈現香港,從而對香港報刊文學史進行深入的剖析。 本書作者查閱無數中國內地與香港的圖書館館藏,完成這本研究香港報刊的著作,以探索香港文學的前生今世,實是難得。

Similar books

  • 身份認同與香港文化政策研究
    By 任珺

    有關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討論,在香港研究中可謂歷久彌新。 本書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歷史演變與現實處境為研究對象,同時觀照香港文化政策的形成、發展及與身份認同的相互構建關係。在書中,作者結合文化研究、香港研究、文化政策及文化社會學等領域交叉學術視野,以一種公正性評判的客觀立場,與文本分析及其所嵌入的政治經濟語境相聯繫的分析視角,對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影響香港人身份認同變遷及建構的結構性因素展開討論。通過作者對香港文化政策的歷史探究,我們可以看到背後制度的內在邏輯對人的思維、行為的深層次影響,也可以看到身份認同與文化制度建設之間的互動,深具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 汗墨傳世: 香港新文學出版第一人孫受匡及受匡出版部
    By 黃潘明珠

    「認識了孫受匡與香港的因緣,也許,有心有力的讀者還會有更多疑團或想法,從而另闢蹊徑繪寫早期香港文學發展史、香港社會史……,反省香港人應如何處理這城市的歷來命運史,又該如何走向未來的道路。相信這本書只是個開端,踏踏實實追尋前人走過的艱難細節,方知那不是神話。要有血有淚才能跨過生存場域,建構一個理想世界,也非自今日始。我們應該堅信:世代總有接棒人。」—— 盧瑋鑾(小思)「五四運動」的星火,燃點起英國殖民地上香港青年孫受匡的熱情,以19之齡,與其他學生一同籌辦義學;其後開立學生書局、創辦雜誌。新文學(白話文)的萌芽和發展,更促使這位熱血青年在工餘時間投身文學創作,並開設出版社「受匡出版部」,成為香港第一家出版新文學作品的出版社。這是香港開展新文學創作的重要階段,在香港文學史研究上卻是一塊處女地。本書作者發掘了眾多的寶貴資材,寫成此書,作為補白。

  • 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
    By 香港地方志中心

    國有史,地有志。編修地方志是中華民族悠久而獨特文化傳統。《香港志》旨在全面系統地記述香港地區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歷史和現狀。《總述》與《大事記》將合為《香港志》的首卷,是本項大型文化工程啟動的標誌。大事記是記載在某個行政區域內,一定歷史時期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活動的編年體史書。本卷《大事記》將以《香港志》整體篇目為綱,並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增補缺漏要項,全面、系統記述香港自遠古以來之歷史大事,突出香港特殊的地理、歷史、文化、經濟和國際地位,從而發揮資政、存史、教化的功能和使命。

  • 想像與形塑──上海、香港和台灣報刊中的張愛玲
    By 梁慕靈

    若要全面理解張愛玲的作品,就必須了解她的創作與文學場域如何互動──編者梁慕靈蒐集整理1943-1949年間,《申報》、《大公報》、《香海畫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關於張愛玲其人、其文的剪報,從中梳理張愛玲自1943年正式發表作品以來,上海、香港、台灣三地以報刊為首的文化場域與張愛玲作品之間的互動。進一步析論張愛玲作品如何描繪三個城市的形象,同時關注從1943-2016年間,不同時代、不同城市中的各種勢力,如何「借用」和「想像」屬於他們的「張愛玲」。導讀之外,書中整理收錄1943-1949年間《戲報》、《海晶》等上海報刊中,以張愛玲為題的剪報全文61篇,並擴及《天地》、《東方日報》等中國報刊所見之相關報導,編為總目(含提要、關鍵字)651條,期能在此基礎上,開啟對張愛玲、張愛玲作品更多的想像。

  • 黑暗中的明燈──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
    By 鄺可怡

    現代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作為二十世紀兩種最具影響力的思潮,如何跨越地域、語言和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國度相遇?二十世紀中國嚴峻的政治和文學環境又怎樣成就兩種思潮「相遇」的獨特形式? 藉「黑暗的明燈」(fanal obscur)的矛盾修辭,本書聚焦於1927年中國大革命失敗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各個歷史的關鍵時刻,試圖在世界文藝思潮的宏大版圖之下重構中國現代派與歐洲左翼文藝之間的關係脈絡,描述中國現代派作家通過歐美現代主義和左翼文藝的思考,探索自身藝術和政治進路上各種兩難困境。

  • 重繪華語語系版圖: 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
    By 許維賢

    本書從冷戰前後的歷史語境,探討多個帝國角力下以中國為邊界的新馬華語語系世界,重寫備受學界忽略的早期新馬華語電影文化,並聚焦探討1926至1965年新馬的華語影人如何透過反帝反殖的話語回應冷戰前後的意識形態。通過發掘和分析冷戰年代英美殖民政府的解密檔案與反共電影,以及全面收集整理早期中英書報刋物對電影文化的報導,本書從新馬的人民記憶和官方記憶的多重角度雙向探討華人在冷戰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但還原「華語」和「華語電影」在新馬的原初記憶,也從視聽的大眾傳播層面反思新馬華人的文化生產、本土意識、國家認同與華人認同的糾葛及其演變。「這是華語語系研究領域中重要的一本專著,展現了作者紮實的學問與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性。對於後來的學者們,這本書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對相關的研究課題和領域,則會有深遠的影響。」 ──史書美(Shu-mei Shih),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香港大學「《重繪華語語系版圖》探討早期新馬華語電影史對華語語系研究的意義。作者以冷戰政治的角度切入議題,不僅將一段鮮為人知的東南亞華人文化史以新鮮的角度介紹給讀者,更為華語語系電影這一概念的來源提出新的見解。」 ──陳榮強(E. K. Tan),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

  • By 朱崇科

  • 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
    By 王家琪

    小說的主敘述層時間跨度約為兩三星期,講述某日何以安突然回港,故事就圍繞晚嬸和何以安的相處展開,以香港為場景,摻雜粵語對白,刻劃晚嬸形象細緻寫實。除了一些回敘片段,長達數萬字的小說只是順時敘述,文字多是白描或直陳其事,但抒寫彆扭的母子感情卻 ...

  • 臺灣文學生態: 戒嚴法到市場律
    By 張誦聖

    本書以彼得柏格(Peter Bürger)的「文學體制觀」和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論」為參考架構,探討當代臺灣文學生產中,由政治和市場因素所維繫的不同「正當性原則」彼此抗頡的狀態。全書分三大部分:第一編介紹較為宏觀的議題和歷史脈絡;第二編的內容集中於主流位置、現代主義和本土主義三種文學形構;第三編處理一九七○年代中葉到一九八○年代中葉之間主流文學所經歷的重要轉變,以及「後解嚴」初期文學場域的樣貌。導言及第一、二章主要梳理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以及臺灣文學場域中政治和市場因素的交互作用。第三章首先描述戒嚴時期「軟性威權統治」和文學場域中「主流位置」的對應關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主導性美學範疇」。其後第四、五章分別聚焦於一九五○年代末登場的一個輸入型美學意識形態「現代主義」,以及與主流文學之間充滿張力的「本土文學」形構。第六章探討長期掌握臺灣文學生產與評鑑的文化體制「副刊」所形塑的文學生態,及其所催生的於一九七○、八○年間繁茂一時的中產文類。第七章以個別作家作品為例,描述這段時期主流小說的不同蛻變方向。作為全書總結的第八章,則概略陳述解嚴後所冒現的幾個新發展趨勢:本土論述的重新構建、後現代前衛思潮的劇烈升溫、以及創作者因應市場邏輯的積極調適。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By 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

    以歷史縱貫,以課題橫跨,秉持文學、文獻、文化「三文主義」精神編撰 閱讀、認識馬華文學與文化的最佳導引 走入新馬華人社會的必讀之書 王德威:華語世界體例最為宏闊、內容最為豐富的讀本。 最龐大的跨國作者群 66位學者、作家、116篇專文 新詮釋、新觀點、新視野 重探19世紀至21世紀新馬華人文學、文化發展脈動 展示馬華文學文化獨有魅力 王德威序文導讀 梅家玲 陳國球 鄭毓瑜共同推薦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由學者作家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主編,是一本以論述為主的介紹性讀本,其出版旨在為中學、大專院校的學子,或是對馬華文學、文化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學習和入門的讀本。讀本規畫的內容,不僅涵蓋馬來西亞(含馬來亞時期)華人社會的歷史與文化脈絡,同時對重要的文學思潮、事件與作家做出整理敘述,藉此引導讀者認識和掌握馬華文學的發展脈絡。此書採單元形式編纂,力求透過史觀、事件、思潮、議題等不同組合,集眾人之力完成。 本書包含十二個單元,即一、南中國海的波浪;二、赤道線上的烽火;三、冷戰時代的地緣政治與南洋文學版圖;四、寫實主義與社會現實主義;五、冷戰現代主義與馬華文學新浪潮;六、風土,鄉土與地方感;七、犀鳥飛越神山:婆羅洲書寫;八、歷史,家國與認同;九、在馬哈迪時代抒情;十、在臺:寫在家國之外;十一、多語,多元與華馬文學;以及十二、視與聽:電影、劇場、歌謠、書法,分別從馬華歷史譜系、政治遭遇、風土人情、語言文學等方面,呈現一百五十年來華人在馬來半島和周邊地區的行旅、移民、墾殖以及落地生根的經驗。撰寫者根據選題提供扼要文字,彼此串聯,形成有如星座圖般的敘述網絡,既有時間多維向度,也有重層地理、社會、人文的積累。 馬華文學處於多族、多語、多元文化、生物多樣性環境,歷史、社會、政治、環境、日常生活、性別、情意、慾望、氣候劇變、護生等議題,在「後現代」、「後殖民」、「後認同」、「後人類」或「人類紀」的視野裡,有不同的文學或文化詮釋,本書在新紀元、新媒體時代編成,反映這些喧譁眾聲的關注。另一方面,文學形式、文類、呈現平臺、傳播載體、閱讀受眾早已有別於上個世紀的樣貌,閱讀文學的同時,其他文化、文類(如通俗類型)往往也在讀者或評論者的視閾之內,或為文化研究的對象,或為閱讀與論述之外的視聽向度,或為文學文本的指涉互文,本書也納入若干篇相關文字。 歷史、事件、議題、人物在本書縱橫交叉貫穿,在在涉及文學、文獻、文化,除了在「多語、文學平臺與類型小說」卷擴大涵蓋面外,編者在「視與聽」卷將眼睛與耳朵放遠拉長到電影、劇場、歌謠、書法等文學「姐妹藝術」的抒情或再現媒介。 從晚清到21世紀的今天,這個南洋華文書寫場域的歷史早已超過一百二十年,本書以一個宏觀的視野回望過去兩個甲子以來的文學事件、議題、人物、文本、運動、思潮、社團等,在不同撰寫者的書寫、檢視與敘述中自有微觀的評點與刻畫,本書希望可以提供讀者一幅見樹又見林的馬華文學圖像卷軸,讓讀者張看閱覽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