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的討論,在香港研究中可謂歷久彌新。 本書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歷史演變與現實處境為研究對象,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等突發公共事件對澳門特區的行政應急體系提出新的要求。在現代社會的危機管理中,法律往往需要賦予行政權力更大的自由裁量權,以保證其能充分發揮能動性,更加高效、靈活地應對緊急情勢,但同時也需要對行政權力進行必要的制約,以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合法權益。在澳門特區,行政主導制的政治體制決定了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作為行政主體本身具有較強的行政自由裁量權,這為特區的危機治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現有的行政應急權制約機制亦存在諸多值得商榷和完善之處。基於澳門特區的特殊法律架構,如何做到既能滿足應對危機的實際需求,又能規範確立重大傳染病事件中的應急新原則、標準和救濟措施,從而為特區的危機治理提供理論支撐和實際參考,正是本書的研究目的所在。
身份認同與公共文化: 文化研究論文集
《香港音樂史論 —— 文化政策‧音樂教育》一書從文化政策及音樂教育兩個方面,論述在一個多世紀裏,香港決策當局對本地的文化施政及音樂課程綱領的制定歷程。讀者可從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文化及教育政策的發展,了解政府的施政如何影響香港文化身份的建立。書中更為香港如何在文化藝術上取得卓越成績,發揚香港的獨特風格與聲譽方面提出意見。
本書圍繞着一個主題:「兩文三語」應何去何從?香港要回應全球化的挑戰,鞏固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提升市民語文能力這一環不可或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語文教育政策,以「兩文三語」為目標,期望香港學生,可以中英兼擅,能書寫通順的中、英文,操流利的粵語、普通話和英語,培養優秀的語言人才。對於如何實現這個語文政策的目標,多年來教育當局推出了不少措施,社會各界也有不同倡議,卻始終面對着種種難題。 本書以最新的學術理論及成果為基礎,結合語文教學、社會語言學及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以嚴謹的態度梳理和剖析「兩文三語」語文教育政策。一方面總結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二十多年來的語文規劃,另一方面從語言和社會的關係,評析「兩文三語」在香港的使用情況和教育現況,同時也探討近年備受關注的非華語學生中文學與教問題。書中就「兩文三語」提出的各種主張,可視作香港語文教育邁向下一個里程碑的討論起點。對語文政策制定者、教育界人士,以及關心香港語文政策的人士,本書都具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