褔臨中華: 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

褔臨中華: 中國近代教會史十講
ISBN-10
9622081665
ISBN-13
9789622081666
Category
Religion / Christian Ministry / Missions
Pages
143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1988-03-01
Publisher
天道書樓
Author
梁家麟

Description

近代中國史是一段苦難歷程,同時期基督教也傳入中國,並得以廣傳及開花結果。作者在本書中,勾勒了1807至1957年間中國教會建立的經過。他認為教會歷史雖有獨特的信仰和神學意義,但必須接受史學方法的規範,史料的真實性與全面性必須優先於一切神學的詮釋及信仰的功能意義。本書實為可讀性甚高的通俗史著。

Similar books

  • 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
    By 劉義章, 黃文江, 郭偉聯

    本文集以「中國基督教史與區域研究」為題,匯集了四十位學者的三十九篇論文,從方法論、教會的區域史、教會發展與區域因素的互動及人物與區域研究等角度展開探討。本文集呈現基督教在中華地區不同角落的歷史面貌,這既是基督教流播中華大地的歷史,也是中國區域研究的一種新嘗試、新視野。文集題為《法流十道——近代中國基督教區域史研究》,是寄意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對當時基督宗教(「法」),在中國不同的行政區域(「道」)的發展描述:「法流十道,國富元休;寺滿百城,家殷景福。」寄望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福臨中華、國泰民安。

  • 中華本色:近代中國教會史論
    By 梁家麟, 李金強, 湯紹源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非基運動」在中國興起,華人教牧與信徒身處教難,遂群起護教,於是高唱教會「本色化」,謀求西來的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相互調攝融和;中國教會在「本色化」的推動下,日見成長。然而,在英語、電子資訊及國際貿易席捲世界之際,華人教會亦大受影響,「本色化」漸見褪色,神學方面尤其明顯。有鑑於此,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召開了「近代中國基督教本色化的歷史回顧」研討會,探討「本色化」這個教會史上的重要課題。本書收錄了該研討會會議論文十八篇,從「通論」、「人物」、「教會」、「團體」、「教理」五個層面去為中國教會的「本色化」作出回顧與前瞻。

  • 文化適應與中國基督徒(1860-1911)
    By 邢福增

    十九世紀的中國基督徒給我們的印象,要不是因利益因素而皈信的「吃教者」,即為一群無面孔個性,依附於西方傳教士的「傳聲筒」。本書嘗試從「文化適應」的角度,探討晚清中國基督徒群體中文化程度較高的一群,如何在基督教文化東來的處境中,面對異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差異,並承受由此而來的衝擊。在開展探求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結合上,他們的掙扎及反省,為中國基督徒身分的塑造,寫下了具體的注腳,並為民國教會本色化及處境化的工作,奠下了不容忽視的基礎。

  • 基督宗教與中國: 歷史•哲學篇
    By 馮志弘, 王景松, 林學忠

    在宗教與文化的碰撞中,中國人何去何從?信了耶穌的中國人,不拜祖先的中國人還是不是中國人?當擁有全世界最多信眾的基督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與全球人口最多、五千年來沐浴在中華文化之中的中國相遇,兩者自晚明迄今產生了不少衝突。   本書由淺入深,從中國基督教信徒所面臨的兩種價值的矛盾,到基督教與晚清社會的碰撞,以至與新中國之間的政治關係,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析這兩個源遠流長的文化體系的認識、交流與交鋒。   本書除了可作為人文學科通識教材之外,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行文呈現基督宗教與中國相遇的面貌,展現人文學科的思考方式,是一本學習人文學科的入門書籍,亦適合對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

  • 窩打老道:九龍動脈通獅山
    By 鄭宏泰 周文港

    窩打老道譯自「Waterloo」,一般應作滑鐵盧,但這條連結九龍與新界的交通大動脈,在中文上卻採用了一個委婉的翻譯─—「窩打老」。 窩打老道兩旁是九龍半島的核心地段,自上世紀發展以來,早就變成大小家族、商店、教堂及各式機構落戶定居之地,不但盛極一時,亦留下無數讓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本書從「繁華鬧市」、「街角逸事」、「華洋共處」和「助人自助」四個部分,尋找那些與這條街道有關的種種故事,諸如林子豐家族在窩打老道上的宣教故事、由中華電力總辦事處大樓開始講述嘉道理家族的點滴、一代鬼才黃霑與獅子山下的故事、從拔萃書室引申至香港的歐亞混血社群等等。由此可見九龍半島發展過程之迂迴曲折,以及不同人物、家族與企業和機構的點滴貢獻,如何豐富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內涵。

  • 基督信仰與救國實踐:二十世紀前期的個案研究
    By 邢福增

    從中國教會史的角度看,二十世紀中國基督徒的地位,實有相當的提升,在民國時期,甚至有不少(國民黨)黨政軍要人都是基督徒。由此引發出一個重要的問題:對這群擁有雙重身分的中國人來說,究竟基督信仰對他們的生命有多大的影響?本書的研究以「基督教救國主義」為主線,透過對三位在民國時期具備黨政軍三界背景的基督徒──徐謙、馮玉祥、張之江──的研究,希望能進一步釐清以上問題。

  •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ible in China
    By K. K. Yeo

    ... 320-1 Shuuzui zhi dao zhuan 贖罪之道傳 284-5 Shi Tu Xing Zhuan EHEIT . See Acts in IAT Susanna . See Susanna in IAT Tobit 3 ELV , Duobiya Zhuan 多俾亞傳 43 , 105 Wuchanzhe Yesu zhuan 無產者耶穌傳 155 Yesu zhuan EBIE ( ( A Biography ...

  • Understanding Watchman Nee: Spirituality, Knowledge, and Formation
    By Dongsheng John Wu

    Martyn, “Epistemology,” 109, as quoted in McIntosh, Discernment and Truth, 139. 83. Evagrius, Praktikos and Chapters, §13, 19, as quoted in McIntosh, Discernment and Truth, 134. 84. Greek Anonymous Series, Apothegmata Patrum, N 13,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Ben ci dian shou lu zhong guo fan wei de di ming yue 18 wan tiao. Fen zheng qu yu ju min dian, Zi ran shi ti, Jiao tong, Ke...

  • 聖壇前的創作: 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
    By 李宜涯

    對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而言,1920年代充滿了重大的考驗。一方面是五四運動在文學、宗教上的衝擊,另一方面則是非基督教運動在國家主義上的挑戰。 就在此時,教會界一批少壯派的知識份子,開始反省自己的信仰,並謀教會之改革,將他們的心聲用大量文字表達出來。從聖經詮釋、政教關係、教會事工,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無所不包,兼具深度與廣度,可謂基督教文學的高潮時期。 本書是以1920年代基督教界最具有代表性的幾份刊物做為對象,來探索當時基督教文學的內涵與意義。由於這些刊物內容的豐富性,實難以用單一的角度或文學理論來加以概述,故本書將分別從五個層面來切入討論,以呈現當時基督教文學在國家主義、諷刺文學、宗教詩、社會服務等方面的特色。【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