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世界各角落的黑暗,作者選擇秉持基督信仰的精神,以思想抗拒平庸,以反思抗拒邪惡,以同情抗拒冷漠,以清醒的心靈與犀利的筆鋒,反省轉化自身的困境,剖析並揭發極權主義的核心,頌揚那些為公義與自由對抗巨人的尋常鬥士,並且以清教徒的精神勾勒出一個可以期待的未來。
《當代英雄:黑暗時代的抗爭者》是一部記錄著當代中國抗爭者的心靈史。即使在這至暗時刻,一群有名或無名的反抗者挺身而出,他們不甘接受「韭菜」或「人礦」的命運。如普羅米修斯般,他們在黑暗中燃起火焰;如西西弗斯,他們推著巨石奮力前行。儘管被冷漠、辱罵所包圍,他們仍在黑暗中發光,因為與其詛咒黑暗,他們寧願讓自己發光。 本書記錄了五十位抗爭者的故事,涵蓋了中國本土、圖博、東突厥斯坦、南蒙古、香港、台灣和海外華語圈。他們來自不同專業和背景,有教授、作家、記者、律師、藝術家、醫生、前官員,也有學生、農夫、工人、保安和殘障人士。他們跨越世代,年長者與年輕者相差八十歲,信仰各異,他們都心懷赤子之心並愛人如己、追求自由而輕視權力。 這些抗爭者以多種形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卻遭受不同形式的迫害,包括開除學籍、取消教職、吊銷律師執業資格、關閉企業、剝奪工作機會,甚至遭受監控、拘留、折磨和判刑入獄等。其中被拘押和判刑者佔多數,有些人至今仍在獄中。本書希望成為一座橋樑,連接中國和海外的抗爭者,促進不同環境下的抗爭者之間的了解、交流和支持。 法國思想家卡繆(Albert Camus)說:「反抗,讓人擺脫孤獨狀態,奠定人類首要價值的共通點。我反抗,故我們存在。」本書呼籲讓英雄不再只存在於獄中,而是得到支持者、社團、政黨和更宏大的生命共同體。若你無法成為英雄,成為英雄的土壤也是一種支持。閱讀並轉發抗爭者的言論,是對英雄的支持,也是人們的自我拯救。 《當代英雄:黑暗時代的抗爭者》是對這些英雄的記錄和表彰,一部自由人的心靈史。他們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的存在讓中國的未來不再只是崩潰的命運,而是有希望的鳳凰涅槃。這部書也關乎「世界會變好嗎?」的大哉問,是一部激勵、啟發和引領人心的重要著作。本書特色 ◎多卷本人物傳記:涵蓋多個世代的抗爭者,從一九二○年代至二○○○年代出生的英雄。 ◎關注無名英雄:將不為公眾所知的抗爭者納入書籍,不讓他們的事跡被遺忘。 ◎各種形式的抗爭:抗爭者以多種方式反抗中共極權政府,面對迫害與打壓而無所畏懼。 ◎跨越國界的連結:希望本書成為連接中國和海外抗爭者的橋樑。
余杰是長期關注中國大陸社會公平正義與人權的政治評論家。本書共收錄四十篇短篇,每篇以聖經一段故事作引文,深入淺出地談信仰、論人生、講文化。作者的文才、學識、人生歷練、堅定信仰,在這本小書中一覽無遺。
「《大地之子》,是我畢生不可能再挑戰第二次的作品。」《白色巨塔》作者山崎豐子賭上作家性命 強烈控訴國家機器的揭弊之作一個人的選擇,兩個民族的命運。深入中國三年 採訪一千人 耗時八年後人難望項背 忠實呈現中國改革開放前的政治動盪▍獲中國已故總書記胡耀邦強烈支持,寫出中國真實樣貌的小說「如果沒有已故胡耀邦總書記對我這一介日本作家的理解及決斷,是絕對不可能對中國這個祕密主義、封閉國家的國家機關及外國人未開放地區的農村、勞改所進行採訪的。我從一九八四年開始採訪,然而眼前的障壁既高又險,就在我不得已決心放棄時,得以會見了胡耀邦總書記。我說明我採訪的經緯,總書記鼓勵我說「這是我國官僚主義的缺點。我一定會要底下改進,所以即使得花上十年,妳也應該把它寫出來。不必把中國描寫得多美麗,把中國的缺點和黑暗面全寫出來也沒關係。如果那就是真實樣貌,就能為真正的中日友好做出貢獻」,並答應協助我採訪。」──山崎豐子 《白色巨塔》作者 名列日本戰後十大女作家 社會派小說巨匠菊池寬獎、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直木獎得主集畢生大成作品▍重量榮耀文藝春秋讀者獎獲獎作品NHK電視台慶祝開台70周年,斥資 25億日圓改編電視劇蒙地卡羅電視展「最佳電視作品大獎」▍名家一致讚譽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作家|胡晴舫作家|茂呂美耶評論家|南方朔時報週刊社長|夏珍媒體人|張鐵志作家‧總幹事|黃國華作家|楊照──鄭重推薦山崎豐子是二十世紀日本文豪榜上唯一女性。她以罕見的能量與勇氣,不斷挑選最困難的時代題材,處理社會現實,絕不避重就輕。在《大地之子》小說裡,她勇敢面對日本二戰的爭議以及歷史遺產,直逼日本靈魂的陰暗面,跳脫狹隘的國族偏見,忠實寫下戰爭的殘酷與國家機器對人民的傷害,而當狂風刮起,個體如何求生存,繼續挺立,做出清明的道德抉擇。山崎豐子展現了小說巨匠的高超技藝,以筆尖精密刺繡一幅壯闊大時代畫作,又一本用生命拚出來的巨著,宛如咬破自己指頭,以血成書。──胡晴舫(作家)這不只是救贖還有理解,在她面前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山崎在嚴厲批判戰爭的同時,還是給了我們尤可信賴的人性,讓我們因為悲嘆而流的淚還是溫暖的。──夏珍(時報週刊社長)等了幾十年我終於盼到山崎豐子諸多作品中最讓我期待的這本書,但卻也傳來她過世的惡耗,仔細地拜讀這本巨作也算是對山崎豐子的致敬吧!──黃國華(作家‧總幹事)▍戰爭結束之後,那些餘生背負原罪的人── 國家拋棄他,家人也離開了他, 從戰場生還後,「命運」也將遺棄他嗎? 一個遭國家拋棄的孤兒 終其一生無法免除的重擔。 「原罪」是他唯一的名字。 ************遺棄了自己的祖國竟成為沉重枷鎖…… ************二戰期間,日本政府號召大批農民組成「開拓團」至中國東北開墾荒地。戰敗之後,開拓團卻遭政府放棄,只能自生自滅。當時七歲的松本勝男與妹妹敦子失去了家人,僥倖存活,兩人各自為中國人收養後,就此失聯。勝男改名為「陸一心」。從小在中國長大的他,認定養父陸德志為唯一父親,即便早就自認為中國人,成長過程中還是擺脫不了「日本鬼子」的蔑稱,文化大革命時期更被冠上日本間諜的罪名。陸一心偶爾會想起離散的父母與妹妹,嘗試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與文化,但是在恐怖的政治氣氛下,只能偷偷地學習日語。當然他忘不了早已失去聯繫的養父母。遭祖國放棄,現今又飽受鄙視的陸一心,從今以後,在無盡的牢獄生活裡,不知道還要遭受多少凌辱。他作夢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還能收到父親的來信,這讓他的內心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 ************十年前,因為與生俱來的「身分」而遭流放,十年後,同樣的「身分」將他推上關鍵地位…… ************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後,中日兩國結束敵對關係,恢復邦交,攜手於上海興建中國第一座現代化鋼鐵廠。歷經勞改多年,回到北京成家立業的陸一心,因熟諳日文而獲派參與建設鋼鐵廠的重要工程。沒想到,竟與學生時代因「身分」問題而離開他的女子重逢。面對昔日的心結,陸一心的身分與權力地位再度受到挑戰!而在赴日參訪考察的旅程中,一首熟悉的歌曲、山頭覆著白雪的富士山,像是在他心中投下一顆回憶之石,激起無限漣漪……曾經參加東北「開拓團」的松本耕次,日本戰敗後輾轉返回祖國,家人全數死於中國,令他餘生心懷愧疚。中日恢復邦交之後,松本耕次聽聞當年的「戰爭孤兒」陸續回到日本,內心重燃一絲希望。他參加了尋找日本「戰爭孤兒」的活動,才發現他的兒子勝男和女兒敦子可能還活在世上。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與中國鋼鐵廠建設工程的會議上,即將見到自己的兒子…… ************鬥爭不斷、算計無數,沒有根的人生宛若浮萍般飄零,重返祖國,也是抉擇的開始…… ************當年與哥哥分離之後,敦子被當成童養媳賣掉、在農村長大,因為身分問題,始終是個「異鄉人」,從未得到國家的認同,也無法享有丈夫與婆婆的平等對待。只有紅色護身符為她尋覓到真正的親人。然而,即使是闊別了三十多年的重逢,也不代表從此能得到幸福……一直猶豫是否尋覓親生父親的陸一心,既感謝賭上性命為自己洗刷冤屈的養父,但也無法忘懷自己的出生根源。一邊是撫養他成人、卻是永遠讓人因「身分認同」而不安的生活環境,另一邊則是斷不了的血緣關係,「日本鬼子」是永遠烙印於心的名號,陸一心一生屈辱和榮耀,都因它而來。流落異鄉的兩人,一生命運多舛,注定不能安寧。在海闊天空之前,他們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抉擇……▍她的小說,是善惡交織的華麗人間劇場──日本社會派小說巨匠山崎豐子跨世紀回歸為了理解人,所以她寫小說──與松本清張、水上勉齊名的社會派小說巨匠山崎豐子,自認寫小說,是為了探究人心。她想知道面對社會或企業等群體壓力,人心將如何因應、如何對抗。山崎豐子說:小說的首要元素,永遠是人。為了寫小說,她這樣做──山崎豐子以刑警般鍥而不捨的「徹底取材」,為每一部小說做研究。她採訪手術現場、研讀法律專書、執著於常人無法想像的職業細節、暫居中國東北與蒙古偏僻農村。身負新聞記者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寫的雖是「虛構」的小說,試圖回應的卻是「現實」的社會。為什麼我們一再重讀山崎豐子?她是二十世紀日本最風靡人心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也是影視界一再挑戰改編的經典。她善於將角色放入醫療體系、大型商社、傳統企業等不同的群體中,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她的小說讀來仍然宛如手術刀劃開皮膚一般,為我們真實展露出人之所以為「人」,其高貴、貪婪、理想、軟弱的真正面貌。/山崎豐子跨世紀回歸五部經典/為了犀利剖切醫療現場黑暗真相,她寫下二十世紀最風靡人心的經典巨作《白色巨塔》──山崎豐子最具代表性、最暢銷的經典傑作,曾經六度影像化,分別由各時代最傑出的編導與演員精湛詮釋。小說以兩位不同價值觀的醫師為主角,呈現大學醫院裡矛盾複雜的權力實況,問世近一甲子,仍讓人深感醫療界與學界的深不可測,令人震顫不已。為了探討二戰後的「戰爭孤兒」,她寫下耗時八年完成的《大地之子》──本書獲中國共產黨前任總書記胡耀邦支持,山崎豐子自稱「賭上作家性命」,深入中國三年,親下勞改農村,採訪超過一千位受訪者,耗時八年完成。以現代中國為背景,探討戰後「戰爭孤兒」主題,是後人難以望其項背之作。為了捕捉家族企業內部鬥爭人心樣貌,她寫下大阪絢爛商場風格代表作《女系家族》──出身大阪的山崎豐子是咸認最能捕捉大阪華麗商賈氣氛的作家。本書描寫關西地區以女系發展家族企業的習俗,寫作前,作者事先研讀了一年三個月的相關法律知識,以便將法學理論與法律用語巧妙融入故事。小說中為爭奪家產引發的仇恨與鬥爭,被作者稱為「現代怪談」。為了描寫大阪船廠商人搏命於商場的情狀,她寫下一鳴驚人出道作《暖簾》──《暖簾》以大阪昆布商人為主人翁,是山崎豐子叫好叫座的出道作,甫出版便獲改編為電影、電視劇,這部小說也為她奠定了日後寫家族傳統企業,大型商社小說的重要特色。為了寫叱吒風雲的商場女英豪,她寫下改編自吉本興業創辦人吉本勢真實故事的《花暖簾》──吉本興業素為日本娛樂界第一軍團,本書以吉本興業創始人吉本勢真實故事為藍圖,描寫一位米店千金嫁入船場和服店,從平凡的家庭主婦,經營曲藝場的故事。山崎豐子寫作這部小說後,正式辭去記者工作,成為專職作家。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NO! 蔣經國建設台灣、啟動台灣的民主歷程?NO! 兩岸知識界的最大神話 被余杰無情犀利破解── 當習近平否定鄧小平、當蔡英文肯定蔣經國? 剝洋蔥般層層地剝去鄧小平與蔣經國臉上的重重油彩 揭露兩人作為獨裁者、屠夫和黨棍的真相 在台灣,「蔣經國神話」始終揮之不去;在中國,「鄧小平神話」更是雲山霧罩;在海外華語圈及西方研究中國問題的媒體和學術界,這兩種神話更是彼此交織,剪不斷理還亂。 華語知識界大多已經否定了毛澤東和蔣介石,卻同時把鄧小平和蔣經國兩位獨裁者的政治繼承人定義為「改革者」。鄧小平一手主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出全球經濟奇蹟。蔣經國則推動十大建設,解除黨禁、報禁,把台灣帶入民主體制。 2018年,《美麗島電子報》公布《2018年六月國政民調》,其中一題是「您認為在以下這幾位總統任內,哪一位最能夠堅持或是代表台灣價值?」。結果,蔣經國排序第一,其支持度高於直選產生的後四位總統的支持度總和。2020年,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針對蔣經國的評價,有高達84.8%打出及格以上的分數,只有5.7%打出低於60分不及格的分數。 在今天的中國與台灣,鄧小平和蔣經國政治神性依舊。而本書認為這是華語世界最巨大的神話和最可怕的迷思。作者余杰別出新意地把鄧小平和蔣經國放在一起比較分析,挑戰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的《鄧小平時代》和陶涵(Jay Taylor)的《蔣經國傳》這類讓華語知識分子以為有西方背書、貌似客觀的歷史定論。 ...
香港铜锣湾书店事件是一场大地震,它引发的巨大海啸,不仅彻底摧毁了香港出版自由,也引发一连串的公民抗命社会运动。然危巢之下,岂有完卵。香港人的心中,终于被《国安法》插入一把锋利的尖刀。从伤口流出的鲜血,浸染了香港这块土地。血液凝固了,伤口愈合了,但已在香港人心头留下永远除不去的伤疤。原来美丽如紫荆花的香港,再也回复不了原有状态。六年之后,香港铜锣湾书店逐渐被人淡忘。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与权力的斗争 ,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如果不用文字记载下来 ,铜锣湾书店事件中曾经鲜活的人和事,就会像影子一样模糊,而最终被彻底遗忘。思念身陷大陆监狱的桂明海依然在苦难之中,这本书是我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 ,用泪水代替墨水写就。作为政治禁书的作者 ,我在香港这块曾经的“出版自由”的飞地,出版过许多书。今天,香港这块曾经自由的飞地,出版自由荡然。一个没有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国家,是个精神残障、文明残缺的国家。我庆幸我生活在自由的法国 ,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写出被人们渐渐淡忘的香港铜锣湾书店事件,写出我所知道的桂明海。让香港铜锣湾书店事件成为文字记载的经验⸺一段具有启示意义的人类的共同记忆。
本書係兩岸學術界首部真正意義上關於「新時期三十年文學」系統性研究的學術專著。全書論從史出,結構嚴謹,分析客觀,內容全面,強調文學本體的多元化。對三十年來的作家、作品、思潮、現象與文學批評等都有全面的探討與總結,體現了研究者敏銳的研究視角與扎實的研究功底。 ──作者 韓? 在這本書中,文學本體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被擴大化了──作家、作品、思潮、現象、文學批評甚至文學生產模式,都成了可以分析的物件。強調文學本體的多元化,恰恰是當下文學評論與文學理論最需要的一種研究範式。 ──著名文學史專家、蘇州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堯 這本書的意義不只是為中國的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更是為如何進行文學批評塑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例證。 ──著名漢學家、新澤西大學東亞系教授 夏高奇【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白晝將近: 基督信仰在中國
關於本書請注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未認可!出版之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審查沒有通過,認定其內容足夠「被河蟹」,不適合偉大的人民閱讀。閱讀本書內容屬思想犯罪,請自行去公安局自首。否則共黨條子和糞青會把你抓去秘密槍決!!! 余杰集政治評論家、散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活動家於一身,多方面的才華與旺盛的創作力,在華人文化圈中獨樹一幟。多次入選「最具影響力的百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並獲頒「湯清基督教文藝獎」、「公民勇氣?」等獎項。二○○四年,余杰因?與劉曉波等共同起草中國人權報告,遭到北京警方傳訊,從此被中宣部列入「黑名單」,被禁止在中國內地發表作品。此後,作品多在香港、台灣和北美的華文媒體發表。二○一○年十月,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之後,余杰被非法軟禁數月,並遭到黑頭套綁架及酷刑折磨。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攜妻兒從中國出走,獲美國政府政治庇護。 《中國影帝溫家寶》在香港出版前夕,中共公安將作者隔離審訊四個多小時,並以「劉曉波被判十一年徒刑」恐嚇,意圖阻止本書出版。作者不為所動,如期出版,隨後於「德國之音」發表「朗讀版」,引起廣大共鳴;中國境內無法購書的讀者紛紛奔相走告、「翻牆」收聽。《河蟹教父胡錦濤》是作者流亡美國後在香港出版的作品,出版後引起的重視與暢銷自不在話下,但出版本書的香港晨鐘出版社負責人姚文田因為準備出版作者新作《中國教父習近平》一書,於2013年十月在深圳被中國誘捕,並被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判重刑十年,罰款人民幣二十五萬元,致本書欲再版已不可得。作者授權亞太政治哲學文化出版公司於2014年六四前夕出版「胡、溫」兩書的台灣版,重新編校,改橫排為直排;作者增加了台灣版序、跋,修訂了部分內文,並親自審訂。「胡」書由《河殤》撰稿人、報導文學家蘇曉康與名小說家孔捷生作序,還收錄了「天安門母親」丁子霖、蔣培坤敘述與「天安門之子」余杰結緣十年始末、感人至極的文章。「溫」書由前中國總理趙紫陽的政治祕書鮑彤作序,台版除了王怡《寫給溫家寶的福音單張》之外,還有名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為作者出版本書受到中共當局「約談」的有感之作,並加上「德國之音朗讀版」聽眾的評論與作者的回應。 兩書台灣版的出版受到各方重視,學者、名家慎重聯名推薦,推薦者有:林培瑞(美國漢學權威、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鮑彤(中國傑出異議人士、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秘書)王丹(天安門學運領袖、清華大學助理教授)吳錦發(前文建會副主委、作家、電臺主持人)李筱峰(台灣史學者)李酉潭(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張鐵志(媒體人、評論家)徐斯儉(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建元(台灣大學國發所兼任副教授) 出版社於2014年六月七日與八日(週六與週日)下午為作者余杰舉辦新書發表兼座談會。七日於台北市濟南路台大校友會館,八日於台北市瑞安街水牛書局。邀請的對談人有美國漢學權威、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其時正好旅台在中央研究院做研究工作的林培瑞(六月七日),以及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黃國昌、政大政治系教授葉浩(六月八日);引起學術界及廣大讀者群熱烈參與。 值此兩岸關係詭譎的年代,台灣人民與執政當局對於對岸的思考模式以及表象底下骨子裡一以貫之的行為模式一定要認識清楚。一個對本國公民的基本權利毫無保障的國家,在國際上又怎麼可能取信於人,承擔起「負責任的大國」的使命來呢?又怎麼取信台灣呢?如果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關係真的是兄弟關係,那麼將這麼多導彈對準弟弟,是哥哥顯示手足之情的最佳方式嗎?中共什麼時候遵守過誠信的原則、什麼時候按照常理出牌呢?從胡錦濤到溫家寶,加上新上台的習近平,島國台灣不管是執政當局還是在野黨;不管是知識分子或是庶民;不管是社會中堅還是莘莘學子;凡是台灣公民都必須要認清楚中共思維與行為的基本本質與脈絡,以及不斷「進化」的「統戰技術」,才不會誤判情勢。尤其是執政當局及國會諸公。 「胡、溫」二書適時推出,加上先前前衛出版的「習」,三書恰好能為我們解惑。
天安门一九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