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不能坐视历史自我消失 黄子(文桥传播中心总干事) 享誉五百多年的马来民族英雄汉都亚(Hang Tuah),已在1999年从历史课本消失。从马六甲王朝灭亡迄今,马来民族英雄,屈指可数,如此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英名盖世的风流人物,既没后浪涌来,为何却和同代英雄如汉惹拔(Hang Jebat)等,一起被浪淘尽呢? 因此,网上言之凿凿:1998年当局请来一组国际专家,掘墓化验骨头,从DNA鉴定两位英雄,是中国人!是明朝派来保护马六甲苏丹的武士。既然是华人,立刻失去历史价值,无论几百年前他们对马六甲王朝的贡献多大,多么英勇地保卫国土和苏丹,也就只能一笔勾消。 此说,马来同胞在网上有异议,但未见当局澄清。因此,益发增加汉都亚是中国人的可信性。 在许多国家,凡政治上不正确的,历史都会重新编写,大马亦不例外。叶亚来纵使离我们不远,开辟吉隆坡的铁证犹在,地位也因此被颠覆。 大马教会在这片土地上,早在唐代马来半岛就出现景教徒的Settlements。明朝葡萄牙天主教在马六甲扎根、明末荷兰人占领马六甲,荷兰改革宗随之立足。以后英国人经营槟城和新加坡,圣公会即服侍信徒,也有福音工作;马礼逊以马六甲为向中国宣教的基地,基督教在马来半岛历史的发展脉络,绝大部份的基督徒,皆一无所知。除了马礼逊牧师及伦敦宣教会的事工,较多他国学者研究之外,其他大马教会的历史发展记录,主要侧重在英语教会。而大马教会历史研究重要的学者如Roborogh所构图的中文教会,则脱离实相甚远——语文和数据,都是障碍。 而大马基督教新教的历史研究,同样一片原始。大马教会历史论文集,由马神和天主教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Christianity in Malaysia ,1990年初版。现有电子的增修版。该书由多位学者分别撰述主流宗派的简史,为合集。此外,似乎未见什么专论结集出版。 大马教会的历史,毋须什么政治正确或不正确的颠覆,当权者根本什么也不必做,我们就会自动殒灭——教会对国家社会发展建设无论哪一方面的贡献,都会流年似水地流逝,随史料未能好好保存而湮没,遑论有心人去整理研究。 我国神学院的重点投注在培训传道人,尚且常显事繁人少力薄,教会既缺学术研究机构,教会历史研究这全无“生产力”的冷门事工,怎会有人问津呢? 文桥原是个前线的福音机构,并未从事学术研究。只因曾经举办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因此,十多年前,不自量力,忽发狂想,在出版计划中列入一系列的大马中文教会历史丛书,希望能邀得主流宗派,撰写各宗派从设教到2000年为止的历史丛书。 书生造反,十年不成;脱离现实的狂想,又如何能够有梦成真呢? 后来,把目标降低,从云里的山腰,降到云下山脚的平地。不能出版各宗派的教会历史专论,至少可以遍请各教会撰写简史和断代史。因此,从2004年开始,文桥举办了“福临禾场——大马华人教会二世纪历史研讨会”。以后陆续办了断代史“最大的福音浪潮涌进来:1948—19XX紧急法令到宣教士撤离”,以及“枝繁叶茂——本土领袖接棒到公元2000年”。 三届研讨会下来,发现大多数宗派会议记录不全、各种资料,佚散者多,保存齐全者少;非中央制的宗派,根本就无法收集各堂会的基本资料。记得有人见过马六甲“红教堂”荷兰改革宗的受洗名册,当中有非洲黑人——被贩卖到此为奴。而中文教会,除了少数如卫理公会,每年年会能够提供详尽的受洗名册,其他宗派,大多阙如。 早期教会有所谓移民社会的心态,同时信徒多为中国南来不识字的佃农贫农,即使在西教士撤退之后,接班的那一代信徒,还是受教育不高识字不多的先辈,缺乏保存资料的意识。可是,时至今日,华人教会的醒觉依旧不高,虽然我们多的是专业人士,教牧同工也从“九号位”(中五)过后进入神学院念本科,到现在献身者大多是大专毕业进入研究院念硕士、博士,情况没有多大改善。教会历史,同哪个个体有切身关系呢?一旦投入事奉,除了少数异数,谁不忙得团团转,甚至Burn out ?大马中文教会如此“宏大叙事”的命题,是现代或前现代的人,才会吃饱没有事干去玩;后现代的人,没这闲情逸致,理他都傻。即使我们已结集出版的三册宝贵史料,没有几间教会愿意购买,遑论收藏。很少人有兴趣知道大马中文教会的历史,因为,许多人连自己的祖父的尊名、祖母的贵姓,生卒年日,也蒙然不知,漠不关心,何况大马中文教会,与我何干? 前年筹划今届的2001—2015年的中文教会发展历史,受邀撰写的教牧同工,仍然面对因为宗派制度问题,以及史料保存问题,困难重重。这十五年的资料尚且难以收集、整理,又如何承先启后,传之久远呢? 汉都亚的历史地位被人取消,叶亚来的地位被人颠覆。我们教会的历史,如果我们不知其不可为而为,知其难而不畏其难,能整理多少,就多少;能保存多少,就保存多少,恐怕不待人灭,我们就自我消失。 为此,要特别感谢各位讲员,大家都是特别忙碌的人,大家都有各自繁重的日常事奉,无论是领导宗派、牧养堂会、负责教学或行政工作,已足够让大家血压高,竟然愿意共襄盛举,肩负起这非常吃力的工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撰写这十五年来教会的发展状况。求主报答您们的劳苦。不过,大家所付出的心血,绝不会白费,无论是现在,是将来,大家所写的,将是我们这时代大马中文教会,最珍贵的史料。否则,大马中文教会所做的一切,在历史中将会一片空白。 虽然举办这“没有生产力”,没有任何现实效应的历史研讨会,收集、整理、出版史料,在热带雨林的赤道国度,是零下30度的冷之又冷的冷门工作,但仍然有一群主内肢体,爱主爱教会,关心大马中文教会,奉献经费,资助这场研讨会,和出版论文集。而我深信,大家费心力收集史料撰写的论文,绝不会像媒体上绝大部份朝生夕死的文章,迅速泡沫化在茫茫的文字海洋大浪中,而会传之久远。因为本地的研究机构、新加坡、台湾、大陆和日本的学者,无论是研究大马华人、大马华人宗教、大马基督教,都在参阅我们所撰写、出版的这几册论文集。 能办成这四届的中文教会历史研讨会,只有感谢主,感谢各位讲员,特别要感谢所有的奉献弟兄姐妹。因为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这十多年来,没有教会及弟兄姐妹看重撰写大马中文教会发展的历史,而愿意奉献支持的话,我们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使命。愿主报答所有奉献者。 我们举办这热带雨林零下30度的研讨会,还有一群关心大马中文教会的教牧同工长执弟兄姐妹报名参加,让我们倍感温馨,让我们知道吾道不孤,上帝没让我们在零下30度结冰,因为有你们出席,有你们一起来关心。谢谢。
Gregory XVI had confirmed for Goa the Benedictine José Maria da Silva Torres under somewhat ambiguous conditions. The Pope publicly recognized the Portuguese rights of patronage in the Estado da India but in a private letter to the new ...
In Religion and Rational Theology, edited by Allen W. Wood et al., 233–32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lated by N. K. Smith.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1933. ———.
基道釋經手冊
禱告能改變世界。當全球的基督徒同時為一件事禱告時,全地將會如何震動!半世紀來推動普世宣教最重要的代禱工具的新精簡版,列出世界230餘國的代禱事項,讓胸懷世界的基督徒 ...
到了光绪即位,连上两次徽号共四字“昭豫庄诚”。光绪大婚,再上徽号“寿恭”。光绪亲政又上徽号“钦献”。太后六十大寿再上徽号“崇熙”。到她崩了,那就“巴必” ,除了上述两字一组组的徽号,她的谥号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因此,她的尊称徽号谥号加起来, ...
作者的话 我深信基督教世界观是合情合理的,但在此我得申明,我不认为自己能提供最终的答案,基督教的精粹正在于基督的丰盛,但这岂是我一人可以尽窥?本书反映我对生命、信仰和思潮多年的寻索及思考,我的召命是“尽心、尽性、尽力”和“尽智”去爱神(To love God with all our mind),和在当代世界中跟随基督。我也希望为华人教会创造一点学术遗产,是经得起考验,也能帮助信徒和非信徒明白基督教的真义。我相信你若用心阅读本书,当可激发你不再原地踏步,而是装备自己面对廿一世纪的挑战,并奋力追寻那位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的主。 在第一章,我阐释世界观思考对基督徒成长和教会使命的重要性,带出俗世世界观与基督徒世界观的冲突,及探讨建立基督徒世界观的路。在第二章,我从圣经和神学角度探索创造的意义,而从无创有的教义似乎意味着宇宙是有开始的。这点经常被哲学家诟病,但有趣的是,当代的大爆炸宇宙论反而对此提供支持,我会介绍在当代复苏的宇宙起始论证,显示基督教创造论与科学的和谐。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提出挑战,企图提出一种宇宙论以便去除宇宙的起点,以致上帝再无立足之地。他能成功吗?他的思想与宗教必然有矛盾吗?第三章会探讨这些问题。 另一个对创造论的主要挑战来自进化论,但进化论与创造论必然矛盾吗?进化论又是否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由Willam Dembski、Michael Behe和Stephen Meyer领军的当代智慧设计运动已日趋成熟,能有力地反挑战自然主义进化论的霸权。在第四章,我探讨进化论仍然面对的巨大困难,及探讨当代智慧设计运动的方法论和争辩。第二到四章都是围绕着创造论的论争而展开,牵涉到基督教与科学的对话。第五至九章,我则主力探讨人、伦理与社会的问题。 我认为很多人生与社会问题,都是从人观或自我观开始。在当代的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直接冲击信徒(特别是年轻一代),它塑造一种新人类:feel至上、浮浅、多变、拼贴和难以委身,与说“我思故我在”的现代人不同,他们会说“我消费故我在”!第五章会追溯及分析后现代自我,及指出它的负面后果(对个人、教会和社会),到最后只会带来自我的解构。第六章则正面勾划基督教对自我的看法,及指出这种植根于基督的爱的自我,能经得起现代和后现代的考验。本章探讨如何帮助信徒摆脱后现代文化的腐蚀,重建有生命力的自我,并宣告:“我被爱故我在”!在这个对话过程,我指出上帝之死也带来自我之死,而我们在上帝的爱中却找到真我。 以前在亚洲,教会和社会的伦理标准偏差不大,随着西洋风东渐,社会的道德标准开始腐蚀和颠覆,教会与一些社会运动的张力也愈来愈大。我们当如何回应呢?在第七章,我介绍伦理思考的基本元素及基督教伦理的纲领,如伦理的神学基础,不同伦理的进路与方法论,及基督教伦理的框架。性解放哲学在廿一世纪对教会和社会带来极大冲击,这种性革命风已吹袭华人社会,特别是同性恋运动。在我执笔之时,一个传统天主教国家——爱尔兰,不久前竟透过公投通过同性婚姻!亚洲基督徒可要作好准备了。此外,基督教与自由、民主和人权等崇高理念本来是兼容的,但极端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会变成一种个人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的意识形态,会破坏社会凝聚力和社会道德。在第八章,我介绍性革命的发展,并用理性批判它背后的意识形态。第九章则一方面是对极端自由主义的分析和批评,另一方面是基督教政治观的初探。 最后两章直接探讨基督教最独特的信念,就是:基督的神性和救恩。第十章先探讨相当流行的宗教多元论的挑战,我阐释“基督教是独一真理”的涵义,勾划一种温和的特殊论。希克(John Hick)的宗教多元论特别引起注意,我会介绍和详细回应。我们不单要解拆多元论的挑战,也要正面为基督教世界观提供理据。在第十章,我把非基督教世界观分为三大类:自然主义、一元论和有神论。接着我简述为基督教辩护的研究纲领,并初步对自然主义和一元论提出批评。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犹太教和回教都相信有神论,却拒绝耶稣的神性,第十一章就是回应这课题。首先我会建立防线,回应各种对道成肉身的批评:历史的耶稣与信仰的基督有何关系?道成肉身是否神话或自相矛盾呢?当中对圣经批判提出反批判。我将勾划支持基督的神性的五路累积论证,指出道成肉身也有理性支持。最后,解释“耶稣是独一救主”的涵义,并探索道成肉身的当代意义(如基督的人文精神)。 让我们一起走上思索和成长的路吧! ▊作者簡介 ...
宗教与科学可说是人类文明的两个巨人,都对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产生不能替代的影响与广泛的贡献。 然而,常听到坊间在传说它们是势不两立的,所以在不断争斗!真的吗?有没有宗教与科学和平共处之道呢?两者能否和衷共济,握手言和,携手为人类文明贡献呢?特别在充满危机的21世纪(如突然爆发的新冠病毒瞬间就把“文明必然不断进步”的神话粉碎),以上的问题尤其重要。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在卷一有进一步解释,就不赘述了。 本书不单有助宗教信徒反思,对一切爱阅读、爱思考和关怀文化的读者而言,也应该感到有趣味的。本书的特色是深入浅出,我要处理跨科际的课题(历史、哲学、科学和宗教),也难免有些较深奥或技术性的内容,但我相信我已尽量用大多数人都能懂的方式去解释。本书的大部分内容曾包含在我1998年出版的《我信故我思》中(当然它们在这里也已更新、修订);但卷四论到的“科学与人的独特性”,基本上是全新的。在那里,我指出科学发现并不能否定人的独特性──特别是他的灵性。我论证科学决定论的不足,自由意志的可信,和灵魂的存在。特别在第十二章,我探讨濒死经验对唯物论的挑战,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不少真实的故事,讲述昏迷而濒临死亡的人,竟然经历灵魂离体,看到医生为他们急救,进入隧道,遇到光体和人生回顾等等,相当有趣。都是幻觉吗?还是揭示“彼岸”的存在?让我们一同思考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吧! ▌作者简介 关启文博士 早年毕业于香港大学电机工程系,后取得苏格兰阿伯丁大学道学学士,和牛津大学的神学硕士与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基督徒学生褔音团契训练部主任,及中文大学崇基神学组讲师,现任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浸会大学公共伦理学硕士课程主任(Director of MA in Ethics and Public Affairs, HKBU),及浸会大学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主任(Director of Centre for Sino-Christian Studies, HKBU)。研究兴趣包括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系统神学、宗教与科学的对话、政治哲学、伦理学等。着有 The Rainbow of Experiences, Critical Trust,...
▋ 作者的话 把25年所写一些文字收集在一本书里,是第一次经验。我90年代初起在中国报写了10年的每周专栏,期间在星洲、南洋的福音版及其他版位也陆续发表文章,有专栏,有散稿,剪报大抵都留着。只是那些日子忙着陶舍的事,孩子又小,所以剪报并没有妥善处理,撕下来,剪下来,但日期没留下来。 进入21世纪,我开始到文桥事奉,为着教课及讲座,我又写了一些传递技巧的文字。 能够把这些散落的文字结集,几近神迹,只有感恩。而叫我感恩的另外一件事,就是最近在清理积存了15年的几家报章福音版稿件,里面有用稿纸写的,也有打字的。有些作者就由“稿纸年代”走到“电脑时代”,也有掉队的;而这几年神也兴起了一些新的作者,用较成熟的笔调书写福音。 而外面的大环境这些年也有些变动,尺度比较开放,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就如国家政治经济、各种社会课题可以酌量论述,但我们也因此需要一些专才型的作者,通识型的作者已不足应对。因此培训不同类型的作者成为当前之务——要有逻辑思路,要有表达能力;要有灵性,要有文采…… 这是一条长远的路,希望这本小书能给读的人一些小小的帮助。 ▊作者简介 晨砚 一方砚台,晨起研磨,辛勤经营文字。 黎美容,原名,愿自己是一个美丽的容器,倾倒上帝所赐的福,流向他人。2001年到文桥事奉,现为文字部主任,兼任三家报章福音版编辑,同时负责星洲《小活力》版,是一只热锅上快乐的蚂蚁。著书15部,有:《且酿彩虹》《熔情铸理》《氧化锰妈妈》《我因你的名认识你》《人在基因图谱》《一根扁担》《红瓶子绿瓶子》《1961》《骂人衣》《让文字化凡为奇》《千言万语,从何写起》等,包括散文、小说、绘本。
运利的梦就是写文章,出自己的书。他有写不完的题材。去了一趟厦门,在朦胧中看见不远处的金门,想到海峡两岸的恩怨情仇,在大江大海中浮沉。昔日烽火不再,今日车水马龙,经济挂帅,成功得来不易,但愿在心灵上,那里的人一样富足。 与妻儿的关系情深,往往流露在字里行间。美华赴澳洲进修一年半,运利与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就多起来。透过文字抒发思念的情怀,实属难得。信仰使他们有重心,知道婚姻的神圣性,守住一生的承诺。写给儿子的信,记下了每一个难忘的日子,特别是兴轩出生的那一刻。 他常想念已逝的父亲。有一盏灯亮着,在深圳。这些年来,因工作关系,他常有机会出国。看到旅舍房里的一盏桌灯,思绪飘回到与父亲一起走过的日子,不管自己多晚回家,家中客厅总会有盏灯亮着,等着他回家。儿时遥远的梦,少年豪放的笑,一口口的饭和一瓢瓢的水,是父亲的汗和母亲的泪。然后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儿女,也把一口口的饭和一瓢瓢的水,留给他们。只是他们是否知道我们的汗与眼泪? 他爱看书。在旅游途中,书店是非去不可的地方。买了心怡的着作,他会迫不及待地将阅读心得发表在报刊的专栏。所介绍的好书不会叫人失望。一座丸岛的情思录就提及了多位在两岸三地知名的作家。他介绍他们不是因他们有名,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知识份子对自身文化处境的反省。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香港的文化人能否与中国文化切割而独存?梁文道说不能。文明在专权的国度是否有价值?因为忍受不了一份週刊被停刊,龙应台以一篇《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去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文章在两岸三地,甚至东南亚的华社引起很大迴响。很难说是否是龙应台效应,该週刊在停刊两个月后复刊。 不可能为每一篇都写读后感。我为运利能出版第三本书感恩。我相信他的存稿足可再出版第四本。 ——序 · 张文发 -------------- ▊作者简介 朱运利 汶莱人。常用笔名有:朱喻、宇航、子虚。作品散见西马华文日报福音版、《文桥》、新加坡《中信月刊》、东马《联合日报》等。著有:散文集《帘外拥红堆雪》《但愿人长久》
把电影和新闻并在一起,绝非为了夺人眼球,而是因为电影看似讲一个虚的故事,但虚而非假,毕竟导演和编剧都是有血有肉地活在当下,电影必然也会成为当代精神氛围的某种写照,甚至是精准写照。电影并不只是拍了什么,更是怎么拍,为什么这么拍,以及通过这个要表达什么。我努力通过文字来捕捉和诉说这一切。 而新闻事件,更是活生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这些故事并非只是为了凑成“人咬狗”的轰动效果,更是折射了人性与人心实际,透露出时代的某种“症候”,这就是现象学所说的显露“本质”的“现象”吧! 我把这么多新闻和电影大致按照问世的先后顺序排列,更是想顺藤摸瓜,为这个时代和这个世代的人性与人心“把把脉”。华人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的“金刚钻”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以道贯之,以道观之”之“道”。 这“道”不是孔夫子“吾道一以贯之”之“道”,而是《圣经》之道。在我看来,《圣经》之所以比《论语》更能透视人性和人心,就在于《论语》把人想得不够坏,也把人看得不够高。所以,所有盘旋在电影与新闻中的人性最诡诈和最壮丽的风景,不借助《圣经》这一显微镜和望远镜,断难看清道明。 不怕把实底亮给大家,就是因为希望大家也能拥有自己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从而能更清楚地看,更深入地想,更感恩地活。 ▊作者简介 齐宏伟 中国当代著名灵性文学作家,原为南京某高校副教授,辞职前已有多部专著出版,多篇论文发表,并已主持研究教育部项目。后蒙上帝呼召,辞去教职,赴美攻读神学,归国后在某教会作牧者。 同时,以文牧世,在海内外出版著作四十余部。其中,《信与思》《文学·苦难·精神资源》《歌手》《一生必读的关于信仰与人生的30部经典》《与上帝拔河》《丰盛的筵席》《上帝的火柴1-3》《圣约神学基础》《书中之书讲演录》等均有较大影响。 齐宏伟的文字向被誉为“犀利而温润,大气而精致,深入而浅出”。他自称此追求为:“以道贯之,以道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