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世纪以来,儒家思想面临来自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但是在这种挑战之下,它并末完全丧失生命力,反而经历了一番彻底的转化,由于这种转化不仅是出于对外在挑战的被动因应,也出自于自觉地抉择和定位,这种转化应该视为儒家思想的自我转化。本书系笔者近两年来思考当代儒学的自我转化与重新定位所得到的一点成果。本书各篇分别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当代儒学的这种自我转化。即是自我转化,则在转化的过程中,当代儒学必须保有其本质,亦即儒学之所以为儒学的特点。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 政治哲學
本書收錄知名漢學家墨子刻( Thomas A. Metzger)先生從1980到1990年代末期所發表的20多篇中文文章,這些作品不但是時代的見證,反映了解嚴前後臺灣思想界的狀況,更有助於人們在豐厚的歷史感與中外比較的視野下思索未來的路向。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 工夫論與內在超越性
政治儒學: 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
本書以儒、道思想說明中國哲學特有的身體觀,並且以西方當代哲學的身體觀,輔助說明中西在存有與存有者之間的異同。哲學的東西身體觀──中國哲學普遍認為,人能用身心以實踐修行和體驗知識,其中以「工夫論」為核心學說;西方哲學則是由過去身心二元對立,不重視身體感受,後來轉向身心互為滲透的「知性形上學」發展,在在顯示中西文化匯通的可能性,例如中國的「心、氣、形、性、天人合一」以及西方的「聖神三位一體」觀念,其實都在講述「身體」與自然、人文、超越界,達到對話,以致回復感通交流。哲學的同一性與非同一性──「同一性」與「非同一性」,可用「重複」與「差異」的概念來看待:「同一性」希望能夠找出表象化和概念、會不斷重複與窄化自身;「非同一性」則希望擺脫理性為中心的邏輯思維,走出自我封閉的「同一性」,展現「差異」。兩者是一體兩面──是自我的摧毀,也是自我和意義的不斷再建構。從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批判「同一性」、德希達《書寫與「差異」》、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再到傅柯的《詞與物》,皆有探討「同一性」當中的「非同一性」。從古至今,東西方哲學仍持續探討理解生命的方法,本書以中西名家思想為例,並以身體為文本,作為與世界接軌的契機,憑藉個體的記憶、當下感知與閱讀,呈現世界文化、社會、歷史、傳統、當代、文學層面的成果演示。生命能透過在存有與歷史中的往返對話,不只展現出個人與世界互動、演化的歷程,也能激盪出個體間的不同燦爛火花。
基督宗教置身多元化的宗教及文化處境中,當代基督宗教本身也面對內部的種種分歧。那麼,基督宗教會對教會合一、和諧社會以至一切受造的合一的企盼,是否與這種強調多元、分歧以至衝突的文化背道而馳?本書嘗試從文化與神學的視角,並以宗教多元及生態倫理為焦點,探討這些問題。
一貫道學研究,不只是對一貫道的研究,更重要是探討天人一貫的道理。旨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希望透過古聖先賢的智慧,天人合力的妙意,找尋生命的真相,解開生死的道理。活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為人類的未來尋找美好的出路。因此,關心的是全人類的未來生活,研究的是孔子一以貫之的道理,努力的是人間淨土與大同世界的實現。
「儒家倫常」(Confucian Ethos)意指儒家的倫理常道,包括理論、規範,亦包括它在世間各領域之實踐與施作之義及其現象。本書旨在關注儒家倫常在「跨文化視域」(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下的新典範之詮釋和理解,探討在跨文化的交流、互動、會通、對話之下,儒家能否自傳統中轉化、創造,以因應既全球化又重視在地的新時代,同時更作出它的人文貢獻。 臺師大漢學研究團隊精選2012年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之「跨文化視域下的儒家倫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17篇論文,時間從上古經中世、近世而到當代;地域橫跨了中國、日、韓與越南;學術兼及儒、釋、道以及西哲。既合乎跨文化視域之要旨,亦跨越時空架構以及思想大教來會通儒家倫常之道與學。儒家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的返本開新,希因此專書出版而得以振興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