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ISBN-10
9860045127
ISBN-13
9789860045123
Pages
378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06
Publisher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Author
黃俊傑

Similar books

  • 德川日本《论语》诠释史论
    By 黄俊杰

    本书分导论、分论、个论、结论四部分,内容包括: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从中日儒家思想史视野论经典诠释的“脉络性转换”问题、日本儒学中的《论语》:与《孟子》对比、作为政治论述的经典诠释学:荻生徂徕、日本儒者对《论语》“学而时习之”的解释等.

  • 徳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By 黃俊傑

    徳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 近代日本>詮解流變
    By 金培懿著

    內容簡介 近代日本《論語》詮解法,從「會箋」經「弁妄」、「講義」、「物語」等詮解法之流變到教科書化,既有追求「知識的《論語》解讀」,亦有追求「體認的《論語》解讀」,更有追求「文化的《論語》解讀」。而藉由分析探討近代日人詮解《論語》之形態與變貌,我們既可窺知日本漢學的近代發展,更可發現在東亞世界,不同國家之文化傳統可以在經書詮解過程中彼此交融,形成一種新的力道和新的整合,甚至產生創新又獨特,乃至變異的整合。

  •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
    By 黃俊傑 著

     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呈現色彩多姿的東亞儒學世界! 本書脫離「以國家為框架的國別研究」藩籬,指出當中國儒學東傳朝鮮半島與日本後,歷經異域學人的新解,使儒學日新又新且更具現代涵義。各家、各派、各國之思想家研讀經典、參與對話,提出新詮,不僅深化了儒學內涵,也擴大儒學的影響力。思想史視野中所見的東亞,是一幅彩色而不是單色的圖像。 全書共計十章,第一章分析概念史的類型及其移動作為本書提綱;第二~五章分別探討中國與韓國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第六、七章專論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與「中國」論述;第八、九章則探討東亞「儒家教育哲學」與「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新啟示與大中華的道路;第十章則回應日本思想史名家山室信一的東亞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

  •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 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By 張崑將

    德川日本儒學思想的特質: 神道、徂徠學與陽明學

  • 林慶彰教授七秩華誕壽慶論文集
    By 蔡長林主編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論文三十一篇,來源兩岸三地、日、韓及歐美漢學界,內容出入古今,關涉群經,含括經學、出土文獻、海外儒學傳播等領域,皆為林慶彰教授門人弟子及同道友朋所撰。書前序文四篇,出自先生同學、同門、同道、同事手筆,文章談昔憶往,可見學人交往的博雅深情。

  • 東亞儒家仁學史論
    By 黃俊傑 著

    東亞儒學的核心理念在於「仁」學,是兩千多年來東亞知識分子魂繫夢牽、不可逃避的精神與實踐課題。本書從東亞視野,論述儒家「仁」學的涵義,以及中、日、韓三國對於儒家「仁」學的解釋與發展。全書共計十一章,分作四部,第一部「理論基礎」,主要闡釋東亞儒學研究方法論問題、東亞儒者在「去脈絡化」和「再脈絡化」辯證互動中,對「仁」學的新詮釋;第二部「儒家『仁』學的起點與內涵」,從修身理論的核心概念出發,探討東亞儒家「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第三部「仁政理論及其實踐問題」,是從政治實踐的角度,將「仁政」、「王道」、「革命」等問題置於中國、日本、朝鮮的儒學思想進行詳細考察;最後「結論」,是以東亞儒學四個人文精神:身心一如、自他圓融、天人合一、古今交融,總結前三部之論述內容。 

  • 重建斯文:儒學與當今世界
    By 彭國翔

    本書彙集了彭國翔對儒學與當今世界若干問題的一些思考,包括儒學的時代反省、儒學經典與世界、儒學與宗教、儒學與政治社會、當代儒學人物、儒學與當今世界的訪談這幾個部分。所收文字大都關乎當前的文化問題,尤其是中國文化和儒家傳統的重建。本書從較為宏觀的文化角度,在一個全球的視域中聚焦和反省儒學的精神價值與時代課題,反映了作者的文化關懷和價值立場。作者旨在提出,中國如今要想真正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再創歷史上曾經的輝煌,當務之急在於「重建斯文」,即重建中華文明的價值系統。這個價值系統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同時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人類文明「人文與理性」、「公平與正義」的優秀成分。

  • 孟學思想史論(卷三)(上下)
    By 黃俊傑

      1.本書係《孟學思想史論》第3卷,係繼卷2(1997年在本所出版)分析中國思想史之孟子學之後,析論朝鮮時代(1392-1910)與德川時代(1603-1868)韓日儒者之孟子學解釋,宏觀中日韓儒學史,係國內外學界此類著作之首見。   2.本書之目的,既從「孟子學視野」衡論韓日孟子學之短長得失,又從「韓日儒學史視野」析論韓日儒學主體性之發展,並在以上兩種「視域交融」之中,提煉東亞孟子學所潛藏之詮釋學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