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ISBN-10
9860659796
ISBN-13
9789860659795
Category
Political Science / Political Process / Media & Internet
Pages
400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1-06-25
Publisher
春山出版
Author
劉致昕

Description

★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國際新聞記者。

★卞中佩(政大創新學院助理教授)、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張潔平(Matters創辦人 )專文推薦(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列)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五年、橫跨八國,一個臺灣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盛,人們的連結、互動與訊息共享變得更容易,然而,這也使得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極端主義以網路為工具點火,使穆斯林青年成為恐攻分子;境外勢力可以跨海介入另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使社會分裂;當網路行銷與政治利益結合,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產業的聲音;日漸極端化的立場,又如何在每一個國家樹立新的「柏林圍牆」?寄生於網路的「真相產業」,從政治、商業到社會心理層次,如何在全球演變,成為亟需理解的新課題。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劉致昕的報導當中沒有絕對善良的好人與邪惡的壞人,被這些處境所傷害吞噬的人們,起身對抗挽救頹勢的人們,在其中牟取套利空間的人們,這本書寫的是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基調是鋪展他們所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如此行動,以及提出時代趨勢往何處去的警示。

這個時代我們就置身其中,共同經歷、見證過一些事件,但總是很難說得清楚,在假新聞讓一切真假難辨

Similar books

  • 真相製造: 從聖戰士媽媽, 極權政府, 網軍教練, 境外勢力, 打假部隊, 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By 劉致昕

    真相製造: 從聖戰士媽媽, 極權政府, 網軍教練, 境外勢力, 打假部隊, 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 真相製造
    By 劉致昕

    五年、橫跨八國,一個臺灣記者來自前線的第一手採訪與關鍵實錄 ★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得主,近年來最受矚目的國際新聞記者 近年來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盛,人們的連結、互動與訊息共享變得更容易,然而,這也使得民主國家面臨前所未見的考驗。極端主義以網路為工具點火,使穆斯林青年成為恐攻分子;境外勢力可以跨海介入另個國家的總統大選,使社會分裂;當網路行銷與政治利益結合,傳遞的是人民的聲音,還是產業的聲音;日漸極端化的立場,又如何在每一個國家樹立新的「柏林圍牆」?寄生於網路的「真相產業」,從政治、商業到社會心理層次,如何在全球演變,成為亟需理解的新課題。 記者劉致昕二○一六年以布魯塞爾為第一站,從訪問傷心卻不絕望的聖戰士媽媽開始,帶著我們深入真相製造在不同國家造成的致命效應,橫跨比利時、法國、印尼、德國、中國與臺灣,不僅有第一手的採訪,透過這些國家呈現真相產業不同面向的威脅,最珍貴的,是採訪到的每一個人物。劉致昕的報導當中沒有絕對善良的好人與邪惡的壞人,被這些處境所傷害吞噬的人們,起身對抗挽救頹勢的人們,在其中牟取套利空間的人們,這本書寫的是他們的故事。故事的基調是鋪展他們所在的社會結構,為何如此行動,以及提出時代趨勢往何處去的警示。 這個時代我們就置身其中,共同經歷、見證過一些事件,但總是很難說得清楚,在假新聞讓一切真假難辨的時候,我們正需要一本堅實的報導之作,在訊息的流沙中不致暈眩。 ☆★☆★ 各大podcast平臺搜尋「真相製造」,收聽作者與書中受訪者的精采對談 ☆★☆★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寫字跟開咖啡店的人,試著在兩件刻苦的浪漫中完成一些實際的事。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大獎、吳舜文新聞獎。 contact:[email protected] podcast:真相製造

  • 提著菜籃聊憲法
    By 黃崇祐

    ★李鴻禧、鄭麗君、苗博雅  重磅推薦★   從#Me Too運動到同婚權益,從言論自由到食品安全。 這些看得見的、看不見的,說出來的、吃進去的, 每一件日常大小事,全都與憲法有關! ◤權利的起點,生活的保障 憲法永遠站在雞蛋這一邊!◢   我們的食衣住行、柴米油鹽,都與憲法脫不了關係。   因為有憲法,生活中許多問題才能得到正視與保障──   能與心愛的人結婚,不再為飆漲的房價望屋興嘆,為工作上過度地壓榨出聲,或為不合理的對待爭取權益,確保吃下去的是安全、安心的食物,不成為網路世代中個資外洩的受害者……   如同艷陽下庇蔭人們的樹,大雨中遮蔽風雨的一方屋簷,憲法保障我們的每一項基本權利,它永遠站在雞蛋這邊,而非傾靠權力與城牆。沒有憲法,等於沒有國家、沒有身分證明,我們沒有辦法找工作、投資、買房、旅行。甚至校園的流浪犬,以及我們生存的環境,都需要依賴憲法保護,但大多數人卻感受不到這如同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之存在的重要性。   本書將以社會上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為例,如賽神豬、NFT、18歲公民權等,探討與尋常風景緊密相依,卻又不時被你我遺忘的這份契約。   就讓長年提倡憲政常識普及化的作者黃崇祐帶領我們輕鬆地提著菜籃聊憲法,抓一把蔥、捏一把蒜,把20道街坊巷弄的知識好料通通打包回家! 作者簡介   黃崇祐   台灣制憲基金會辦公室副主任。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台南,工作於台北。學涯航泊台南一中、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候選人)。  ...

  • 烏克蘭的不可能戰爭
    By 劉致昕, 《報導者》團隊

    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俄羅斯總統普丁發動所謂的「 特別軍事行動」,企圖占領烏克蘭並推翻其政府,打消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希望;而處於東歐與西方集團間、長期遭受俄羅斯威脅的烏克蘭,以其堅強的反抗意志奮勇還擊,擋下普丁快速拿下基輔的野心,然而數百萬難民已造成二戰後歐洲最大的人道危機。 這場戰爭所牽動的視野,除了傳統認知下的戰地前線,還包括交戰國的後方、周邊國家、網路戰場和國際社會,正在逐步改變戰爭的定義。俄烏兩國不僅發動軍力交戰,雙方在社群網站與資訊戰上攻防激烈;接收大量烏克蘭難民的鄰國波蘭,以及因歷史因素與能源需求過度倚賴俄羅斯的歐盟領頭羊德國,面對這場戰爭中的人道、經濟、國防與能源安全等課題,又如何與普丁的極權勢力對抗,重整國內外秩序?同時,世界的目光也轉向與烏克蘭有著相似處境的臺灣,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韌性面對鄰近極權在當代發動的混合戰? 《報導者》記者與編輯團隊透過實地與線上的第一手採訪,以五個月的時間,穿梭被占領的城市、邊界、收容家庭跟德國街頭等多個場域記錄時代。結合戰爭罪行、難民潮、資訊戰與經濟能源等角度,立體呈現這場現代混合戰的樣貌;並透過多組人物訪談,看見在戰火中「被隱形」的人與動物,烏克蘭公民為了保衛主權與自由所做的多年準備、犧牲和生命經歷,以及為了守護新世代、存續國族文化不被戰爭摧毀而做的種種努力。同時也反身自問:如果有日臺灣面臨這樣的「烏克蘭」時刻,相關的準備與意志是否已經到位?本書是我們理解烏克蘭這場「不可能」戰爭的起點,更是臺灣面對未來的重要借鏡。 「如同世界上許多民族與國家,烏克蘭的千年歷史等同一部傷痛史,而這些不堪的記憶與創傷經常與俄羅斯直接相關。一九八六年,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電事故「車諾比核災」在距離基輔北部一百五十公里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鎮爆發,彼時蘇聯政府粉飾太平的態度與官僚的顢頇作為,為烏克蘭帶來難以估算的人員、財產與生態損失。時序再往前轉,一九三二年,為達成「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生產目標,史達林在『歐洲糧倉』烏克蘭造成大饑荒(Holodomor),兩年間有數百萬烏克蘭人因饑餓而亡,在南方港城奧德薩,當地農民啃食樹皮和昆蟲的同時,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家種的麥糧往外地運送。這些難以抹滅的悲哀與傷痕,都藉由不同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傳續下來,深埋在今天烏克蘭人的意識裡……《報導者》團隊所訪談的主角,從瑜伽老師、社運分子、銷售經理、程式設計師到脫口秀演員,是普遍存在於每個社會中堅的『平民戰士』。烏克蘭所經歷的每一次苦難與掙扎,正是因為有他們的抵抗,才給予其他烏克蘭人持續為未來奮鬥的勇氣和希望。」——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專文導讀 徐裕軒(外貿協會基輔臺貿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劉致昕   臺南人。政大外交學系畢。 曾任《商業周刊》記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駐臺助理記者,現為《報導者》副總編輯。   出版著作:《真相製造:從聖戰士媽媽、極權政府、網軍教練、境外勢力、打假部隊、內容農場主人到政府小編》。 曾獲獎項:金鼎獎、卓越新聞獎、人權新聞獎、亞洲出版協會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非文學類首獎。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

  • 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
    By 法蘭西斯.福山

    膚色、性別、族群、性向、宗教、反移民等日益激化的衝突, 已然成為現今世界的一種症狀,並嚴重威脅到了民主與自由! 追溯民粹主義病灶,提供治療當代政治困境的解方 ★《週日泰晤士報》2018年度政治類好書 ★《金融時報》2018年度好書 法蘭西斯.福山早在2014年就察覺美國和全球制度已陷入混亂,衰弱到無法阻止國家被強大的利益團體攫奪。兩年後的英國脫歐公投與美國總統大選,讓福山的預言成真:政治圈外人崛起,他們的經濟民族主義和獨裁主義,正在顛覆國際秩序。 身分認同的需求看似界定了今天的世界政治。反移民的民粹思想、政治化伊斯蘭高漲,以及白人民族主義捲土重來,這些全都對自由民主的基礎構成艱鉅的挑戰。《身分政治: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為何席捲當代世界?》指出:當代世界許多被誤認為源起於經濟動機的鬥爭,實則根植於對於承認的需求,無法單純靠經濟手段滿足之,因而現今有太多人受到基於民族、宗教、派別、種族或族群的狹義承認吸引。 福山以扎實的考據與淺顯的論述,從柏拉圖、馬丁.路德、盧梭、康德、民族主義到現代的性別政治,追溯了身分認同概念的發展,他一針見血地提出警告:除非我們能對人性尊嚴建構普遍的理解,否則注定承受接連不斷的衝突。 名人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葉浩(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 女孩們
    By 艾瑪.克萊恩

    長日漫漫,往事俯拾可得,有時候,我但願自己從未遇見她…… 姊妹情誼是最原始的邪教 十年一度!《GRANTA》雜誌評選美國最佳青年作家之首 一九八九年出生,艾瑪.克萊恩改寫西方文壇全新風景 2016年全美年度最暢銷處女作。 以「曼森殺人魔」事件為藍本,書寫當中女性的渴望與心理暴力 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及莎娣.史密斯《白牙》後,「抒情寫實」派的驚豔回眸 《時間裡的癡人》作者珍妮佛伊根、《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一致推崇 首週雙雙登上《紐約時報》及英國暢銷書榜Top5 「艾瑪‧克萊恩的《女孩們》著實令人驚歎。作者認得女孩們的錯亂,不忘女孩們的尊嚴──此不礙於彼,這也是費茲傑羅論小說時,力陳的最高境界。我且以「錯亂的尊嚴」,鄭重推薦此書。」──作家張亦絢,摘錄自推薦序〈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全文收於書中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年度首作獎決選 ★風靡英美歐洲,售出超過30國版權,全球書評媒體一致推崇 ★「龍紋身的女孩」「魔球」金獎製片史考特.魯丁即將改編電影 那時的我,想要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少女, 能夠自在承接他人目光和需索, 百無聊賴地想要愛人,強大又迫切的愛意就像一顆子彈。 「在這個世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妨礙妳相信自己。」  《女孩們》書名所指「那群女孩」,原型正是美國鼎鼎惡名的殺人魔──查爾斯‧曼森身邊,一群青春貌美卻手染鮮血的少女。作者精準刻畫青春期少女的心理,充滿焦慮、憤怒與愛戀。是什麼讓女孩甘願拋棄家庭,留在殘破的棄屋?卻又願意與彼此共享酒精、菸草、食物、服飾,以及男人。未成年少女的集體行動,棄絕世俗的價值、道德的枷鎖;在荒無凋敝的牧場,以羅素為首組成的邪惡團體。他們離經叛道、狂放不羈,充滿神祕的魅力,攫住每顆渴望被愛的少女心。一心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獲得團體歸屬感的伊薇,奮不顧身地撲向風暴,最終她將成為風暴的中心,還是落得滿目瘡痍的下場? 《女孩們》是年僅廿七歲作家艾瑪.克萊恩一鳴驚人處女作,出版當週即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新書冠軍。作者選擇這個題材,無意重現凶案上的暴力,反而著墨在這群女孩的容貌、性格及生活細節。女孩們為何出現在這裡?她們怎麼了?有任何跡象暗示即將發生的事件嗎?想要與眾不同,又渴望團體歸屬感,想要被愛,卻被人利用。作者非凡文筆的精準描述與心理層面的深入探討,精確地寫出她們的怒氣與不安,被譽為福婁拜及巴爾札克「抒情寫實」(Lyrical Realism)路線沉寂多時後的一次華麗轉身。這也正是村上春樹書寫《挪威的森林》時的手法,在戀愛與性的常態生活細節下,卻傳神捕捉當時高壓的日本社會。   《女孩們》是一本充滿魔力的小說,描寫令人難忘的女孩群像,以及年輕女孩的心理狀態。 風靡英、美、法國並暢銷全球,授權超過30國海外版權,作者更獲選著名文學《Granta》雜誌十年一度的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被文壇視為明日之星。    美國權威書評媒體年度選書,一致推崇 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廣播電台.衛報.娛樂週刊.舊金山紀事報.經濟日報.君子雜誌.新聞週刊.VOGUE.Glamour.時人雜誌.赫芬登郵報.ELLE.書頁.出版人週刊.Time Out.Slate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By 陳志恆

    「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 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 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 ————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 「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了!」 ————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別管了,但就是放不下!」 ————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制慾家長。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 ————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了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了也沒用。」 ————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 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 你得知道, ────孩子在真正向你求援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 你得理解, ────孩子很怕增添你的麻煩...

  • 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By 魯爾夫.杜伯里

    ?總是用別人期待的答案去回應這個世界,你有多久沒有誠實地面對自己了?人生充滿問題,你要怎麼回答?《思考的藝術》教你看清思考盲點、排除決策障礙、選對思考方法;《行為的藝術》不只要你清晰思考,更要你學會如何聰明行動;而在《向人生提問的藝術》中,德國最受矚目的暢銷書作家杜伯里提出種種與人生有關的疑問,從成功、事業、愛情、婚姻、性,一直追問到年齡、死亡與上帝,問題幽默諷刺、一針見血,讓人在開懷大笑或會心微笑之餘獲得深刻的啟發。每天,從真誠地回答一個問題開始,透過不斷地反問,看見日漸清晰的生命輪廓。【盛情推薦】種子音樂創辦人、豐文創創辦人 田定豐知名主持人 蔡康永商業周刊、蘋果日報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背包旅人 藍白拖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

  • 公民課該學的事: 從自己出發,和社會好好相處
    By 劉炯朗

    我們追求的是個人利益,還是社會正義? 應該為了賺錢而做好事,還是為了做好事而賺錢? 關於人生,關於人際,關於生涯,關於生死……你做好準備了嗎? 關於社會責任,關於人我分際,關於金錢,關於企業……你真的瞭解了嗎? 中研院院士劉炯朗以精闢的分析、可親的語言,爬梳古今中外各種攸關生命、道德和社會的重大議題,從西方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亞當史密斯、摩爾、康德到中國孔孟、楊朱、墨子等,檢視個人和企業在當代社會中遭遇的種種問題。讓身為現代公民的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立身行事的答案。 ◎命運真的是先天注定嗎? ◎懂得掌握機會為何很重要? ◎利己和利他一定互相衝突嗎? ◎考試制度有哪些盲點? ◎「正義」該如何解讀? ◎金錢萬能?沒錢真的萬萬不能? ◎為什麼企業有沒有良心和大家息息相關? ◎古今人才的流動和管理有何異同? ◎為什麼「臺下十年功」很重要? ◎怎樣面對死亡議題? 人類從遠古時代開始群聚過著共同生活,而現今的交通、資訊網絡蓬勃發展,彼此生活圈交集愈來愈廣,人與人的互動、事物的相互影響也愈來愈密切,每個人都必須學習與這個社會好好相處,進而貢獻出能力與價值,成為真正的世界公民。

  • 下一個家在何方?: 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By 馬修‧戴斯蒙

    當房租超過薪水三分之一,我們再也無力翻轉貧窮! ∥ 哈佛社會學家花費數年,住進兩個底層社區、採訪三十多名房東、出席一千多場法庭,將美國底層的居住現狀化為八個家庭的真實報導 ∥ 榮獲2017年普立茲獎! 評審盛讚:「一份深入的研究,揭示了2008年金融風暴後越演越烈的居住問題,這可說是加劇了貧窮,使貧者更貧。」 ______屋況合宜、價格合理的居住環境,絕對應該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權______ _______________唯有穩定的棲身之所,是脫離貧困的第一步_______________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專文導讀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出版人週刊》、GoodReads、《衛報》、《柯克斯書評》、《歐普拉雜誌》_____年度好書 尤美女(立法委員)、何榮幸(新聞工作者)、李鴻源(台大土木系教授)、花敬群(內政部政務次長)、房慧真(記者)、柯文哲(台北市長)、徐世榮(政大地政學系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張鐵志(資深評論人)、劉美妤(媒體工作者)、蔡培慧(立法委員)_______政界、學界一致推崇 .阿琳是一位單親媽媽,被房東逐出家門後,發現新家的租金得花上月收入的八成…… .帶著孩子找屋住的凡妮塔處處碰壁,只能住進毒蟲與幫派氾濫的社區…… .多琳一家九口窩在兩房公寓裡,當房屋漏水、堵塞,房東卻相應不理,他們決定也放爛這間房子…… .拉瑪想幫房東工作以抵房租,只可惜房東卻覺得他的付出一文不值…… 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是何種經濟體系聯繫起貧富兩者?貧者為什麼難以脫貧?哈佛社會學者馬修‧戴斯蒙住進兩個底層社區,花費數年,採訪三十多名房東、記錄數十萬筆驅離資料、追蹤百萬筆911電話、出席一千多場住房法庭,找到牽繫起貧富兩者的經濟體系──租屋市場。只是,他發現兩種自由在此互槓:房東想靠租金賺錢,房客希望一家能住得安全舒適。 當收入的一半必須拿來繳交房租,許多家庭因為入不敷出,被迫遷徙至更骯髒、暴力、拮据的街區;而喪失安穩的棲身之所,致使貧困者失去原有的財產、遠離熟悉的街區、更因為居無定所的壓力,讓學業與工作表現失常。物質匱乏加上消極與憂鬱的心理,讓貧窮生生不息,一代傳給一代…… 透過書寫失衡的房屋市場,戴斯蒙欲改變我們對貧困還有底層剝削的認識,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化身為八個貧困家庭與他們兩名房東的故事。正如《紐約時報》盛讚本書,「不談論居住議題,我們便無法徹底正視貧窮。」書中貧困家庭的希望、難忘的驅離場景,皆提醒了我們:失去家,人就失去了一切。唯有安穩的居所,才是人生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