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爾: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哲學家,引領當代思潮的重要指標 ★引燃全球公共辯論火苗,跨世代熱烈品讀經典 ★哈佛大學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的大學課程 博大精深、文筆流暢且深富人文關懷,這是能夠真正改變人的讀物。──《出版人週刊》 ◎關注當代最容易被忽略的議題、最切身相關的困境 社會和政治讓人充滿挫折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如果我們希望過好自己的人生,扮演良好的公民角色,就無法迴避這些問題。本書作者桑德爾為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被譽為當代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其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亦實踐了學術平民化 的精神。「正義」課程至今已累積超過一萬五千名修課人次,使得哈佛大學首次決定將一門課製作成電視節目在美國公共電視播出,成為美國電視史上第一次向公眾播放大學課程。這十二個小時的課程被瘋狂轉寄,日本NHK 和英國BBC 也接連播出,全世界各地掀起「桑德爾熱潮」,無數人透過網路或電視收看這門課(www.JusticeHarvard.org),是哈佛大學迄今最受歡迎,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門課。 《正義》囊括桑德爾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的各種深度議題,帶領大家踏上思辨之旅,例如該如何處理財富不平等的問題?說謊一定是錯的?十人的命比一人的命珍貴?安樂死應該得到許可?個人自由應受限制?殺人有可能具有正當性? 他以淺白清楚的方式詮釋亞里斯多德、邊沁、康德、諾齊克、羅爾斯等諸多哲學大家的觀念,探討各種衝突爭議的概念,邀請大眾持續對我們在生活中面對的兩難困境,進行自我檢視和深度思考。 【專文介紹】 朱家安(沃草公民學院主編) 幸佳慧(作家)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嘉銘(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綠 角(作家) 顏厥安(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 【各界推薦】 張鐵志(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楊世瑞(北一女中校長) 蔡淇華(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媒體好評】 ◎世界上現存的哲學家當中,最切合當代需求的一位。──《新聞週刊》 ◎桑德爾以他的政治哲學處理我們廣泛存在的不安感受。──《泰晤士報》 ◎桑德爾對於正義理論的解說……清楚明白又具有即時性。《正義》以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理解的方式,令我們面對那些潛藏在衝突之下卻經常沒有得到承認的概念。──《紐約時報》 ◎耳目一新,桑德爾藉著將道德哲學置於公民辯論的核心而轉變了道德哲學。──《新政治家》 ◎身為全世界最受喜愛的一名教師,桑德爾質疑現代公共生活的首要假設,亦即道德與宗教概念是私人事務,應該排除於公共政治辯論之外。──《觀察家報》 ◎政治人物與評論者通常會針對政策提出兩項問題:這項政策會不會讓選民的生活過得更好,又會不會影響他們的自由?桑德爾正確指出了這種辯論的膚淺性,並且加上第三個標準:這項政策對於共善會造成什麼影響?──《衛報》 ◎桑德爾這部廣泛探究各種熱門議題,以及永恆不墜的哲學問題的著作令人讚嘆不已……博大精深、文筆流暢且深富人文關懷,這是能夠真正改變人的讀物。──《出版者週刊》 ◎桑德爾實踐了最優秀的學術平民主義,以簡單易懂的方式呈現彌爾與羅爾斯的思想,卻沒有加以簡化……他釐清了一項基本的政治鴻溝——不是介於左派與右派之間,而是介於另外的兩個陣營之間,一方認為沒有比個人權利與選擇更重要的東西,另一方則是宣稱植基於道德信仰的「共善政治」不能被忽略。──《華盛頓郵報》 作者簡介 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牛津大學博士,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1980 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以《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其後陸續出版《錢買不到的東西》《正義》《訂製完美》《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等,著作曾被翻譯成27 種語言,並獲得哈佛大學教學卓越獎。 桑德爾開設的「正義」課程以互動式教學為人津津樂道,思辨式的討論為學生帶來更多啟發, 哈佛大學將其製作成電視節目,向大眾公開。 桑德爾亦將課程撰寫成《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在全球造成轟動。桑德爾的講學足跡遍及歐洲、中國、印度、澳洲與北美,也是巴黎索邦大學的客座教授,曾為《大西洋月刊》《新共和》與《紐約時報》撰稿。2009 年在BBC 廣播電台「里斯講座」擔任主講人。 桑德爾曾經兩度來到台灣,在演講現場帶領聽眾實踐如同公開課中的「公共辯論」,探討當下最熱門的議題:人工智慧科技的道德影響;隱私在大數據時代是否仍然重要?如何處理退休人士與年輕一輩之間的世代正義問題?桑德爾向聽眾證明了深奧的哲學也能夠普及到一般民眾的生活,理性的公共辯論在各地都能實現。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 譯作包括《令人著迷的生與死: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英國作家狄波頓系列作《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宗教的慰藉》《新聞的騷動》、《藝術的慰藉》等。 目錄 推薦序 閱讀《正義》,就是充實道德理論的最佳工具 苑舉正 推薦序 透過提升道德思辨能力來改變想法,避免被偏見所左右 顏厥安 推薦序 啟蒙的開端,讓我們對討論困難的社會議題無所畏懼 陳嘉銘 推薦序 一本思索怎麼做才對與自由的快樂的好書 綠角 推薦序 脫離「無法討論政治」的困境 朱家安 推薦序 讓道德與政治問題重回台灣公共辯論的對話平台 黃益中 推薦序 思辨正義,照見更高的內涵與高度 幸佳慧 台灣版獨家作者序 思考「正義」,才能促使我們思考最好的生活方式 桑德爾 ◎1. 為所當為 問一個社會是否公正,就是在問這個社會如何分配我們重視的事物—收入與財富、義務與權利、權力與機會、職位與榮譽。一個公正的社會懂得以正確的方式分配這些財貨,讓每個人得到自己所應得。困難之處在於每個人究竟應得什麼,以及他們為什麼應得那些東西? ◎ 2. 最大幸福原則╱功利主義 我們經常面臨許多兩難,本章將探究道德與政治哲學當中的幾個重大問題:道德只是計算人命以及衡量成本與效益而已嗎?或者有某些道德義務與人權具有極為根本的地位,而超越於這種計算之上? ◎ 3. 我們對自己是否擁有所有權?╱自由放任主義 正義代表幸福的最大化?假設我們從比爾•蓋茲手上拿走一百萬美元,分給一百名窮人每人一萬美元。如此一來,整體的幸福很可能會增加。少了這筆錢對於蓋茲而言不痛不癢,受贈者卻會從那一萬美元的意外之財中獲得極大的快樂?不過,這是否剝奪了每個人都擁有的權利─可以任意運用自己擁有的物品的權利? ◎ 4. 購買服務╱市場與道德 在諸多關於正義的辯論中,最激烈的都涉及市場扮演的角色:自由市場是否公平?有些商品是否花錢也買不到,或者不該用錢買得到?如果是這樣,那麼這種商品是什麼東西,買賣這類東西又有什麼不對? ◎ 5. 重點在於動機╱康德 康德為義務與權利提出了一項不同的論述,其強大的力量與影響,跟任何一位哲學家提出的任何論述相比都毫不遜色。此項論述仰賴這個觀念─我們是理性的個體,應當獲得尊嚴與尊重。 ◎ 6. 平等的論據╱羅爾斯 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主張,思考正義的方式就是詢問我們在初始平等狀態中,會同意接受哪些原則。想像我們在一道「無知之幕」後面進行選擇,這道帷幕讓我們對自己究竟是何種階級或性別、種族或族裔、優勢與劣勢等一切條件一無所知。由於沒有人擁有較高的談判地位,因此相互同意的原則就會是公正的。 ◎ 7. 爭論平權措施 在雇用員工或者大學招生的程序中,納入對於種族與族裔因素的考量,是否為不公正的做法?若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看看平權措施支持者對於為何應該將種族與族裔因素納入考量提出的三個理由:矯正標準化測驗當中的偏見、彌補過往的錯誤,以及促進多元化。 ◎ 8. 誰應得什麼?╱亞里斯多德 現代的正義理論試圖把公平與權利的問題從關於榮譽、德行與道德應得的爭論當中區分開來。亞里斯多德不認為正義能夠具有這樣的中立性,他認為有關正義的辯論無可避免地必須涉及榮譽、德行,以及美好人生的本質。在他眼中,正義就是給予人們應該擁有的東西,讓每個人得所應得。可是,一個人究竟應得什麼?功績或應得的相關基礎是什麼? ◎ 9. 我們對彼此有什麼義務?╱忠誠的兩難 國家應該為歷史上的錯誤道歉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針對集體責任以及社群的要求來思考一些棘手的問題。 ◎ 10. 正義與共善 如果公正的社會涉及共同推理美好人生,我們也必須再問,何種政治論述能夠將我們帶往這個方向? 致謝 注釋
◆1991 年美國政治科學學會 Victoria Schuck 獎 ◆20 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像女孩那樣丟球》作者 Iris Young 代表作 ◆90 年代至今社會運動思想源頭,開創正義理論全新典範 ...
正義及其相關問題
Ben shu jie shi le luo mi si zheng yi lun de li shi nei han, tan tao le zheng yi yuan ze de luo ji yu gen ju, zheng...
當前在我們的國家與社會之中,對政治、社會、經濟、與政策諸問題的討論,從民意代表、學術界、一般人民與輿論界,都以是否合乎正義,公平的原則來抨擊、論證與影響政府的作為。因而可知,「正義」一詞目前正瀰漫盛行於我們當前的社會之中。 「正義」之於我們社會國家既然如此重要,而且又是當代政治社會思潮所關切的主題。那麼試問究竟何謂正義?正義的基本主題是甚麼?正義的觀念是人與生俱來的嗎?此外,正義只是一個抽象的理念,當吾人運用它來評價一個社會與國家種種政策之際,必須有更具體的準繩或原則作為依據,而這些準繩或原則應如何建構或尋求呢?又如何給予這些準繩或原則合理的論證依據?最後,在實際運作上,究竟何種制度或政策方能落實正義原則呢? 本書對許多當代正義理論家著作作深入探討與研究,包括羅爾斯(John Rawls)、杜爾金(Ronald Dworkin)、海耶克(Friedrich Hayek)、麥佛森(C. B. Macpherson)、諾錫克(Robert Nozick)、布魯斯.艾克曼(Bruce Ackerman)、達維‧彌勒(David Miller)。【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约翰·罗尔斯(1921- ),美国著名哲学家、伦理家
書號:0N731121 當你在閱讀《社會正義與社會評論》這本書時,請先閱讀我對思索與思想的詮釋以及個人道德與社會正義的思想原理與核心價值,然後,再去閱讀社群評論、經濟評論與政治評論的各篇文章。 作者透過熱情的多產寫作,除了想為自己的人生留下紀錄,也希望能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理念與想法,透過不斷的思索與討論,定義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社會藉由司法而致穩定與和諧。然而,司法制度是否完善、司法活動是否妥善,以至司法能否保障正義和公正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與尊崇?—這些問題都是司法的社會職能能否實現之基礎。司法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主法域內法院的司法活動在數量及品質上長期存在不穩定的波動起落現象,即「司法波蕩現象」;此現象恰是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動狀況的客觀真實的反映。本書分四篇對司法波蕩現象作遞進式的分析研究,先歸納其直觀表象,再分析其內在問題,繼而辨析其生成過程,最後論證基本的司法正義並探尋對司法波蕩的平抑之策。司法波蕩現象早有存在,而法學界一直未有對此進行專門研究。本書針對司法波蕩作深入分析研究,對司法活動作歷史性梳理,歸納司法制度中的弊端,反映了中國進行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必要性和基本要義。
... 正義是總體的德性ꎬ 對國家來說體現為各司其職、各守其序、各得其所ꎬ 對個人來說表現為靈魂各組成部分的和諧秩序ꎬ 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ꎮ 這種總體的德性是人們獲得具體德性的條件ꎮ 亞里士多德對 ... 正義研究 方在經濟收入上的平等和政治地位上的平衡ꎮ.
古希臘的正義觀如何與當代發生關聯?「正義」又是如何從外在規範轉化為內在狀態,影響了兩千多年來的西方政治倫理思想?西方當代正義思想,包括司法正義、程序正義、分配正義或矯正正義等概念,皆植基於其倫理學與政治哲學的文化傳統──古希臘。正義是西元前八世紀至四世紀,也就是荷馬至亞里斯多德的時代,最為核心的概念,要理解跟正義相關的任何議題,最適切的做法便是「回到原點」,從古希臘對正義的看法入手。本書主張,古希臘正義概念的演變,顯現時人對其時代的反省及回應。儘管各時期的正義觀或有不同,但無論是人倫關係和諧、城邦運作有序、個人靈魂調和或是宇宙自然的運行調順,都展現了正義的核心意涵──秩序的維繫與恢復。從中也勾勒出正義,就其為德性(aretē)而言,在時代、文化和社會的遞移中,逐步由指涉行為的外在規範,轉化為關乎靈魂的內在概念,隨後再變回行為外在準則的過程。書中涉及的文本涵納文學、戲劇及哲學,探討荷馬、赫希俄德、立法者與輓歌詩人、早期希臘哲學家、悲劇作家艾斯曲婁斯、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等先賢的正義觀,希望帶領讀者從其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故事及崇高的理想中,反省我們的生命現況,妥善回應當前面對的倫理難題。
本書闡述社區諮商的基本精神、核心概念、理論與實務。傳統諮商已從心理動力、人本存在、認知行為的三大勢力,發展到第四勢力的多元文化諮商和第五勢力的社會正義諮商,諮商的基本核心理念已出現變化,本書的社區諮商即是延續這樣的理路,進一步論述其生態、系統、合作的基調,指出諮商從「內在觀點」轉向「關係和系統觀點」,目標從「個體適應」轉向「轉化社會」,諮商師立場從「價值中立」轉向「價值參與」,心理健康和問題的概念化則從「大敘事」轉向「小敘事」。書中闡述的理論新穎,除了傳統多元文化和社會正義諮商的理論外,尚包含社區心理學、批判心理學、自由心理學、後殖民論述等重要概念,並提出社區諮商實務的工作架構與方法,重新以解放、解構與轉化來定位社區諮商,是一種兼顧個體與社會層面的專業心理服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