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劍橋最會說故事的歷史學家,花費10年心血琢磨愛戀的絕美之城! ★《絲綢之路》作者彼得.弗蘭克潘驚嘆:極富趣味,研究更是無懈可擊!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者羅傑.克勞利盛讚:深具開創性,是值得矚目的成就!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科克斯書評》《書單》《圖書館學刊》《紐約書訊》《華爾街日報》《衛報》《英國金融時報》《週日泰晤士報》《天主教先驅報》……英美各大媒體搶先報導、好評不斷! ★作家及節目主持人謝哲青、金鐘獎節目主持人吳鳳、PChome Online董事長詹宏志 好評推薦 一個人若只能看這世界一眼,這一眼應該給伊斯坦堡。 有一座城市,站在東西方十字路口,看盡六千年歷史興衰, 從《古蘭經》到莎士比亞作品中都能看到她的蹤跡。 有人說,「世界首都」她當之無愧,她是「上帝的塵世寓所」; 她曾是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拉丁帝國和鄂圖曼帝國的首都, 她是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也是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提醒我們:這個世界的故事,該從東方說起…… 長久以來,伊斯坦堡一直是各種歷史事件交錯的中心點。無論在文化思想與歷史發展,她皆舉足輕重。 她是最能讓靈魂安穩停歇的處所,不但處處充滿希臘神話符碼、讓基督宗教在她的懷抱裡壯大,也涵養了史上國祚最長的伊斯蘭哈里發國。 同時,她也極其世俗,鼓勵信仰與軍隊、諸神與商品、肉體與心靈、心智與精神的流動與易位。然而,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後,伊斯坦堡不可思議地安靜下來了,彷彿遺世獨立,直到2016年的恐怖攻擊,才再度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作者以史詩般的敘事、詳實的考察與熱情的筆調,帶領我們探索伊斯坦堡如何能在長達數千年的光陰中成為世界的中心,並探究她在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的影響下,如何展現她既善變也不變的特質。 伊斯坦堡的歷史,就是世界史的縮影;在了解這座城市的故事後,也將勢必改變你對「全球化」的理解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各界推薦 〈我們心中永恆的愛人〉 金鐘獎節目主持人 吳鳳 伊斯坦堡在歷史舞臺上,一直扮演著相當重要與獨特的角色。她歷經不同的時空背景,被不同的帝國統治過,卻仍不斷展現她堅韌與豐富的生命力。歷史上,不乏許多作家寫詩或寫書獻給伊斯坦堡,更多畫家以伊斯坦堡的美為靈感來創作。每個認識伊斯坦堡的人,心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描繪與體驗。 法國將軍拿破崙曾經說過:「如果世界是一個國家的話,伊斯坦堡必定是它的首都。」歷代帝王為了搶奪她,犧牲了無數的軍人跟財富!就跟爭取自己的愛人一樣,沒有人願意放棄! 本書讓讀者看到三個不同時代的伊斯坦堡,在美麗的歷史故事襯托下,讓人更加疼惜。作家下了很多功夫,整理出這麼完整的伊斯坦堡,裡面很多細節連土耳其人都不知道,是本值得認真看每一頁的好書,更值得每一位喜愛歷史的人花時間好好研讀。身為一位土耳其人,很榮幸有外國作家這麼熱愛伊斯坦堡。我相信讀者朋友們把這本書看完後,會擺放在書架最好的位置上,就跟伊斯坦堡在我們心裡面的位置一樣。 本書極富生命力,也極為浪漫。了解伊斯坦堡,就能了解什麼叫做「世界性」。這個城市提醒我們:我們的確是世界公民。──英國《衛報》 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調度時間與空間的手法不落俗套。細述年代相隔久遠的地點和事件,藉由出乎意料的相互連結,將魔幻的漫漫年歲訴說得波瀾壯闊。──《經濟學人》 作者娓娓道來的筆調讓本書極為平易近人。她剝開層層的時間與幻想,向我們展示伊斯坦堡為何是人類故事中如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華盛頓獨立書評》 將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堡的故事封裝於一冊書中,從西元前六千年開始說起,直到二十世紀。雖然前後貫穿八千年,但本書有如一幅熠熠生輝的鑲嵌畫,分割成短小精美的插曲嵌塊,生動描繪這座城市各種面貌的歷史,並證明其影響力無遠弗屆。──《書商雜誌》 本書涵蓋從伊斯坦堡古典時期源頭至現代的歷史……極具可讀性且周詳……在當今事件下,可說來得正是時候,強而有力地證明伊斯坦堡歷來對文化、社會和宗教所發揮的影響力。無論歷史學家或一般讀者都會發現本書是有益的補充讀物。──《圖書館學刊》 《伊斯坦堡三城記》審慎地建構於正在消逝和過往的事物上……伊斯坦堡周遭也如潮汐不停變化。在「世界公民」此一概念消退的時代,她不但給予頌揚,也譴責西方加諸於東方的「異類」概念……她是世界主義者,為二○一七年創造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故事。──《金融時報》 頁面裡滿是資料,但本書絕不傲慢。讀完每章後,都讓你感覺變得更聰明,更重要的是以新的方式感到好奇。──The Awl網站 書中妥貼描繪形形色色的人物,從位高權重的皇帝與皇后到苦修者、閹人、武士、醫師和土耳其禁衛軍,作者超越了一般傳記和事實的敘述,往往道出這些人物行動和想法背後的某些重要意義……伊斯坦堡歷史大小事盡在此書中……看完本書的讀者將深入了解這個偉大的城市。──PopMatters線上雜誌 作者簡介 貝坦妮.休斯(Bettany Hughes) 是屢獲殊榮的歷史學家、作家、廣播與電視節目主持人,專長是古代及中世紀歷史與文化。過去25年來,一直以充滿熱情的筆調與口吻,向普羅大眾介紹歷史之美。貝特妮長年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任教,並曾在康乃爾大學、布里斯托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地開設講座,也曾獲頒薩金德教育獎、英國歷史學會的梅德利科歷史獎、約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和牛津大學傑出校友獎。她目前也在倫敦國王學院擔任研究員和倫敦新人文學院的客座教授。 貝特妮的第一部著作《特洛伊的海倫》譯為十國語言,廣受好評;第二部作品《毒堇之杯》不但是《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英國作家協會獎。此外,她也為英國廣播公司、國家地理頻道、Discovery、歷史頻道和美國廣播公司製作超過50部紀實影片和紀錄片,已有2.5億人次以上收看。 作者官網:www.bettanyhughes.co.uk 推特:bettanyhughes 譯者簡介 林金源 專職譯者。喜愛探究大自然與歷史人文故事,透過翻譯認識世界,譯作包括《樹的智慧》《植物的心機》《一位昆虫學家的草地探險》《情緒之書》 等。 賜教信箱:[email protected] 目錄 序言 故事從這裡開始 關於名稱的注釋 引言 航向拜占廷 第一部 拜占庭──拜占斯之城,西元前八○萬∼西元三一一年 第1章 故事、骸骨、石與泥 第2章 盲人之城 第3章 光之城 第4章 波斯之火 第5章 圍城 第6章 葡萄酒與女巫 第7章 條條大路通羅馬:埃格納提亞大道 第8章 內部敵人 第9章 迫害 第10章 溫柔的人必承受地土 第二部 君士坦丁堡──上帝之城,上古晚期 第11章 米爾維安橋戰役 第12章 黃金城 第13章 以基督寶血之名 第14章 眾城之后 第15章 信仰、希望、慈悲與《尼西亞信經》 第16章 海倫娜 第17章 生與死 第18章 異教徒與覬覦王位者 第19章 哥德人問題 第20章 和平鴿或鐵拳:狄奧多西 第21章 天國與塵世之戰:加薩與亞力山卓 第22章 異教氛圍中的基督肢體:新羅馬 第23章 空中的塑像:苦修者 第24章 性與城市:閹人們 第25章 舊羅馬遭劫:哥德人又來找麻煩 第26章 汪達爾人、智慧與匈人阿提拉 第三部 新羅馬──西元四七六∼五六五年 第27章 聖母之城 第28章 黃金時代 第29章 地震與火災 第30章 不死鳥之城 第31章 引人注目的奇觀 第32章 法律與秩序 第33章 猶太之城 第34章 古典城市 第35章 凡事都是虛空 第四部 舉世豔羨之城──西元五六五∼一○五○年 第36章 蠶的旅程 第37章 科斯坦丁尼耶 第38章 安拉的喉中刺 第39章 夜晚為僧,白晝為獅 第40章 拜占庭與不列顛尼亞 第41章 聖像與偶像 第42章 亦敵亦友的維京人,俄羅斯的誕生 第43章 城牆之內 第44章 瓦蘭金衛隊 第五部:戰爭的城市──西元一○五○∼一三二○年 第45章 大分裂? 第46章 一○七一、一○八一年的大小事 第47章 十字軍之城 第48章 協商的僧侶和殺人的篡位者 第49章 威尼斯人的危害與騎士王國 第六部:真主之城──西元一三二○∼一五七五年 第50章 伊爾德勒姆:雷電 第51章 老人不宜的國度 第52章 薄暮之城 第53章 幸福的居所 第54章 天國唯一的神,塵世唯一的帝國 第55章 文藝復興之城 第56章 果實混生的花園 第57章 兩顆藍寶石之間的鑽石 第58章 穆斯林千禧年 第七部:帝國的城市──西元一五五○∼一八○○年 第59章 火藥帝國與火器,人物:通事與閹人 第60章 女蘇丹當家 第61章 鄂圖曼新軍 第62章 維也納大圍城 第63章 白奴買賣與肺結核 第64章 白高加索人 第65章 肥皂與天花 第66章 鬱金香與紡織品 第八部:造反與機會的城市──西元一八○○年之後 第67章 喔!愛!稚嫩的愛! 第68章 大屠殺 第69章 革命 第70章 沙皇格勒 第71章 斯庫塔里 第72章 單向交流 第73章 玫瑰花園中的病夫 第74章 加里波利:帝國的終結 第75章 紅蘋果 第76章 大災難 第77章 最後的哈里發 第78章 全球未來 結語 我們都是世界公民 誌謝 大事紀 附記 其他羅馬帝國
King Croesus' Gold: Excavations at Sardis and the History of Gold Refining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Civilization: The Genocide of the Armenians
ما هي أهمية الشعب اليهودي العثماني بصفة خاصة؟ ولماذا لا بد من دراسة تجارب هذا الشعب على انفراد؟ ربما السبب الأهم لهذا هو أن الأراضي التركية العثمانية هي أهم أماكن...
一座城市的記憶 一個作家的命運「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我依附於這個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我的名字叫紅》作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奧罕.帕慕克半自傳作品.近百幅伊斯坦堡歷史照片、帕慕克家族珍貴照片首度曝光.誠品選書、金石堂強力推薦.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好書.金石堂年度最具影響力好書 阮慶岳、南方朔、侯文詠、詹宏志、楊澤、楊照、廖炳惠、盧郁佳、韓良露一致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帕慕克以個人記憶與文化歷史,穿插而成縱橫五十年來他對土耳其的家鄉情誼。以其優美與誘人的風情,成功地轉化自傳形式,將一位年輕藝術家肖像,轉化成筆下這座非凡城市「伊斯坦堡」的肖像。 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瓦解之後,世界幾乎忘了曾經叱吒風雲的伊斯坦堡存在過的事實。這座帕慕克所生長的城市如今窮困潦倒,在它長達兩千年的歷史以來從未像現在這般遺世獨立。對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堡一直是一座充滿帝國遺跡與銷聲黯然的城市。他自己的內心也一直與這段銷聲黯然的過往爭戰不休,終於體悟出能超越這段記憶的唯一方式,就是與這段輝煌過如今卻澹然的歷史和平共存下去。 帕慕克於一九五二年出生在伊斯坦堡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他就是個愛做白日夢的孩子,住在土耳其市中心為人所熟知的其中一棟建築——「帕慕克公寓」裡,對於帕慕克而言,整個家族群居的公寓不僅是成長的中心,伊斯坦堡更是圍繞著這幢公寓再向外延伸的世界。 如今作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獨特的歷史感與善於描寫的傑出天分,重訪自身家族的秘辛,發掘出舊地往事的脈絡,拼貼出當代城市生活。經由他的引導,我們跟著走進了鄂圖曼帝國的文明之中,在帕慕克筆下所營造的時代氛圍和字裡行間,處處透露著對土耳其文明的感傷,呈現出傳統和現代之間多所衝突的城市歷史。 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記憶,在頹圮的鄂圖曼別墅、後巷和水道之間,我們幾乎可以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除此之外,在他的回憶之中,還介紹了幾位伊斯坦堡的作家、藝術家和殺人犯,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獲獎紀錄: ◆1979年第一部作品《傑夫代特先生與他的兒子們》(Cevdet Bey ve Oğullari)得到Milliyet小說首獎,並在1982年出版,1983年再度贏得Orhan Kemal小說獎。 ◆1983年出版第二本小說《寂靜之屋》(Sessiz Ev),並於1984年得到Madarali小說獎;1991年這本小說再度得到「歐洲發現獎」(la Decouverte Europeenne),同年出版法文版。 ◆1985年出版第一本歷史小說《白色城堡》(The White Castle)這本小說讓他享譽全球,紐約時報書評稱他:「一位新星正在東方誕生——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這本書得到1990的美國外國小說獨立獎。 ◆1990年出版《黑色之書》(The Black Book)是一個里程碑,這本小說讓他在土耳其文學圈備受爭議的同時也廣受一般讀者喜愛。1992年他以這本小說為藍本,完成電影劇本《神秘面容》(Gizli Yüz);並受到土耳其導演Ömer Kavur的青睞。 ◆1997年《新人生》(The...
The sixteenth-century Ottoman architect Sinan is today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s the defining fig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Ottoman style. In addition to his vast oeuvre, he left five...
Die europäischen Mächte und der "Lange Türkenkrieg" Kaiser Rudolfs II. (1593-1606)
A gripping exploration of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and its connection to the world we live in today.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signaled a shift in history and the...
如果你是羅傑.克勞利《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的忠實讀者就不能錯過講述這座榮耀之城3000年史的史詩巨作它,曾是凱撒之城,也曾是蘇丹之都,千百年來屹立在歐亞的十字路口上,看盡成王敗寇、世事滄桑湯瑪士.麥登是個說書人,本書將細說從頭自西元前七世紀希臘時代建城直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土耳其,橫跨近三千個歲月的伊斯坦堡千年史伊斯坦堡佇立於歐洲之端,遙望亞洲海岸,三千多年來始終以世界十字路口城市之姿傲立,歷史上從未有其他城市長久位處世界舞台的核心,擔當諸多偉大帝國與多元文化之都。在本書中,讀者將親眼目睹改變世界歷史的男男女女,包括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狄奧多拉皇后、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蘇萊曼大帝及現代土耳其國父凱末爾。此外讀者也將見證雄偉的狄奧多西城牆、裝飾華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以及三千年來伊斯坦堡的改變與重生。正如其橫跨歐、亞的地理位置,伊斯坦堡永遠在諸多兩極中來回擺盪,是東西文明的交會點與戰場:歐洲與亞洲、希臘文化與波斯文化、東羅馬與西羅馬、羅馬公教與希臘正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千年中它曾是帝國榮耀之都,但也曾數度淪為罪惡淵藪之城;它曾擁有基督教世界堡壘之稱的狄奧多西城牆,但也曾數度遭外敵或內奸長驅直入,五十萬人的繁華之都轉瞬成為一片廢墟。伊斯坦堡的迷人之處就在其多文化的融合角力,以及不斷變動的歷史,前者讓人目不暇給,後者則令人掩卷嘆息。本書是近年少見以伊斯坦堡史為核心的通俗歷史作品。美國聖路易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歐洲中世紀史的湯瑪士.麥登,以傑出的文字能力、淵博的地中海文明知識、三十多年進出伊斯坦堡的實地考察經驗,傳承西方的說書人傳統,為伊斯坦堡寫下一卷令人驚嘆的傳記,捕捉該城市數世紀以來的榮耀與挫敗、繁華與崩殞。《榮耀之城.伊斯坦堡》不只是一座城市的故事、一部單純的城市史,更是近三千年來,東西方文明在世界的十字路口衝突、併吞、建設、妥協、相互影響的故事,在在可以給予我們驚喜與反省。【專家導讀、各界推薦】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范姜士璁 專文導讀「轉角國際」專欄作家│王健安作家│阿潑「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胡川安歷史學者、政治評論家│胡忠信「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陳建守 ——聯名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出版社 馬可孛羅 (城邦)?
Gallipoli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poignant battlefronts of World War I and this account of that campaign brings this epic tragedy to life and stands as both a landmark...
تثير دراستنا مسألة اجتماعيّة العمران التي تميز كثيراً من المجتمعات العربية، وتجعل كثيراً من خيوط التقاليد ذات البعد الزمني السحيق تعيش بصور مختلفة في مجتمعاتنا المعاصرة لمقاومة الذوبان ف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