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收錄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頭、溪州、田尾七鄉鎮, 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 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台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台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 《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 《彰化曲館與武館Ⅳ【南彰化濱海篇】》,完整收錄南彰化濱海七大鄉鎮:芳苑、大城、二林、竹塘、埤頭、溪州、田尾等,共計191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淵源和師承派別,更訪談現存之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 本書特色 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林美容(1952~) 出生於臺灣南投縣。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社會科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為知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台灣文史與宗教研究的推動者。1989年曾獲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獎,亦屢獲國科會論文獎助。著有:《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一代武師羅乾章—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祭祀圈與地方社會》、《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等。
完整收錄田中、北斗、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二水七鄉鎮,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以第一手調查紀錄及歷史照片,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彰化縣是臺灣開發甚早的縣份,在明清之際,戲曲音樂與武術即跟隨先民足跡,跨海而來,分布於整個彰化平原。因此,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數量及規模可謂中部第一,而中部的曲館多由彰化集樂軒和梨春園系統的老師所傳授,影響甚廣且深。由於曲館是先民利用農閒學習曲藝的地方,而武館則是學習傳統武術的場所,兩者與臺灣民間的迎神賽會、婚喪喜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的兩大支柱。《彰化曲館與武館》分五冊探討彰化縣廿六鄉鎮,共計348個曲館、406個武館的歷史發展、師承派別、組織活動,藉此瞭解彰化縣民俗技藝文化、村落互動關係及族群文化特色。《彰化曲館與武館Ⅴ【南彰化臨山篇】》,完整收錄南彰化臨山七大鄉鎮:田中、北斗、員林、埔心、永靖、社頭、二水等,共計191座曲館與武館,分別討論其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更訪談耆老,企圖構築發展原貌。 本書特色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林美容(1952~)出生於臺灣南投縣。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社會科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為知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台灣文史與宗教研究的推動者。1989年曾獲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獎,亦屢獲國科會論文獎助。著有:《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一代武師羅乾章—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祭祀圈與地方社會》、《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等。
彰化縣曲館與武館
完整收錄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等五鄉鎮, 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
完整收錄伸港、線西、和美、福興、秀水等五鄉鎮, 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
完整收錄彰化縣兩大鄉鎮: 彰化市、鹿港鎮之曲館與武館歷史沿革、 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人類歷史遺留下來的生態及文化遺產,具人類普遍價值,也是人類生命和靈感不可缺乏的泉源,務必要傳承給下一代。 本書探討中國大陸、日本、台灣、香港有關生態及文化遺產持續發展的一些議題和解決辦法,從跨學科的視角和不同地區多樣化的例子去思考有關的問題。部分論文是由學者多年的田野研究並結合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考古學的方向,探討有關文化及生態遺產發展的情況。其餘文章是由推行文化政策的政府官員、參與地方歷史教育的學者、推廣文化遺產保育的非牟利組織及旅遊從業員撰寫,並且從他們實地的經驗分享一些反思。
1995年,台灣割讓日本屆滿一百週年,也是終戰50週年。本會於國家圖書館舉辦了一場盛況空前的「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本書結集該會發表論文,重新編輯而成。全書以台灣為主體觀點,由政治、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面向,重新檢討1895~1995年間的台灣歷史發展與文化變遷,替廿一世紀的台灣,奠立理論基礎,並指出未來應有方向。
桃花燦梨花爛杜鵑紅牡丹花開牡丹開香又紅──【桃花燦】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北管音樂為臺灣最蓬勃之傳統音樂戲曲,最風行之際,全臺之北管館閣將近九百個。時至今日,仍有將近八百個館閣團體存在,可見北管音樂與臺灣社會的密切關係。長久以來,迎神賽會、喪葬行伍、廟會期間以及館閣演出的北管戲曲,皆由館閣保存。在臺灣,保存數量最完整者,當屬彰化地區的館閣。尤其歷史最悠久的「梨春園」,因致力傳承北管音樂藝術,而被政府指定為國家級重要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團體。但儘管有政府推行保存,北管音樂仍面臨流失的危機。作者於本書中詳述北管音樂之歷史源流,並親身拜訪北管館閣訪談、學習,有系統地歸納整理北管音樂文化,清晰地呈現北管音樂的全貌,希望大眾能認識北管於宗教層面以外的藝術價值。 【本書特色】詳細介紹臺灣傳統北管音樂之歷史發展、人文現象,充分說明臺灣北管音樂文化之特色、藝術價值。 編者 呂錘寬(1952~)彰化縣人。巴黎第四大學音樂學院高級研究文憑。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專任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兼任教授。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傳統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第三屆)。擅長音樂田野採集與整理,對於臺灣傳統音樂研究貢獻良多。著有:《泉州絃管研究》、《泉州絃管指譜叢編》、《臺灣道教儀式與音樂》、《道教儀式與音樂之神聖性與世俗化(音樂篇、儀式篇)》、《臺灣傳統音樂》、《北管音樂概論》、《北管細曲賞析》、《臺灣傳統樂器》等書。
這是知名人類學者林美容教授很重要的出版,蒐錄她投入臺灣民俗研究的多年寫作心血。溫潤的筆觸、用心的田調、精采的分析,帶領我們重新認識一個既熟悉又不太認識的庶民臺灣生活。 臺灣民俗,就是臺灣庶民生活的真實呈現。從曲藝武術、神話異說、生命禮儀、宗教信仰、歲時節慶,乃至於殖民者對於殖民臺灣的民俗經驗,透過這本書,我們彷彿重新溫習了宛如呼吸一樣的庶民生活氣味。 庶民生活的臺灣,才是最真實的臺灣情感呈現,在人類學者眼中會是怎樣的風貌呢?又有怎樣不同的瑰麗情景呢?學者的田調考察經驗和嚴謹的導讀分析,一個舊臺灣的新體驗,這本書是最好的嚮導。
光緒 10 年錄不合,戶籍記( 1884 )長子羅樹結 4 歲時(現為 p.119 楊上雄傳提到三遇妻) ,載其母為李雍。失手打死其妻,遂攜子置於一只大皮箱中,阿乾師再度漂海來台,然而戶籍記載李雍生於明治 5 年後定居松柏坑。( 1872 ) ,羅樹羅乾章來台後與三位女子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