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奪的悲傷: 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

剝奪的悲傷: 新生兒死亡父母親的悲傷與輔導
ISBN-10
9861911588
ISBN-13
9789861911588
Category
Literary Criticism / Renaissance
Pages
466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08-01-01
Publisher
心理
Authors
黃菊珍, 吳庶深著

Description

內容簡介

孩子是父母親共同孕育出來的愛,當父母親被迫面對新生兒的死亡時,伴隨著是否認、震驚、難以接受,甚至是抗拒與憤怒等多種複雜的情緒感受,畢竟孩子是父母親心中永遠的寶貝,失去這個寶貝就像是在心口劃下永恆不癒的傷口……

本書從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中,看到父母親從懷孕的歷程到決定人工流產過程中,所帶出的各樣議題:從「家庭」、「婚姻」、「親子關係」、「考慮再次懷孕」、「嬰靈的疑念」、「承受的失落與壓力」、「如何自我療癒」以及「尋找生命的意義與方向」。期待藉此拋磚引玉關懷與照護發生「非預期流產」、「墮胎」、「抉擇引產」的父母,並陪伴仍走在悲痛、自責、愧疚情緒中的您,一起走過悲傷的歷程,學習「疼惜自己」與「善待悲傷」,在生命的轉彎處發現希望、發現愛。

Similar books

  • 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面對失去,願意走進悲傷,就能走出傷痛【全新療癒練習版】
    By 肯尼斯J.多卡 博士

    悲傷是禮物,證明我們曾經愛過。 傷痛也是一段旅程,我們要在路上尋找新的意義。 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數度面對「失去」。尤其在新冠疫情開始後,全世界的人們都無國界地被迫面對各式各樣的失去:親人逝去、身體不再健康、失業……穩定安適的生活全變了調,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傷痛。 每段失去,都讓人像經歷一場心理的大地震。在過程中,你會發現曾經熟悉的世界變得陌生,甚至產生厭世的想法,這些都很正常,因為悲傷並非在短期內能痊癒的疾病,而是條崎嶇漫長的道路,你需要走過去。 悲傷沒有時間表,每個人都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哀傷著,我們不用急著好起來;悲傷也沒有所謂的終結,即使在傷痛之中,我們不需刻意遺忘,仍可以繼續與離去者保持連結。 本書作者肯尼斯J. 多卡博士,是國際知名的悲傷輔導與心理治療師,他深耕悲傷心理諮商界數十年,提出諸多新的觀點,取代過去對於悲痛帶有批判性的想法。他認為「失去」給予人生最重要的任務,是我們必須好好面對失落,並學習在沒有對方的情況下繼續堅強活下去。如果我們願意接納悲傷,它就會給予我們力量,並讓我們在傷痛中成為更成熟的自己。 本書是傷痛者最好的GPS,能幫助人們重新找到人生定位,讓回憶留下,把哀傷帶走。不論是面臨失親、喪偶、失去手足或子女的傷痛,又或無法獲得社會支持的悲傷剝奪,例如失去同性伴侶或婚外情伴侶,以及因失業、自殺、意外身亡等被污名化的諸多失去,都提供諸多溫暖而實用的支持及建議。 本書金句 �P 悲傷是你為愛付出的代價,但是你不一定需要藉由沈浸傷痛中來表達你的愛有多深。 �P 有關「悲傷代表需要放手」的觀念,已經有了徹底的轉變。死亡結束的只是生命,而不是關係,時間或死亡永遠不會打破那種連結。 �P 「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的悲傷五階段,是反映人們如何因應生病和臨終時期,而不是經歷悲傷的過程。以為自己的傷痛必須按照上述這些不同階段發展,會讓我們對悲傷有錯誤的期望。 �P 在你悲傷時,你需要完成五個重大的任務:一、承認失去。二、應付失去的痛苦。三、學習自己過生活。四、與逝者保有連結。五、重建你的信仰與生命哲學。 �P 悲傷就是「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因為你曾經熟悉的世界可能變得陌生,你必須學習之前輕忽的技能,盡你曾經疏忽的義務,或是在你從未接觸過的新領域學習知識。而且最重要的是,你現在必須學習在沒有逝者的世界中重新活下去。 療癒推薦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導演  林書宇

  • 失落、哀傷諮商與治療: 客體角色轉化模式
    By 吳秀碧

    自1996年D. Klass等人主張「繼續聯結說」以來,與死者維持繼續聯結有助於哀傷復原之論說,已經在美國哀傷諮商領域蔚為風潮,也是一種趨勢。然而如何維持繼續依附聯結,卻成了當前美國哀傷諮商學界棘手的問題,尚無定論。本書作者以文獻研究方法,從華人傳統閩南喪禮中發現11項哀傷療效因子,而後再融入西方的心理學,而開發出有效的繼續聯結方法,即客體角色轉化模式。這個模式經實證研究,已證實能有效協助哀傷者,而突破當前美國學者的困境。由於對於死亡的觀念,死亡的態度,哀悼的行為等,東西方文化有別。本書作者所研發的客體角色轉化模式,特別適合用於抱持「萬物有靈論」的華人族群,在處理哀傷時能夠貼近華人熟悉的文化和信念。當然,這個模式對於世界其他相信有靈論的族群與宗教信徒也可適用。 本書特色 方法獨創 客體角色轉化的哀傷諮商模式,為具濃厚華人文化特色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諮商方法。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E. Frankl主張對於一個人的治療,只有照顧到心理層面還不夠充足,也需要照顧到靈性層面才完整。這個客體角色轉化的模式不只照顧到哀傷者的心理需求,也照顧到靈性的需求。 見解獨到 本書針對西方現有的理論,有獨到的解析與論述。不只擊破過去西方學者對於Sigmund Freud在失落與哀傷論述的誤解與誤用,為Freud平反。也論述社會變遷對於哀傷的影響,並提出當代人的非複雜性哀傷需要專業協助的需求。此外對於部分美國學者輕易主張反階段論,則引經據典的予以反駁,以免誤導後人。此外對於美國學者R. A. Neimeyer的意義重建模式(Meaning reconstruction model),從理論的性質給于重新定位,以使實務工作者知道如何正確運用。 理論與實務兼具 本書在相關理論與議題論述精闢,足以提供研究者參考;而在第五篇共有六章則特地為哀傷諮商實務工作者撰寫。 結構特殊 這本書的章節結構與其他哀傷諮商相關書籍不同,以五個主軸展開論述深入社會、文化、喪禮、心理學與哀傷諮商的關聯,提出客體角色轉化諮商的原理與應用,解析哀傷諮商與哀傷治療的實務與應用,並申論兒童和青少年,臨終病患及被剝奪的哀傷等重要議題。

  • 殯葬禮儀:理論、實務、證照(增訂版)
    By 陳繼成, 陳宇翔

    隨書附贈 技術士技能檢定喪禮服務職類乙、丙級技檢簡章及題庫 全國第一本殯葬禮儀理論基礎、實務操作指南及證照考試的參考書。 如何在殯葬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中勝出? 未取得「喪禮服務技術士證照」是否還能執業? 如何利用最短的時間通過考試取得證照? 只要做到如下三點,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1.專精殯葬知識及技能: 本書就殯葬禮儀之規劃及諮詢、殯葬文書之設計及撰寫、殮殯葬會場之規劃設計等基本技能提供理論與實務經驗,也針對主要殯葬用品及設施介紹分析。 2.提升服務品質,增加附加價值: 現代喪禮服務人員對於國內外喪禮服務的歷史脈絡、產業未來發展趨勢、人員的職業倫理與人格特質等都應了解,才能真正提升服務品質、增加附加價值,在書中第一、三、四章均有深入分析。3.熟記殯葬相關法規: 從業人員應熟記相關法規,以保障喪禮服務人員及消費者權益。本書中即有喪禮服務人員等法規,如殯葬管理條例、殯葬服務定型化契約、生前殯葬服務定型化契約等;家屬權益等法規,如消費者保護法、傳染病防治法、屍體解剖喪葬費用補助標準、遺產及贈與稅法等。 作者以數十年殯葬服務豐富的理論實務經驗,參訪世界各地,讓本書內容涵蓋「禮儀師」及「喪禮服務技術士」職業訓練及考照的科目,是理論、實務、證照最佳的參考書。

  • 回到愛裡: 心理劇、社會計量與社會劇的實務運用
    By 游金潾著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繼《把愛找回來:心理劇在悲傷輔導上的運用》一書之後所完成的第二本心理劇專書,是作者從事心理劇研究、實務經驗與教學的成果,內容包含心理劇的歷史、諮商倫理、專業心態、社會劇、社會計量及心理劇案例。 本書的特色與目的如下: 1. 有系統的陳述心理劇創始人Moreno之重要生平,藉以了解心理劇的歷史與心理劇的核心精神所在。 2. 闡述心理劇的諮商倫理與專業工作心態,引導學習者在倫理規範下能更慈悲、更智慧的從事福人福己之助人工作。 3. 介紹心理劇的相關學理,讓讀者對心理劇能夠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 4. 公開、示範心理劇、社會劇、社會計量的實際操作步驟與技巧,供心理劇愛好者學習與參考。 5. 詳實呈現憂鬱症、目睹家庭暴力、親子衝突、夫妻衝突、身體疾病、夢、依戀關係、老人喪偶悲傷輔導等的心理劇案例,讓讀者了解整個心理劇的做劇過程,涵化帶領心理劇技巧,並在閱讀案主的生命故事時,能夠覺察自己、成長自己,從中滋養生活與生命智慧,讓自己回到愛裡,珍惜自我與身邊的人、事、物,讓生活、讓生命、讓身心靈更有力量、更有愛,達到用愛平和天下,以情溫暖人間之目的。

  • 骨子裏的話: 法醫人類學家上的骨頭課
    By 李衍蒨

    我是一個「骯髒」的科學家。我是一個法醫人類學家。在兇案、災難,甚至是戰爭現場挖出屍骨,研究屍體,為的是讓亡者發聲,撥走塵土讓真相見光。我是一個屍骨代言人。在屍骨面前,我也是一個學生。有人說死者已矣,研究屍骨也無濟於事。然而骨頭不說謊,每一個它經歷過的生活細節、傷痕,以至歷史、文化,都一一誠實地刻劃在骨頭上。研究骨頭,是要透過它們彰顯人類文明,學習它們背後的人文精神,更要透過它們的故事由死看生,重塑生命的價值。現在就來靜聽骨子裏的話。

  • 學校輔導與諮商:生態系統與多元文化取向
    By 張曉佩

      這是一本適合目前正在從事以及未來即將從事學校輔導諮商的專業工作者使用的工具書。全書共分為三部分,首先帶領讀者認識台灣輔導工作典範的轉移,了解從個人轉移到生態系統工作架構的必然趨勢,並帶出多元文化與專業合作的重要性;接著呈現學生常見的困境與議題,並以生態系統與多元文化知識對議題進行概念化,說明如校園霸凌、中途輟學、自殺危機等議題對學生與其系統的影響,以及具體的生態系統和多元文化輔導諮商策略等;最後,聚焦在學校系統常見的倫理與法律議題,以及專業耗竭與專業人員的自我照顧。   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層面,內容深具邏輯脈絡,有助讀者將相關概念知識具體應用於學校輔導諮商實務場域。

  • 老年與家庭: 理論與研究
    By Bedford, Blieszner, Rosemary·布利泽纳

    老年與家庭: 理論與研究

  • 團體諮商: 概念與實作
    By 沈慶鴻, 郭鳳鵑, 吳亭穎

      「團體諮商」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與人際互動之特性,使其不僅成為實務場域裡重要的服務方法,也是諮商心理師考試七大領域的課程之一,故在團體諮商上的「知能兼備」,即成為多數學生、諮商師的專業期待。   由於實作練習是累積專業能力的重要過程,本書除了在概念上引導團體諮商師準備、規劃團體,也引用不同對象、場域的實作範例,作為團體諮商師發展、評量團體成效的參考素材,因此期待本書能成為「知能兼備」團體諮商師養成過程中的重要推手之一。

  • 別讓年齡剝奪你享受生活的權利:揮別空虛與孤獨感,人生的格局不應該受年齡限制,越老越要活得精采
    By 王坤山, 傅世菱

    年輕時可以做的事,憑什麼老年之後就要受人白眼?你曾想過自己的退休生活嗎?或者已到了年紀卻因種種桎梏無法退休?習慣了職場上的高效率,當面對退休生活時感到無所適從?在忙碌了前半生後,讓我們將生活改頭換面,以一種全新而輕鬆的姿態重新出發!步入晚年,頤養天年,是每個人都會抵達的最終階段。我們不應該畏懼自己的衰老,或是讓擔憂和空虛充斥自己的老年生活,也絕不可認為人生在退休時便注定戛然而止。真正的生活從老年後開始,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起點,認識並且打造人生各式各樣的全貌吧!【不要再被憂鬱綁住啦!解放心靈從晚年開始】生理上的衰老我們無法抗拒,但我們可以勇敢拒絕心靈上的衰老——打破那些自己建立起來的憂鬱小圈圈吧!自由的世界是如此美麗多彩,世間所有美好皆與年齡無關。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接納晚年,晚年就會致敬什麼樣的風景給自己!【誰說愛情是年輕人的專利?想當初還不是有了愛情,才有你們這些小孩!】年輕情侶互相擁抱親吻或者更換伴侶,是人們司空見慣的畫面。但為何當角色們換成了年邁的長者,卻被要求盡量避免呢?人只要活著,就有表達愛以及擁有愛的權利!不管在哪個歲數階段,遇見了喜歡的人,若條件允許,就應該大力追求,不讓人生留下遺憾!【有朋自生命的遠方來,不亦樂乎——有朋從此長伴左右,是為一輩子的幸福】不管在哪個年齡階段,友情永遠是每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潤滑劑。可愛的人點綴了人生,幽默的人逗樂了人生,有內涵的人豐富了人生!朋友是人生中最缺一不可的夥伴!友情的默契代替了血緣,成為親情之外的血濃於水。說好囉!當我們都變老的時候,要來比誰臉上的皺紋最多!【若生心病無人可醫——自己就是最好的解藥】老是覺得身體到處都有病痛,或是某個器官部位時不時就有一種不適感嗎?先靜下心,好好平復自己的情緒——咦?不適感好像消失了!這便說明了「胡思亂想」才是健康的大忌。憂思過慮並不會讓你及早發現自己的健康問題,只會讓你的健康「出現大問題」。所以,從此刻開始,放下所有擔憂吧!你的身體好得很。【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一個人的生活精不精采,取決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夠不夠正向積極。當你自願困在破舊的繭裡,便永遠與陰影為首;但如若你自願破繭而出,那片鳥語花香總有一天會屬於你自己。不管人生的任何階段,所有生活都必須靠「主動」才能得到。步入晚年後,活著應當要更積極,尋找自己從小到大一直憧憬的目標,或是為自己布置一個美麗宜人的遲暮生活。活得精采,才不枉人生來此一趟!晚年是最適合構築人生理想的全新階段,人生的格局並不會因年齡而受到局限,相反地,經過年齡的增長、歲月的沉澱,見識變得豐富多彩,才能在最後活出更智慧的人生。 ★本書特色本書提出人們對於退休後以及面對老年生活時的種種困惑與難題,包括個人、親情、愛情、友情等,並提供應對方法。老年是人類走向善終的必然過程,也和童年一樣需要一個快樂的結局。人的一生最不需要的就是遺憾,趁著陽光還燦爛、萬里無雲時,出發找尋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風景吧!

  • 臺灣喪葬教育與考照
    By 曾煥棠

    臺灣喪葬教育與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