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橘子」系列著作全球銷售超過700萬冊 「全美最有趣的腦袋」李維特和杜伯納回來了! 十年前,李維特和杜伯納合寫了《蘋果橘子經濟學》,他們原本以為不會有人想看這本書,結果卻在全球掀起一陣旋風,更促成《蘋果橘子思考術》等後續著作的出版。從那時起,兩位作者便成立一個部落格網站,用兩人招牌式的幽默怪誕寫作手法,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日常生活中的各項事物。 本書慶祝「蘋果橘子」系列著作抵達10年的里程碑,從超過8,000篇部落文中精挑細選、重新編輯成一系列有主題性的文章,提出131個顛覆傳統的創意思維。 有別於前著,由於網路的互動性,本書也收錄了「蘋果橘子」讀者們的智慧貢獻,更請來各行各業的專家擔任客座版主回答大家的問題,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臥底流氓社會學家凡卡德希(Sudhir Venkatesh)、高級應召女郎「愛莉」、《黑天鵝》作者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等人。 本書同樣挑戰了我們看世界的方法,並且剝解所有事物隱藏的一面,為我們提出諸如下列這些問題的另類思考或解方: 何時搶銀行最好?(週一到週五選一天) 如何修正健保嚴重超支、醫療資源遭到濫用的問題? 正牌黑道怎麼看警匪影集? 哪個英文名字最「恐怖」? 百事可樂為什麼不想得到可口可樂的祕密配方? 募兵制為何比徵兵制好? 如何讓消費者自己決定花更多錢下載單曲?(選項有免費、現在付費、晚點付費) 如果你是恐怖分子,你會如何發動攻擊? 世界上最容易使人成癮的東西是什麼? 付政治人物更高薪並且發獎金,國家會更清廉、施政品質會更好嗎? 為什麼好萊塢的動畫電影要花大錢請名人配音? 對抗全球暖化人人都可做的最有效簡單方法?(不開車?少吹冷氣?) 導讀 流氓經濟學家又來了!這次教你如何當恐怖分子、搶銀行? 林明仁 十年前,李維特與杜伯納寫了一本連他們也不確定會不會有人買的書:《蘋果橘子經濟學》。沒想到一出版就「紐約/倫敦紙貴」,全球暢銷。於是他們再接再厲,又接連出版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與《蘋果橘子思考術》,以幽默的寫作風格、流暢的文筆,將經濟學許多探討人性如何對誘因結構做出反應,即使是在最意想不到之處的研究(許多是李維特自己的作品),介紹給一般讀者。透過書籍與巡迴講座,他們也將《蘋果橘子經濟學》的思考方法推廣到全球各地,颳起了一陣「蘋果橘子」旋風。 對於一個「蘋果橘子」門徒來說,替老師的書導讀作序本是天經地義,畢竟每隔四年,就有人把新的研究成果摘要再加上新的詮釋角度出版,的確讓閱讀充滿了樂趣,也讓教學輕鬆許多。但是三連發的結果,卻已經把導讀者逼到牆角了!我可以提供的故事,不管是八卦的、還是學術的,都愈來愈少了——這其實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邊際產出遞減。所以,當我聽到居然才隔一年多,他倆的第四本「蘋果橘子」著作又將出版,第一個反應是:「%#$&@……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寫嗎?」 幸好這本《蘋果橘子創意百科》,並不像《蘋果橘子經濟學》或《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那樣,將有趣但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做成「經普」(經濟學普及)書籍來介紹,也不如《蘋果橘子思考術》般,試圖把這些思考方法及過程,轉譯成一系列的步驟與要點。在這本書中,他們將過去十年來經營部落格,在網路上與粉絲互動、你來我往相互討論的過程,經過編輯篩選,把相同主題的部落文集結成章出版。 或許,讀者不免會問:部落格文章不是在網路上就可以免費閱覽?為什麼要集結成書?兩位作者早就預測到這個鄉民們一定會有的疑惑,也在本書的前言中就已經對讀者打了預防針:「為什麼本來不用錢的山泉水,在經過瓶裝水工廠包裝後,會變成一年一千億美元的龐大產業?」這又是一個很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利潤很大一部分來自「加值」,不論是瓶裝水帶來的方便,或是編輯可以幫你省下的時間——雖然經濟學家可能會很直接回答:如果嫌貴,可以直接回去一頁頁瀏覽未經編輯整理,純度不高的部落格。 簡言之,這是一本經過整理的「實驗手冊」,記載著「蘋果橘子經濟實驗室」裡的成員們以此方法探索日常生活的實驗數據,以及這些數據如何與經濟學理論相互對話的過程。或者輕鬆一點,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與粉絲們「虛擬見面握手會」的活動紀錄,而事實可能更接近後者。 雖然整本書是以部落格節錄與對話的形式而成,但是其基本精神——使用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這句話在經濟學大師蓋瑞‧貝克(Gary Becker)於去年中去世後,更是令人感慨萬千)——盡量讓所有的推論過程遵循學理基礎,並簡短加以介紹已有的研究結果,這點還是與前三本一致的。而作者從經濟學的角度切入,回答讀者們提出的在生活中千奇百怪的問題,也處處展現了機智、敏銳,與傳統智慧不同的看法! 舉例來說,在第一章〈我們只是想幫忙〉,就從作者們在部落格上問的瘋狂問題:「如果你是恐怖分子,會對美國採取什麼攻擊行動?」開始。這對道德魔人來說,當然是大不敬的做法,到底是什麼樣的賣國賊,會去想「要如何攻擊自己的國家」這種大逆不道的問題? 然而,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地防止恐怖分子的攻擊,難道不是應該從「他們」的角度下手,想像「他們」的目標是什麼嗎?他們可以選擇的各種攻擊策略的機會成本為何(成本效益分析)?美國政府受到不同攻擊時,反應又會是什麼(賽局理論)?這個反應是我想要的嗎?只有穿上恐怖分子的鞋,才能找出最有效率的反恐策略。有趣的是,在與鄉民們互動後(當然也少不了正義魔人的謾罵,但有當年墮胎降低犯罪率事件的經驗之後,李維特已經是百毒不侵了),他反而得出「與恐怖攻擊和平共處」才是最好策略的結論。 原因如下:從人命傷亡的角度來看,恐怖攻擊的傷害遠小於酗酒或車禍,但大部分的人對發生機率很低,可是一旦發生就死傷慘重的事件,會給予過高的評估(行為經濟學),而這種傾向又可能會使政府採取過多的措施。舉例來說,機場現在多了脫鞋安檢,若以一個人需要多花一分鐘穿脫鞋以通過安檢計算,美國一年總共花費一千年的時間在穿脫鞋子上,大概等於十四個人的一生。九一一事件後的許多反恐法案與監視器的裝設,也有侵犯人民自由與隱私權的疑慮。通過了這麼多即便在立法原因失去作用多年後還會繼續存在的法案,也會導致資源錯置,傷害經濟成長。對大學主修經濟的賓拉登(Osama bin Laden)來說,這真是瓦解美國帝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與美國人相較,可能也是因為他們對炸彈攻擊已經很有經驗的緣故,所以以色列人就理性許多。舉例來說,以色列人搭公車不大在乎炸彈攻擊,因為機率很低,最好的證據就是公車司機並沒有風險貼水(risk premium)! 第二章〈恐怖「韋恩」與「巧手」先生〉,討論的則是名字與職業的關係。如果讀者還記得,在《蘋果橘子經濟學》第六章中,就曾討論過「名字經濟學」了。作者們認為,早在初次見面交換名片時, 人們彼此就已經透過名字「傳送訊號」(signaling)。故事是這樣的:當高社經地位人家,將女兒取名為愛蜜莉(Emily)之後,這個名字便會沿著社會階層的階梯往下擴散,等到低社經地位家庭的小孩都叫愛蜜莉時,高社經地位的父母便開始將命名改為麥迪遜(Madison)。接著,麥迪遜再度往下擴散,取代愛蜜莉,直到又被取代為止。因此,菜市場名的人平均教育水準較低,並不是因為名字不好,而是因為她與父母的社經地位是負相關的緣故。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授分析台灣大學聯招的榜單結果就發現,名字與他人重複情況愈嚴重者,考上公立大學的機率就愈低! 第三章〈高油價萬歲!〉,討論了寫信罵人、下載流行歌曲,以及芝大所在地海德公園的哈羅德炸雞餐廳(Harold’s Chicken Shack, Hyde Park)的定價策略——他們的東西真的很好吃!但是用防彈玻璃和柵欄把消費者和顧客隔絕起來的內部裝潢,讓我每次在消費時,都有必須隨時準備提防有人打劫的恐懼。不過,整章一言以蔽之就是「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價格(你買不買得起是另外一回事),而比你有更多資訊的人會盡可能吃定你!」 第五章〈杞人憂天〉則呼應了《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中的「酒走比酒駕更危險的說法」,提出「騎馬比賽車手更容易受傷」與「防詐騙措施大部分都是小題大作」等論點,最後則以打臉總是愛說「石油將耗盡、油價將創天高、經濟即將崩潰,人類要為自己破壞地球環境付出代價」的人作為結尾。我特別喜歡這一章的內容,因為沒有比靠著講一些等他死後才能驗證真偽的話,但現在就可以名利雙收的末世論者,更讓經濟學家厭煩的了! 接下來的幾章,兩位作者分析回答了人為什麼要作弊(因為欺騙是一種本能的經濟行為)、愛用本地食物為什麼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傷害、《瀕臨滅絕物種保護法》為何反而讓瀕臨絕種的動物更容易絕種、撲克牌比賽的賽局理論與運動賽事中的誘因、搶銀行的最佳時機(答案雖然是早上,但搶銀行的投資報酬率低到爆,靠這行吃飯肯定餓死)、性工作者經濟學、海盜的民主制度經濟學,以及蝦子經濟學等千奇百怪的問題。這些乍聽之下似乎荒謬,但其實充滿智慧的對答,就留給各位讀者細細品味了。 在導讀的一開始,我把這本書比喻成實驗室的「實驗手冊」,我想對這個比喻再作一些說明。李維特在《蘋果橘子經濟學》中,展現了對重要問題的發掘能力、對分析資料的純熟技巧、對推理過程的嚴謹邏輯,以及對最後結論的新穎詮釋,的確讓讀者閱讀起來有絕無冷場、拍案叫絕之感。但就如同任何創作在最後完美登場之前,都得先歷經過無數次的排演、剪輯一樣,這些最後發表在經濟學五大期刊上的文章,也都是在研討會報告與審稿過程中,歷經過無數次的殘酷試煉、最後幸運生存的作品。 在芝大經濟系的研討會上,只在教科書上出現的大神級人物,被底下一堆已經念完文章、準備來踢館的諾貝爾獎+克拉克獎得主,知識霸凌到在黑板上萬箭穿心的景況,可是天天上演。而一篇文章有五篇評審報告,來來回回地修改了好幾回還是被拒絕,對這些人來說也是家常便飯。李維特曾經跟我說,他一年真正開始動手做的想法,大概有二十個(想了但在三天內決定做不成的當然更多),最後只有兩個會成為端上舞台的作品。但是,沒有那十八次胎死腹中的練習,又怎麼能成就最後這兩個發光發熱的作品? 所以,最初的有趣想法最後能夠走多遠,經常是說不準的。如果碰的是沒有人做過的研究,那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是在鬼打牆!一開始許多瘋狂的想法,有的立馬就被打槍,有的討論到一半便中途夭折,不過也有一些幸運的想法,在經過初步的討論之後,會出現有那麼一點「可以繼續想下去」的味道。我們能夠對世界多了解些什麼,其實都是在這樣跌跌撞撞中前行的結果。大部分文字記載的(不論是論文或自傳),都是最後的亮麗成果,對於之前那些有時原地轉圈、有時漫無目的的痛苦過程,可能是因為一定只能展現自信、完美的一面吧,學者們通常都把它們掃到地毯下。 這本充滿瘋狂想法的書,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將想法在由生到死,特別是在一開始還不是很成熟時的所有討論過程,詳細地記錄下來,讓讀者自己在用經濟學思考日常生活問題時,不必因為不能很快弄出漂亮的故事而感到沮喪。現在,你已經知道,即使像李維特這種天才型的經濟學者,在開始思考一個自己一無所知的問題時也會遇到的挫折。只有這樣,你才能回到不怕犯錯的童心,用好奇、無所畏懼的態度,「一日蘋果橘子,終身蘋果橘子」,享受經濟學思考的樂趣! (本文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本書作者李維特為其指導教授)
?總是用別人期待的答案去回應這個世界,你有多久沒有誠實地面對自己了?人生充滿問題,你要怎麼回答?《思考的藝術》教你看清思考盲點、排除決策障礙、選對思考方法;《行為的藝術》不只要你清晰思考,更要你學會如何聰明行動;而在《向人生提問的藝術》中,德國最受矚目的暢銷書作家杜伯里提出種種與人生有關的疑問,從成功、事業、愛情、婚姻、性,一直追問到年齡、死亡與上帝,問題幽默諷刺、一針見血,讓人在開懷大笑或會心微笑之餘獲得深刻的啟發。每天,從真誠地回答一個問題開始,透過不斷地反問,看見日漸清晰的生命輪廓。【盛情推薦】種子音樂創辦人、豐文創創辦人 田定豐知名主持人 蔡康永商業周刊、蘋果日報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背包旅人 藍白拖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
並不是愈辛苦就愈有生產力, 也不是愈努力工作,就會完成更多的事。 ■《紐約時報》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最新力作 ■個人、上班族、主管、團隊提升生活品質與工作效率必看的一本書! ■改變你的思考方式,比改變你的思考內容,更能影響你的事業與人生! • 一個年輕女生不念博士班了,開始玩撲克,接著又靠想像各種情境預測對手的失誤,成為全球最厲害的高手。 • 一群Google數據專家展開四年調查,挖掘最佳團隊的祕密,最後發現三個臭皮匠能勝過諸葛亮的原因,恰巧與長壽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歷久不衰的原因不謀而合。 • 海軍陸戰隊將軍看到每年進來的新兵大多是渾渾噩噩的年輕人,便設法重新打造訓練營,強迫他們練習幫自己做決定,讓人生原本沒有方向的新兵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 • 迪士尼《冰雪奇緣》(Frozen)原本要開天窗了,直到團隊用對方法讓大家動起來,最後帶來票房破影史紀錄的創意發想。 以上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 這些人都深知生產力來自明智的抉擇——不管是做日常決定、設定目標、領導人培養創新文化、人與數據互動的方式……一切的一切,讓有些人是生產力大師,有些人則只是瞎忙。 本書介紹動機、團隊、專注、目標、管理他人、決策、創新、吸收資訊等八個關鍵概念,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有的公司生產力驚人,彷佛擁有三頭六臂。書中有腦神經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發現,也有企業執行長、教育改革者、四星上將、FBI探員、機師、百老匯作曲家的親身經驗。生產力最強大的個人、公司與組織跟別人不一樣,一天可以抵一百天的人,他們看世界的方式、他們的選擇,都跟一般人很不同。 普立茲得獎記者查爾斯.杜希格在《紐約時報》排行榜暢銷書《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中,解釋人們為什麼平日有種種習慣。在這本新書,他同樣懷抱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心,走訪各行各業,深入探討生產力的科學,用精彩的故事解釋我們如何能用更好的方法做事。想要成功,其實不必那麼累,壓力不用那麼大,不必犧牲親愛的家人與朋友。不管做什麼事,其實都有更聰明、更快、更好的方法。 強力推薦 ■ 如同前著《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杜希格這次再度靠著各行各業的精彩故事,深入報導科學的最新發現,以更有人味的方式讓我們思考生產力是怎麼一回事。光是每天趕著做完待辦清單上的事,並無法讓人有生產力,我們必須把人生看成一連串的選擇,自己選擇要怎麼看世界。 ──蘇珊.坎恩(Susan Cain),《安靜,就是力量》(Quiet)作者 ■ 為什麼有些人、某些組織硬是比別人更有生產力?杜希格幫大家去蕪存菁有趣的相關研究,用精彩的故事說出我們可以學習運用的主要原則。如果你想聰明工作、不想整天累死自己,一定要讀一讀這本書。 ──大衛.艾倫(David Allen),《搞定》(Getting Things Done)作者 ...
Twelve-year-old Nate Twitchell tells of the preposterous events which occurred after his pet chicken hatched a dinosaur egg.
... 開始評鑑我,我接起一通電話,他走進監聽電話的主管室,聽我上場表演。那通電話是我的常客打來的,他是一個害怕出門的計程車司機,而且有很這 ... 自己正在當「救救我專線」的義工。「真的嗎?」她露出訝異的笑容,「我跟每個人都那樣講,但從來沒有人真的去當義工。」
... 談判者知道,自己的任務並非拿出精彩表現,而是溫和地引導另一方,讓對方覺得敵人的目標就是自己的目標。以下讓我來告訴各位,我當年是如何灰頭土臉學到這一課。我和艾美談完兩個月之後,開始在諾曼·文生·皮爾( Norman Vincent Peale )贊助的危機求助服務「救 ...
然而達爾文和他那個時代的種族主義以及「達爾文主義」天差地遠,這點不可不提。 ... 更進一步把非洲婦女和娼妓拉上關係,原因是當時的人認為妓女的生理構造比較原始。1893年義大利犯罪學家暨醫師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發現許多證據,可證明「返祖現象在 ...
?◆德國亞馬遜4.8顆星評價想像一下,你的一生不過是一場漫長的夢境。想像一下,你與鄰居交換了大腦,那你現在究竟是你的鄰居還是你??想像一下,你的一生將會不斷重演,你會因此感到幸福嗎?還是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哲學是一門「沙發上的科學」,哲學家無法用科學實驗來檢驗其正確性,所以這些數也數不清的哲學思想實驗,從兩千多年前開始便一直是哲學家的工具,哲學家藉此謹慎地質疑、推敲與論證,為人生的根本問題找出答案。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從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卡謬、尼采——都設計了類似的思想實驗,以便更進一步探討如道德、意識、幸福或正義等問題。新世代的瑞士哲學家易夫斯.波沙特(Yves Bossart)精選了當中最重要的五十五個思想實驗,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闡述與推演,引領讀者探討人生最令人徬徨的十一大主題。讀者不需要囫圇吞棗一大堆哲學經典,而且本書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只要坐在沙發裡,就能輕鬆進入美妙的哲學思考殿堂,尋找出自己人生的方向。【專文導讀】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老闆)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推薦】(皆按姓氏筆畫排列)周偉航(熱門專欄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孫效智(臺大哲學系教授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了不起的書,持續地啟發讀者思考,並從遊戲中學習,讓我立即被吸引。」——伯納德.森(Bernhard Senn)瑞士德語廣播電視「非小說三重奏」(Das Sachbuchtrio)廣播節目主持人。「幸福、上帝、大腦和心智是此書的關鍵詞,讀者能夠在沙發上作出短暫卻深入的思考。」——卡塔蓮娜.申克(Katharina Schenk)《哲學》雜誌編輯。「易夫斯.波沙特讓『思想實驗』變得平易近人,使讀者能立即進入思考殿堂」——《星期天信使》週報(Kurier am Sonntag)。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
◎ 肥冬瘦年,餛飩餺飥 冬至不吃湯圓,年夜飯只吃麵條 ◎ 隨年壓歲,大小有別 壓歲錢大放送,哥哥、姐姐領得多 ◎ 義會、關撲樣樣來 辦年貨缺現金?沒關係,分期付款或賭運氣都行 ◎ 宋朝人過年愛打馬 宋朝人過年打什麼馬?怎麼打? ◎ 李清照其實很愛賭 暗器功夫了得,骰子、牌戲都擅長 ◎ 十五元宵,華麗收尾 雜技、魔術、馬戲、說書通通有,全部免費同樂 會吃,會玩, 宋朝新年比聖誕節更熱鬧 宋朝是個魅力十足的朝代,商業發達、文化繁榮,市井小民的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多采多姿。距離我們七、八百年,但現今的新年習俗幾乎都能從宋朝找到源頭,像是祭灶、擺春飯、壓歲錢、除夕守歲、元旦燒香、貼春聯、放鞭炮、初二回娘家、十五元宵等,都能和宋朝遙相呼應。 但宋朝過年還是有些與現代不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皇帝過年仍然得上朝嗎?宋朝人的春節假期比現代人短?宋朝的冬至和臺灣的尾牙有何異同?送灶神的習俗有何特殊之處?宋朝人採買哪些年貨?春聯怎麼貼?壓歲錢怎麼發?怎樣祭祖、拜年?年夜飯餐桌上有哪些菜色?且聽作者娓娓道來,看看會吃、會玩的宋朝人怎樣把新年過得豐富又熱鬧,書末並附宋朝新年小辭典和新年習俗。閱讀本書,有如身歷其境般趣味盎然,彷彿與宋朝人一起度過既熱鬧又舒心的新年。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豬排飯 看日本人從不吃肉到全面接受肉食的歷史過程 「洋食」不等於「西洋料理」 豬排飯的誕生地 ◎和牛與鐵板燒 神戶牛的嚴格定義 鋤燒(壽喜燒)與鐵板燒的誕生 青木洛磯與紅花鐵板燒的傳奇故事 ◎拉麵的文化史 初期稱為中國蕎麥麵、南京蕎麥麵 拉麵博物館 中下階層的食物 拉麵與泡麵的關係 ◎日本的威士忌 NHK日劇《阿政》的竹鶴政孝與竹鶴莉塔 三得利創辦人鳥井信治郎 堅持蘇格蘭原味還是日本人口味? ◎日本的咖啡 日本第一家咖啡館「可否茶館」與中國有關 全球第一家咖啡連鎖店「老聖保羅咖啡館」 咖啡之神:關口一郎 ◎日式醬油 傳統釀造的山六醬油 龜甲萬醬油與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關係 龜甲萬如何成為世界級的醬油品牌 ◎豆腐 由中國東傳日本的豆腐 從寺廟往民間流傳 京都的湯豆腐...
歷時四季更迭的料理研修,親自尋訪日本各處的當地家庭, Joyce老師走進日本人的廚房,跟著他們一起生活學做菜, 這些用「心」收集的人情美味與料理文化,本書一一與你分享。 *學會一桌道地的和風料理,讓你不用出國,就能好像生活在日本。 *一次搞懂日本不同地區的料理文化和飲食習慣。 *日式高湯3步驟完成,變出一桌日式料理不費力。 *關東料理和關西料理調味方式其實大不同。 *每個日本媽媽都要會的玉子燒,如何做得漂亮又美味? 馬鈴薯燉肉、豬肉薑汁燒、可樂餅、玉子燒等等這些我們所熟悉的日本料理,本書統統有收錄,除此之外,Joyce老師更進一步介紹當地人的私房料理,豆腐醬拌蔬菜、車麩蛋汁燒、金平蓮藕、比目魚紅燒姿煮、炸蔬菜浸高湯等等每天出現在日本家庭餐桌而我們卻不常見的道地家常菜。 走入松浦媽媽的家,一起學做關東風味的家常料理。跟著來自名古屋的鈴木媽媽一起學習日本中部地區家常菜,精進料理知識之餘,也感受到滿滿的、媽媽的愛。料理家智子的關西定食料理,讓料理跟著季節流轉,感受日常料理融入京野菜的魅力。小林爺爺傳授的溫情料理,吃來別有一番風味,心底更是散出一陣陣的暖意。 你是否曾經因為一道料理的滋味,走進一段回憶的時光隧道?在長大了好久好久以後,即使身處不同的時空背景,還是會懷念起媽媽的家常料理。飲食記憶總會似有若無地停在味蕾,當你再次擁有相同的味覺體驗,那些美好年代的故事情節也就隨之重演。這些溫暖的故事大多來自我們的家,能夠牽引記憶的往往不是譁眾取寵的宴席菜,而是,那些飽含媽媽愛的家常風味。 Joyce老師身為一個料理職人,除了在料理技巧上不斷精進之外,她下了更多工夫,去尋找料理食材背後的故事,期盼能藉著料理的底蘊撫慰更多人的心靈。這一次,她來到了日本,歷經一年,跟著來自不同城市的日本媽媽或料理家,學習最在地的家常味道,從這些每日必須的料理食物製作,感受來自日本式家庭的溫度,體驗和風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