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德國: 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

借鏡德國: 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
ISBN-10
9862622172
ISBN-13
9789862622179
Category
Social Science / Sociology / General
Pages
287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4-08-05
Publisher
貓頭鷹
Author
劉威良

Description

二十多年旅德經驗,最詳盡的第一手社會觀察報告── 這些德國做得到的事,換成在台灣,到底行不行呢? 在歐盟多國紛紛陷入經濟困境中時,德國憑什麼依舊強大? 德國明明是個鋼鐵作風的國家,為什麼可以催生出女總理? 在世界各國猶豫核電去留與否時,德國憑什麼可以當機力斷的決定廢核? 本書作者威良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在德國念書、就業、結婚生子,她以護理背景培養出的敏銳觀察力與高度人文關懷,以直指核心、犀利直白的文筆,為你剖析德國社會現況,帶你窺看德國政府是如何處理勞動權益、國民教育、能源與環保等問題,並對比剖析德國與台灣兩個世界。 就業在德國 同樣面臨缺工困境,相較於台灣大開低廉外籍勞工大門,德國卻祭出外籍勞工薪資不得低於國內勞工的政策,以保障國內勞工在就業上的競爭力。就算勞工薪資成本遠高於台灣企業,德國企業一樣可以傲視全球。 教育在德國 德國規定學前教育不准教幼兒算數、本國字母,更遑論外語,只訓練孩子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自立不耍賴。相較之下,台灣小孩從幼稚園就學習各項才藝,事事贏在起跑點上,而台灣大學以上學歷人數比,更是德國的數倍。然而台灣大學生的22K起薪,卻跟德國十六、七歲,正在職業訓練中的學徒,領到的實習津貼所差無幾。 生活在德國 德國消費高,可是許多生活必需品卻與台灣相差無幾,房價甚至更便宜。德國人雖然看起來很冷酷,但對感情很誠懇;對朋友的定義很謹慎,但當你是朋友就絕對肯為你兩肋插刀。在德國人面前打嗝是很失禮的事,其嚴重程度就如同我們放了響屁一般不雅,但是擤鼻涕卻可以大聲到驚人還被誇很清潔乾淨? 社會福利在德國 德國人的薪水在扣完稅與社福費後,只剩原有的一半。但因為在德國看病免費、上高速公路免費、學校教育從國小到中學免費,大學也多是免費的公立大學。老了之後還有淨所得六○?七○%的養老金。所以即使必須扣很高的稅,民眾卻能真實感受到「政府把他們的生活照顧得很好」。 綠色能源在德國 自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引發核災後,德國立即停掉七個核電廠的運轉,連之前提過要延役的機組也一律免談。他們認為「安全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更用選票決定自己的安全保障。 動物保育在德國 德國雞蛋的優劣分級,不是依品種而是以飼養的環境來做分類。德國人視狗為社會中的成員,所以狗可以上餐廳;由人用牽繩拉著時,也可以搭乘任何公共交通工具。而相較於台灣的動物收容所總是無情地將所內的動物賜死,德國是絕不宰殺健康及尚未病重到不能醫治的動物…… 從德國看台灣 台灣憲法雖然保障男女平權,但女性候選人仍是難逃性別歧視的種種攻訐,反觀德國,不僅選出了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總理,在她的帶領下德國更突破重重經濟難關,也成就了女性自我實現的新典範。 確實德國跟台灣,一個是國土面積達35.7萬平方公里,執歐洲經濟牛耳的泱泱大國;另一個則是面積僅有3.6萬平方公里,經濟力敬陪亞洲四小龍末座的小島國。把這兩個放在天平上比較,就好比鯨魚對上小蝦米,確實沒得比。 但如果我們把德國當做巨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或許有天小蝦米也能成為強權霸王。 本書的出版,就是期盼藉由向強國取經,讓台灣讀者能用嶄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走出台灣自己的路。 【專文推薦】 ◎鄭進發(台灣旅德書法家) 【好評強推】(依姓氏筆畫排序) ◎皮爾斯夫人(《夢想德國》作者) ◎林莉菁(旅法漫畫家) ◎胡蕙寧(自由時報駐歐特派記者) ◎曹欽榮(綠島人權園區參與規畫者) ◎陳思宏(作家) ◎劉辰旦(凌克港灣公司董事長) ◎蔡丹喬(德國動保聯盟會員) ◎蔡珮真(慕尼黑福福茶館主人) ◎盧誌明(醫學前線社員) ◎蘇正平(新頭殼網站董事長) 【各界好評】(依姓氏筆畫排序) 「念護理出身卻越界踏進動物治療專業領域,離開德國護理工作轉了個彎,又跑去照料德國失智老人。是媽媽又身兼德國台灣協會會長,威良在德國生活二十多年是她古道熱腸又急公好義的心領著她,不斷翻轉出每個階段精采的角色。 在她深入探索德國的各個面向,有著台灣當前最令人關注的──核能、流浪動物、自由民主人權議題等。在《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一書,威良有精采深入的觀察與記錄,值得推薦給你!」 ──皮爾斯夫人(《夢想德國》作者) 「外國的月亮果真比較圓嗎?長居海外的人其實知道,外國月亮不盡然完美,但也有它靜好可愛的一面。威良因生命中的機緣與德國優質生活環境而定居歐陸,在新故鄉遭遇過挫折,同時也逐漸能欣賞日耳曼與原鄉不同的價值觀。她希望點醒某些人對德國的盲目崇拜,並費心介紹德國綠能與教育等,作為台灣借鏡。這位台灣媳婦始終心繫台德兩家鄉,透過她率直明快的文筆,相信能讓國人更深入了解德國,一窺這個世界強國如何努力地打造出人間桃花源,國家富強,人民也能有尊嚴而和樂地過活。」 ──林莉菁(旅法漫畫家) 「從沒真正見過威良,但這未見絲毫阻擋不了對她的熟悉,因為在多年對她的報導裡,我知道這位同鄉在異鄉的鉅細體驗,都一再地以她特殊的方式回饋給台灣。如果要問人有關德國在各種生活層次裡的細節,並拿來跟台灣相比,威良一定是不二人選。在跟她同樣經歷留德、遠嫁並成為高齡媽媽後,我誠摯推薦並熱切期盼分享她新書裡的心得。」 ──胡蕙寧(「自由時報」駐歐洲特派記者) 「敏銳書寫旅德生活點滴,令人反思。女性體貼心思,視角融入當地生活;關照育兒教育、老人照護、動物保護、綠能等,議題鮮活。 不只如此,讓我們認識德國:從二戰至今,經濟發展再創高峰、經歷兩次集權禍患,徹底清理歷史,不斷反省過去,迎向未來;此外,她告訴我們更多,我們為旅外的台灣女性說聲:讚!我們以「台灣媳婦」為榮。」 ──曹欽榮(台北二二八紀念館、綠島人權園區參與規畫者) 「因為足球、啤酒、旅遊,許多台灣人喜歡甚至嚮往德國。德國到底長什麼樣子?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這本書提供了許多答案。當然不是說德國人種了一朵太陽花,我們就馬上要跟著種一朵更大的太陽花。但作者指出許多德國路徑,值得我們思考。美國都勤勞竊聽、監看德國了,讀者不用非法繞路,閱讀就是。」 ──陳思宏(作家) 「本書深入淺出,以一種與朋友聊天的筆調,寫出台灣與德國之間的價值差異、制度設定的種種政策,讓台灣當局有所借鏡。 台灣與德國之異同,有歷史的背景,在討論問題優劣良莠有時候因基因的不同而很難去比對。作者很成功的將可比對的價值,描述在其作品中,讓讀者自己去取捨,而少有自我判斷,且以事實面呈現。」 ──劉辰旦(凌克港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作者劉威良藉由此書架構起一座銜接兩地的橋樑。橋的一端緊拴住她出生、成長,眷顧、熱愛卻也讓她深懷不安的家鄉;另一端以平實的文筆,刻畫出戰後從廢墟建起的德國,其所倚恃的各種基礎面相: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弱勢族群與非人類動物的權益保障。傾讀此著作,闡釋出追求真善美目標的精神。」 ──蔡丹喬(德國動保聯盟會員、海外推動制定台灣動保法主要發起人) 「威良二十多年真實深刻的德國生活經歷,以及她長久以來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深愛與關懷,點點滴滴集結成這本書,幫助想更深入了解德國人文與社會的朋友,認識另類德國,引導新的價值觀,跳脫習慣的社會框架,對台灣未來有新的期待。」 ──蔡珮真(慕尼黑福福茶館主人) 「作者威良是我大學學妹,小我三屆,同年畢業。她是愛狗成癡、不怕骯髒政治、很有想法的女生。我們年輕時剛好遇到百年變局,解嚴前夕,千年暗室一燈即明,德國病順應潮流大大流行。 因為鎖國,我們只能從選舉場子知道美國之外的世界,朱高正讓我們以為德國到處是石頭堆砌的城堡,彷彿造好的時候被蛇髮女梅杜莎看上一眼(狄更斯語),裡頭藏著上帝頒布的石板真理。接著,龍應台告訴我們,遇到生命中的頓挫,要生氣,不要坐在路邊哭。當然,還有錢鍾書的《圍城》。以致我們那大學社團各個都想插上翅膀,翱翔純粹理性的國度。然而我們這群多數終究沒長出翅膀,一一變成醫療機器人,一、兩位背著翅膀,往天國去了。只有威良,像兩個計畫往普陀寺的和尚之中較窮的那個,真的出發去德國。 威良謙虛地說本書不是最深入、最特別的一本,但是透過她的個人特質和豐富履歷,沒有第二個人可以像她那般不鄉愿、不諂媚、不自卑、不迴避的告訴讀者,異國人與事的衝擊和反省。她寫的這本絕對是最真誠、最實用的國之鏡。」 ──盧誌明(醫學前線社員、泌尿科醫師) 「從旅居德國的各種生活小細節想像台灣,作者傳達了關心台灣前途,想要和鄉親同胞分享進步思潮的迫切感。」 ──蘇正平(新頭殼新聞網站董事長) 出版社 貓頭鷹(城邦)

Similar books

  • Childhood in Global Perspective
    By Karen Wells

    ... may be taken in by other family members or they may , as is increasingly the case in Africa , establish their own households , with the eldest children acting as heads of households ( Audemard and Vignikin 2006 ; Robson et al .

  •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Karen Kay Kirst-Ashman, Charles Zastrow

    In this best-selling text BY social workers and FOR social workers, Charles Zastrow and Karen K. Kirst-Ashman, nationally prominent social work educators and authors, guide studetns in assessing and evaluating how individuals function ...

  •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By Karen Kay Kirst-Ashman, Charles Zastrow

    Kiev , A. ( 1980 , September ) . The courage to live . Cosmopolitan , pp . 301-308 . Kim , N. , Stanton , B. , Li , X. , Dickersin , K. , & Galbraith , J. ( 1997 ) . Effectiveness of the 40 adolescent AIDS - risk reduction interventions ...

  • Mapping the Social Landscape: Readings in Sociology
    By Susan J. Ferguson

    Charrière , H. 1969. Papillon . Robert Lafont . ... 6 NOT OUR KIND OF GIRL ELAINE BELL KAPLAN Social research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finition and assessment of social phenomena . Many social concepts such as teen pregnancy are ...

  • 淡定的爱, 优雅的活
    By (美)卡耐基, 张艾佳

    行走世间,唯有淡定不破:遇事不慌、遇人不躁,拥有淡定、优雅的心,你,就可以重生!——美国心灵教父戴尔 ...

  • Feminism and the Legacy of Revolution: Nicaragua, El Salvador, Chiapas
    By Karen Kampwirth

    Booth, John. 1985. 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 The Nicaraguan Revolution. Boulder: Westview. Booth, John, and Thomas W. Walker. 1989. Understanding Central America. Boulder: Westview Borge, Tomás. 1984. Carlos, the Dawn Ls No Longer ...

  • Social Structure and Law: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
    By William M. Evan

    Readers will profit from studying this volume which sets forth a rationale for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ology of law.

  • Race-ing Justice, En-gendering Power: Essays on Anita Hill, Clarence Thoma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ty
    By Nell Irvin Painter, Homi K. Bhabha, Kimberlé Crenshaw

    As I wrote in a recent tribute to Justice Marshall: There appears to be a deliberate retrenchment by a majority of the current Supreme Court on many basic issues of human rights that Thurgood Marshall advocated and that the Warren and ...

  • The Civilizing Process
    By Norbert Elias

    The Civilizing Process

  • Culture of Complaint: The Fraying of America
    By Robert Hughes

    Criticizes Pat Buchanan, Pat Robertson, Jessie Helms, and Ronald Reagan, political correctness, academic obsessions with theory, the art world, American infrastructure, and other targ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