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在聖靈的引導下,中文可以表達恆切的真理,只是我們把神的話語,當作高深莫測的專業知識,只能在神學院傳承,只能用一些專用的術語,把真理的寶貝,「拘」限在教會的高牆內。 於是,兩位作者有一個使命,透過存真攝影、樸拙文字,將上帝守約、信實、施慈愛、行公義的屬性,試著表達於萬一。也許文字和照片不夠洗鍊、精準,但藉著每一次的快門、每一次的思索,我們或能將上帝賦予人類的人文精神,涓涓滴滴匯集。 為本書寫序的戴文峻牧師這樣形容這本書:為了採擷靈韻,作者伉儷走遍台灣這塊既美麗,又充滿不同鄉土氣息的土地。從裂地冒出頭的桂竹筍、鄰家那頭淚眼汨汨不捨主人的黃牛,到教會生活人事物之點滴刻畫,連廁所裡的警語都不放過。一篇篇發自內心充滿情感與信仰虔誠的文章,配以契合題旨極富藝術氣息的攝影作品,文中有畫、畫中有詩,雖不是一介雄文,但卻已叫讀者感動不已。 《雲,也有飄不過的山」》,似在表述人生某些際遇的無奈,但兩位作者內在那基督信仰的靈性,卻又為這份看似無奈的限止,開啟了另一個意境中的超越。有夢最美,那些暫時飄不過的山是因為雲裡的水氣太濃,假如讓陽光多蒸散些許,身形變清盈了,自然就可以飄得更高。猶記得衛鞅在論圍棋裡的一句名言:「勢高則圍廣、勢卑則圍小」。
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 金恩所閱讀的,包括沙特、雅斯培、海德格等,還有美國存在主義神學家田立刻。 ... King, Jr.',Critical Theory(8 Feb.2015),其中提到金恩的文章〈對非暴力朝聖〉(Pilgrimage to Nonviolence)以及金恩檔案資料中的筆記。
〈極端價值充斥的現世,最適合參照的「中道」智慧〉 「做對的事」,其實沒那麼了不起…… ◎說什麼「要有勇氣」? 只是面對你害怕的事物,訓練自己不要那麼害怕。 ◎說什麼「實踐正義」? 只是決定公平對待他人、負起該負的責任,同時幫助大家實現潛能,包括你自己。 ◎說什麼「決心自制」? 只是想清楚何謂「中庸之道」,什麼是對強烈情緒、人際互動和欲望的適當反應。 人生可以自動駕駛嗎? 許多人往往都不假思索地活著,覺得這樣也很快樂! 亞里斯多德卻深信:由自己主導,成為掌握人生控制面板的唯一駕駛,才是「活得好」的關鍵。 「快樂」不只是追求片刻的討喜或開心,而是「一生持續的狀態」, 而這種「幸福」或「滿足」的源頭就在於—— 運用人類獨有的理性思考,誠實面對自己的行與不行, 找到目標、實現潛能,持續地「做對的事」,努力修正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英國知名文史古典學者伊迪絲.霍爾, 以淺近的現代語言和生活實例,為你我與古代賢哲之間搭起無礙的橋樑,...
這部沒有成為「遺著」的嶄新書寫, 將帶你品嚐、碰撞,發現生命的美好韻味...... 我哭過,我痛過,我笑過,我愛過......如你一般。 因這一切經歷,我無法再輕掠深埋的悲痛,只為與你分享。 願我心觸你心,使我們一起省思領悟, 這殘酷世界仍存留給我們的溫潤暖意...... 2012年末,我拖著一大一小的行李出發了,在馬雅預言的世界末日,去探訪馬雅遺址,這趟旅行似乎充滿了人生的隱喻和提醒。 當行李收拾妥當,我隨手撿了一張紙,匆匆寫著一封簡短的家書:「如果我的生命終止在這趟旅行,唯一的遺憾就是無法再愛這個世界,再愛我所愛的人,還有無緣見到兩個孫子。但我還是很幸福,因為生命中有太多太多的愛,都是你們給我的。我很滿足,也很快樂......」 這世界多了你,一定存在著某種意義。永遠要記得: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很多人事物值得相信 沒有經過懷疑和反抗的天真樂觀,往往容易成為自我安慰的催眠而已。 我知道成功不一定會讓世界更美好,但我相信,真正通往美好世界的道路需要更謙卑、更感恩......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事 悲傷有時會產生一股很奇異的溫柔力量,有時也能讓人更有同理心。 當這個社會出現十個呆子,一百個呆子......這股力量就變大了。呆子,才是這個殘酷世界的最後救贖!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機會綻放自我 爸爸常說,人活著就是阿拉伯數字的「1」,死了就是國字的「一」。 我彷彿聽到弟弟像夢魘般的自言自語:「我們好好地活下去,爸爸會每天練功,陪你走到人生盡頭......」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有很多選擇 我生長在一個選擇不多的時代,卻想盡辦法作出各種在別人心中是不安全、甚至錯誤的選擇。 希望你懂得適應自己所處的時代,看清無法改變的時勢,勇敢作出自己所判斷和思考過後的選擇......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藍圖 李中曾在一張父親節卡片上寫著:「總不能老叫我盯著你的背吧?」 每個時代都有它不同的可能和美好,能夠在極有限的資源和不利的環境中找到突圍的方法才是重要的;能夠承受住許多挫敗,讓自己持續累積能量才是重要的。 ...
(原書名 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你的一生是為了履歷表的成就,還是為了追悼文中的讚美而活?追求成功之際,你要如何回應內心抉擇,無愧人生?終其一生,我們都被要求同時具備兩種自我,學會在這兩種對抗中自處、修練高尚品格,是每個人的生命必修課題。★比爾.蓋茲推薦人生必讀之書★《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經濟學人》首選好書★Amazon年度百大暢銷書★TED演講超過2,686,000次點擊★《紐約時報》《今日美國報》《華盛頓郵報》《出版者週刊》《英國時代雜誌》《衛報》《英國觀點雜誌》等主流媒體一致盛讚成為更好的你,就從展開自我對抗的那一刻起。我們多半都知道如何追求職場成就,卻不十分明瞭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而這個世界也多半鼓勵人發展較有企圖心、外顯在履歷表的那一面,忽略了內心深處追求平靜、貢獻世界的渴望。而人的一生,就在這兩種矛盾中互相拉扯;如何在兩種相互對抗的張力中雍容自處,成為人生的必修課題。《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以犀利新穎的論述和TED高人氣演講撼動全世界。他在TED著名演說「你應該為哪個奮鬥——履歷表與追悼文?」讓我們重新思索,那個渴望成功、亟欲征服世界的自我,以及另一個以愛為先、以包容和寬恕為主軸的自我,該如何達到平衡?傾盡全力想征服世界的同時,如何回應內心深處良善的召喚?馬歇爾將軍戰功彪炳、舉世聞名,仍能保持虛懷若谷;戰勝自我弱點的艾森豪總統、服膺召喚的作家喬治.艾略特,以及走過蔭谷找回救贖、將生命全然投入服務眾人的社會運動家,他們都以謙卑的內在力量找回更好的自己,並逐步影響了世界。在這個以我為先、注重個人利益的時代,我們不該只為了享樂而活。每個人都要努力戰勝自我,找到人生的真義,成為更好的人。專文推薦人不只是追求享樂,還要追求使命。人生有二本帳:私人小帳與社會大帳。人不能只有私人帳上財富累積,社會帳上卻出現赤字。這就是小我與大我的平衡。——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沒有人是完美的,當面對自己時,我們無所遁形;一旦面對社會責任時,我們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必須要「自視甚渺」。——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當代最暢銷的天才型哲普作家朱立安.巴吉尼橫跨希臘、印度、日本、中國、伊斯蘭國度的哲學行腳,跟著哲學地圖走,尋思我們是怎麼理解事物、怎麼認識世界、怎麼看待自我,以及怎麼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哲學是走進世界的一扇窗,是理解生命、自然及人類思想的工具。我們可以在紫禁城的建築裡找到儒家思想的軌跡,在雅典市集裡看到亞里斯多德的生命價值,在巴黎左岸的個人日常中體驗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本書是一部世界哲學史選輯,以哲學的筆,速寫各地思考特徵。作者透過實地觀察與比較論述的方式,捕捉中國日常生活裡言必稱和諧、伊斯蘭世界抗拒俗世化、印度的生死輪迴、西方社會的個人主義,為世界建構一個更完整的圖像與更客觀的理解。人類歷史有個無法解釋的奇妙之處,就是世界各地的哲學大約在同個時期繁盛。代表印度哲學的古奧義書,成書於西元前八至六世紀;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孔子生於西元前五五一年;希臘蘇格拉底之前最知名的第一位哲學家「米利都的泰利斯」生於西元前六二四年;佛陀悉達多誕生於約西元前五六六至四八六年間。哲學始於人的困惑,最重要的問題是「事物實際上是什麼?」以及「如何解釋事物的變化?」對這些問題給出的答案,後來就被稱作哲學。這些思考的前提在於人們逐漸認識到:事物並不像表面上所看到的那樣。現象往往不同於實在。哲學家們用不同的眼光來審視這些問題,不同於以往那種神祕的視角。?早期哲學對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影響了人們的信仰、思考問題和生活的方式。我們的文化會吸收哲學的世界觀、道德觀、生活目標,將之融入生活各層面。?在希臘時代,對人和科學的認識都是哲學的一部分。哲學要能解釋人類生命,也必須能解釋世界、自然及其後的一切。其實,我們的日常思考很多都是植基於豐富的哲學傳統。如果我們想要知道為什麼人們會相信他們相信的事,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他們的知識與相信從何而來,而這些知識來源往往就是哲學傳統。【好評推薦】☆太棒了!這本書豐富我們的知識與心靈,是憤怒又危險的分裂年代所不可或缺。——英國國教前愛丁堡主教暨知名作家Richard Holloway☆引人入勝,深具啟發性。——劍橋大學哲學教授Simon Blackburn,《文學評論雜誌》Literary Review☆充滿吸引力、文筆洗鍊、帶有人道精神……在我們這個危機重重的年代,巴吉尼的自覺、敏銳,以及願意傾聽與學習有益的觀點,遠離了短視近利,邁向更有建設性的對話。——劍橋大學希臘文化教授Tim Whitmarsh,《衛報》The Guardian☆巴吉尼的新書來得及時且非常重要……我會說,這是他至今最棒的作品。——資深書評人、前布克小說獎評委Stuart Kelly,《星期日蘇格蘭報》Scotland on Sunday☆啟迪人心、轉換視角、拓展思維,以博學又平易的導覽帶我們遊歷一趟世界哲學的美妙旅程。——《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作者Sarah Bakewell☆這本書可以填滿智人的腦洞。——《觀察家報》The Observer☆對一門複雜領域絕妙又原創性的介紹,充滿個人觀察、事實論證,甚至娛樂性。值得一再品讀。——藝術評論員與作家Marina Vaizey,英國藝術新聞網站TheArtsDesk出版社 商周出版 (城邦)?
想要被愛,先學會愛自己!25萬粉絲淚推,終於出書!★每個女人都希望──從小明白這些道理!★每位媽媽都恨不得──女兒早早讀過這些信!我們都是走進叢林的女孩,每一滴眼淚,將使自己更加強壯,所有的黑暗,皆不會折損本該有的光芒。【粉絲激動推薦】→我哭了,律師娘說出所有女人的心聲......→要是有人教過我們這些,就好了。→這應該當成女兒的養育範本!→不只女孩應該要看,每個女人更該看。律師娘寫給心中還有小女孩的妳:「妳的善良,值得被珍惜寵愛。」Soft, but Strong律師娘最溫柔的一次書寫!超過20萬人傳閱、粉絲瘋狂按讚,終於集結成書!未曝光珍藏文稿,完全收錄。▕ 一開始是寫給女兒,▕ 寫著寫著,發現是寫給自己,▕ 完稿的那一剎那,▕ 明白了,這是所有女人該讀的一本書。每一個女人,都曾經是被珍愛的女兒,對世界張望著好奇的雙眼,對愛情朦朧地想望,從哪一刻開始,不再愛笑、不再自信、不再覺得自己是誰手上的明珠?律師娘睽違九年再度身懷六甲,曾親眼目睹上千對愛侶分合的她,要如何對腹中的女兒,傾訴這個人世的種種?愛,依然值得被期待嗎?如果妳覺得自己不幸福?很多人以為,讓別人得不到幸福,可以讓自己的痛苦少一點,事實上,只有把痛苦的原因看透徹,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如果妳老是被欺負?拒絕不合理的待遇、拒絕不善意的期許、拒絕自私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千萬別為了得到乖寶寶貼紙,自願當什麼都可以的「沒關係女孩」。如果妳失去方向?別說:「我是身不由己。」妳一定是有選擇的,而際遇都會來自於妳的選擇,所以,並沒有所謂的「都可以」,當妳把決定權交給別人,那也是妳選擇了不決定,終究還是要為自己負責。【本書特色】→打中好女人痛點的智慧之書:「想要被尊重,不能只有善良!」●妳幸福嗎?●做自己,還是委屈求全?●怎樣才能教會妳保護自己?●挫折要上哪買呢?●快樂在哪兒?●妳想成為什麼樣的母親?律師娘拋出一個大哉問,給所有女人:「一輩子很長,妳要和誰走下去呢?」要相信總有那麼一個人,能陪妳到天地盡頭,妳值得最美的那份愛~來自於「對自己的愛」。不管妳是15歲、還是50歲,都要勇敢面對自己的特質,找尋出路,每顆寶石,都會有它璀璨閃耀的方式。
━北韓當代史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 一場北韓綁架事件的探索之旅,揭開日韓百年歷史的愛恨情仇 1977年到1983年間,北韓在日本、歐洲各地秘密進行綁架計畫,當年遭綁架的對象來自南韓、日本、羅馬尼亞、黎巴嫩等國,其中最知名的是南韓明星崔銀姬與導演申相玉。北韓政府將被綁架者集中在平壤附近「非請勿入」的區域,讓北韓情治人員與他們朝夕生活,觀察、學習他們國家的習俗和語言,藉以訓練北韓特工。 本書特色 ★第一部完整描述北韓古怪綁架事件的作品,日韓觀察者最值得選讀的優秀專書。 ★宛如《陰陽魔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深入讀下去會看到歐威爾式的超現實情節。 ★作者歷時十年在日本與南韓等地採訪和調查,在本書中呈現客觀的研究與詳實的紀錄,帶領讀者深入金日成與金正日嚴密監控的國度,進而揭開北韓與日本之間深刻不安的表象關係。 ★拉長視角,帶入歷史脈絡,不僅呈現日韓近現代歷史及兩者之間的衝突,也追溯到殖民時代的愛恨情仇。 ★書中收錄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見證日韓歷史。 作者博因頓因為《紐約時報》一張五位遭綁架日本人返國的新聞照片,而對這個荒誕離奇的故事感到好奇。他追隨這些年輕時被強行帶離家園的人的生命足跡,他們在陌生、封閉且受監視的環境下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並結婚生子。他試圖解開綁架事件背後的原因,對被綁架者進行廣泛的訪談,也與民族主義者、左派分子、在日韓國人、間諜、脫北者、外交人員、漁夫等人對談,藉此重建被綁架者在北韓的生活樣貌,探討此事件對其個人的傷害及對日本的影響,並一路追溯一百多年來韓國與日本之間文化與歷史的關係。 《非請勿入區》是一部深入報導與研究透徹的作品,書中描述東亞歷史、政治及北韓渴望在現代世界維持自身地位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作者簡介 羅伯特.博因頓(Robert S. Boynton),紐約大學教授,在亞瑟.卡特(Arthur L. Carter)新聞學院開設報導文學課程。文章見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與其他報章雜誌,著有《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2016)、《新新新聞》(The New New Journalism, Vintage, 2005)等書。 譯者簡介 黃煜文,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資深譯者,譯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自願被吃的豬》、《鴨子中了大樂透》、《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如何寫歷史?》、《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氣候變遷政治學》等書。
國民教育捲起千重浪,但何謂國民教育?我們要怎麼樣的國民教育?《統治和教育─從國民到公民》作者說:「只有民主的治理才能為全體國民提供與民主價值相一致的公民教育,並幫助他們成為更優秀的民主公民。正是出於這樣的想法,我用『統治與教育:從國民到公民』來做這本書的書名。」 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那個國家是不需要有國民教育的,因為那裡的國民在出生之前就已經培育好了。那些是一種基因教育。美國作家 Lois Lowry 的《記憶傳授人》描繪了另一種理想的國民教育,從每一個兒童出生的那一天就開始,每個家庭都是按國家計劃的模式組成的。於是,每個人都在適合他的位置上成為安份守己的國民。 作者在書中從歷史與政治哲學的雙重角度來討論統治與教育問題。他認為歷史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哲學,一種以事例和警示來教誨世人的政治哲學,歷史的教誨中有經驗,但更多的是教訓。他認為教育是一個美好的字眼,教育是人類的一種像飲食一樣自然的需要,《詩》曰「飲之食之,教之誨之」,教育是為了讓人明白道理。最早的雅典國民教育是讓人民學會可以賴以為生的手藝。共同體成員的教育是為了幫助他們能夠更好地共同生活,不是為了讓統治者能更方便,更隨心所欲地統治他們。現代的國民教育,當它是民主的公民教育時,可以幫助人民變得更智慧,更有自我治理的能力。然而,當它是專制統治的臣民教育或黨民教育時,它卻使人民變得愚昧、順從。我們關注國民教育,期待的是第一種,同時也需要警惕第二種。 《統治和教育——從國民到公民》一書,將會讓讀者從一個嶄新的角度認識國民教育的真正意義。
橫掃全球各大媒體年度選書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總榜第一名 亞馬遜書店藝術類排行榜第一名 售出26種語言及電影版權,暢銷逾1,500,000冊! 透過264件根付的追索,看盡歐洲十九世紀豪門興衰史。 在跨越一百五十年、全球三大洲陸的傳奇旅程中,什麼會被記得,什麼會被遺忘? 「根付」是日本江戶時代以象牙或木頭為媒材的微雕藝術。傳統和服沒有口袋,便以根付穿線連接小盒固定在腰帶,演變為今日的手機吊飾。 伊弗魯西家族是十九世紀顯赫的猶太家族,事業遍佈歐洲各大首都,交遊廣闊,富可敵國。家族成員查爾斯是藝術鑑賞家,資助印象派畫家雷諾瓦、竇加、莫內,更啟發了普魯斯特的偉大著作《追憶似水年華》。及至納粹勢力興起,在猶太人宿命般的浩劫中,家族財產聲望一夕化為烏有,唯獨264件根付藏品奇蹟般完好無損地被保留了下來。 這部橫跨五個世代的家族史,重現了十九、二十世紀歐洲舊時代的軼聞趣事與藝術成就,以及納粹大屠殺與反猶主義的政治戰爭。從快速崛起的帝國城市奧德薩到世紀末的巴黎;從被占領的維也納到東京,德瓦爾手握著細緻的根付,埋首浩瀚的文件記錄,走訪各地先祖奮鬥的宅邸,在這場溯源之旅中重新檢視那個躁動不安的年代、盛極而衰的失落家族,並看見曾經視如珍寶的收藏,如何歷經浩劫、浮於人事,對抗記憶的流失,最終成為歷史的見證。 作者簡介 艾德蒙.德瓦爾 Edmund de Waal 生於 1964 年,世界知名陶藝家。大學時就讀劍橋大學,主修英國文學,並在英國與日本學習陶藝。他最著名的是大型裝置瓷器,曾在世界各地許多博物館展出,包括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泰特美術館、紐約高古軒畫廊和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等。《琥珀眼睛的兔子》是他第一本陶藝專業以外的作品,榮獲 2010 年柯斯達傳記文學獎、英國國家圖書獎、翁達傑文學獎,以及其他眾多文學獎項,並登上《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總榜第一名。他與家人現住在倫敦。作者網站:www.edmunddewaal.com/ 譯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