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是「文革」文學創作的主體成果,也是集中體現主流意識形態政治標準、藝術規範的典型作品。本書以政治美學作為中心視角貫穿全文,既看到「樣板戲」藝術形式的感性化色彩,又剖析「樣板戲」創作思想背後深層的政治理性。首先對政治美學進行界定,分析政治美學化的創作理論以及特徵。然後結合歷史事實,梳理「樣板戲」政治美學的歷史背景,接著進一步回到歷史原初語境還原「樣板戲」的改編與創作過程。通過「樣板戲」的文本細讀分析政治美學的建構過程,即創作方法、信仰與崇拜、倫理內涵、性別與性、儀式表徵、符號表徵等問題,從而步步深入開掘文本所包含的政治意蘊。【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本书首先对政治美学进行界定, 分析政治美学的创作理论以及特征; 然后结合历史事实, 梳理"样板戏"政治美学的历史背景; 接着进一步回到历史原初语境还原"样板戏"的改编与创作过程. 通过对"样板戏"的文本细读分析政治美学的建构过程, 从而深入开掘文本所包含的政治意蕴.
本書根據「文革」記憶主體的身份與職業,分為編劇、演員、導演、音樂、電影、錄音、攝影、演出、知情者見證、觀眾十大類別,每一類別即為一個完整的章節。通過大量的可靠史實重構歷史;通過「樣板戲」親歷者的往事回眸保存珍貴的戲曲史料;通過敘述者對今昔歷史的對比,更為清晰地展示「樣板戲」的發展過程,並從各個角度展現它的多重面目。【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本书是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样板戏研究, 具有较高的原始样板戏史料搜集, 整理价值.本书分析样板戏在民间发生, 传播的运行机制, 探寻样板戏与接受群体之间的内在情感关系, 以口头讲述, 访谈等田野调查的方式, 记录那个时代的样板戏演出者和观看者的思想认知, 心理体验和情感记忆.从样板戏在乡土中国民间的传播, 接受, 研究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传播, 接受方式, 调查当代样板戏改编的接受效果, 分析新世纪农民文化心理意识, 为繁荣新世纪中国乡村文化提供来自历史和现实的文化参 ...
1977-1979年是中國電影重要的轉捩點,民眾《於無聲處》清楚聽到《生活的顫音》,用指尖輕觸《春雨瀟瀟》裡的《櫻》,看到《苦惱人的笑》。這《並非一個人的故事》而已,亦是徬徨時期的人們,埋藏於《青春》裡的《淚痕》。 掙脫「樣板戲」的重重枷鎖,再現起心動念的創作初衷。以破曉的光芒照亮黑夜,讓「恢復時期」回歸歷史本位。普遍來說,電影為大眾提供了現實解釋與精神慰藉,是非常重要的大眾娛樂。在中國的文革時期,電影卻成為歌詠讚頌政府官員的工具,也就是俗稱的「樣板戲」。對於勇敢活躍於檯面上的中國電影創作家們而言,如何描述剛剛逝去的歷史,把握此刻上演的故事已不僅是藝術問題,而是關係到大時代下小人物們的個體命運。通過電影敘事上的諸多悖論與徵候,最終抵達話語與現實不相契合的社會真相。本書探討中國1977-1979年期間約一百多部電影。此時期的電影嘗試跳脫「樣板戲」的固定套路,在明確的目的和模糊的歷史之間小心地閃轉挪移,對歷史進行選擇性記憶和重述,並在審判「他者」和自我神化的文字遊戲中放逐恐懼、救贖自我。作者用清晰的思緒配以精湛的文筆,從創作格局、語法表徵與意識型態出發,完整分析這些電影創作的時代背景與表達意涵。
7 月 26 日《人民日報》(第 5 版)發表呂遠、張華山、馬春生、瞿闊民的文章〈革命的頌歌戰鬥的樂章—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座談會紀要〉報導: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公演以來,受到了廣大工農兵群眾的熱烈歡迎。不久前,我們邀請北京部分工農兵和 ...
二○一○年五月一、二日中國現代文學學會與中原大學、武漢大學文學院聯合於中原大學全人教育村國際會議廳舉辦第五屆海峽兩岸華文文學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邀請大陸學者九人,分別來自武漢大學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陜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臺灣學者分別來自臺灣師範大學、中正大學、政治大學、台北大學、東華大學、中原大學、文化大學、元智大學、台北教育大學、高雄海洋大學、嶺東科技大學及南台科技大學等。論文集收錄之論文皆經過二位審查委員匿名審查,部份論文因主題關係,經作者同意後並收錄於《中國現代文學》第十七期。【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政治美學
文革時代的中國,到處是一式一樣的複製品和千篇一律的行為,任何人要展示自己的獨特性,都必須背負極大壓力。作者透過分析文革時期的各種主體論述、文藝作品、檔案文件,以及深入訪談幾十位文藝工作者和平民百姓;只要細心觀察這充滿「迫害」和「傷痕」的歷史,我們也會發現那高度同質的世界也有各式各樣的文化經驗,甚至難以名狀的自由感。
文化大革命: 史實與研究
本書廣泛吸納中國電影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以開放的電影史觀念和總體史的史述架構,系統呈現了中國電影的歷史發展軌跡。按照中國電影的歷史進程,全書分為“民國電影”“新中國電影”兩編,內容涵蓋民國階段初創期、早期、發展期、戰時期、高峰期電影和新中國階段“十七年”電影、“文革”電影、“復興時期”電影、跨世紀中國電影、新世紀新十年電影十個部分。本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既可作高校影視專業教材,也可供影視從業者和愛好者學習參考。此次修訂,主要是增加了第十部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