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幸福: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我們最幸福: 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增訂版)
ISBN-10
9863442321
ISBN-13
9789863442325
Pages
411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5-05-26
Publisher
麥田
Authors
Barbara Demick, 德米克

Description

?◆亞馬遜讀者五星書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中文版銷售突破10萬冊! ◆增訂版收錄芭芭拉.德米克新寫的長篇後記:金正日辭世後,北韓依舊是兩千三百萬人民的牢籠,近萬字的內容解析金正恩如何以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元首之姿,鞏固看似垂危的政權,並補述六名脫北者的生活現況。 ◆榮獲「2010年英國年度圖書獎」 ◆入選「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文學決選作品」 《我們最幸福》是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英國圖書獎評委 芭芭拉.德米克用一種引人注目,而又讓人難忘的方式為人們展示出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朝鮮向來是個外人難以深入、臆測的一個祕密國度。 夜空中,整個朝鮮地區都是黑的,那黑暗訴說著人民深不可測的痛苦, 有時卻又穿插著零星微弱的希望曙光…… 與燈光閃耀的南韓相比,北韓好似黑夜與白晝。在這裡,飢荒奪去了數百萬人的性命,製造和貿易幾乎停止,經濟崩潰,醫療機制失敗,人們習慣行走在要跨越屍體倒臥的街頭。 朝鮮曾遭受兩次悲劇。第一次是朝鮮半島分裂的二戰結束時,史達林扶植金正日作為蘇聯在朝鮮的代理人;第二次悲劇是蘇聯的崩潰。在後蘇聯時代,朝鮮遭受電力、自來水和食物短缺之苦,金日成和金正日藉機創造了個人崇拜的一種痴迷的支持,自我監督的社會。本書透過生動地描寫六個勇敢脫北者的悲哀生命,投射出現實生活中集權主義的本質。 《我們最幸福》作為一個故事確實引人入勝,但實質上則是一種政治信息的描述:看這個極權主義鎮壓下,可怕的朝鮮共和國是如何成功地讓人民對外部世界完全一無所悉,以及他們如何避免內部政權垮台?其中究竟暗藏了什麼樣的詭計? 從六名平凡百姓的生活中,我們對北韓有了超乎以往的認識。 《我們最幸福》追溯六名北韓人超過十五年來的生活——在這長達十五年以上的混亂時代裡,他們遭遇金日成去世,他的兒子金正日在無人挑戰下接掌大權,以及蔓延全國的大饑荒,這場災難奪去全國五分之一人口的性命。 獲獎新聞工作者芭芭拉.德米克帶領我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見過的國度,她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生活在今日最壓迫的極權主義政權下會是什麼感受——這是個歐威爾筆下的世界,沒有網路,廣播與電視選臺鈕全固定在政府頻道上,就連表露情感也會遭到懲罰;在這個警察國家裡,告密者受到獎賞,而無心的言論很可能讓人終生監禁於古拉格。 德米克帶領我們穿過政府的重重檢查,進入到北韓深處。從謹慎而敏銳的報導中,我們看到她的六名主角——他們全是尋常的北韓平民——戀愛、養家活口、懷抱野心,以及努力求生。然後,一個接一個,他們終於發現自己被政府背叛,而我們全程參與了他們的心路歷程。 《我們最幸福》是極權主義文獻的開創之作,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出版社 麥田(城邦)

Similar books

  •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新版
    By 芭芭拉.德米克

    北韓政權的長命對許多專業北韓觀察家來說是個謎。一九九○年代,北韓即將崩潰幾乎成為無可爭議的共識。然而一反眾人預期,北韓撐過了金日成、金正日之死,直至二○一六年金正恩掌權,仍持續以核子武器與飛彈來威脅真實或想像的敵人。 據韓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北韓如今面臨三十年來最嚴重的糧食短缺。上個世紀九○年代中期的那場饑荒估計有六十萬到兩百萬人死亡。儘管北韓政府藉防堵疫情強化邊境崗哨之下,外界所知有限,但可以確信的是,這個封閉的國家依舊是兩千六百萬人民的牢籠。 英國圖書獎評委:描寫朝鮮生活最好的一部作品!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 =極權主義文獻開創之作= 它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這個逐漸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封閉國度。 這個封閉的國家,其實就是喬治‧歐威爾《1984》的現實版 ★特別收錄作者芭芭拉‧德米克最新長篇後記〈完美的獨裁〉 ★英國非文學寫作標竿獎項「貝利吉福德獎」25週年特別紀念獎決選作品:從過去25年出版的好書萬中選一,精挑細選出的經典佳作 ★榮獲英國塞繆爾約翰遜獎 ★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作品、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決選書單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評、授權多國語言出版 ★中文版銷售突破十萬冊 《紐約時報》、《書單》、《出版人週刊》、《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舊金山紀事報》、《費城探索者報》、《聖路易雜誌》、《彭博新聞社》、《克里夫蘭公正報》、《Slate》、美國知名新聞網站《Daily...

  • 為什麼我們最幸福?: 從冰島到墨西哥等13個國度, 找到人生的幸福絶對值
    By Maike van den Boom, 凡登布姆

    為什麼我們最幸福?: 從冰島到墨西哥等13個國度, 找到人生的幸福絶對值

  • 我們最快樂:Hygge,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暢銷最新版】
    By 麥克‧威肯

    ... 最棒的工作──我研究如何讓人感到幸福。幸福研究機構是一間獨立的智庫(think-tank),致力於研究幸福、快樂和生活品質。在這裡,我們探索人類幸福的因果,並努力改善世界各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幸福研機構於丹──錯,我們的一到五都點燭;錯,當地點時,也把Hygge ...

  • 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
    By Barbara Demick

    The personal stories are related with novelistic detail.”—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 tour de force of meticulous reporting.”—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Excellent . . . humanizes a downtrodden, long-suffering people whose ...

  • Nothing to Envy: Love, Life and Death in North Korea
    By Barbara Demick

    But North Korea is also a place where ordinary people live, dream and learn to survive. Demick draws a powerful portrait of a bizzare society and the very real lives it affects.

  • 北韓非請勿入區: 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
    By 羅伯特.博因頓

    ━北韓當代史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 一場北韓綁架事件的探索之旅,揭開日韓百年歷史的愛恨情仇   1977年到1983年間,北韓在日本、歐洲各地秘密進行綁架計畫,當年遭綁架的對象來自南韓、日本、羅馬尼亞、黎巴嫩等國,其中最知名的是南韓明星崔銀姬與導演申相玉。北韓政府將被綁架者集中在平壤附近「非請勿入」的區域,讓北韓情治人員與他們朝夕生活,觀察、學習他們國家的習俗和語言,藉以訓練北韓特工。 本書特色 ★第一部完整描述北韓古怪綁架事件的作品,日韓觀察者最值得選讀的優秀專書。 ★宛如《陰陽魔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深入讀下去會看到歐威爾式的超現實情節。 ★作者歷時十年在日本與南韓等地採訪和調查,在本書中呈現客觀的研究與詳實的紀錄,帶領讀者深入金日成與金正日嚴密監控的國度,進而揭開北韓與日本之間深刻不安的表象關係。 ★拉長視角,帶入歷史脈絡,不僅呈現日韓近現代歷史及兩者之間的衝突,也追溯到殖民時代的愛恨情仇。 ★書中收錄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見證日韓歷史。 作者博因頓因為《紐約時報》一張五位遭綁架日本人返國的新聞照片,而對這個荒誕離奇的故事感到好奇。他追隨這些年輕時被強行帶離家園的人的生命足跡,他們在陌生、封閉且受監視的環境下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並結婚生子。他試圖解開綁架事件背後的原因,對被綁架者進行廣泛的訪談,也與民族主義者、左派分子、在日韓國人、間諜、脫北者、外交人員、漁夫等人對談,藉此重建被綁架者在北韓的生活樣貌,探討此事件對其個人的傷害及對日本的影響,並一路追溯一百多年來韓國與日本之間文化與歷史的關係。 《非請勿入區》是一部深入報導與研究透徹的作品,書中描述東亞歷史、政治及北韓渴望在現代世界維持自身地位的故事,非常吸引人。   作者簡介 羅伯特.博因頓(Robert S. Boynton),紐約大學教授,在亞瑟.卡特(Arthur L. Carter)新聞學院開設報導文學課程。文章見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與其他報章雜誌,著有《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2016)、《新新新聞》(The New New Journalism, Vintage, 2005)等書。 譯者簡介 黃煜文,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資深譯者,譯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自願被吃的豬》、《鴨子中了大樂透》、《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如何寫歷史?》、《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氣候變遷政治學》等書。

  • 我們最快樂: Hygge, 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
    By Meik Wiking

    我們最快樂: Hygge, 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

  • 我們: 反烏托邦三部曲.全新譯本【暢銷二版】
    By 尤金.薩米爾欽

    反烏托邦小說始祖 與《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並列為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歐威爾眼中「焚書年代裡的文學奇品之一」 影響歐威爾、赫胥黎創作方向的偉大作品   這是個一切透明、精確、乾淨到什麼都不能隱藏的玻璃國度。 在這裡,一切都有「標準」,不存在提供妒忌或羨慕的因素, 只要遵守國家的規定,就可以擁有幸福的生活。 缺少的,只是自由。   【關於反烏托邦小說】 反烏托邦小說的共同特點,在於對傳統烏托邦文學的「幸福」與「美好」,提出了強烈的質疑,其故事背景通常是描寫井然有序的社會,但作者會以反面的態度,表達對現實社會的質疑。相對於烏托邦強調整體的安定與利益,反烏托邦則以個人特質與自由意志為重心。最重要的是,反烏托邦想要表達的最大重點,在於探討表面科技進步、秩序井然的社會,是否真的是人們追求的生活呢? 近年來,從《時間迴旋》、《飢餓遊戲》,到《羊毛記》,可發現這類型反烏托邦小說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對現實的不滿,而想找一個逃離現實生活,想像一個嚮往世界的窗口。 而《我們》、《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則可說是替反烏托邦小說定調的關鍵作品,合稱《反烏托邦三部曲》。   我們笑,因為它的荒謬。因為它讓人笑不出來的荒謬。 這一段是某一篇《我們最幸福》的書評標題,用在這本書也非常合適。《我們》雖然是被歸類為反烏托邦科幻小說,如果被拍成電影,該會是部科幻愛情動作片。組成元素很豐富,而且還有笑點。 「什麼是幸福?」是貫穿整個故事的大哉問。聯眾國裡的幸福是除去情感,完全依循理性的直線。在這裡,擁有想像力是一種汙點,做夢則是疾病,號碼們(他們甚至不用「人」稱呼自己)吃一樣的石油食物,穿著一樣的制服,一樣的生活作息,連做愛都可以由科學方式排定時程,由國家安排對象,除去一切可能造成羨慕或嫉妒的因素,便沒有痛苦。 然而事情不總是這樣順利。主角遇上了理性的方程式無法計算出的女性I-330,從被吸引、產生強烈的佔有慾、到即使為了她而痛苦仍不願失去她,主角完全背離了他原先信仰的「幸福」的概念,卻仍認為在與I-330在一起時是最幸福的時光。 到這裡,我真心覺得這本書應該是個愛情故事吧,作者不會是想告訴我們愛情的力量是最大的吧? 但在主角到達了幸福也是痛苦的頂點時,他發現I-330接近他是有所圖的,他接受了手術,沒有痛苦也沒有掙扎地看著曾經的愛人在眼前被處死。故事的結尾是,國家強迫全民接受切除腦部想像力中樞,於是所有的號碼們真的確確實實地沒有了情感,再也不會脫離理性的軌道,完全地到達幸福的最高峰。 所以,幸福到底是什麼?作者仍沒有給出答案,但是他藉著這個虛擬的情境丟出了問題:幸福真的可以被計算、可以有走SOP流程、在嚴密的控制下被製造出來嗎?幸福的標準可以單一化嗎?誰有資格可以定義、規定幸福?他人認定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嗎?沒有痛苦,就是幸福嗎? 順著這樣的脈絡思考下來,就會發現強迫捨棄人性得到的恆常不變、完全可控的安定世界,是多麼荒謬。  ...

  • 我們最快樂: Hygge, 向全世界最幸福的丹麥人學過生活

    Ben shu zuo zhe cong sheng huo de ge ge fang mian,Yi shi zhu xing,Yu,Le deng,Zi xi tan tao dan mai ren bi jiao xing fu de yuan yin,Kuai le...

  • 當帝國回到家: 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
    By 華樂瑞

    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在海外漸次取得殖民地,其中多半是對外戰爭的戰利品。取得這些領土之後,數百萬日本人參與了帝國計畫,對殖民地進行鎮壓、管理與墾殖。他們以服役士兵、殖民地管理者與企業家的身分零星前往海外。到了戰爭末期,海外日本人的數量已十分可觀。   二次大戰結束後,同盟國從亞洲各殖民地與戰場遣返六百多萬日本國民回到日本,並且從日本遣送一百多萬殖民地人民回到他們的祖國。當新亞洲地圖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突然生效時,海外日本人與日本本土的殖民地居民因此一下子成了外國人,並且立即面臨遣返與重新確定國籍的問題。隨著朝鮮半島、台灣、中國東北與其他殖民地轉變成新國家,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讓每個人回到自己所屬的國家空間。   當時,這場人口轉移被視為戰後讓戰敗日軍復員而採取的措施,但它也是對日本帝國進行人口拆解的核心要素,而且呼應了二十世紀其他後殖民與後帝國時期的人口遷徙。   返國的艱辛開始於日本投降後殖民地變為非日本領土的那一刻,散布在各個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後擱淺在沙灘上的魚兒。盟國限制遣返者可以帶回日本的金額,剝奪了他們的財產和以前生活的榮景。而當蘇聯同年八月八日向日本宣戰,在滿洲的日本便開拓移民開始逃離,最後幾日的故事更是由一連串惡夢拼貼而成,結合了逃亡、饑餓、恐怖、疾病與死亡。   當他們好不容易回到日本國內,本土日本人卻用「引揚者」(遣返者)這個新詞來稱呼他們,認為他們不同於「日本同胞」,而且某種程度上質疑他們是否真能算是「純正的」日本國民。因為這些遣返者不帶有地方口音,與日本故鄉的連結較弱或根本不存在,再加上明顯的行為差異,這些都使殖民地居民不符合純正日本民族性的標準。被懷疑攜帶疾病和參與黑市並從事其他犯罪活動的遣返者,更被排除在「純正日本人」的範疇之外。   引き揚げる(hikiageru)是「遣返」的動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抬起來放到地上,就像把貨物搬到碼頭上一樣,這是個普遍的慣用語。但hikiagesha(引揚者)是遣返的名詞,在動詞語尾加上sha或mono(「人」)之後就只能用在戰敗後從前殖民地遣返的日本人身上。「引揚者」與其他語言的「殖民地返國者」與「遣返者」意思不完全相同。如「黑腳」這個用來稱呼法裔阿爾及利亞人的輕蔑語,在殖民地普遍使用,但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直到一九六二年回到法國之後才聽到這種稱呼。而英文的遣返「repatriate」含有字根「patria」(指祖國),蘊含返國者與故國之間的關係。與此相對,日文的遣返特別強調返國這個行為,忽略返國者的殖民者身分或返國者與國家之間的紐帶關係。   許多殖民地日本人寧可回憶殖民地的生活,有時還帶有鄉愁的情感,但他們戰後被貼上的標籤,卻是根據他們戰後返回祖國那一刻所做的分類。他們就像琥珀裡的蒼蠅,永遠凍結在戰後時刻。他們被標記成帝國與戰時日本終結的一部分,讓其他人得以在戰敗後重獲新生。就像日本對於殘存的帝國有各種委婉說法,「引揚者」一詞同樣不會讓人產生帝國的聯想。大島渚一九七一年的電影《儀式》中滿洲男的這句話,極其簡要地表達出遣返者的整體感受:「我們平安逃離俄國人、滿洲人與韓國人的掌握。最終,我們卻落入日本人的手裡。」   在本書中,華樂瑞分析這些帝國的殘餘者如何成為拋棄殖民計畫與在日本建立新民族認同這段過程的轉折點。透過探討政治、社會與文化領域中遣返者形象的創造與運用,本書試圖處理帝國回到家的多樣問題。她運用日文和英文資料,包括官方資料和歷史文獻、回憶錄、訪談、報紙、歌曲、海報、漫畫、電視紀錄片、電影、歌曲和小說,並仔細解釋日本政府和盟國的法律規定,而這些規定創造了遣返的範疇。本書前三章以拆解帝國的向度,增加我們對於同盟國當時佔領日本情況的了解。在後兩章中,華樂瑞則追溯了1958年遣返過程正式結束之後的流行文化和歷史回歸的形象。她將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說,包括五味川純平山、崎豐子、谷崎潤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於當時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本書特色   ■本書英文版為哈佛大學亞洲專題(Harv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