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ISBN-10
9863447390
ISBN-13
9789863447399
Category
Political science (General)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0-03-03
Publisher
麥田
Author
邁可.桑德爾

Description

◤《正義》(Justice)的進階版◢ 集結桑德爾繼其代表作《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之後十餘年來思想大成 面對多半令人喪氣、內容匱乏的政治辯論, 桑德爾無疑開了一帖眾人亟需且做法高明的解藥。 ──迪歐尼(E.J. Dionne Jr),《為何美國人厭惡政治》、《起身,反擊》作者 我們所處的時代,人民被賦予及享有的權利擴張了,公民的參政權也擴張了,卻對於政治現狀、對於自己的生活愈感困頓無力,這是因為在這個媒體氾濫失控的年代裡,我們對政府的評價總是仰賴它所投射出來的形象。 政府以總體經濟為名的陳腔濫調,對今日貪得無厭的資本主義難以受民主政治約束的事實視而不見,任憑市場運作表面下所潛伏的各種道德欠缺問題摧毀我們的公民組織、縮減我們的公共領域,而這種公共責任的轉向與公民習慣的改變,另一方面也使人們丟失了彼此互為關聯繩結的共同體認同。倘若我們不再相信自己能夠形塑自己的命運,忽視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舉足輕重的角色,恐怕只會帶來一次又一次選舉過後的悲觀結果。桑德爾這本書的核心,正是圍繞在如何恢復此種瀕臨垂危的社群意識上,也就是自我治理。 「自我治理,是一種選擇自我目的之能力,以及尊重他人也有選擇自我目的之權利,還需要對公共事務有一定的認知,並且對於這個與我們的命運休戚與共的社會整體感到歸屬感、關懷與道德使命。」桑德爾藉由美國的政治傳統,以及這十幾年來炙手可熱的道德議題為例,引導讀者思考上述問題;其論述簡明清晰,無疑地對我們當代的公共生活多所裨益。 本書收錄了桑德爾繼其代表作之後十餘年來發表的文章,與我們熟悉的桑德爾一貫重視的議題相同,內容主要在探索道德和公民難題,論述風格則維持了他一貫的清晰簡明。這些文章既面向公民,也面向學者,且對於在政治政策及執行面上仿效美國的台灣來說,反映了我們諸多的政治社會狀況。 ▍內容分為三部分: 桑德爾首先藉由美國的政治傳統揭示至今仍懸而未決的道德缺失問題。例如,選舉過程與道德價值的拉扯、政治人物的謊言,以及缺乏道德共鳴的政治論述如何使人民對政府感到幻滅。 第二部分「道德與政治爭辯」,則是把近二十年來一些最熱門的道德與政治議題搬上檯面,其中包括優惠性差別待遇、醫助自殺、同志權利、幹細胞研究、污染許可證、犯罪懲治、市場的道德限度、個人權利與社群主張等,藉此探討市場運作和商業壓力是如何摧毀公民組織、縮減公共領域,以及在各種機會、榮譽與報酬的公平分配爭議的表面之下,經常出現的道德問題。 第三部分「自由主義、多元主義和社群」,著重在將前面所討論的各種主題連結起來,用以檢視當代較為突出的自由主義政治理論,並且評論它們的強項及弱點。 【名家讚譽】 ★史考特.杜伊姆斯特拉(Scott Duimstra)|《圖書館學刊》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元的社會裡,眾人各有不同的道德理念,但桑德爾說明,這並未阻止我們去討論像是墮胎或幹細胞研究這類議題,反而能藉由探究何謂「美好生活」,來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對一般讀者及學者均極有價值。 ★迪歐尼(E.J. Dionne Jr)|《華盛頓郵報》資深專欄作家、布魯克林社會研究院資深研究員、喬治城大學教授、《為何美國人厭惡政治》與《起身,反擊》作者 不論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只要讀過邁可.桑德爾的《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都會認為本書令人為之振奮、富含洞見且鼓舞人心。保守主義者會在本書中發現一種他們從來不曉得的自由主義:作者深切關注責任、社群,以及個人德行的重要性。而對於自由主義者和民主黨人,如果他們理解到自己的陣營需要一種更重視參與的公共哲學,則會在本書中發現他們正好需要的骨架、輪廓與基本原則。面對多半令人喪氣、內容匱乏的政治辯論,桑德爾的作品無疑開了一帖眾人亟需且做法高明的解藥。 ★史蒂芬.馬塞多(Stephen Macedo)|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教授 桑德爾是舉世知名的政治理論家,他所處理的實際倫理議題範圍廣泛,涵蓋生命、死亡、體育、宗教、商業等。這些文章明白易懂,論理精湛且啟發人心。針對他所處理的每個主題,他都有重要的話要說。 ★湯瑪斯.奈格爾(Thomas Nagel)|《紐約書評》作者 邁可‧桑德爾……真心認為,自由主義者一再強調個人權利、公平及平等的廣泛價值,但這種做法不論從策略或原則角度而言,都不足以做為支持進步主義的理由。在他看來,如果進步主義者能夠提出共同善的圖像,激起多數人的共鳴,並使該圖像成為公共政策與法律基礎,那麼我們國家和民主黨都會做得比現在更好……近年來保守主義大行其道,任何深思過其盛行原因之人,必定會對本書的批判分析深感興趣。 ★珍.貝斯克.艾絲坦(Jean Bethke Elshtain)|芝加哥大學政治哲學教授 桑德爾總是能針對重要議題寫出精確而有智慧的文章。不管你同意與否,你都無法忽視他的論點。在公共廣場上,我們需要所有明智的發言,而桑德爾的發言再明智不過。 ★威廉.倫德(William Lund)|《社會理論與實踐》期刊 推動美國民主的價值及信念,真的足以解決我們目前遇到的問題嗎?邁可‧桑德爾自一九八二年出書以來對上述問題一直抱持否定答案,他認為美國公民已經發現自己無力塑造個人環境,也無力塑造集體環境,對此產生廣泛的焦慮。桑德爾將這股病徵歸因於我們無條件接受權利、公平與個人選擇,並將之視為合法政治的重要參數。他提出的解決之道是回歸前自由主義的完美主義,重新強調責任、公民義務和共同善。本書為桑德爾於一九八三至二○○四年間所出版的文章集結,是一次他稱為「公共哲學」學說的珍貴概述……他的論述著眼於我們罹患的公共慢性疾病,內容廣袤、清明且真誠。本書不僅索求讀者的注意力,也要求讀者投入其中。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Similar books

  • 為甚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
    By Michael J. Sandel

    為甚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

  • 为什么我们需要公共哲学
    By Michael J. Sandel, 桑德尔

    本书集结了桑德尔早年有关"公共哲学"的珍贵论述,主要探讨了政治生活,哲学思潮,共同体,道德等公共哲学的核心问题.全书分三部分,回顾了美国从托马斯·杰斐逊以来的政治传统和争论,论述了自由主义是怎样丧失其道德与公民言论的,探讨了州营彩票,名人隐私,平权行动,辅助自杀,堕胎,干细胞研究,排污权,总统撒谎等时事热点的道德与政治问题,评论了哈特曼,杜威,罗尔斯等思想家各种不同的自由主义政治理论.

  • 政治的道德(第三版): 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By 周保松

    權力的正當性,從何而來?公民怎樣才算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政治世界,真的有道德可言嗎?「為了信念而活的人,深信只有在生命中活出這些信念,人格才算完整,社會才得正義。這是可實現的理想,只要我們願意為此努力。有信念,就有希望。我祈願這本書,可以陪伴香港人走下去。」──周保松本書初版及增訂版曾分別榮獲:2015年第八屆香港書獎 及 2017年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一個重視個人自主的正義社會,應該為自由平等的公民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條件,使得每個人能夠實現自主人生。這意味著國家不能任意對待公民,也不能視公民僅為工具,而必須尊重個體的基本權利。政治必須講道德,因為人具有尊嚴。這是政治道德的起點。作者為第三版增寫了一篇序言,書末亦收錄兩篇近作:〈論政治哲學〉及〈正義社會提綱〉。------------------本書以慎密的邏輯、簡潔的語言有力地推翻了政治現實主義、犬儒主義和價值懷疑主義。作者書翰如流,狠批時弊,為捍衛眾生的基本道德權利樹立了行為典範。—關信基(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榮休講座教授)作為公共領域中的思想者,周保松直面現實,但拒絕看透世情;他用追根究柢的詰問,表達對不同意見的尊重態度;對於美好人生,他則毫無赧顏地抱持著嚮往與信心。—錢永祥(台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思想》總編輯)政治哲學是古老的學問,在當代哲學中亦為一門顯學,自由主義則是這顯學中的主流。此書既能為初學者帶來深切啟發,專家學者亦能從中裨益。—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新版)
    By 周保松

    甚麼是自由主義?它為何值得我們追求?「自由個體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彼此相待,共同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本書收錄作者對當代自由主義的研究,尤其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而作者近年主張的「自由主義左翼」觀點,亦在書中逐步展開,包括對社會正義的看法,對資本主義與自由兩者關係的剖析,對文化保守主義的回應,以及對道德與幸福能否及應否契合的討論等。這些問題看似抽象,但都是現代社會需要處理的大問題。「自由」和「平等」,不僅是理解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的關鍵所在,也是自由主義最為重視的政治價值。基本權利、憲政民主、機會平等、文化多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和公平的財富分配等,都是自由主義左翼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將這些目標放在今天的社會,當可清楚見到自由主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書評 / 推薦「周保松對於自由主義的瞭解是深入的,分析是細緻的,而他對自由主義的辯護所提出的論證,也是強有力的。這本書可以使大家對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的理論,有更好的瞭解。」──石元康(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這本書是學術上的力作,開拓了思想的視野,面對當前中國與香港的社會狀況,也具有深重的現實意義。」──錢永祥(台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周保松不是自由主義的學究式闡釋者,他本身就是自由主義者,更確切地說,是平等主義式的自由主義者。作者帶著自覺的華語語境問題意識,毫不掩飾自己的價值觀念及其預設,行文平和、以理服人,因此書中極少有意識形態色彩,在學風上亦屬難得之作。」──慈繼偉(香港大學哲學系教授)「對作者而言,政治哲學從來不是知識貴族的智力遊戲,而是與現實世界的人生和社會息息相關,探究公民生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在一起?嚴謹的理據與明晰的論證,是周保松格外突出的風格。」──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全書並非自言自語,單向獨白,而是不斷向自己提問,提醒自己和讀者哪些理論問題仍有待處理,哪些問題必須再作解釋,然後加以論述,逐步釋疑。這種論述風格,有效拉近作者思路與讀者的距離,引領讀者逐步深入了解自由主義的思想體系。」──杜耀明(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 有品社會: 一個組織和制度不羞辱人民的社會 The Decent Society
    By 阿維賽・馬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

    建立一個人民不會被組織和制度羞辱的有品社會 #「真的把你當人看」的不羞辱人的社會。#台灣成為一個民主社會之後,需要再成為有品社會。人民的尊嚴、就業、福利、隱私,不會 ...

  • 全球正義與普世價值
    By 曾瑞明, 葉家威

    全球化的浪潮無遠弗屆,具體而微地影響我們生活的每一方面,人們的得益和損失各有不同,近年排外民粹在歐美崛起,某程度上是源於對全球化的反彈。僅從單一社會或國家的層面去討論正義,不足以處理重大的道德問題,因此我們需要找出超越國界的正義原則,以建立一個更公平的世界。 本書探討在全球化年代,人們要面對一系列普世性的正義問題:人權是西方霸權還是普世價值?我們在消費時有否想到生產者的勞動條件?富裕國家的人們對他國的窮人有什麼道德責任?應付氣候變化的責任應該由誰承擔?是什麼標準來決定誰能擁有公民身分?本書引領讀者思考我們作為世界公民的道德責任,走出思想的牢籠, 造就改變世界的可能。 ~~~~~~~ 「全球化、地球村、世界公民和國際正義」,是這個時代的關鍵詞。我們越來越意識到,我們必須具備一種全球倫理視野,才能學會思考種種超越國家邊界的公共議題,並承擔起應有的道德責任,令世界變得更公平更進步。葉家威和曾瑞明博士這部合著之作,以各種富爭議性 的全球化議題作引子,輔以清楚的概念分析和嚴密的道德論證,帶領讀者進入嚴肅迷人的價值世界,是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學書寫,值得鄭重推薦。 ——周保松(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 當全世界正陷入新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崩解,而新秩序尚未形成的混亂衝突之中,當香港更正處在民主倒退、自由失落,乃至國際孤立的危機之中時,香港人民更應重新確認人類的普世價值,持續追求全球正義,如此才能使香港再度回返世界,成為偉大的世界城邦。 ——吳叡人(台灣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是闡?「全球正義」不可多得的力作。作者針對許多人們耳熟能詳的社會政治現象,比如民族主義、移民問題、貧富懸殊、天然資源,商業倫理、全球暖化、醫療倫理,另闢蹊徑,放在是否合乎「全球正義」的框架中去了解,從而得出發人深省的另類看法。 ——丁偉(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此書深入淺出地探討當今最重要的全球問題,並介紹相關的政治哲學理論,是華語世界中一部很好的全球政治哲學導論。我誠意推薦給高中及大專生。 ——陳祖為(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

  • 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 徐復觀政治思想管窺
    By 黃兆強

    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 徐復觀政治思想管窺

  • 基督教倫理與自由世俗社會
    By 關啟文

    本書作者曾擁抱西方的主流政治哲學──自由主義,也沒有感到自由主義和基督教信仰有何嚴重衝突。然而,隨著香港民主運動變得激進,他開始察覺到信仰和自由多元社會的關係異常複雜。本書是他探研各種政治哲學學說後的成果。他發現溫和的自由主義不單與信仰更吻合,在學理和實踐上也可能比激進的自由主義左派更優勝。本書中,他鋪陳了論據,讓讀者自行判斷。

  • 利维坦的道德困境: 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问题与脉络
    By 吴增定

    本书内容包括: 马基雅维里与现代政治的自主性, 霍布斯论政治与宗教, 斯宾诺莎与"犹太人问题", 洛克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政治与教育, 从"萨瓦神父的信仰告白"看卢梭的道德哲学.

  • 如果沒有今天,明天會不會有昨天?
    By 易夫斯.波沙特

    ?◆德國亞馬遜4.8顆星評價想像一下,你的一生不過是一場漫長的夢境。想像一下,你與鄰居交換了大腦,那你現在究竟是你的鄰居還是你??想像一下,你的一生將會不斷重演,你會因此感到幸福嗎?還是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哲學是一門「沙發上的科學」,哲學家無法用科學實驗來檢驗其正確性,所以這些數也數不清的哲學思想實驗,從兩千多年前開始便一直是哲學家的工具,哲學家藉此謹慎地質疑、推敲與論證,為人生的根本問題找出答案。古往今來偉大的哲學家——從古代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到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卡謬、尼采——都設計了類似的思想實驗,以便更進一步探討如道德、意識、幸福或正義等問題。新世代的瑞士哲學家易夫斯.波沙特(Yves Bossart)精選了當中最重要的五十五個思想實驗,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加以闡述與推演,引領讀者探討人生最令人徬徨的十一大主題。讀者不需要囫圇吞棗一大堆哲學經典,而且本書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只要坐在沙發裡,就能輕鬆進入美妙的哲學思考殿堂,尋找出自己人生的方向。【專文導讀】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老闆)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推薦】(皆按姓氏筆畫排列)周偉航(熱門專欄部落格「人渣文本」作者)孫效智(臺大哲學系教授兼生命教育中心主任)鄭國威(PanSci泛科學總編輯)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了不起的書,持續地啟發讀者思考,並從遊戲中學習,讓我立即被吸引。」——伯納德.森(Bernhard Senn)瑞士德語廣播電視「非小說三重奏」(Das Sachbuchtrio)廣播節目主持人。「幸福、上帝、大腦和心智是此書的關鍵詞,讀者能夠在沙發上作出短暫卻深入的思考。」——卡塔蓮娜.申克(Katharina Schenk)《哲學》雜誌編輯。「易夫斯.波沙特讓『思想實驗』變得平易近人,使讀者能立即進入思考殿堂」——《星期天信使》週報(Kurier am Sonntag)。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