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爭的滋味:為食物而戰,重整國際秩序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ISBN-10
9863448451
ISBN-13
9789863448457
Category
History / World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1-01-26
Publisher
麥田
Author
莉琪‧科林漢

Description

蛋白質與卡路里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 第一本從帝國糧食供需、殖民及戰地飲食角度出發, 全方位探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因與後果的歷史專書。 莉琪‧科林漢繼《帝國的滋味》之後又一重磅著作。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野心勃勃,說服力強大,令人大開眼界。——《衛報》(The Guardian)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本書顛覆我們對於看似老調重彈且眾所周知的議題的看法,而莉琪.科林漢這本著作就是一例,它出色地描述了食物(及其短缺)在二戰期間扮演的角色。現在,我們不可能再從舊有角度去思考戰爭了。——英國歷史學家理查.奧弗里(Richard Overy),《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劇力萬鈞、舉足輕重之作。——牛津大學基布爾學院院士黛安.帕基斯(Diane Purkis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不可思議……這本書推出後,歷史學家都必須著重於糧食生產與消耗的各方面議題,才能構築出二戰的完整歷史。——英國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莉琪.科林漢的作品極具原創性……〔她〕串起多條脈絡,探討一個橫跨全球範疇的重大議題。作者提醒了我們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人類與政治行為無不息息相關。——軍事歷史學家克斯・哈斯汀斯(Max Hastings),《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糧食供需影響政治外交、國際關係,成為未來人們如影隨行的夢魘。此刻的人們,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讓饑荒再次成為人們的集體記憶? 近幾年來,人造肉等未來食物的市場興起,饑荒的問題時有所聞,甚或因武漢肺炎的影響,導致各國爭搶食物。這些都和糧食不足有所關聯,加上氣候變遷等因素影響,糧食戰爭一觸即發。 只是,糧食不足的問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作者將時序更往回推進,早在工業革命之後,農業人口大量移往都市,都市人口遽增,糧食供需問題便已蟄伏,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逐漸突顯,不但造成許多人飽受飢餓所苦,甚至有許多人活活餓死,進而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作者梳理這段歷史的過程發現,當大英帝國享有大片殖民地資源、美國正值開闢大片疆土、物產豐饒之際,歐洲的德國以及亞洲的日本,正苦於國內糧食缺乏的窘境。於是,英、美兩國順理成章成為典範:德、日兩國認為,唯有奪取廣大土地,保障國內糧食供應無虞,才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唯一途徑。結果,納粹興起,緊接著便是對蘇聯人、猶太人的迫害,而日本,則在亞洲興起大東亞共榮圈的念頭,名為共榮,實為壓榨。 在糧食短缺驅動德、日兩國向外侵略的同時,以英、美為主的同盟國,在糧食供需上,是否做錯了什麼,否則,何以在二戰結束後,原以為所有問題都解決的當下,卻見世界各地盡是挨餓的人、餓到死的人,尤以印度、非洲、中國最為嚴重?即便在屬於英國占領區的人民,「一天也只吃兩片抹了薄薄一層人造奶油的土司、一匙稀飯和兩顆馬鈴薯——馬鈴薯還經常缺貨。」作者一一透析造成這個結果的失當政策。 書名為《戰爭的滋味》,意在人們已嚐過戰爭所帶來的各種苦澀滋味,尤其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之下,連想像食物的滋味都太過奢求,瀰漫四周的,只有煙硝味和營養不良的人全身所散發的將死之氣。而鑑古知今,解決糧食不足問題,爭地、搶糧以及戰爭,顯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我們必須為人類、地球的永續而思考,找出更人道,也更有效率的因應之道,避免再讓饑荒成為人類的集體記憶。

Similar books

  • 伊凡的戰爭:重回二戰東線戰場,聆聽蘇聯士兵消失的聲音
    By 梅里杜爾

    用蘇聯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東方戰場的真貌★史坦貝克曾說,戰爭本身是無法言傳的…… 「我不再感謝上帝饒我一命,因為我每小時都看見死亡。」「我們有什麼好抱怨的呢?他們徵召我們,他們訓練我們,他們送我們去死。」「有什麼理由可以讓一個士兵從射擊中撤退?」「唯有死亡。」 二戰的蘇聯士兵,是德軍眼中的鋼鐵人,是不知疲倦的紅色猛獸。「我不明白蘇聯士兵怎麼有辦法在那樣的地獄中生存。」「他們不是人,是某種鐵鑄的生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死傷最慘烈的戰爭。蘇聯有2700萬人死於這場戰爭,其中有800萬名是紅軍士兵。他們是所謂戰爭「英雄」,背後卻有許多不能回首的故事。俄羅斯史專家梅里杜爾走訪英國、德國、俄羅斯、白羅斯等地,訪問兩百多名當事人,重現你我不知道的戰爭面貌。讓我們聆聽蘇聯「伊凡」們的神話……★《戰爭與和平》中勇敢堅忍的俄國士兵「伊凡」在俄國是男性常見名,也是二戰期間蘇聯基層士兵的通稱。這些上場作戰的士兵「伊凡」,在敵軍德國眼中,有如紅色猛獸,個個堅忍不拔、無所畏懼,彷彿自拿破崙戰爭以來從未改變,仍是《戰爭與和平》中描繪的樣貌。二戰期間德國人甚至用血統、種族來分析為何俄國人如此勇猛。這樣的方式在冷戰時代,甚至成為美國人分析俄羅斯人的基礎。 ★他們是戰爭機器、戰爭英雄,也是戰爭中的砲灰二戰在蘇聯的官方說法中是場值得一再歌頌的「偉大衛國戰爭」,因為勇敢的士兵與人民擋住了希特勒的攻擊。但現實卻是,戰爭初期的蘇聯軍隊設備簡陋、缺乏組織訓練,他們節節退敗,以人肉對抗坦克,死傷無數。 因為在這場戰爭中,只能容許光榮與勇敢,沒有投降與退卻。官方只顧製造假新聞、宣傳裁切過的正面訊息,忽略當時一度有七千萬蘇聯人民受困於德軍的佔領區。而戰爭中因圍城戰餓死的百姓紀錄被抹去,戰爭的死亡人數也被短報,一百個士兵死亡,只會有三十座墓碑。 ★用一生演出「伊凡」的故事原本節節退敗的紅軍,在戰爭中學會新武器、學習組織部隊、導入獎懲制度。他們開始向西反攻,一度打入德國境內。這些勇猛的士兵,更在戰爭期間蘇聯官方的塑造下,成為完美的「伊凡」。當時黨部挑選年輕英俊教育程度高的軍官,以高貴的士兵、勇敢的俄羅斯人、不屈的游擊隊員等形象包裝,鼓勵士兵上戰場。這些如明星般的「英雄」倘若死亡,將會成為受人緬懷的紀念碑,倘若活著,則是戰後官方活生生的宣傳工具。 而這場戰爭對於退役的老兵,也是他們一生榮耀之所在,難以割捨,更成為他們面對集權統治時的麻醉劑。當他們回憶戰爭時,往往只記得曾在衝鋒時呼喊:「為祖國而戰,為史達林而戰。」 ★以個別士兵的聲音重建二戰歷史過去,戰爭史往往都是官方聲音,個人檔案僅能補充片段資訊、呈現部分微觀視角,本書作者卻成功採取正統歷史的框架,用時間為序,以基層士兵的故事為血肉,重述二戰期間東線的戰爭史。不僅有以往常見的德軍攻入俄國土地的故事,更完整描繪蘇聯紅軍反攻入波蘭、德國時所造成的慘劇。今日的輸家,也許是明日的勝利者。本書企圖回歸「人」的視角,引領讀者思索戰爭的意義與代價,和極權政治下的處境。  ◎好評推薦 《伊凡的戰爭》真是一本神奇的作品。凱瑟林.梅里杜爾的所有長處一應俱在:嘆為觀止的研究工作(訪談了幾百個生還者和見證人);一種清晰的、不露鋒芒的風格,讓材料的錯綜複雜性被掩蓋起來;對一個讓人望而生畏的大主題有輕鬆自如的歷史駕馭力;對研究對象有著罕見的同情心和同理心。《伊凡的戰爭》確認了任何讀過《石頭之夜》的讀者的所知:凱瑟林.梅里杜爾是一位頂尖歷史學家,是她那一代人中的佼佼者。──朱特(Tony Judt),《戰後》(Postwar)作者 梅里杜爾這部清晰、被系統地引用、觀察敏銳和感性的敘事……讓自己在同時代歷史學家之中位居前列,為自己打開一片天。我不太相信以後有任何人會比梅里杜爾更能企及伊凡。── 弗蘭克蘭(Noble Frankland),《觀察者》(Spectator) 凱瑟林.梅里杜爾的傑作《伊凡的戰爭》紀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俄羅斯砲灰的堅忍人性。──蒙特菲奧里(Simon Sebag Montefiore),《星期天電訊報》 要了解這個歐洲賴以誕生的混亂和悲劇,請讀《伊凡的戰爭》讓人難忘的記述。凱瑟林.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有恢弘的描繪。是這些士兵打敗第三帝國,創造出我們所繼承的歐洲。──鄧金(Boyd Tonkin),《獨立報》(Independent) 靠著這本絕佳的書,梅里杜爾將再一次贏得歷史學家的尊敬和俄羅斯人的感激。──丘奇(Michael Church),《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al Supplement) 自下到上講述了一個讓人錐心的故事。梅里杜爾對紅軍士兵和他們家人受苦情形的描繪不太可能有人能夠勝過。──瑟維斯(Robert Service),《史達林:一部傳記》(Stalin: A Biography)作者 精彩。獨一無二之作,對二戰中紅軍的驚人原創性記述,既是第一流的社會史,也是重要的軍事研究,為口述歷史和檔案研究結合之典範。它讓紅軍士兵活了過來。──佩恩(Stanley...

  • 一戰後,帝國主義的瓦解:分贓醜劇、戰爭賠款、軍備競賽、列強紛爭、革命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醞釀背景
    By 潘于真, 胡元斌

    戰史╳戰場╳戰役╳戰將╳戰事時空縱橫,氣勢磅礴,史事詳盡極具歷史性、資料性、權威性和真實性!【結束了戰爭和動盪的舊時期,迎來了和平與發展的新階段】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是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是關係人類命運的大決戰本書將帶你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背景▎帝國主義的新危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同盟國徹底失敗,協約國付出極大代價而獲勝。這場戰爭意味著帝國主義的暫時衰落,國際關係將發生新的變化。◎凡爾賽宮的分贓醜劇以《凡爾賽條約》為主的一系列條約基本構成戰後國際關係,主要是歐洲國際關係的新體系,通常稱為「凡爾賽體系」。帝國主義企圖透過國際聯盟製造和平幻覺,以鞏固巴黎和會所形成的「新秩序」。國際聯盟對日、德、義的侵略行動不但未加制止反而縱容包庇,最終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歐洲國家的革命浪潮十月革命的勝利促進了歐洲國家工人運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以及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的高漲。1918~1923年間,歐洲掀起了革命浪潮,震撼著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這一連串的群眾抗爭、武裝起義匯合成為衝擊資本主義制度的革命洪流、激化了社會矛盾,進一步加深了帝國主義的全面危機。◎蔓延全球的經濟危機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引發了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迅速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在經濟危機打擊下,人民的生活水準明顯下降,失業成了廣為流行的瘟疫。工人罷工此起彼伏、中小資產階級掀起陣陣抗議聲浪。▎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朝鮮爆發反日示威遊行「三一運動」雖然屬於自發抗爭,缺乏統一領導,加上力量對比懸殊,最終失敗,但打擊了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迫使日本不得不撤換總督,將「武斷政治」改為「文化政治」,在經濟上做出某些讓步。◎土耳其的全民抵抗運動在鄂圖曼帝國的廢墟上,土耳其完成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並建立了新的民族國家。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贏得勝利的一種模式的典型代表。◎印度的驅逐殖民者抗爭1919年3月18日,殖民當局頒布一項由英國法官羅拉特為首制定的鎮壓印度民族運動的法案。該法案授予總督特別全權,可對認為有嫌疑的人加以逮捕、搜查,不經審訊予以監禁,被捕者不得請律師辯護,從而激起印度各階層人民的抗議,展開了大規模的反英抗爭。◎阿根廷民眾的罷工抗爭1919年1月初,布宜諾斯艾利斯工人舉行罷工時遭英國華森公司冶金廠資方雇傭的暴徒槍殺。1月7日,又一家工廠舉行工人集會時,遭到警察開槍鎮壓。9日,爆發全市總罷工,20萬工人為死難戰友舉行葬禮時又遭軍警射擊。工人壓抑的怒火徹底爆發,他們與軍警展開激烈的巷戰並獲得了勝利,控制該市好幾天。後來,軍隊調來大砲轟炸工人們占領的地方、炸毀了街壘、拘捕了罷工工人,起義於1月15日被殘酷鎮壓,死難達數千人。這一慘案在阿根廷歷史上被稱為「流血週」。當我們回首歷史,不應忘記戰爭帶來的破壞和災難,以及世界各個國家和人民為勝利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本書特色:本書綜合海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解密資料,在專家的指導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演變為主軸,貫穿了主要歷史時期、戰場、戰役和重要軍政人物,多角度呈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恢宏畫卷。

  • 新秩序下的悲歌:軸心國VS同盟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啟動!
    By 胡元斌

    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最具規模、最嚴重的戰爭之一。從德國實施進攻西歐的「黃色方案」開始,歐洲陷入了戰火。德軍相繼侵占荷蘭、比利時,對法國發動了驚人的「閃電戰」 ...

  • 經濟武器:金融制裁與貿易戰的誕生
    By 尼可拉斯.穆德

    比戰爭更可怕的力量,早已深入國際經貿體系!經濟制裁是阻止戰爭的工具,還是引發戰爭的武器?經濟戰制裁的是政府,還是無辜的人民?銀彈真的比子彈更有效嗎?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答案!5種語言、6國檔案,打造經濟制裁的起源故事面對全球化已死的歷史大變局,經貿立國者不可不知的重要課題伯納斯獎章得主、最耀眼的新生代歷史分析師,寫給當今世界的警醒之書   ★ 臺灣中文版獨家作者序:如何從經濟制裁的歷史學習?  ★《經濟學人》《外交事務》年度選書  ★ 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SHAFR)年度最佳圖書獎  自從「經濟制裁」誕生後,戰爭與和平的分野就永遠改變了。如今,21世紀最重要的戰爭形態,就是無所不在的經濟戰。無論是西方世界對俄國、北韓與伊朗實施的貿易禁令,還是美中兩大強權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貿易戰,或是中國對臺灣農產品的制裁,都是把制裁當作外交談判桌上的武器,試圖用經濟手段來改變對方的行為。  問題是,經濟制裁真的有效嗎?經濟制裁真的像許多人相信的一樣,能夠避免戰爭、解決衝突或是懲罰侵略者嗎?如果效果不如預期,為何今天的政治決策者仍舊對經濟制裁樂此不疲?  康乃爾大學的新銳歷史學家穆德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從歷史中找尋答案。他會在《經濟武器》裡話說從頭,將時光倒回上個世紀的1920-40年代。結合紮實的政治經濟學、法律框架與歷史研究,本書娓娓道來人類發明經濟制裁的緣由,分析經濟制裁的正負面效果,解釋經濟制裁何以成為世界各國常見的外交手段,以及經濟制裁對現代世界秩序造成的深遠影響。  【這本書會告訴你】  .經濟制裁的起源,如何改變戰爭定義,又為何成為現代大國最常見的外交工具?  .封鎖、禁運、出口管制、原物料斷鏈……經濟制裁有哪些手段?  .經濟制裁有效嗎?需要哪些條件才有效?制裁究竟影響了誰?正負面效果如何評估?

  • 崩壞的秩序 硝煙四起的歲月:國軍密謀空襲臺灣、比核爆更慘烈的火燒東京、讓美軍吃癟的神奇小徑……從60場經典戰役看近代各國戰爭史
    By 陳深名, 趙淵

    陸戰 × 海戰 × 空戰軍備角逐 × 利益權衡 × 國土併吞 × 自由之爭問:人們為什麼要戰爭?課本:因為OOO事件,所以A國對B國宣戰——然而事情真的有這麼單純嗎?讓我們丟開硬梆梆的教科書,從另一個角度詮釋近代戰爭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偷襲珍珠港換來兩顆原子彈,日本為何要冒風險得罪美國?英法漠視德國入侵波蘭,綏靖政策間接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神風特攻隊:窮途末路的「自殺式」攻擊,竟殺得美軍措手不及?PQ-17船隊的覆滅:德國納粹如何憑藉一己之力毀掉足以武裝一個軍團的物資?◤其他近代戰爭北越「胡志明小徑」:讓美軍吃癟的強大後盾小國的逆襲:坐看以色列如何完虐周遭的阿拉伯國家國共內戰:戰敗來臺的國民政府,如何守住最後的陣線?「抗美援朝」:你試過從中國和北韓的角度來看待韓戰嗎?★本書為了再現戰爭的全景,真實地展現昔日硝煙彌漫的戰場,分為了陸戰、海戰、空戰三部分,以時間為經,事件為緯,記錄了歷史戰爭中的很多經典戰役和一些鮮為人知的戰爭真相。★本書也詳細描述了各次戰爭中的精彩經過,並且透過作戰實力、戰場對決、知識拓展三部分來幫助讀者更真實、更全面地了解戰鬥的過程。◎戰爭要有武力,更要有權謀,且看本書各種精彩的奇襲戰略◎平時只知道戰爭的始末,對於那些功不可沒的戰將了解多少?◎今天是聯軍,明天就翻臉不認人?利益面前誰還跟你是朋友?近代戰爭不僅是軍武上的較量,背後更隱藏著巨大的陰謀……?

  • 零年
    By 伊恩.布魯瑪

    福斯特.杜勒斯當時還沒將此稱為「冷戰」,但他在一九四五年九月末聲稱自己在倫敦目睹了「冷戰」的誕生。美、英、蘇、法、中五大國的外長齊聚倫敦,商討若干和平條約,特別是與義大利、芬蘭與巴爾幹國家的和平條約。他們在所有重大事宜上意見大抵一致。

  • 世界軍事百科:從特洛伊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探究從古至今的戰爭大小事
    By 林之滿

    當人類開始組群生活時,「戰爭」也就從此無所不在。據統計,從人類自有文字記載以來,歷史上完全處於和平狀態沒有戰爭的日子只有一百多年。因此,人類歷史幾乎就等於戰爭史。 ◤特洛伊戰爭 特洛伊戰爭是據古希臘神話傳說,系以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為首的阿哈伊亞諸國同盟與小特洛伊王國在小亞細亞西北部的赫勒斯滂和愛琴海沿岸進行的戰爭。 根據考古資料,人們通常認為這次戰爭發生於公元前1260年。荷馬的著名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的故事。 特洛伊戰爭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裡斯誘走了斯巴達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墨涅拉俄斯及其兄阿伽門農聯合希臘其他國王,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駛抵特羅阿達沿岸。數量不及敵人的特洛伊人經短期交戰後被迫退卻,隱匿於特洛伊城內。阿伽門農的軍隊駐紮在特洛伊城外的海岸上,未將該要塞全麵包圍。這一點被同小亞細亞的卡里亞、利季亞及其他地區建立密切聯繫的特洛伊國王普里阿摩斯所利用。這些地區在戰爭期間始終援助他。從而使戰爭持續了10年左右。 戰鬥行動主要是雙方將對將的廝殺、小規模的接觸和被圍者出擊時在城下進行的大規模戰鬥。希臘人運用軍事計謀才進入城內。特洛伊的許多居民遭屠殺,一部分居民被俘為奴,城市被徹底摧毀。 ◤阿客達漠斯戰爭 伯羅奔尼撒軍隊在西元前431年4月襲擊布拉的城之後,又於6月中旬攻入亞提加。雅典的局勢則由於鼠疫流行,以及米提利尼和克基拉島先後爆發反雅典起義而惡化了。 西元前425年,雅典軍和艦隊在狄摩斯提尼的率領下在皮洛士港口奪取了一個登陸場,並築壘設防。斯巴達人企圖把雅典人逐出皮洛士,但未能成功。於是一支斯巴達重步兵部隊占據了位於皮洛士港入口處附近的斯法克特里亞島。後來,雅典軍和艦隊在狄摩斯提尼和克里昂的統率下擊潰了斯巴達人。 西元前422年10月,克里昂統率的雅典軍與布刺西達斯統率的斯巴達軍在安菲波利斯附近發生戰鬥。克里昂和布刺西達斯都戰死。這次戰鬥後,於西元前421年4月11日簽訂了有效期為50年的所謂尼西亞斯和約。 ...

  • 極權反噬:盟軍的漂亮出擊,改寫二戰諸國命運
    By 胡元斌、嚴鍇

      從1939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球範圍內爆發,造成了超過5000萬人的死亡和無數的破壞。這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致命的戰爭之一,也是重要的轉折點,對現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書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和軸心國在歐洲和太平洋兩個戰場上策略和戰役。德國和蘇聯之間的戰爭中,德軍遭受了大量的損失,而蘇聯和德國此後互相爭奪戰略主動權。德軍在夏季發起進攻時遭遇了失敗,而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擊敗了德軍。隨後,蘇聯展開了1942年冬季攻勢,削弱了德軍在東線的威脅。庫爾斯克會戰是這波攻勢的高潮,扭轉了戰場局勢。對德國空中進攻的聯合策略也被採納,打擊了德國在空中的優勢。   在地中海和北非,盟軍進行了反擊,改變了戰場態勢。阿拉曼戰役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點。英美聯軍成功消滅了侵入非洲的軸心國軍隊,掌握了地中海制海權。隨後,他們奪取了西西里島,義大利宣佈無條件投降。英美掌握了大西洋戰場的主動權。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將策略重點轉向太平洋。美國則調整「先歐後亞」的策略,並在珊瑚海進行了航空母艦決戰,有效控制了太平洋。接著中途島和阿留申群島的戰役,盟軍獲勝,而瓜島的制勝也使他們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了主動權。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戰期間還發生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和事件。例如密特朗登陸、諾曼第登陸、開羅會議、雅爾塔會議等。這些事件都對全球的政治格局和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透過對盟軍和軸心國在歐洲和太平洋兩個戰場上策略和戰役的歷史著作的全面了解,我們能夠感受那段歷史的重要性和悲劇性。希望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二戰期間的戰爭和歷史,並引起對和平的重視和珍惜。

  • 那段英烈的日子:中日戰爭勇士餘生錄
    By 許劍虹

    會想要訪問抗戰老兵,進而寫抗戰老兵的故事,與我過去在美國留學的經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也是先看了《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這類的電影,才真的一頭熱投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接著又觀看了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湯姆‧漢克斯(Tom Hanks)聯手指導的HBO影集《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才知道老兵的故事原來那麼有意思。等年紀再大了一點,又接觸到了媒體人湯姆‧布洛考(Tom Brokaw)撰寫的《最偉大的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我才知道二戰老兵在美國享有的地位有多麼崇高。這批生長於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年代的美國人,以後人所難以想像的正直、勇敢、勤奮與節儉的精神,不只粉碎納粹德國與日本帝國征服世界的野心,還建立了由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瞭解了這樣的概念以後,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當年與美軍並肩作戰對抗邪惡軸心的國軍抗日將士們,是否也應該被視為中華民國最偉大的世代?沒有錯,他們對建立戰後世界秩序的影響力不如美軍,甚至也沒有避免自己的故土為共產黨所奪去。那怕是在被他們用生命保衛了的台灣,也有許多人將這些抗戰老英雄視為「外來政權」的守護者甚至「米蟲」看待。可是撇開國共內戰的成敗論英雄,還有今天統獨意識形態凌駕一切的台灣政治環境來看,確實正如馬英九前總統所言,不只是每一個中華民國國民,全世界所有的人都該記住這些抗戰先進。儘管沒有真正享受到勝利的果實,他們為了建立今天這個追尋普世價值,崇尚和平、自由、民主與人權的世界所付出的犧牲一點也不輸給二戰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