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激進地談論女人,就不可能沒有爭議。 曾有學者評論她的主張:「非常容易被誤解,但很難被忘記。」 她曾遭受來自學界的排拒與敵視,並因為對於性的立場而飽受攻訐。 她是凱瑟琳‧麥金儂―― 英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主義法律學者與運動者。 本書是她訪臺演講的全紀錄,是她在臺灣刮起的一道思想旋風。 在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法學家中,無人如凱瑟琳‧麥金儂(Catharine A. MacKinnon)一般,既在學術上以開創性的嶄新理論改寫了女性主義與法學的面貌,更在實踐上以立法和訴訟行動來改變法律、革命社會。作為一位兼具學者、運動者、律師多重身分的女性主義法學家,她的著作名列最常被引用的英語法學文獻,她的反色情立法倡議挑戰傳統的言論自由法學並激發前所未有的論辯,她的訴訟參與為個案與群體女性創造了驚人的改變:性騷擾是一種性別歧視;集體強暴是一種違反人道的酷刑與種族滅絕;平等不是把女人跟男人相同對待,而是讓女人成為人的名稱。 本書是麥金儂訪臺演講的全記錄,收錄陳昭如教授的導讀〈踐行的法學〉,麥金儂納入臺灣觀察闡述其理論的兩場演講〈非道德問題:論色情與性騷擾〉、〈從瑞典到臺灣:人口販運、娼妓制度與不平等〉和精彩的聽眾對話,以及她與臺灣性別平等法律運動者共同分享運動倡議心得與建議的〈追求性平等的訴訟立法:內國與跨國觀點〉。
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社會這柄天平兩端垂掛著極端立場,你我都必須選擇。但要怎樣才能找到居中支點,真正走向平等、邁向共善呢?盧梭:人(曾)生而平等,但如今卻皆在枷鎖之中。平等是現代社會制度的首要德行,但平等是什麼?人們追求平等的一路上,為何荊棘遍布、步履蹣跚?為什麼「平等」必然比「不平等」來得更好?平等和自由竟然是無法兼顧的嗎?平等可以保障所有人的權利,人人得以自平等受惠,是基礎而又普世、建構現代社會的必備條件,但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爭取、訴求平等?我們所處的社會,真的有迎來一切平等的可能嗎?平等並非簡易的口號,而是廣博、深邃的事理基礎,是平衡諸多相衝突條件達致的最佳結果,是協調各種勢力與盤根錯節歷史積累以求得的最佳安排。本書從平等的最根本定義開始,深入淺出地以平易近人的論述,分析平等的歷史脈絡、社會議題,和其中相互矛盾的特性。在有人高舉「人生而平等」旗幟的同時,柏拉圖認為人天生資質不同,不該一視同仁;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替換的「人性尊嚴」,然而在現代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卻很難避免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作工具。時常與平等並列,為人們廣為追求的「自由」,則實際上與平等衝突,訴求平等過了頭會抑制自由發展的空間,但過度自由發展又會扼殺平等,而在人人皆能認同平等價值的現在,企圖實踐這個價值的舉措和政策,卻往往不受歡迎?在優勢與劣勢、強權與弱者、富與貧、聰明與平庸之間,又真的可能找到一條讓所有人認同的界線嗎?在分配、經濟、資源、種族、性別平等的議題上,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揭示出了一些始終存在,或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我們對平等價值的認同與追求會如何演進,迄今尚不可知,但可以確信的是,我們想參與的,是人人有權利選擇同或不同,能夠平等生活的社會。•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依姓名筆畫排序)吳豐維陳宜中曾國祥葉浩• 本書特色1、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2、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3、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4、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5、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长期以来,清代有学术无思想,有思想无哲学,有哲学但很粗浅等看法似乎已成学界定论。本书是重新审视这些似是而非之定见的一部力作。作者通过在哲学史、思想史、学术史和新文化史多元写作方法之间自如切换,多维立体地勾勒了乾嘉儒学声音低沉的义理建构与思想论争,以此呈现出乾嘉儒学生动丰赡的另一面。
本书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 ...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修訂,需要從既有的研究和討論中汲取智慧,增強對合作社發展複雜現狀的洞察力,確切理解中國農民合作社發展的緊要問題。為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修訂,本書聚焦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此的思考,選擇了數篇有代表性的探討農民合作社本質問題的文章,並約請一些學者寫作其最新看法,展現30多年來農民合作社發展的不同歷史情境下學界的思考重點,以及學術研究和立法進程的互動。
「只要你相信平等,你就是女性主義者。」(21世紀,艾瑪華森,美國)「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19世紀,西蒙波娃,法國)「我不希望女人控制男人,我希望女人控制自己。」(18世紀,吳爾史東,英國)「女人有權上斷頭台,就有權上演講台。」(18世紀,德古熱,法國) 二十年前,為了向國內讀者介紹歐美女性主義的演變和核心論點,女書店出版了《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成為重要的啟蒙書。現在,堪稱全球第三波婦女運動的# MeToo,在國際上呼聲四起,臺灣卻安靜無聲。這是否代表著臺灣的女性意識並未與世界接軌,還停留在舊觀念之下? 《第二性》被視為女性主義聖經,貓頭鷹曾傾七年之力,以法文直譯此經典。延續此一努力,再於二〇一九年,與顧燕翎老師合作推出女性主義系列書籍。我們相信,真正的觀念翻轉,不只有賴體制與法律的變革, 而需要從「理論」、「經典」和「臺灣婦運」三個方向,紮下性別平等意識的根基。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始於十八世紀末期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領先質疑與挑戰過去以男性為主的思考方式和社會習俗,經過無數世代女性的接力,從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為起點,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性別革命:女性從爭取和男性平等的投票權、子女監護權、財產權、教育權、工作權,到身體和性的自主權,公開站出來與曾經隱藏於暗處的性騷擾與性暴力對抗。 本書爬梳數世紀以來的女性主義理論與婦運行動,歸納為十一種主要流派,剖析其理論內容與歷史歷程,以及不同流派間的相互啟發與激盪。全書以《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為底,大幅度翻修,以反映二十年來各理論的變化、演進。同時增「國家女性主義」一章,聚焦於女性進入公領域後的政策變化。 二十年前,劉毓秀女士鼓勵女性進入公部門,主張女人要掌握國家權力,成為社會、國家、世界的照顧者。現在,我們有了首位女總統,性別主流化也成為國家重要政策,其策略和成效皆值得觀察。再者,性別議題已經發展成全民公投的抗爭場域,更是需要全民關注與深思。不論是在個人的生活層面,或是國家政策層面,女性主義理論都成了不可或缺的思考工具。 本書由十位長期在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耕耘的本土學者通力合作,不僅引介理論,也省思女性主義的論述和實踐。期待透過本書,我們能以深入且平衡的視角,透視女性處境,並想像和規劃未來。 ◎版本說明1. 文字、標點符號重新校對修正。2. 第七章「臺灣女同志(運動)簡史」增修最新發展。3. 注釋改為當頁注(位於文章中同一頁)。 ◎好評推薦紀大偉《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陳明莉/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陳昭如/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女性主義者多半歷經過這樣的時刻,感覺孤獨,感覺異樣,感覺自己關照的,其實不被社會認同。這樣一本女性主義入門書再版,有其時代意義,之所以重要,是給予我們歷史的脈絡與索引,理解流派之間的異與同,亦是讓我們明白奮鬥很早開始,我們感受的疼痛不是獨有,更是共同經驗。在需要之時,這本書能給予你的,更是具有時代重量的陪伴。自十九世紀以來,女性主義歷經翻新與擴充,這漫漫長路,臺灣要走下去,世界也要走下去,謝謝這本書的再次問世。——吾思傳媒女人迷主編柯采岑Audrey 出版社 貓頭鷹 (城邦)
本书作者试图通过现代性视域和思想史视野来审视20世纪的两场围绕佛教本觉思想的批判与论争;同时,以佛教本觉思想批判为线索来反观中国(东亚)近现代思想史的一个切面,并进而反思中国(东亚)的现代性问题。
本書主要針對中國近百年來在文學理論界不斷引起爭論的問題,進行初步的梳理與探討,書中論及三○年代中期前的文學觀念之爭、歷次的新詩論爭、語言與圖像的關係、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化的問題、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等文學理論問題。 書中史論結合,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力圖對所提出的問題,描述其文化、歷史源起;同時以論為主,在當前全球化文化發展的語境中,以文化建設的現代性需求為依歸,貫穿文學的自律、他律,以及其相互之間協調與不協調,甚至越界現象的思想,對文學理論中的論爭問題予以新的闡釋,描述文學理論發展中所出現的新變與趨勢,並參與當前文學理論的建構和生成。【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90年代的「後學」論爭
實證與批判作為文化研究的方法究竟呈現一種怎樣的關聯?兩者如何共建一種方法論範式?本書以哥倫比亞學派與法蘭克福學派在文化研究上的方法論論爭為“理論事件”的切入點,重返方法論論爭的歷史現場,探究學派合作的內在動因,反思不同觀點的辯證融合之道,進而揭櫫文化研究史上這一重要“理論事件”的學術思想史意義,為重新審視當代文化研究的方法及用途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學術視角和理論資源。
第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指南 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從簡單買一杯咖啡的日常交易,到就業、納稅、租房和企業營運等更複雜的事務,都需要有規範及法律支持。在理想情況下,法律為國家提供了政府行使權力進行統治的指導方針,對個人則提供了保障生命財產和公平交易的法律支援。然而,我們還是到處可見非法或法律的無效:滿街的違建,坊間津津樂道逃稅避稅之法。人們走到警察局、來到法院,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表演。法律運作經常轉化為制式而瑣碎的流程,即使每個點都合法,還是無法串連出共同的價值。 每到需要溝通的時候,我們經常驚覺不知該與誰對話,如何對話。 台灣政治與社會權力結構的變遷深刻地影響了法律在社會中的角色。解嚴前,法律被用來管制人民,成為統治者的工具;解嚴後,法律轉變成為節制權力濫用的手段,以建構保障個人自由和權利的法治社會,更是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全球化與科技發展也對法律的社會角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法律鑲嵌於政治、經濟、文化與生活脈絡,以各種方式成為人我社會關係的關鍵部分。如果仔細觀察每個法律現場,我們會發現法律實踐是個體欲望、集體爭論以及權力作用的反映。為了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法律,解決糾紛中產生的困惑,朝向理想社會邁進,我們必須不斷探索:要成為怎樣的個體?成就何種集體?個體與集體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藉由個體與集體的相互辯證創建法律? 「法律與社會研究」領域在國外已發展近五十年,起初強調運用社會科學知識來提升法律政策的效能,後來則關注法律和政治權力、組織生活以及日常實踐之間的共構關係,特別是描繪法律的歷史和文化特性。此一領域的研究者採取跨領域的視角,援引了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等知識,在不同學科的養分下,設定創新的方法論、嶄新的研究議題與多元的分析架構,開啟有別於主流法學的研究方式。在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受西方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劇烈變遷的衝擊,因此發展出獨特的學術焦點。 這是一本台灣法律與社會研究的文獻地圖,18章為18個議題,作者就自己研究領域,提供該議題相關的概念、論證與理論,以及近二十年來國內外的知識成果。全書分為三個單元、六個主題,首先「拆解」一般人對法律的認知,意識到法律理念實際上深受經濟發展、全球政治和科技創新的影響,拼湊更完整的法律圖像。接著「理解」法律的內在邏輯,從而掌握當下討論與改變法律的核心議題。最後回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目標,從社會的主體能動中展現法律改變社會的能量,並具體舉出家庭、性別與各種社會運動的案例,除了讓青年學子與研究者按圖索驥進入學術對話,也讓人文社科讀者從而理解並思考,法律是什麼、怎麼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 本書從傳統的實證研究延伸出文化、歷史、哲學和人權等更多元的研究視角,更加關注當下的法律權利如何對個體和集體產生影響,以及是否能夠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不平等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