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專注力:成人ADHD全方位自助手冊

找回專注力:成人ADHD全方位自助手冊
ISBN-10
9863570591
ISBN-13
9789863570592
Category
Family & Relationships
Pages
18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12-05
Publisher
心靈工坊
Author
高淑芬

Description

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嗎? 熱心好動點子王, 卻恍神糊塗少根筋, 做事拖拉沒定性, 也許他就是ADHD的成人患者! ●老公是超級脫線王,心不在焉又虎頭蛇尾,怎麼講都改不了,我快氣死了! ●我最怕坐辦公室看文件,三分鐘就起身想找人聊天,一直被主管罵好痛苦! ●從小就愛打抱不平,長大卻被說是雞婆又白目,我只是熱心助人啊! ●如果小時候沒治療,成人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還有痊癒的機會嗎? 一般以為ADHD只會發生在兒童身上,甚至以為這些精力充沛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好」,然而事實卻非如此。醫界發現,ADHD兒童若未治療,六成左右到了成人期仍有明顯症狀。他們在離開父母、學校之後,將面臨學業、工作、兩性交往與婚姻生活等接踵而來的考驗。 國內ADHD權威高淑芬醫師,心疼許多不知自己罹患ADHD的成人患者,在生活中遭遇了數不盡的挫折後才來求診,覺得有必要針對成人ADHD出版一本自助書籍,幫助他們克服障礙,發揮潛能。 本書除了詳述成人ADHD的症狀、診斷,以及藥物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外,還提供極為實用的方法與技巧,來改善患者在記憶力、時間管理、人際關係、情緒等方面的問題,更貼心地為患者的家屬、伴侶們開出專屬心靈處方。 透過治療輔導,ADHD成人也能和常人一樣,擁有穩定工作、美滿婚姻,同時更能有效發揮先天的活潑不羈、充滿創意的天賦,開展美好人生!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ADHD(注意力不足過症)權威醫師高淑芬第二本著作,針對ADHD成人的學業、職場、愛情等生活面向的困擾,提出精闢的建議。

Similar books

  • 我不是故意的!成人也有ADHD:專業ADHD醫師陪你解決各種困擾,找回穩定的生活方式(附成人ADHD症狀檢測表)
    By 黃隆正

    生活常一團亂,無法規劃想要的人生? 或許不是你的錯,只是成人ADHD的症狀罷了! 奇美醫院成人ADHD特別門診黃隆正醫師,首度出書! 一本寫給你及家人的「完全求生自助手冊」! ...

  • 正常與瘋狂的天秤:談精神疾病與司法鑑定
    By 吳建昌

    司法精神醫學鑑定是為了正義而存在; 讓病人得到治療、讓犯人得到懲戒, 才能維護精神疾病犯人的權益與社會公平! ●失智症患者拿走鄰居的東西,他犯了竊盜罪嗎? ●躁症發作時買了豪宅,付不出錢可以反悔嗎? ●自稱因幻覺而殺人,會被判刑嗎? 犯罪的人必須負起刑事責任,但精神異常者犯罪時,該不該負起刑責? 這時,司法精神鑑定就扮演了關鍵角色。 隨著近年國內發生多起令人驚駭的重大犯罪案件,司法精神鑑定成為媒體及大眾談論的焦點。本書作者吳建昌醫師,為國內司法鑑定之權威。吳醫師列舉國內外許多經典案例,從精神醫學與法律兩種角度,剖析兩者如何看待診斷與精神狀態,以及澄清精神疾病與犯罪關係。在書中,吳醫師也詳述了司法精神鑑定的原則、判斷關鍵,並釐清大眾的誤解。 司法精神醫學一直在臺灣司法系統中扮演著沉默的橋樑角色,鑑定醫師們努力將精神病理學事實翻譯為法律事實,協助法院達成司法正義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司法精神鑑定與每個人都有切身關係,充實這個領域的知識,刻不容緩。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司法鑑定權威醫師吳建昌,是多起重大刑案的精神鑑定醫師,具備深厚法學素養。吳醫師在書中現身說法,從學理與實務兩方下手,講解我國司法鑑定的基本準則、精神醫學界與法界的見解折衝,並列舉多項國內外案例與時事輔佐說明,是可以迅速了解司法精神鑑定的好書。     作者簡介 吳建昌 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主任,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暨主治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研究所副教授。專長生命倫理(含醫事倫理)及科技倫理的研究、司法精神醫學(含性侵害加害人、家暴加害人之診療)、醫事法及政策、公共衛生法、精神衛生法與政策 (法律、經濟與倫理分析)等。...

  • 不被遺忘的時光:從失智症談如何健康老化
    By 黃宗正(Hwang, Tzung-Jeng)

    當年紀老邁,記憶褪色時, 大笑、流淚、運動、學習、保持心情愉快, 都是邁向健康老年的最佳之道!    ●媽媽老是忘東忘西,到底是老化還是失智? ●老化可以減緩嗎?失智症可以預防嗎? ●照顧失智家人令人身心俱疲,是否有事半功倍的照顧技巧? 在少子化又高齡化的臺灣,人人聞失智症色變。據推測,2060年全臺銀髮族中有失智症或可能罹患失智症的人口,逼近八十萬人。對失智症的瞭解,是現代人必備的健康知識。 失智症無法根治、好轉,但可以預防。而且及早發現與治療,可以減緩失智速度。陪伴過許多年長患者的黃宗正醫師,在本書中詳述失智症的類型與成因,並對治療、照護、法律與倫理議題提供臨床實證作為參考,幫助家屬與患者共同度過一段溫暖有尊嚴的寶貴時光。 除了充實對失智症的瞭解,黃醫師更提出「最適老化」的觀念,依照每個人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身心狀況,以最合適個人的方式老化,才能擁有健康、愜意的晚年。只要把握多運動、多護腦、人際支持、心靈信仰四大生活原則,就能避免疾病威脅、心靈空虛,人人都能建立適合自己的老年哲學,優雅經營健康晚年。 本書特色 ◎臺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以深入淺出方式,針對患者的常見疑惑,完整加以解說。宛若醫師親自在你面前,娓娓為你解惑,是實用可親的居家必備健康叢書。 ◎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失智症成為關注的話題,優雅老去更是人人渴望的目標。臺大精神科老人精神醫學專家黃宗正醫師從臨床經驗出發,找出與失智症和平共處的方式,並掌握最適老化的關鍵,穩步邁入銀髮時光。   作者簡介 黃宗正 臺大醫學系畢業,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碩士,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曾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瑞典卡洛琳斯卡醫學研究院進修研究,專長為老年精神醫學、成人精神醫學及精神藥物學。目前是台大醫院一般精神科主任、臺灣大學學生心理輔導中心主任,同時也是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及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臺灣精神分裂症研究學會監事。發表醫學論文百餘篇。業餘興趣為閱讀、旅遊、運動等。 有感於現代醫療把許多年輕人的病治好,卻產生一群必須面對漫長歲月、遲來生命終點的老年人,多年來致力於老年精神醫療與臨終照護品質的提升。

  • 醫生,不醫死: 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
    By 傅志遠

    病人之死未必與醫療疏失有關。 事實上,醫療有其極限,醫生更不是神, 許多積重難返的病人早已不是醫生能夠挽回…… 繼《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之後,身處夾縫中的小醫師除了道盡生命第一線所見,也回頭審視醫療體系的掙扎及醫病糾結的關係。 這是20個人性糾纏的故事,一幅急診室裡最赤裸的人性百態--醫師、病人、照護者,在生死拔河間,體現人性的光輝與體制的殘酷,從中也映照出你我每一個人面貌。 急診室裡,24小時不停上演的人性劇場, 這不只是別人的故事,也可能是明天的你我…… 非親非故的外籍照護者,是唯一為過世病患掉下眼淚的人; 病床前體貼孝行的背後,竟是別有用心的計算; 人前稱兄道弟的朋友,背地裡卻希望對方的病比較嚴重…… 一個看似單純、甚至冷血的決定,背後往往有其因果; 從不同角度與身分來看同一件事,解讀竟有天壤之別。 「醫師,您把我媽醫死了,可否請您到我媽靈堂前去道個歉?」 「誰叫我出院,我就告誰!不怕我找媒體投訴你趕病人出院?」 「跟隔壁床的比起來,胃癌應該比膽管癌容易治療吧!」 「失敬、失敬!請問總醫師和主任誰比較大?」 身處夾縫中的小醫師,放下手術刀, 以醫者之筆,記錄病歷表上永遠也不會寫的真實-- 人性貪婪、德行光輝,醫病對峙、勾心鬥角…… 而這些,都是沒有答案的生命選擇題。 

  • 從心開始--每天清除心靈癌細胞
    By 陳月卿

    ... 因為壓力會干擾免疫系統,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生病的機率。雖然致癌的機轉到現在這未完全明瞭,但癌症的發生與惡化跟免疫力下降也有密切關係,研究就發現許多癌症病人的 T 型淋巴球轍目明顯地減少。所以如果你看過我的《每天清除癌細胞》, ...

  • 老葉說ㄏㄨㄚ、學
    By 葉綠舒

    本書介紹胺基酸、糖、嘌呤等化合物的發現史及其家族成員。

  • 一顆屁的科學
    By 史蒂芬.蓋茲

    一本不同凡響的放屁研究報告書! 屁是什麼東西? 屁為什麼難聞? 所有生物都會放屁嗎? 針對人體驚奇的甲烷製造能力,這是史上第一本進行全面科學觀察的著作。從食物變成屁氣的過程、腸氣背後的奇異原理,屁音、屁味、文學中的屁,還有歷史上最厲害的放屁人,內容保證帶來闔家歡樂,讓人腦洞大開,爆笑到掉褲頭! 特別收錄 ▲獨門造屁配方(竟然有這種東西!) ▲40種屁的委婉講法(這得學起來……) ∼爆笑推薦∼ 怪奇事物所所長 青蛙巫婆張東君 ∼Amazon.com.uk五星好評∼ ★★★★★ by Family Shopper 既滑稽又充滿知識!我愛死了這本小書!特別適合送給對人體運作有興趣的人。 ★★★★★ by MR M A RANDLE 超級完美的廁所讀物:) 一本奇妙的書!我送了這本書給我老爸當聖誕節禮物,他整整一個月的話題都離不開它。所有會放屁的人都該讀讀!

  • 壞習慣的正面力量?: 科學認證!壞習慣其實好處多多
    By 理查.史提芬斯

    ──2010年「搞笑諾貝爾獎」得主★首部科普著作── 獵奇指數滿點!不能只有自己看到! 讓科學控、不良科青們興奮不已的超古怪心理學實驗 人類惡習的隱形好處大噴發,一秒幫你的壞習慣強力漂白 先別急著改掉壞習慣!因為壞習慣其實可能並不壞。 就讓科學家幫你背書,請放心地死性不改吧! 【Bad Is Good! 不正經心理學實驗室】 ★你腦子裡常在想色色的事嗎?你都用下體思考嗎? ★身體有宿醉原來是為了我們好? ★喝威士忌可以讓你在猜謎遊戲佔上風? ★說服人的究極技巧就是……罵髒話!? ★長期的戀愛關係對男性有害? ★戀愛和吃甜食都會活化「那裡」嗎?(哪裡啊?) ★搭雲霄飛車竟然可以減緩氣喘? ★髒亂的工作環境讓人更勇於突破? ★亂塗鴉可以幫助保持注意力? ★發呆其實可以幫老闆賺更多的錢啦!? ▲△▲ATTENTION:本書為了全人類福祉,內有大量髒話引用及研究,皆出於學術需求,請讀者自行評估身心靈成熟度,斟酌選讀!△▲△ //這些問題也有科學家在研究嗎!? //壞習慣到底是好還是壞,就讓心理學來幫你解答! 不爽的時候,總想來幾句髒話問候別人長輩嗎?別太過意不去,因為有研究指出在特定情況下,髒話可能是表現禮貌的一種方式,甚至還可以用作說服他人的工具!你有事沒事就想偷懶放空嗎?千萬不要有罪惡感!科學研究證明適當休息其實能有效幫你解決難題。如果你懶得打掃,生活總是一團亂,那也沒關係,現在有最佳藉口了,研究顯示髒亂環境能夠激發出更多創意。 讓作者帶你大開眼界,一窺精彩的心理學世界。本書和你想的科普書絕對不一樣,輕鬆幽默、引人入勝,引領讀者進入豐富的心理學研究案例裡,深入淺出介紹那些我們認為「壞」的人事物,最令人感到驚喜以及訝異的發現,其背後可能有許多你預想不到的意外好處! 這本書會從此改變你對於「壞」的看法!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都是大腦搞的鬼》作者|謝伯讓 愛情心理學作家|海苔熊 《BBC知識》國際中文版(BBC Knowledge)總編輯|辜雅穗────終於安心了推薦...

  • 台灣多奇廟,遊出好運道
    By 楊逢元

    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 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 與神同行,跟著廟宇達人來個拜拜開運之旅, 神明加持,包管財運亨通、運勢暢旺! ★兼具廟宇介紹、美食推薦與好遊景點的旅遊書 ◎如果「拜拜」歷經上千年而未式微,給予「凡人」心靈依靠。無疑是穩定台灣社會的力量。而普遍也流傳著求財、求姻緣、求子的名廟,除了「保佑」的功能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參訪。其實,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而這些祀神,也各有專職「神通」,精彩的故事也值得閱讀。如果,「拜拜」不僅是祈福,而帶有歷史與文化的閱讀,不也是文化傳承,讓「信仰」更有見聖賢而思齊的意義。 ◎本書從廟宇的分類、常見的祀神、拜拜的規矩及台灣祈福好廟等依序介紹,讓「拜拜」這件事,不再只是「拿香跟著拜」,而讓每一次的「拜拜」都像是走訪一座小型博物館,閱讀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不同的廟宇,也各求財祈福之道,在每座靈驗好廟的內文中,也將一一介紹,讓「拜拜」更得其法。

  • 結痂
    By 追奇

    傷口有沒有好 原來要不斷掀開 才會知道 繼《這裡沒有光》後 追奇推出第二本詩集 總和2015年冬天至2017年夏天的日子 80首記載 擦撞、流血、結痂 所有你可能也經歷過的 努力復原的過程 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我們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以為就快要接近痊癒的終點。然而真的存在著終點嗎?許多事件的發生,記得或不記得,都使我們成為結痂的人。這層痂,也許厚也許薄,也許是靠自己想像──皆說服了自己擁有防護,可以敵得過未來任何形式的突襲──直到某個夜半再禁不住內心叫喊,回到那片曾經溺斃的海洋,才澈底曉得,傷口還在疼。 本書分為三章節:「擦撞」、「流血」、「結痂」,暗喻一個不斷輪迴的過程。 終點停在哪裡,由你決定。 我不沉睡 沉睡的人有清醒的夢 夢裡的傷都結了痂 只有我的,無法結 ──〈結痂〉 我曾經是可以非常相信一個人的。我也曾經很善良,善良到回想起來,會覺得愚蠢又無知。 可是現在的我卻不斷地捍衛、防守,甚至想耍狠起來,強調自己不會被欺負。誰敢欺負我呢。跟三年前相比,我一樣是「不畏一切」的,然這份「不畏一切」的堅強,已經徹底變質了。你要曉得,願意受傷的人和抵禦傷害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啊--而我認為,這便是為什麼要把這本書取名為《結痂》,最好的原因。 我們以為好了的事,到頭來似乎不能算是真的好了。這樣的結果,我一點也不後悔。 ──追奇(節自作者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