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第四版)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第四版)
ISBN-10
9863572012
ISBN-13
9789863572015
Category
Self-Help / Emotions
Pages
216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2-01-15
Publisher
心靈工坊(udn)
Author
史帝芬‧葛拉特(Stephen J. Glatt)、史帝芬‧法拉昂(Stephen V. Faraone)、莊明哲(Ming T. Tsuang)

Description

12個對思覺失調症最核心的提問,頂尖專家出手回答最中肯的事實!

 

思覺失調症是最令人痛苦的精神疾病,對患者本身和家屬來說都是如此。它經常受到大眾媒體曲解,也被社會大眾普遍污名化。在發病期間通常會顯現幻覺、怪異妄想和失序行為,但是患者一般來說沒有暴力傾向,經治療後病情也可以獲得緩解。然而病患通常很難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很多病患最後無法自理生活,或是流落街頭,因此,學習了解這個疾病並與之共存,將是患者、家屬與親友的重要考驗。

 

中研院院士莊明哲為國際間研究思覺失調症的權威,他與另兩位專家葛拉特博士和法拉昂博士聯手,將畢生研究、治療思覺失調症的心得精華,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向大眾說明這種難解的疾病。

 

本書提供簡潔的資訊,說明思覺失調症的潛在病因和症狀。它檢視當今關乎這個疾病的各種理論和藥物與心理治療選項,以及家庭和社區在照護患者方面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呈現最新的研究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也整理出清晰的數據圖表來幫助讀者閱讀,每章開頭並有重點提示,對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實用指南。

 

本書特色

 

★本書為最新版,提供有關思覺失調症此一疾病的各種理論和治療選項,反映了最近的科學發展,尤其是在基因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是病患、家屬和助人工作者的實用指南。

 

★每章開頭以重點條列的方式闡明該章主題與相關科研數據,協助讀者迅速掌握重點。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作家

林信男 |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精神科兼任教授

胡海國 |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高淑芬 | 臺大醫院副院長、國立臺灣大學精神科教授

陳柏熹 |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所長暨精神學科主任

陳為堅 |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黃宗正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黃政昌 |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

楊延光 |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院長、成大醫學院精神科/行為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震鐘 | 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副教授

賴文崧 | 國立臺灣大學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

 

台灣精神醫學會

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

臺灣心理治療學會

 

各界好評

 

「《思覺失調症:你應該知道的事實》提供了社會大眾迫切需要的真知洞見,將這個受到嚴重誤解的精神疾病細說分明。在這本寫得相當出色的書裡,作者們以淺顯易懂又明確具體的方式,把攸關這個複雜疾病的大量神經生物因素,說明得相當清楚到位。患有思覺失調症的人及其家屬經常要跟這個疾病搏鬥,他們面對很多的挑戰,需要找到答案和解決辦法,對這些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幫手。」——伊芙琳.崔普爾(Evelyne Tropper),紐約全美精神疾病聯盟(NAMI)分會執行長

 

「對思覺失調症和普遍的精神疾病感興趣或關心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讀的書。這本書以淺白的語言,將基本知識和最先進研究的新穎洞見無縫接軌,無論是這領域的新手或是專家,都會覺得趣味盎然。」——陳為堅,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前院長,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我深信這本深入淺出的書能夠發揮重要功能,幫助社會與個人克服思覺失調症。」——米田裕(Hiroshi Yoneda),大阪醫科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不可或缺的資源:這本書平易近人,不論專家、病患和一般大眾都會讀得津津有味。」——陳曉剛(Xiaogang Chen,音譯),中南大學精神醫學教授

Similar books

  • 史丹佛大學的情緒修復運動課: 重塑大腦,自動產生內源大麻、腦內啡,徹底解放壓力、人際焦慮和孤獨感
    By 凱莉.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

    全美Kindle(運動健身榜)銷售TOP 1 《富比士》雜誌「20位最啟發人心的女性推特作者」;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講師、知名TED講者、暢銷作家 凱莉.麥高尼格最新力作! ...

  • 我工作,我沒有不開心: 對人對事不上心也是一種職場優勢
    By 莉茲.佛斯蓮, 莫莉.威斯特.杜菲

    切爾藍( )、周馬修( )、尼克.迪瓦德( )、萊恩.迪克( )、艾莉謝謝所有讓這本書成真的人。有些人讀了草稿,有些人分享工作中的高低起伏,也有些人在我陷入瓶頸的時候給了我一個微笑。謝謝瑪莉娜.阿嘉帕奇斯( )、卡曼.艾肯( )、維凡克.艾許克( )、麥特.

  • 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華頓、史丹福、哈佛等名校爭相運用!學會「誘因捆綁」結合「任務拆解」,恆毅力、執行力全面提升!
    By 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

    心情一鬆懈,忍不住又耍廢過一天? 總被說三分鐘熱度,不想再一事無成? 大腦惰性、害怕失敗、錯立目標、沒時間感、難擋誘惑…… ...

  • 駕馭沉靜: 平衡身心靈與內外衝突,通往幸福的情緒練習
    By 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上千人4.7星好評 沉靜是釐清思緒的能力,是引導心力的能力, 也是在世界翻天覆地時保持鎮定的能力。 ...

  • 同理心的力量【20年暢銷經典版】: 放開自己,理解他人,用天生的能力,撫慰受傷的靈魂
    By 亞瑟.喬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凱薩琳.柯茜(Katherine Ketcham)

    所有的理論,都無法穿透表象、拯救痛苦與絕望, 如何做才能真正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發覺真實的脆弱? 【20年暢銷經典】 心結或連結,隔閡或共鳴,關鍵都在同理心。 ...

  • 理想情緒: 用草藥、精油、適應原找到內在平衡的情緒排毒計畫
    By 莎拉・查納・希爾佛斯坦(Sara-Chana Silverstei)、蘇珊‧高蘭(Susan K. Golant)

    這是一本全方位的情緒照護指南, 寫給被生活折磨得很累的你。 什麼是理想情緒? 了解心情好、心情壞都只是一個循環,情緒波動是正常的。 ...

  • 情緒虐待自癒療法: 擺脫心理暴力的惡性循環,重新走向自我復原之路
    By 泰瑞莎.科米托

    日常生活中,以下這些對話或許會出現在我們的親密關係裡, 我們可能察覺到有什麼不對勁,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 ...

  • 人到中年好好过
    By 蔡建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当中年人被人以老李、张、老王相称的时候,他们才开始意识到自己已不再年轻了然而自己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没做,还有很多心愿没了,于是开始为自己的年龄感到恐慌了。女性多为自己的容颜渐老而焦虑;男人多为年岁渐长事业却没有多大 ...

  • 我睡不著的那一年: 獻給無眠者的自癒之書,與你一起擁抱那份無形的不安
    By 薩曼莎.哈維

     ☾ 失眠苦主版《愛麗絲夢遊仙境》  ☾ 亞馬遜四顆星推薦  ☾ 輕巧且愉悅的的閱讀,有種永恆的寓言感,令人回味無窮——《衛報》  ☾ 穿越失眠的噩夢,進入一處奇妙的無眠之境——《每日郵報》  「什麼時候睡眠成了一種信仰?」  當我不睡覺的時候,我是根本沒睡。  那些日子裡我並不全然是個不好的睡眠者,我是個不眠者。  我同時也是個不好的睡眠者,但睡得不好的夜晚都算是美好的夜晚,  因為至少有睡。  午夜、凌晨兩點、三點、四點、甚至五點,沒有差別  不管數了幾隻羊、燃起精油或助眠音樂,努力告訴自己不要在意  進入夢鄉的意欲依舊全無  而睡不著的夜晚是最長,最大,最像洞穴般深遠的事⋯⋯  關於失眠,你是否做過這些嘗試?  ✘在正式進入睡眠前,提早一小時上床醞釀睡意  ✘戒掉咖啡因和糖  ✘正念減壓  ✘找諮商師或是治療睡眠診所就診  ✘針灸、或是各種預算能夠負擔的民俗療法  ✘身心靈諮商溝通  ✘✘✘✘✘✘✘……   但是這一切的努力,一點用都沒有。  無形的黑暗和思緒迷霧,在每個睡不著的夜晚裡,不斷蔓延;  而無法入眠的恐懼和焦慮,助長了失眠,彷彿老虎在場。  ...

  • 壞情緒,變好事的5堂正向心理課: 每天心情不打結,與自己和解的療癒練習
    By 安娜貝爾.岡薩雷茲(Anabel Gonzalez)

    ★「情緒治療」權威醫師,寫給焦慮時代的療癒處方★突破困境的關鍵,不是時時保持樂觀,而是找出與壞情緒相處的方法,把爛事變好事!負能量也沒關係,這是大腦在提醒你「多愛自己一點」,先與自己和解,就能讓壞情緒與你和平共處!★ 面對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你是誰生活中的問題從沒少過,各種情緒也隨著大大小小的狀況被引爆。然而大多時候,我們都選擇了錯誤的應對,導致身心俱疲。想想看,你是不是也像這樣:▶ 壓抑憂慮,不斷告訴自己「沒問題」過度強調積極樂觀,反而使人試圖壓抑憂鬱,成為背景運作的APP,造成頭痛、失眠、記憶衰退,直到某天情緒爆發。▶ 暴怒生氣,把問題都推給別人問題通常沒能解決,還會在日後反覆發生,同時也會造成肌肉緊繃、疼痛。▶ 自責羞愧,以為自己就是問題中心無法將憤怒歸咎於他人,只好轉而譴責自己,如此一來,情緒將越陷越深,使我們更加痛苦。▶ 放任情緒流淌,不願做任何努力「既然一切都無法改變,我乾脆刻意忽略情緒」看似豁達,卻會導致長期疲倦,心理負擔將轉由身體承受,引發更多問題。★ 壞情緒也可以是好事,為什麼?碰上倒楣的爛事,多數人習慣壓抑,不願展現自己的負面情緒。然而,只要換個想法,你會發現,壞情緒其實很有用。例如:◎ 生氣會讓你在衝突時變更強大,為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奮鬥。◎ 傷心可以換得旁人的關心,稀釋情緒並減輕痛苦。◎ 不安將引發恐懼,提高大腦警覺、身體進入警戒,你會更加保護自己。◎ 自責使我們更合群,並激發同理心、社會參與以及自我改善。★ 有效調節壞情緒,漸漸與自己和解「情緒治療權威」安娜貝爾.岡薩雷茲醫師,在書中提供了許多調節情緒的好方法,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首先,練習不再鑽牛角尖,並適時停損在同一個點上不停打轉,會讓痛苦越來越深。練習踩煞車,轉而去想我們實際可以做的改變,情緒便會好轉。◎ 接著,放下你的控制欲,享受不確定性讓情緒顯露出來,保持生活中的彈性,甚至稍微任性一點都沒關係。◎ 最後,觀察身體與內心、接受情緒,然後放下認知並接受情緒,這將帶領你前往更好的方向。除此之外,找個懂你的人聊聊,甚至尋求專業的心理治療協助,都對情緒有極大幫助。千萬記得,你不需要獨自面對這一切。情緒是好事,情緒化只會壞事!人的一生註定要與情緒相伴,學會如何有效調節、與自己和解,將是生命中必須持續學習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