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母親這件事

失去母親這件事
ISBN-10
9863777501
ISBN-13
9789863777502
Pages
81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2
Publisher
eCrowd Media Inc. 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Author
岡田尊司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改變帶來醫治
    By 亨利.克勞德

    家庭問題專家詹姆斯杜布森我們要求太多,我們必須畫一條界線,指出什麼可以給,什麼不可以給。要了解我們的界限,我們要使別人對我們的影響減少。如果有人對評估我們的界限。果我們有段時日充滿了愛,我們就可以多付出一點。我們要在神面前負責地段沮喪的日子, ...

  • 妳離開之後:一個女兒失去母親後的生存旅程
    By 泰勒.費德爾(Tyler Feder)

    不管幾歲,成為「沒有媽媽的孩子」都是巨大而緩慢的傷痛,這本書,陪伴最終只能一個人面對的你。《我離開之後》是母親給孩子的人生預習課《妳離開之後》是陪你走過「失去摯愛」的旅程 美國亞馬遜讀者★★★★★又哭又笑推薦「同為失去母親的孩子,泰勒把我無法用言語說出的感受寫出來了。」當泰勒·費德爾才剛上大學,深愛的母親同時診斷出癌症末期,一年後去世。母親走後,她一直與悲傷共處、在人前強顏歡笑,十年後決定敞開心房,用文字和畫筆描繪出失摯愛親人、卻難以向他人傾訴的感受。「我想要的,不過就是想隨口就能說出我想念媽媽,不需要解釋一大堆。」「十年過後,我還是那麼難過,感到內疚。我是不是太不成熟?」「討厭癌症存活者鼓舞人心的抗癌故事,我的媽媽堅強勇敢,但她沒活下來。」「媽媽再也無法幫我過生日了。」「我們再也不是完整的家庭」泰勒也善用幽默感讓你盡情擁抱悲傷,不需要壓抑:→如何盡情地痛哭一場?→提醒陪伴失去親人的人,那些事是該做跟不該做?→做那些瑜伽姿勢可以宣洩悲傷情緒?→懷念媽媽時一定會出現的九種悲傷→把「喪母」當作王牌,迅速建立友情→你可以帶著笑容談論不祥之事→你經歷最深痛的悲傷,也擁有最豐富的愛如果你現在還在尋找有什麼方法能幫你走這段路,泰勒想告訴你:「這本書是為了我、你和過世的人寫的。」  國外媒體誠摯推薦難得能讓「慶祝」、「反思」和「哀悼」同時具有同等的分量,《妳離開之後》是一條悲傷無法預測的旅程,所有失去摯愛的人都能在泰勒的故事中找到慰藉;並跟著泰勒的旅程痛苦且歡樂著。 ——《學校圖書館雜誌》在這個坦率而有趣,深入帶有痛楚的圖文書中,泰勒其實帶讀者走進從沒想過的惡夢之旅,但透過這樣的表現方式,泰勒的敘事卻異常地清楚且容易理解。——BCCB悲傷是如此地令人心碎。泰勒的內心話卻能真正地安慰那些有同樣經歷的人,也溫柔地讓尚未有同樣經歷的人人知道該如何幫助及做出正確期待。——Booklist這本善良、好笑又帶點辛辣的回憶錄,我不知要如何說它的好話才足夠。這是一則非常個人的故事,就像個好朋友般娓娓道來生命的韌性力量。- Mari Andrew,《Am I There Yet?》作者關於死亡,泰勒選擇用誠實和脆弱述說。她的洞察令人深刻和漫畫充滿幽默,像是走一趟難以忘懷的旅程。- Beth Evans,《I Really Didn’t Think This Through》作者泰勒出色地將她人生中最困難的時期變成一本充滿機智與愛的書,令人不忍釋手。- Kristin Chirico,BuzzFeed網站節目 《Ladylike》演員這是一本辛辣又必要的作品,讓你同時又哭又笑。泰勒充分掌握用漫畫的方式述說悲傷的故事,既生動又能打動人心。- Sarah Anderson,《Adulthood Is a Myth》作者讀者感動推薦我最近也剛經歷母親過世,我特別需要從同樣經歷的人誠實地表達我們所面臨的情緒起伏。泰勒的確戳中了我的點!──亞馬遜讀者Elizabeth K.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談悲傷的書來幫助我哀悼我媽媽的去世(也是因為癌症)。在這本之前的書對我來說似乎都不夠真實。泰勒說到好多部分都能觸及我心深處:我想媽媽,失去她之後我們不再完整,談死後的解脫,媽媽死後的所有第一次,以及處理死前的愧疚。泰勒談癌症、死亡、悲傷的方式和我一模一樣,沒有多少人懂。雖然很糟糕,但我很高興有人真的懂。──亞馬遜讀者Nikki我才看到第12頁,它就已經傳達許多難以述說的感受。如果你身邊也有人失去摯愛,特別是他們的母親。《妳離開之後》絕對是他們需要的幫助,我建議你可以先讀過幫助你理解,然後再把它送給失去摯愛的人。這除了能好好對逝去的人致敬,同時也能支持正在經歷悲傷的人。──亞馬遜讀者EMI我好喜歡這本書。我以為它會讓我哭,因為父親節剛過,然後我的父親已經過世了。不過,它沒有讓我哭(不是好的或壞的),但它讓我覺得被了解了。與家人談論悲傷是尷尬的,所以與朋友談論可能更糟糕,特別是那些很難理解的人。雖然我和泰勒的經歷看是相似,實際上卻是不同的,但泰勒所描繪的過程,卻讓我不得不說 「終於!有人懂我了。」──Goodreads讀者 Noa好的,但是我沒想到真的會哭嗎? 我喜歡這本書。無需與家人生病的經歷才能與這個故事有共鳴。 本書對悲傷的過程進行了很好的描述,泰勒的幽默感有時讓我笑出來!有好多種悲傷、深入內心的瞬間和情緒細節會讓你又哭又笑,大推。──Goodreads讀者Olivia...

  • 早安,我心中的怪物:一個心理師與五顆破碎心靈的相互啟蒙,看他們從情感失能到學會感受、走出童年創傷的重生之路
    By 凱瑟琳‧吉爾迪娜

    勇氣不是單一的行動勇氣是面對不可能贏的情況還天天起床戰鬥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作者蘿蕊‧葛利布力薦★《早安美國》2020年最受讀者喜愛的讀物★獲選紐約《新聞週刊》最富有啟發的三十本讀物吉爾迪娜堪稱是一名極為出色的治療師與作家。本書精采地捕捉到心理師被允許進入人們生活內在層面,同時看著人們逐漸成為自己該有的樣子時所帶來的意義。——《也許你該找人聊聊》(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這五個背景不同的治療故事提醒著我們,在走過創傷的路上,如何從灰心、傷心的狀態中,練習擁抱信心與希望;同時,在療癒的漫長路途上,許多時候,個案其實才是治療者最好的老師。——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周慕姿|諮商心理師周志健|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海苔熊|心理作家馬躍比吼Mayaw Biho|紀錄片導演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推薦如果大野狼與祖母是同一個人,小紅帽該如何順利長大?凱瑟琳‧吉爾迪娜遙想她開業的第一天,便滿懷抱負期待以一身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踏進診療室的第一位個案就跌破她眼鏡,不僅拒絕分享家族史,還對何謂壓力沒有任何概念。從這名個案開始,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讓病患痊癒,不如與個案一起解決問題,引領他們來到理解自己的大門前——重要的是,陪伴病患直到他們願意走向自己的那一刻。本書為一名心理師從新手到年屆退休的二十五年間,不斷在心理學理論與臨床實作間犯錯及調整的過程。作者也記錄下五名來自不同種族、性向及階級的個案,他們在童年曾被遺棄、忽視、虐待,甚至遭受慘絕人道的種族滅絕政策。雖然看似成功克服逆境順利長大,童年的創傷卻在某刻甦醒,使他們的人生再度迷航——|一位以為心理諮商能迅速緩解生活壓力,以便治療皰疹問題的美麗女性,意外揭開的是兒時慘遭父親遺棄,獨自帶著弟妹生活的悲慘童年|飽受性功能障礙困擾的華裔樂手,以音樂感動無數聽眾,音樂卻也領著他走進母親兒時在越南鴉片館受虐的不堪經歷|加拿大寄宿學校種族滅絕政策的受害者,離開了家也背離了原住民傳統獵人文化,成為一名戴著白色面具卻連妻兒意外身亡都了無情緒的盡責職員|擁有一位長年將殺人魔泰德・邦迪視為楷模的父親,為了讓自己與妹妹脫離父親性虐待的魔掌,她讓其他人格來接管自己的生活|生於富有世家、事業極其成功的古董商,年紀輕輕卻已四度罹癌。在童年老家那座豪華的宅邸裡,等著她的是如同《白雪公主》後母一般的母親,天天都用「怪物」來跟她道早安……看一名專精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師,如何在五段如同犯罪小說一般詭譎的人生經歷中,成功引領他們直視成長過程中無意識間留下的傷痕,打破既有認知框架與情感模式,從麻木到學會感受情緒。這些個案也讓作者看見心理學與自身創傷的盲點,突破智識的限制與文化的藩籬,走上療癒心智與性靈的旅程。

  • 不抱怨的世界全集
    By 白山

    本书不仅为读者列出了抱怨可能带来的几大不好影响,而且从人们经常抱怨的工作、老板、同事、客户、自己、对手等十二个方面深入分析,寻找停止抱怨的解决之道。

  • 羊脂球
    By 居伊·德·莫泊桑

    莫泊桑的小說以其精湛的藝術技巧和行雲流水般的自然文筆,以及純粹的語言,成為展現法語魅力的典範之作,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他的作品被譯成一百餘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本書從《莫泊桑中短篇小說全集》中精選了《羊脂球》、《項鍊》、《俘虜》等49篇佳作,其中《羊脂球》是莫泊桑的成名作。

  • 悲傷幾何學:思索數學、失去與人生
    By 麥可.法瑞姆

    【推薦人】 洪萬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退休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璞成健康心理學堂創辦人 以幾何學思考人生 有種美好且形而上的領悟 我們有時會感受到,對某事突然理解或頓悟而產生的瞬間快感,但伴隨著興奮之後的是一種失落感,因為領悟的剎那永遠不會重複,也就是幾何學談的「不可逆轉」,我們對此情境變化的反應就是悲傷。 但對《悲傷幾何學》作者而言,悲傷可能是人們生命中充滿可能性的時刻,讓我們能夠了解,失去親人或生命中各種事物,與失去頓悟的快感之間有相似之處。透過幾何學的放大對稱性,我們依然會看到原始形狀。同樣的,鑲嵌在大損失中的是較小的損失。這種領悟有助於減輕人生痛苦,重新定向我們的思維。 作者認為,悲傷有兩種意思。首先,悲傷是對永久失去的反應:它是不可逆轉、帶有情感重量,且是超凡的;此外,悲傷是自我相似:譬如,喪母之痛包含許多「比較輕微」的悲傷,因為再也不能促膝長談,或一起用餐、散步。然而,每一個微小悲傷都是對失去母親的反應之縮影,可以當成尋找有效投射的實驗室。向外在投射,悲傷就有可能指向可以助人的舉動。 在這本意義深遠且充滿希望的書中,作者為讀者陳述幾何學如何幫助我們理解與應對悲傷,即使你是排斥數學的人,也能理解書裡淺顯易懂的敘述。作者在書中穿插了原創插圖、對基礎幾何學的清晰介紹,以及從他自己人生中汲取的智慧,是穿越數學與美麗人生之旅。藉著人類純善的心靈與幾何學的優雅,本書幫助讀者了解,我們可以如何放膽大步前行,勇敢面對未知的崎嶇道路。

  • 爱是需要学习的:学会爱伴侣、爱孩子、爱自己
    By 王越

    本书以作者从业20年的专业经验,多年积累的丰富案例,以及众多家庭治疗的实践,写成了这本给婚姻中人阅读的心理成长笔记,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认识婚姻,内容包括在婚姻中成长、养育孩子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与自己和解等。

  • 輕易愛上你
    By 蘇曼茵

    徐因禮身為藝術品鑑定師,不只對古物嚴謹,對女人也一樣,因為一場商業聯姻,他開始調查即將成為他妻子的女人,她頑皮、不怎麼柔順,他好奇這樣的她真會接受別人安排的未來?不過他是妥協了,一遇到她的事,他似乎特別衝動啊,不管是想挖掘她的許多事,還是初次與她嚐的米粉湯,也許早在自己也不明白的時候,他就已經愛上她了,只是面對棘手的她,他該怎麼做才能讓她甘願交付真心?對胡美俐來說,跟這男人的婚姻就像一場賭局,她是賭徒手上的籌碼,而他毋庸置疑是最大贏家。在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面前,她沒有拒絕的餘地,既然如此,那就和他當最陌生的枕邊人吧,反正沒有愛情的婚姻不須費心經營,她落得清閒。可沒料到的是她根本很忙啊,忙著拒絕他,忙著跟他戰鬥,忙著維護自尊,忙著別讓自己那麼輕易愛上他──

  • 她所承載的一切:艾緒莉的布包及其所見證的奴隸時代
    By Tiya Miles

    202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虛構類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大西洋》、《亞特蘭大憲法報》、《科克斯書評》年度選書 《華盛頓郵報》、《出版人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 從奴隸制度、南北戰爭到一次世界大戰; 從南方莊園、棉花田地到北方新興城市; 布包跨越了時代、邊界與思想, 用傳承見證集體暈眩的國家劇變。 美國國家書卷獎講評:「邁爾斯優美的散文描述了蘿絲(Rose)送給她永遠失去的女兒的東西,向我們講述了女性工藝的敘事歷史、社會歷史和實物歷史。面對販賣兒童的奴隸制暴行,邁爾斯以深度和廣度提供了愛的視覺記錄。」 1850年代,在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名奴隸女子蘿絲,面臨她人生中最可怕的離別:她的奴隸主死亡,按照規定,她的九歲女兒艾緒莉必須賣給別人,而她深知,這次分離後就再也不會相見。即便如此,蘿絲還是想盡辦法把母愛傳遞下去,在臨別之際,她拿了一個簡單的布包,裝入了一件破舊的洋裝、一小把胡桃、一束自己的髮辮,並親口轉達了「我永遠的愛」,她將布包交付給女兒後,兩人生死未再相見。 在文獻的空白之處,器物該如何填補? 在情感滿溢之時,歷史學是否能忠實呈現? 從古至今,女性擔負著傳遞文化與希望的責任,像是外婆的五斗櫃、母親的小外套、姨婆的菜刀……器物成為了傳承的基底,延續了來自母輩的深濃愛意。當這個破舊的布包跟著艾緒莉離開了母親後,成為艾緒莉的精神支柱,布包所承載的,正是蘿絲所背負的文化、認同與精神象徵。破舊的洋裝象徵著奴隸所掙扎的自尊;一小把胡桃,隱藏著來自母系文化的味覺;一小把髮辮,象徵著血緣的傳遞,更帶有祝福的意味。 蘿絲的掙扎,讓原本以為終將中斷的血脈得以流傳。艾緒莉將這個來自母親的寶物,傳給了她的外孫女、蘿絲的曾孫女茹思,並由茹思擔負起母系家族的血脈,在布包上繡下這段家族故事。這段跨越百年的母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波瀾,陪伴著三代女性見證了動盪的歷史與社會、體驗了毫無尊嚴的深淵,讓她們在身心靈各方面得以存活。 當人類史上最殘酷的奴隸制度席捲了這個家庭,蘿絲、艾緒莉與茹思的愛卻未淹沒在時代之中,艾緒莉的布包流傳了下來,見證了百年來的砲聲與槍響、申訴與哭聲,也見證了三代女人的掙扎與求生。  得獎紀錄: ★202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非虛構類最佳圖書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波士頓環球報》年度選書 ★《大西洋》年度選書 ★《亞特蘭大憲法報》年度選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選書...

  • 沒有學校可以嗎?
    By 徐玫怡

    沒有學校可以嗎? 可以啊!我們來實驗看看。 會很難嗎?會辛苦嗎?會亂七八糟嗎?會如計畫嗎?會好玩嗎? 不知道耶,到底會怎樣?我跟兒子說,不然我們來自學一次。 人生嘛!各種方式都試試看,才會有意思。「這本書是孩子的學習紀錄,也是母親的生活側寫。我和兒子以一個學期的時間,交換一場教育脫軌的實驗。所有很慘的狀況我都想過了喔,小六男孩怎麼會乖乖地照課程表自己上課,可想而知一定整天沉迷網路遊戲,而我就必須變成整天罵小孩的媽媽,還得身兼老師負起學習成果的責任!像這樣不可收拾的場面,我都想過了。但我竟不覺得太糟,還是覺得在兒子身高還比不上我的階段(趁我還罩得住他的時候),讓我們母子一起嘗試一次有趣的實驗、度過這段寶貴的時期,怎麼想都不覺得太壞。我並不是一個在教育上很大膽的家長,但我好奇——我很想知道每天抱怨功課的兒子、每天遲到的小學生如果不被學校規則限制,他會變成什麼樣的男孩?」《交換日記》作者徐玫怡和兒子小福決定在六年級下學期嘗試在家自學,原因之一竟然是因為媽媽和兒子都想要睡飽?申請自學,第一個挑戰居然是填表格?國語課用相聲教學、上網找可汗用英文學數學、去大學旁聽法文課、翻譯約翰.藍儂的歌詞學英文,還要練習摺被子、做早餐、去車廠見習、參加淨灘,以及全台獨門的健康課——跟阿公學「穴道經絡」!而且每節下課長達一小時!自學四個月,有新鮮、有混亂、有緊張、有歡笑,還有種種意外,暑假後小福選擇回到學校、進入國中,而小六這一學期的非典型實驗教育到底帶給玫怡和小福什麼樣的心得與收穫? 除此之外,成為媽媽的女性難道就只能把家人放第一,把自己放在最後?玫怡在書中自問: 「我該放下工作來帶孩子嗎?」「我的才華只能用來『騙囝仔』嗎?」「小孩教得不優秀,是我蠢嗎?」「有沒有一種最高的思考方式可以一口氣擊破母親的所有困境?」「這一切是困境嗎?還是只源於一個根本原因——睡眠不足?」玫怡告訴所有苦惱的媽媽們:社會上並沒有任何一所媽媽學校讓我們學習。每個媽媽都是自學而來,自己找書、自己上網搜尋、自己詢問經驗者建議——自學就是這個樣子。 這本書並不批判教育,也不對抗體制,完全放在玫怡個人體驗的描述。雖不是太標準的自學範例,但是玫怡母子以自學做為背景,發展了更深入的親子關係——互相支援、彼此信任。無論選擇自學與否,本書都說出許多媽媽的心聲,也將刺激、引發每位讀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