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 美軍NATO歐盟統帥揭密預警 #台灣人必讀!

2034全面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實戰小說】: 美軍NATO歐盟統帥揭密預警 #台灣人必讀!
ISBN-10
9863846074
ISBN-13
9789863846079
Category
Fiction / Mystery & Detective / Historical
Pages
288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1-10-27
Publisher
讀書共和國╱野人
Authors
艾略特‧阿克曼, 詹姆斯‧史塔萊迪

Description

一場動用網路駭客、人工智慧、太空軍事衛星
與量子計算的世界大戰!
台灣人必讀的預警小說!
──★納入白宮情報&美軍兵棋推演★──

  ★ 美軍上將示警,世界大戰恐提早「2024或2026」!
  ★ 兩位作者皆具實戰指揮經驗,曾參與美國對中戰爭祕密兵棋推演!
  ★「台灣主權問題」成為小說中第三次世界大戰開端之一
  ★ 售出美、日、法、比、葡、匈、希、義等12國版權,Amazon超過7,000名讀者熱烈評價
  ★ 本書為世界大戰系列三部曲之一,另兩本為《2054》《2074》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暢銷小說

  南海開戰、中共攻台、AI駭客一秒癱瘓美國、俄國伊朗印度混戰…
  這根本不是小說,
  而是「新型態戰爭」實況上演!

  南海,2034/3/12,14:58(格林威治時間+8)
  美軍伯克級艦隊巡邏時,發現一艘中國漁船失火,不僅未發出求救訊號,還抵死抗拒救援,一切極不尋常…

  伊朗,2034/3/12,13:47(格林威治時間+4:30)
  美軍飛行員米契爾少校潛入伊朗領空,測試F-35戰機的隱形功能,飛機卻自行偏離航道,即使關掉自動駕駛改為手動操作也沒用,油門、方向舵、彈射椅全都失控了。

  這天結束時,兩枚魚雷擊沉了整個伯克級艦隊,F-35飛行員遭伊朗俘虜。美國白宮所有電腦、電話、手機都當機,通訊全遭竊聽。直到中國駐美武官告知,美國總統才知道這些事故互有關聯…

  這項動用「新型態」科技武器的挑釁舉動,原本有機會和平解決,然而各國卻作出了一系列致命誤判…狡猾的俄國和伊朗想趁亂撈點好處,台灣和印度則被迫參與,而沒人預料到印度選擇的參戰陣營,將是這場戰爭的最重大關鍵?

  本書是美軍將領根據真實兵棋推演情報所寫,作者期待這部作品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疫苗之書」,讓人類免疫於戰爭與滅亡之外。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來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會用石頭和木棍。」──愛因斯坦

  「這是我讀過的戰爭小說中,最專業的一本。」──范疇|作家、知名評論家

本書特色

  1. 作者具備實戰經驗,曾參與美國對中戰爭祕密兵棋推演
  史塔萊迪曾擔任北約(NATO)歐洲盟軍最高統帥、親自指揮航空母艦打擊群,非常熟知美國的地緣戰略風險。阿克曼則是於2012~2013年擔任歐巴馬政府的白宮學者,曾參與美國對中戰爭兵棋推演。兩位作者的生平經歷,大大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2. 巧妙整合虛實人物,海戰X空戰X電子戰X局部核戰,輪番上演!
  小說融合了真實事件與虛構情節,作者必須不斷因應時事來修改故事細節,例如:Covid-19新冠疫情爆發、美國以無人機暗殺伊朗軍事指揮官蘇萊曼尼,都導致作者多次更動小說設計。而作者筆下的各式武器,背後也皆有真實依據。

  3. 年份設定引發美國軍方、媒體的激烈爭論
  小說原本設定在2050年,但寫作過程中,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因此開戰日期不斷推前到2034年。出版後,美國前國防部長和不少美國軍官甚至認為,中美在2024年或2026年就會開打。作者也坦言:「我們認為戰爭可能會在更短時間內爆發,而我們寫作的目的就是要竭盡全力避免下一次世界大戰。」

  4. 警示中美台關係未來走向
  作者透過小說,回答了至今困擾許多讀者的問題:
  #美國設定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動武紅線」有哪些?
  #中共犯台,美國會出兵嗎?
  #什麼是「新型態」戰爭?中國的人工智慧、網路攻擊、軍事衛星能力,有可能超越美國嗎?
  #美國政府內的主戰派,如何導致外交調解失敗?
  #戰爭結束後,誰將成為地緣政治新霸主?

作者簡介

詹姆斯.史塔萊迪(Admiral James Stavridis)

  ★美國海軍上將
  ★前北約盟軍最高司令
  ★曾為川普國務卿候選人

  當代最著名的海軍將領,也是唯一擔任過北約(NATO)歐洲盟軍最高統帥的美國海軍上將,在美國海軍服役近40年,官拜四星上將。史塔萊迪有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曾經航遍全球各大洋,素以地緣政治重要思想家著稱。他曾擔任驅逐艦艦長,指揮航空母艦戰鬥群執行戰鬥任務。軍旅生涯中曾獲頒50個勳章,包括28個外國贈予的勳章。從海軍退役後,史塔萊迪獲選為塔夫茨大學佛萊契爾法律與外交學院院長,擔任該學院院長5年。

  他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與《大西洋週刊》撰寫有關全球安全問題的文章。著有《海權爭霸:世界7大海洋的歷史與地緣政治,全球列強戰略布局與角力》(聯經出版)等9本書。

  目前擔任私募基金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全球事務部副主席,與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董事會主席。

艾略特.阿克曼(Elliot Ackerman)

  ★美國銀星陸戰隊員
  ★前白宮學者

  曾獲提名美國國家圖書獎、卡內基文學獎及非文學獎。阿克曼是白宮學者(White House Fellow)和海軍陸戰隊員,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獲頒銀星勳章、銅星勳章和紫心勳章。他也是專欄作家,文章經常刊登於《君子雜誌》、《時代雜誌》和《紐約時報》。著有小說《Red Dress In Black and White》、《Waiting for Eden》、《Dark at the Crossing》、《Green on Blue》,以及回憶錄《Places and Names: On War, Revolution and Returning》。目前居住於紐約與華盛頓。

譯者簡介

譚天

  臺大政治系畢業,曾任《聯合報》國際版主編與編譯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等職。

  現旅居加拿大,專事譯作。譯有《國家為什麼會成功》、《黑龍江:尋訪帝王、戰士、探險家的歷史足跡,遊走東亞帝國邊界的神祕之河》、《幽靈艦隊:中美決戰2026》、《緬甸:一個徬徨的國度》、《泰王的新衣:從神話到紅衫軍,泰國王室不讓你知道的祕密》等百餘本書。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蒙古國:一部土地與人民顛簸前行的百年獨立史
    By 邁克.迪倫

    1921-2021蒙古國獨立百週年 臺灣首見呈現20世紀以來現代蒙古國史的權威之作 蒙古國——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 在龐大野心威脅下,從自我覺醒到認清現實, 一路顛簸但也逐步走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獨立之路。 在僅僅一百年多一點的時間裡,蒙古國經歷了1911和1921年的革命;還經歷了作為蘇聯附屬國的70年;以及作為一個完全獨立國家的將近30年時間。這段百年史因其夾在中俄之間特殊的地緣政治而足以成為許多邊緣小國該關注的借鏡。 傲然於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巨人 現代蒙古國被夾在兩大強國——中國和俄羅斯的中間。當西方提及蒙古時,總是把它輕視為一個被強大的鄰國主導的又小又不重要的國家。蒙古國目前的人口也許很少,但它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面積僅比伊朗略小,但比土耳其和法國都大得多。而且,決定蒙古國在現代世界中角色地位的主要是這個國家的戰略位置,而不是它的國土面積。 作為最重要的蒙古國研究的專家之一,邁克.迪倫帶來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 邁克.迪倫在本書中講述這個迷人國度的現代歷史。他審視了這個國家曾經發生的鎮壓歷史、對該國佛教徒的屠殺、在蘇聯統治和獨裁統治下的痛苦經歷和腐敗的歷史。但如今,它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它現在有一個運作良好的議會民主制度,廣泛地代表了蒙古國各民族的混合。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雖是另一個問題,但當這個國家開始對世界事務產生自己的影響,這本短小精悍、尖銳而權威的《蒙古國》將會成為關於該地區歷史的一本經典之作。 蒙古國的經驗很重要,它作為夾在俄羅斯熊和中國龍之間的小國,在和兩個強大鄰國的交手過程中,為了國家和獨立所作出的奮鬥凸顯出了許多地緣政治帶來的壓力和妥協,非常值得許多國家借鏡。 邁克.迪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第一本』,這本書是第一本對現代蒙古國從西元二十世紀初一直到當今時代的研究。他審視了那些重大歷史事件和發展趨勢,重點關注了蒙古國的國內政治、全球和區域關係影響,以及它的經濟政策等主題,並通過一些著名的、有影響力的個人來審視這個國家的發展。他針對一些英語著作所進行的批判分析,挑戰了一些長期以來的看法,這其中就包括對喬巴山在1930年代政治暴力中參與程度的論述。本書適合大學生和各領域的學者作為非本專業領域的課外閱讀讀物。對於那些從事蒙古相關工作或是身在蒙古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實用書,迄今為止,他們仍然缺少一本能涵蓋現代國家發展的專著。──英國利茲大學蒙古研究名譽研究員朱迪斯·諾德比博士(Dr Judith Nordby)。 ★專文推薦  蔡偉傑/深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專文導讀  藍美華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孔令偉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暨歷史學系博士   王信賢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   朱振宏 中正大學歷史學系系主任...

  • 第三次世界大戰可能性: 《和平安全與世界》系列叢書之一
    By 李锦维 博士

    第三次世界大戰是對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假想的大規模第三次世界軍事衝突的稱呼。至少從 1941 年開始,這個表達方式就一直在使用。有些人將其鬆散地應用於有限或較小的衝突,例如反恐戰爭或冷戰。相反,其他人認為這樣的衝突在規模和破壞性影響上將超過以往的世界大戰。 由於曼哈頓計畫開發了核武器,該計畫在二戰末期用於長崎和廣島的原子彈爆炸,以及隨後幾個國家獲得和部署核武器,核末日毀滅文明和地球上的生命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猜測中反復出現的主題。另一個重要的擔憂是生物戰可能導致許多受害者。它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發生,例如生物製劑的意外釋放、製劑的意外突變或使用後對其他物種的適應。這些由複雜的破壞技術產生的大規模災難性事件會使地球表面無法居住。 在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 1914 年至 1918 年被視為“結束所有戰爭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通常被稱為“偉大的戰爭”。人們普遍認為,這種規模的全球衝突再也不會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破滅了人類已經“超越”全面世界大戰的需要的希望。 1945 年,冷戰開始,隨著核武器技術在前蘇聯的傳播,第三世界爆發衝突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冷戰年代,許多國家的軍事和文職當局都預見並計畫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場景包括從常規戰鬥到有限或災難性核戰爭的一切,相互保證銷毀 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 是在冷戰期間提出的,據此,一場全面的核戰爭將摧毀所有相關國家。消滅人類的可能性可能有助於美國和前蘇聯領導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最近的重大國際軍事衝突,即俄羅斯在 2022 年2月入侵烏克蘭,已被認為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潛在導火索或催化劑。

  • 第三次世界大战: 全面信息战
    By 沈伟光

    本书以信息战的战争形态考察、预测新的世界大战的成果。

  • 如果我有勇氣失去你
    By 原子邦妮

    ★ 音樂創作者原子邦妮|第2號文字攝影作品 ★ 過去的傷痕 不會因為時間而淡化逝去的青春和摯愛 不會因為緬懷而歸來但我們找到了在世界重生的方法。 《如果我有勇氣失去你》分為「光的故事」與「光的日記」兩個部分。「光的故事」收錄7篇短篇故事,每一個角色,都藏著一道傷口,以及失去的勇氣,他們跌跌撞撞,想要隱藏自己,但......〈野獸〉裡的男孩,過著如階梯般一路向下的生活,一天,他走入錄音室,遇見穿著全黑連身洋裝的女孩,女孩告訴他,你的歌聲不是你的歌聲......〈想在你身旁〉被所有人稱為「王上與公主」的他和她,原來並不是男女朋友,然而每天一起回家,習慣漸漸成為心的枷鎖。〈忽然想你的時候〉寫下朋友間的祕密心事,原本以為想念只屬於愛情,直到遇見她,才知道有一種想念是屬於朋友的。〈100分〉因為對著寵物黑貓說了一句「啊~諾諾真棒~100分喔。」讓她陷入長長的沉思……〈離開後別對我好〉前任情人的訊息,像是一條條繩索,緊緊勒著脖子一般,令她啜泣著無法呼吸,分手後,如何解開糾結的心呢?〈難道只有我覺得〉關於失去的故事,失去一位愛人,一位朋友,以及一些青春。〈如果我有勇氣失去你〉女孩總是無法在他面前,展現出真實的自己,總是害怕,一旦讓對方知道自己也是如此需要他的話,就被看穿了,就輸了…… 愛情友情中,有逃避與遮掩,也都曾在社會洪流中,迷失初衷,那些離別後思念的心情,一直沒有消失。七種專屬青春的感性,七則讓我們沐浴在光中的動人故事,將生命裡的溫柔與殘酷悠悠傾訴,這是原子邦妮風格小小說。 「光的日記」收錄63篇詩文,記錄一年四季的體悟與感受,是你我面對著成長、關係、人生抉擇時的心情。每一則短詩,都直擊你我心中最深處,讓我們鼓起勇氣,告別過去悲傷,成為自己的未來,並保留最原本真實的樣子。◆ 眼淚之於永恆曾經以為永恆已不屬於我們可是每每想起你我還是流下眼淚也許這也是一種永恆◆ 無眠之夜在心受了傷坑坑疤疤的時候光 才終於能從那不完美的裂縫滲透進來並照亮整片黑暗我們也才因此看見了隱藏在最深處真正的自己 作家 渺渺 × 作家 知寒 × 手寫作家 旎好 × 故事作家 狼焉──聯手共鳴推薦勇敢可以如此耀眼原子邦妮的文字裡描繪了你我身邊最些微的日常,普通的戀愛、普通的在意、普通的傷心;是那樣平凡,卻如此耀眼。慶幸能在原子邦妮的歌裡勇敢、也能在文字裡溫柔。別怕,傷雖然不一定會好,但你總會帶著傷長大,也一樣美麗。—手寫作家 旎好因為喜歡,所以觸動文字提供的意象有時候更令人動容,是因為它所呈現的畫面是沒有框架的……與每個人的主觀經驗相結合後,會產生千百萬種不同的組合,而我們得以在那樣或許是世上唯一的組合裡,跟著那些字句、發音、符號去活過一遍、愛過一遍,何其幸運。—作家 知寒一起抵達光的所在第一次聽原子邦妮是二○一八年初的那個冬天,迷幻的電子音樂裡透明的嗓音說了那句「該出發了吧,謝謝你曾經讓我悲傷」。而這次,他們用恬靜的文字與照片,勾勒出七個青春故事,帶我們抵達光裡。—故事作家 狼焉

  • 火藥時代: 為何中國衰弱而西方崛起?決定中西歷史的一千年
    By 歐陽泰

    中國和歐洲強權勢均力敵的狀態為何被打破, 就此進入武力上的「大分流時代」? 挑戰傳統軍事史觀 引發學界熱議論戰 漢學大師歐陽泰 改寫中西軍事革新史的關鍵之作 「中國發明了火藥、槍砲與炸彈, 但何以西方人會在十九世紀超越、擊敗並且羞辱了中國?」 ——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大崩壞》作者 ——軍事科技史上最令人費解的歷史謎團——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卻是由西方人主宰近代世界版圖? 漢學家歐陽泰以火器發展切入,重新剖析東西方軍事科技史的變革, 破解近代西方崛起、東方衰落的真正關鍵。 十世紀時,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並應用在軍事用途上,幾百年後,火藥科技才逐漸西傳;但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卻在鴉片戰爭中遭逢英國痛擊。 為何曾是世界第一個火藥帝國的中國失去了領先優勢,而過去無足輕重的西方國家卻成為宰制世界的強權? 十六世紀以降,西歐各國躍居全球強權的角色,但中國卻開始一路落後。長久以來,史家往往主張火器幫助歐洲人建立了全球霸權;不過,中國人不僅在九世紀時就率先發明了火器,直到十八世紀初期仍然持續進行火藥科技的創新——這段火藥科技發展史遠比原先許多人認定的還要更長。 但中國在近代何以變得如此積弱不振?主因之一即為從一七六○年代乾隆朝開始,中國開啟了將近一世紀的承平盛世,「天朝無戰事」造成了火藥科技發展的停滯落後。 在此之前,中國與歐洲同樣深具軍事創新能力,雙方武力的「均勢狀態」卻在鴉片戰爭正式宣告終結,軍事上的「大分流時代」就此降臨。然而,長久以來史家為何又對勢力此消彼長的原因爭論不休?本書透過比較東西方軍事史的研究,不僅要探詢「何以中國會走上不同於西方的道路?」更要叩問「西方為何能取而代之成為近代世界的霸主?」歐陽泰以火藥戰事貫穿全書,打破傳統軍事史研究的地理邊界,還原東西方火器發展的面貌,翻轉了史學界對於軍事革新的傳統論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大重量級歷史學者/作家 好評推薦 王成勉(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毛傳慧(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甘德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林滿紅(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神奇海獅(《故事》網站作家) 陳秀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宗仁(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陳國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陳茻(《地表最強國文課本》作者)...

  • 人觀, 意義與社會

    人觀, 意義與社會

  • 修遠之路: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 同寅卷

    修遠之路: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六十周年系慶論文集. 同寅卷

  • 民族學論文集
    By 謝劍

    民族學論文集

  •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 經驗硏究篇
    By 徐正光

    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 經驗硏究篇

  • 2034: A Novel of the Next World War
    By USN, Admiral James Stavridis, Elliot Ackerman

    An instant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Consider this another vaccine against disaster. Fortunately, this dose won't cause a temporary fever—and it happens to be a rippingly good read.” —Wired“This crisply writ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