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太習慣壓抑焦慮,但心中的小小孩始終知道,
傷口在隱隱作痛。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博安心理師以切身之痛,提出緩解焦慮良方:
內在的13個練習+外在的5種溫柔方式。
一考試就拉肚子,
收入豐厚,卻拚命加班,擔心錢不夠用,
男友一沒接電話,你就奪命連環call……
這些看似尋常的焦慮,背後都潛藏創傷。
那是不被愛、失去連結、被否定自我的創傷。
那些傷,需要你看見、感受與療癒。
關係焦慮:「你會不會哪天不愛我了?」每段愛情,
金錢焦慮:「我不想變成下流老人!」勒緊褲帶買房、學投資理財。
生存焦慮:「我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來自重男輕女家庭的她,
職場焦慮:「若不拚命加班,我怕老闆覺得我沒價值就fire我…
我們太擅長完美掩蓋焦慮
當焦慮狂潮來襲,我們除了壓抑、逃避、麻痺外,
但當焦慮這隻怪獸被我們越豢養越壯大,焦慮會潛入、掌控、
對小小孩的自己說:「謝謝你,保護了當年的我。」
我們需要找到焦慮的根源,因為當焦慮的根源沒有被處理,
而從高中到大學時期,深陷在每日超過八小時「
焦慮的根源是創傷,而創傷從來不曾離去。
那些恐懼、憤怒、愧疚、嫉妒、挫折、悲傷、孤獨等情緒孤兒,
本書特色:
◎一本由心理師現身說法,心痛自剖受強迫症、焦慮症、
◎蘇絢慧心理師:「謝謝莊心理師這一本書分享出這樣的能量,
◎蔡佳璇心理師:「博安心理師的這本書從自身經驗出發,
希望這本書的出版,就像有一位很懂你的心理師在身旁,
◎許多人聽到我有嚴重焦慮和強迫症,
在我身上,好轉的過程就是不斷地釐清內心模糊的感受,像是:
我在生活中尋找各種人際往來與自我實現的機會,
這段歷程走了很久很久,我逐漸忘記要焦慮,然後,
我將上述這些過程,用更多的文字寫成這本書。
◎13個思考練習,讓你了解自己的焦慮如何運作,並恰當回應。
關於外在情境,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1. 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
2. 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10分是極為焦慮,
3. 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
4. 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
關於內在衝突,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5. 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
6. 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
7. 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
8. 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
關於涵容的能力,你可以試著練習思考:
9. 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 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
11. 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
12. 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
13. 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
◎蔡佳璇(臨床心理師;哇賽心理學執行編輯)、蘇絢慧(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胡展誥(諮商心理師)、張國洋(
【目錄】
【推薦序】情緒是鑰匙/蔡佳璇(臨床心理師;
【推薦序】焦慮,是你努力撐住自己生命的證明/蘇絢慧(
【自序】我如何從強迫症、焦慮症、憂鬱症等黑色深淵中走出來?
【前言】031
輯一 什麼是慢性焦慮?
慢性焦慮的背後是害怕與不安038
哪一些行為,我們是為了降低焦慮而做?045
情緒窒息──把情緒壓回去,不想,也不敢表達048
切斷情緒──沒有情緒的Andy 051
關係焦慮──害怕失去的Becky 057
金錢焦慮──不能休息的Claire 061
自我認同──我的故事 075
我的強迫症──小偷會進來殺光我們全家 084
什麼是強迫症?──一種焦慮衍生的精神疾患089
現代化的強迫症──逼迫自己工作不能休息、需要伴侶不斷保證愛…
儲物症──總是害怕「不夠」,強迫性累積物品 100
慮病症──不斷擔心自己得到某些疾病105
身體臆形症──過度關注身體形象,有時會認定某部分是缺陷108
情緒性進食──用進食來消化情緒111
【小結】一個人若極度焦慮,患多種精神疾患是常見的115
輯二 慢性焦慮的根源
精神病特質──在正常與精神疾患間,有個過渡地帶,
為什麼要細究焦慮?──別再說:「你不要擔心就好了。」128
情緒轉移──不只對原本的人事物帶有情緒,當情緒太大時,
你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在焦慮?──事情過了,你就不焦慮了嗎?
災難化思考──總會想到許多不好的事可能發生,越想越嚴重,
完美主義──我們想要把事情做到毫無瑕疵142
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是撐起一個人的核心148
壓抑──我們的許多意念被壓抑到「潛意識」,
「有問題」的「問題」,真的是「問題」嗎?──暴飲暴食、
強迫思考在焦慮中扮演的角色──強迫思考是焦慮的主要症狀171
錯置─象徵──原本應對A感到焦慮,但因沒辦法表現出來,
原生家庭創傷──比起我們被教導的內容,
內在衝突──「依賴」與「獨立」的掙扎197
【小結】焦慮不但複雜又廣泛,且極為詭譎217
輯三 我們都能學會好好照顧自己
心理治療有用嗎?需要搭配其他的治療方式嗎?222
身體和心理的連動性──當身體疲憊,心裡往往也充滿無力感224
「我知道我是焦慮,然後呢?」──知道我們身上發生什麼事情,
每一個人都是高敏感人──高敏感不是錯,
正向心理學的矛盾──叫一個原本悲觀的人「你樂觀一點」?!
允許各種情緒的存在──人生不可能沒有負面情緒,
從內在緩解焦慮──從13個自我思考開始練習251
1什麼樣的情況容易引發焦慮?254
2如果依照1到10分排列,1分是完全不焦慮,
3通常遇到這些狀況,你的反應都是什麼?255
4你都如何避免這些外在情境發生?256
5你現在的情緒感受是什麼?258
6情緒感受和外在刺激的比例相符嗎?258
7不成比例的情緒讓你聯想到過去的什麼事情?259
8這個情緒是哪幾個思考正相互矛盾,並產生衝突?260
9雖然會不耐煩與焦慮,但你能夠思考情緒而不立即做出反應嗎?
10你的思考是否過度理智?263
11你是否被情緒控制而失去理智?264
12你能在兩極化的思考中取得平衡嗎?265
13你能夠忍受不舒服,在合理範圍內表達自己的需求嗎?267
從外在緩解焦慮──從5個溫柔的方式開始269
1停止讓外界的訊息進入270
2呼吸271
3傾聽內在273
4寫日記──自由書寫274
5與人交流276
重新成為一個人──我們不需要完美,我們只需要完整278
Increasing Father - Son Communication Kevin and his son Keith sat at opposite ends of the therapy room . Keith had on hip - drop jeans , a baggy T - shirt , scruffy sneakers , no socks , and an eye - shading Red Sox baseball cap .
After reading about the fundamental skills and techniques of counseling in the text, you can access complementary role plays, skill demonstrations, and process stages ... to see the same essential principles in action. -Back cover.
They may also need to become systemic change agents , intervening in environments that imped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ve youth ( Eberhard , 1989 ) . In the school setting , for example , counselors can encourage the revision of curricula ...
在中國人的家庭,普遍喜歡小朋友聽話,尤其是女孩子,安靜、不多言、專心溫書和不「周街走」是優點,是乖的。當家庭從小到大都鼓勵這種行為,很少人會認為很少甚至不社交是件壞事,也不會正視社交恐懼的問題。到中學畢業後,不論繼續升學還是投身社會工作, ...
在自然界中,共生是兩種生物間利、賴的。在心理學面,兩個指的是賴對提供生資源的不健,指的不是需要物的嬰兒期賴,而是有學會獨情力的個人,大成人會需要他人當情架。例/瑪瑪(Samara)和露(Lucy)從學時期是好友,但瑪漸現,的前提是她努力付出、不求回。
王女士说:“其实说实话,刚开始幼儿园老师说我家孩子是个捣乱分子时,我心里挺不能接受的。孩子是我从小一手带大的,他是不大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块玩,但是,也绝对不会去打人踢人啊。不过,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到我们,还说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因为我儿子的事找了 ...
35萬人見證!德國最新腦神經科學療法 透過「神奇十句法」練習 靠自己擺脫焦慮恐慌,效果立竿見影! 「最近視力突然惡化……我是不是快瞎了?」 ...
別再那麼努力把自己弄壞了! 現實世界的確處處皆是絆腳石,人也時時刻刻在犯錯,但小失誤並無妨,反而能讓我們更趨向正常。 20世紀最了不起的心理學家之一――阿德勒 ...
OB849.1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 2017 )第 262879 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出版人:葛海彦出版统筹;贾宇琛责任编辑:王丽芳责任印制:刘慧出版发行:中央编译出版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乙 5 号鸿儒大厦 B 座( 100044 )电话: ( 010 ) 52612345 ...
至於高敏感女性,則有神祕的亞維拉的德蘭(Teresa de Avila)、美國前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詩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雕塑家卡蜜兒‧克勞岱(Camille Claudel)、作家珍‧奧斯汀、勃朗特姊妹,以及考古學家瑪莉亞‧金布塔斯(Marija Gimbu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