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科學證據揭露喜怒哀樂如何生成
ISBN-10
9864777912
ISBN-13
9789864777914
Category
Psychology / Emotions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0-03-03
Publisher
商周出版
Authors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Ph.D.)

Description

情緒科學的思想革命之作! 國際重量級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代表作 了解情緒,就是了解我們自己 情緒並非自發產生,而是由你的大腦建構出來的文化類別 根據傳統情緒觀點,情緒是自發的,所以科學家長期以來認為情緒在身體或大腦中是固定線路,由大腦的固定部位決定,比如傳統情緒觀點就認為杏仁核掌管恐懼,缺乏杏仁核就無法習得恐懼。本書所提出的情緒建構理論,就以各種實驗數據和科學證據來顛覆傳統情緒觀點。 本書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和2019年古根漢研究學者獎(每年全球僅二人次),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她在本書中以實驗室的縝密研究數據,佐以諸多其他科學的研究證據,說明大腦如何構建我們的情緒,情緒實際上並非生來就有,也非普世共通,而是你所身處的社會共識、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情緒建構論,是一個能徹底改變心理學、醫療保健、法律體系以及我們對人類心靈理解的情緒新理論,本書更是情緒科學的典範轉移之作。 巴瑞特博士在本書中以各種淺顯易懂的例子說明大腦如何建構情緒,更提出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實際上只是大腦建構的文化類別和概念,就好比,杯子蛋糕和瑪芬,因為食用時機不同,早餐吃的叫瑪芬,點心時間吃的叫杯子蛋糕。以情緒來說,你感到胃糾成一團,如果你現在是在醫院等檢查報告,你可能會把胃痛當成是「焦慮」的生理現象,但如果你目前是在餐桌前,可能你就會把胃痛當成「肚子餓」的生理現象;或者,你原本覺得某個人並非你可以交往的對象,但今天跟他碰面時,你卻突然感到心跳加速、面頰泛紅,你不禁懷疑,難道原本對這個人的認知錯了嗎?晚上卻發現自己得了流感!(這是巴瑞特博士的親身經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你還能說「情緒是自發、與生俱來」的嗎? 巴瑞特博士更以情緒建構論為基礎,提供可以掌控自己情緒的方法。因為你的身體和你的心智深深地相互連結,你的內感驅動你的行為,你的文化又串連你的大腦。所以事實上,掌控情緒的最基本功夫,就是保持身體預算的良好狀態。因此,健康的食物、規律的運動和睡眠,是身體預算平衡與情緒生活健康的先決條件,她據此建議了提升身體健康以及情商健康的方法。提升身體預算能力的方法,包括能提升與人接觸的按摩、慢呼吸的瑜珈、布置綠色的安靜環境、引人入勝的小說……甚至定期跟朋友聚餐,並且輪流請客,都有益於身體健康。至於提高情商的方法,重點則在於增加情緒粒度和概念,更有效地預測和分類你的感覺,這樣更能依照環境制訂你的行為;根據神經科學,學習新語詞也能提高情緒健康……。 巴瑞特博士的情緒建構理論正在推動對思想和大腦的更深層次理解。《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不僅揭露了情緒、思維和大腦科學的最新研究,更以許多實例闡明有趣的實際應用。 〈好評推薦與讚譽〉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審定|導讀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謝伯讓 專文推薦 中央硏究院民族所兼任硏究員暨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兼任教授 朱瑞玲 心曦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周慕姿 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許華倚 台灣愛笑瑜伽協會創會會長 陳達誠 好評推薦 我蠻期待大家可以認真讀《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本書,因為這真的不只是一本想要談情緒是怎麼來的一本書,巴瑞特教授更想帶大家去思考,你的思維是怎麼來的,大腦又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達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我沒辦法逼大家相信巴瑞特教授的理論,但我蠻希望大家用開放的態度來認識情緒建構論,我相信你必定能從她深入淺出的引導中,透過認識情緒的真諦,找到自己人生的一些方向。──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 就如同電影故事總會迎來結局,也得有人揭露情緒的科學真相。本書作者,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家巴瑞特便勇敢地扛起了這份重責大任,使本書成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甚至是所有知識領域,都不能錯過的典範轉移之作。──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從某種思想革命的角度來看,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或許有機會比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在《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這場引人入勝的情緒科學之旅中,你將會見到新理論與新證據的精彩交織。巴瑞特教授所提出的嶄新世界觀,將會撼動你我原本自以為是的情緒與經驗世界!──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 謝伯讓 關於情緒,東方一向以較虛無縹緲的方式來表達,如莊子的「咸其自取」,如禪學正念的「無揀擇」!西方則較結構、邏輯與科學,這本書將帶你從全新的科學角度來看不科學的情緒,讓我們見樹又見林,照顧好自己的自癒力!──揚生慈善基金會執行長 許華倚 太棒了!此書剛好印證我最近幾年鼓勵笑友要「笑出智慧」比「笑出健康快樂」更重要,「智慧」就是覺察細微的身體表徵感受,減少習性反應,掌握製造情緒的主權。──台灣愛笑瑜伽協會創會會長 陳達誠 創新的想法造就出非凡卓越、獨一無二的著作,以大膽而清晰的方式展現在大眾面前。──《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真是太美妙了……巴瑞特用令人信服的例子和故事清楚交代來龍去脈,幫助我們深入了解情緒研究領域的多數重大發展……這是一場發人深省的探索之旅。──《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我們活在世上,多數人都不曾認真想過自己帶著什麼面對生活的一切。麗莎.費德曼.巴瑞特不但思考而且仔細探討,她對我們的知覺和情緒所做的描述,真是令人驚嘆不已。──《ELLE》 科學佐證的發現帶來驚喜連連……內容有趣直叫人不忍釋手。──《富比士》(FORBES) 我們全都對情緒懷有直覺:你自動地經驗喜悅、恐懼或生氣的方式,幾乎就跟喀拉哈里沙漠的狩獵採集者完全相同。在這本絕妙的新書中,麗莎.巴瑞特選用當代的研究讓我們看見截然不同的畫面:情緒經驗相當個人化,而且在神經生物學上獨樹一格,不可能跟認知完全分開。這本容易上手的好書,帶給我們滿滿的重要訊息還有刺激挑戰。──《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及《一隻靈長類的回憶錄》(A Primate’s Memoir)作者 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讀完《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後,我開始用全新的眼光看待情緒。麗莎.巴瑞特開啟了一個嶄新天地,讓我們能以不同角度對抗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制訂更好的政策。──《未竟之業》(Unfinished Business)作者 安-瑪莉.史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帶給我們一個全新的情緒概念:情緒是什麼、它們來自哪裡,以及(最重要的)它們不是什麼。腦科學是一門違反直覺的學科,而麗莎.巴瑞特的超凡能力成功地將違反直覺變得可以理解。這本書會讓你忍不住地拍案叫絕,納悶為什麼過了這麼久才這樣思考大腦。──《失敗:科學的成功之道》(Failure: Why Science Is So Successful)及《無知:它怎樣驅動科學》(Ignorance: How It Drives Science)作者 司徒.法爾斯坦(Stuart Firestein) 曾經好奇你的情緒來自哪裡嗎?情緒心理學的世界級專家麗莎.巴瑞特,為感受與其背後的神經科學撰寫了一部最完整可靠的指南。──暢銷書《恆毅力》(Grit)作者 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細細分析我們的腦如何精彩地創造我們的情緒生活,這本見解深刻、挑動人心而且充滿魅力的書,毫不費力地將最先進的神經科學研究連上日常的情緒。在你讀完這本重要的書之後,你將不會再以相同的方式考慮情緒。──《記憶七罪》(The Seven Sins of Memory)作者 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 如果你認為自己對慾念、憤怒、悲痛和喜悅的一切所知都是錯的該怎麼辦呢?麗莎.巴瑞特是心理學界中最睿智、也最有創造力的科學家之一,她提出的情緒建構理論真的相當基本而且迷人。透過活靈活現的例子加上清晰銳利的文筆,《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抗辯了人類天性最核心面向的大膽新視野。──《失控的同理心》(Against Empathy)和《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How Pleasure Works)作者 保羅.布倫(Paul Bloom) 你以為你對自己有何感受與為何感受所知道的一切,結果證明錯誤得離譜。麗莎.巴瑞特闡明的全新情緒科學著實令人著迷,她也提供現實例子解釋這在健康、教養、戀愛關係,甚至是國家安全等各個領域為何如此重要。──《女孩與性》(Girls & Sex)作者 佩吉.奧倫斯坦(Peggy Orenstein) 這本經過透徹研究和深思熟慮的縝密著作,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關於情緒的最新洞察:情緒是什麼、它們來自哪裡,以及為什麼我們擁有它們。任何糾結於如何調解心與腦的人,都該把這本書視為珍寶,它在沒有縮減這個主題的人本主義之下清楚解釋了科學。──暢銷書《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和《正午惡魔》(The Noonday Demon)作者 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 麗莎.巴瑞特巧妙地整合情感科學、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和哲學的發現,使我們能理解每一天所經驗和見證的許多情緒實例。《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將幫助你改造自己的生活,並且賦予你新的眼光重新看待熟悉的感受──無論是焦慮或愛等等。──《正向性》(Positivity)和《愛是正能量,不練習,會消失!》(Love 2.0)作者 芭芭拉.佛列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麗莎.巴瑞特非常清楚地寫道,你的情緒不僅僅跟你生下來帶著什麼有關,還跟你的大腦如何把感受拼湊在一起有關,她也詳細解釋你如何能促成這個過程。她所說的這個故事,相當具有說服力。──《焦慮》(Anxious)和《突觸的字我》(Synaptic Self)作者 約瑟夫.李竇(Joseph LeDoux) 這是一本精采絕倫的情緒科學書,出自繼達爾文以來最深入思考這個主題的專家原創。──暢銷書《快樂為什麼不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作者 丹尼爾.吉伯特(Daniel Gilbert)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是在了解我們如何知覺、判斷和決定的探索中,一本最棒的傑作。這本書為解決人類行為的許多謎題打下基礎。我期盼這種更準確的情緒觀點,能對我的運動和商業個案有所幫助。──ReThink Group創辦人暨CEO 丹妮絲.舒爾(Denise K. Shull) 透過《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一書,麗莎.巴瑞特為21世紀的情緒理論設下了辯論條件。她用清楚、易讀的筆觸,邀請我們探詢情緒是什麼的一般和專業理解,她還集結超大量的資料用以提出新的解答。巴瑞特關於人類如何建構情緒的理論對法律有重大影響,其中包括冷靜法官的迷思。她提出的「法制系統的情感科學宣言」,值得理論家和從業者同樣地認真對待。──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法律系教授暨醫療、健康與社會系教授 泰瑞.馬洛尼(Terry Maroney) 進行重大刑事審判的每一位律師和法官,都應該要仔細地閱讀這本書。我們全都一直努力應對自由意志、情緒衝動和犯罪意圖的概念,然而這些主題在本書中都面臨新的檢視,舊的假設更是一一受到挑戰。腦科學與法律之間的介面,突然之間成為我們應該辯論的範圍。──英國上議院御用大律師 海倫娜.肯尼迪男爵夫人(Baroness Helena Kennedy) 書中超凡卓越的書寫、邏輯和學識,讓人忍不住心生讚賞,即使是那些對建構主義挑戰簡單版的基本情緒理論都感到驚惶失措的人也如此。──《我們為什麼生病》(Why We Get Sick)作者 蘭多夫.內斯(Randolph Nesse) 準備好轉轉你的腦筋,跟著心理學教授巴瑞特來一場動腦之旅……她對這個主題的熱情,點亮了關於我們的情緒來自哪裡的每個理論和令人驚嘆的事實。小提示:跟你想的不一樣。確實,每一章都滿滿寫著令人驚艷的洞察……巴瑞特的大腦自拍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書目期刊》(Booklist),重點書評 關於情緒和理性相互爭執的普遍觀點,書中有著清楚表述的有趣辯論……巴瑞特指出,這點具有重要的法律和道德意涵,牽引出圍繞自由意志的棘手問題。從這資訊豐富、範圍廣泛而且易讀的討論中,我們獲悉「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相關的學科如何不再尋找情緒指紋,轉而詢問情緒如何建構出來。──《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重點書評 巴瑞特……提出違反直覺的理論,對抗的不只是大眾的了解,還有傳統的研究:情緒不會出現,而是我們飛快地建構它們……從傳統情緒觀點出發,巴瑞特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論,她以對話的語氣書寫,並且使用輕鬆實際的比喻,另把最沉重的神經科學整理成附錄,好讓整本書能保持順暢易讀。──《圖書館期刊》(Library Journal),重點書評 這本書寫得真是太棒了!麗莎.巴瑞特的《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可說是在情緒科學史上的一場典範轉移。不單只是史上記錄,本書還是絕佳的翻譯作品,它將新的情緒神經科學翻譯成可以理解而且好讀的詞彙。由於這門科學在警察槍擊案和TSA研判風險可能性等迥異的各領域中都有深遠的意涵,這個翻譯對於科學家和市民、立法者和醫生等等都相當重要。(舉例來說,如果預謀殺人〔理性思考的產物,我們認為罪責最重〕和較輕微的過失殺人〔「激情犯罪」〕之間少了有意義的科學差異該怎麼辦呢?)情緒不是常駐在專屬的大腦部位,不斷地跟負責認知或知覺的部位交戰,像是皮克斯的電影《腦筋急轉彎》的誇張表現,更別說是笛卡兒、柏拉圖或其他哲學家所描述的大腦。大腦也不是被動地從「外界」」擷取資料來對它反應。大腦利用核心大腦系統而不是特化的迴路,建構它知覺的真實,以及它(和我們)經驗的情緒。而且在所屬的文化中,跟其他的大腦一起這麼做。這個研究(「只」挑戰關於大腦的兩千歲假設)的意涵和抱負,簡直可說是令人嘆為觀止。更讓人驚訝的是,它的成品是如此地完美出色。──哈佛法學院資深講師暨前美國麻州聯邦地方法院法官 南希.葛特納(Nancy Gertner) 出版社 商周出版 (城邦)

Similar books

  • 讓對話,不再模糊與情緒化: 當情緒將對話導向誤解、衝突與沉默時,如何重新聚焦對話,一同前進
    By 查克・威斯納(Chuck Wisner)

    運用四種對話,問自己四個問題, 傾聽內在與他人的聲音,接受現實,一同解決困境 人有四種對話方式,相輔相成,可以單獨或組合出現: - 說故事的對話:你的故事不是真相- 合作性的對話:尋求試圖理解並吸收他人的觀點- 創造性的對話:相信你的直覺- 承諾性的對話:不要做出無法兌現的承諾 透過這四種對話,你將有辦法進行良好的決策。不過,人類大腦很容易依照自我認知「自動導航」,過濾資訊。當對話開始偏離正軌時,你可以詢問自己四個問題,將對話導回正軌:- 我有什麼渴望?- 我有什麼顧慮?- 有哪些權力問題?- 我的觀點和判斷受到哪些規則和行為準則的影響? 作者查克是服務國際企業的溝通專家,近期服務對象包含Google、蘋果、福特汽車和特斯拉等企業。他將分享自身經驗及輔導的溝通案例,搭配奠基於科學的對話理論,讓你學會聽見自己與他人的聲音,面對破壞溝通的錯誤與現實,一同解決問題,完成目標。 國際企業人士一致好評:- 道格・菲爾德(Doug Field):福特汽車公司電動車與數位系統部長- 維內・梅賀塔(Vineet Mehta):特斯拉公司系統模型與電池科技部門負責人  

  • 語言的力量: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維、說話與生活,如何學會更多種語言,和多語言能力對腦部的好處
    By 薇奧理卡・瑪利安(Viorica Marian)

    《行為科學》2023年選書/《新科學家》最佳科學書/《出版者週刊》2023年夏季閱讀推薦專家剖析語言在腦中運作的方式,帶你了解語言影響人類的無限力量,以及你能如何運用。 不同語言的使用者,竟然會因為語言特性而產生金融儲蓄的差異。當你會講兩種語言時,用非母語思考會去除你的感性,讓你做更理性的決定。 語言的研究揭發許多你從沒想過的事實。每學一種新語言,都會改變我們記憶的方式。看待看待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方式,感受、洞察力,決定與行動。而且學習新語言,還有許多廣泛的終身影響: - 增強「執行功能」,也就是專注於重要事項而忽略不重要事項的能力。- 增強創造性思維任務。- 培養批判性推理能力。- 將阿茲海默症和其他類型失智症的病發年紀推遲四到六年。- 改善在充滿壓力時做出的決定。- 改變我們所見、所關注及回憶事項。 《語言的力量》閃爍著洞察力,讀完這本書,你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到和聽到文字,並對人類思想的威嚴有更深的體會。(額外獎勵:它還會讓你想學習瑞典語、西班牙文或史瓦希利語!)薇奧理卡・瑪利安和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喬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一起成為語言科學重要著作的作者。——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暢銷書《後悔的力量》、《理性》作者

  •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By 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

    《情緒跟你以為的不一樣》作者、國際重量級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最新著作一部關於大腦的小品,其重量卻讓你無法忽視!Amazon 2020年編輯選書BARNES AND NOBLE 2020最佳科學圖書BEHAVIORAL SCIENTIST 2020注目圖書AUDIOFILE MAGAZINE 2020 Earphones Award 得主  本書作者麗莎.費德曼.巴瑞特博士,曾獲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和2019年古根漢研究學者獎(每年全球僅二人),是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有沒有想過你為什麼擁有大腦?巴瑞特博士為你揭開兩耳之間那塊巨大的灰色斑塊的神秘面紗。在這七篇簡短的文章中(再加上一些些關於大腦如何進化的小故事),本書輕薄、有趣且易於閱讀,其中蒐集與使用的資料揭示了來自神經科學研究最尖端的開闊思路。在這本書,巴瑞特博士將引領讀者學習大腦的來源、結構(及其重要性),以及你的大腦如何跟其他大腦協同工作,以創建你所體驗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你還會學習到如何消除那些決定你行為的流行神話,例如「蜥蜴腦」的思想(蜥蜴腦指的是人類負責維繫生命功能動作的腦部,是掌管吃喝拉撒睡、性慾、憤怒、恐懼、趨吉避凶的求生本能或動物性直覺,是人類從遠古遺留下來、最根深柢固、根本的記憶與本能。),以及所謂的「思想與情感」,甚至「自然與養育」(nature and nurture)之間的鬥爭。作者提及,她撰寫本書的目的不是要你去思考人性是什麼,而是要邀請你去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專業推薦】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梁庚辰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BBC Knowledge國際中文版總編輯 辜雅穗本書作者別走蹊徑,從腦部演化的觀點切入與心智關聯性的問題。……面對這個複雜的腦與複雜的心智,可能還有無限驚奇在後頭,我建議以謙遜的態度去推敲它們。──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特聘教授 梁庚辰 在書中,巴瑞特教授用很淺白的說法破除我們對於腦運作的迷思,並且告訴大家人類的腦究竟是怎麼運作的。即使對我這個對於腦的運作不陌生的人來說,閱讀的過程也充滿震撼與衝擊。──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黃揚名本書以極具說服力的證據跟顛覆預設的詮釋方式,讓每一位讀過此書者的大腦更加了解它自己,以作者的話來說,這本書便是透過語言文字大大調控了許多讀者的身體預算。──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鄭國威

  • 接納你的不完美, 啟動內在自癒力
    By 樺澤紫苑

    接納你的不完美, 啟動內在自癒力

  • 練習不壓抑
    By 蘇益賢

    壓抑自己,只是把外在的衝突變成內在的衝突。 各種情緒,憤怒、悲傷、委屈、焦慮…… 各種想法,質疑、困惑、批判、討好…… 困在心裡繞啊繞,我們聽不到,卻變得沉重。 練習不壓抑,善用接納與改變的力道, 洞悉情緒、釐清思緒,發現自己在意的事, 邊走邊練習,傾聽自己,朝著想要的人生走去。 【本書特色】 ★將艱深的心理學知識,化為實用方法,讓你不再把壓抑變成壓力 別再假裝不在乎,以為壓抑可以息事寧人。 如果連你都不傾聽自己的心聲,誰又有義務了解你? 坦然面對內心深處的情緒與想法,明白自己的渴望與失落, 才能真正和人交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提到壓抑,你腦海浮現的畫面是什麼? 是下屬面對難搞老闆時的有苦難言? 是瀕臨氣炸邊緣時,努力不讓情緒爆發? 還是阿妹的經典歌詞「想哭但是哭不出來」? 「壓抑」常常存在你我之間-- 戒不掉大吃大喝的大學生、 不敢說出真心話的未婚妻、借酒澆愁的上班族、 流連於一段段感情,始終定不下來的漂泊男子漢、 把拖拖拉拉當作例行公事的自由工作者, 又或者在關係裡始終離不開對方的妻子…… 類似的劇本不斷上演, 雖然故事的內容、人物、劇情都不同, 但「壓抑」都是核心因素。 儘管壓抑如此常見,我們卻鮮少深入了解它, 往往等到壓抑變成壓力,才意識到問題的存在。 本書從壓抑的「how」開始,介紹五種典型的壓抑方法。 其次,帶領讀者聚焦壓抑的「what」,探討我們到底在壓抑什麼。...

  • 粉紅色牢房效應: 綁架想法、感受和行為的9種潛在力量
    By Adam Alter, 亞當•奧特

    你的所有決定與行為,可能僅取決於前一分鐘你身邊的事物! ★ 甫出版即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 ★ 《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各界學者、各大媒體,齊聲讚譽! ★ 趨勢觀察界、心理學界的新銳明日之星! 我們總認為可以掌控自己的思考,但其實我們的想法、判斷與行為深受看似理所當然卻意想不到的周遭環境,以及一些先天因素影響!這些微妙的潛在因素讓我們直覺地、無意識地做出決定,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決定,最終將會影響我們的命運!   ▍一個好唸的名字(或公司名稱)會讓你的成功來得比別人快? ▍投履歷給傳統產業或外商公司時,你的面試機會也可能取決於大頭照的臉部比例? ▍「十萬人使用過都說讚!」這種產品只有亞洲人才會買帳? ▍想不到點子時,多看蘋果公司的商標就能激發創意? ▍在秋冬季大量上映浪漫愛情喜劇,是電影公司的策略之一? ▍瑞士西北部小鎮警局設置了「粉紅牢房」、美國德州監獄也讓囚犯穿上「粉紅色囚衣」的用途? 一個研究發現,「像泡泡糖的粉紅色」會讓人毫無來由地力氣減弱、情緒鎮靜。有人根據這個結果,將重刑犯的牢房漆成粉紅色,果不其然那些凶暴殘忍的犯人,被關進粉紅色牢房15分鐘後隨即心情平靜下來,乖得跟隻小綿羊似的。之後「粉紅色牢房效應」便逐漸被引申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粉紅色的公車座椅消弭了破壞行為、父母將活潑好動孩子的房間漆成粉紅色,甚至美式足球教練為了平撫對手的激動情緒,特地將客隊的更衣室漆成粉紅色,藉以打敗對手! 心理學博士亞當˙奧特藉由以上例子,以及運用其他各種面向實例,說明生活中影響我們決策的潛在因素,像美國選戰趣事、交通事故目擊者證詞及電影上映時機等,闡述一項驚人發現:人的思考、行為及想法竟受到我們無法控制的力量掌控!   【本書特色】 ◆ 三大章節,分別由9個不同形態存在於生活中的主題一一分析。 ◆ 以行銷學、心理學、社會學驚人的實驗數據,搭配文化史地饒富興味的軼事,讀來富有知識性且興味盎然。 ◆ 搭配研究實驗圖片簡單易懂,同時可以跟著書中敘述實際操作。 本書引用許多尖端的心理學、行銷學及社會學的實例結果,證實我們的生活周遭除了顏色之外,還有很多「隱形的手」正在操控我們的思維。奧特以詼諧筆鋒展現精湛才華,列舉許多出乎意料且令人信服的傳聞、事件、研究結果及人物軼事,讓我們知道如何才能辨識出這些潛在力量,驅使我們成為更聰明的決策者!從我們的內在世界、與人之間的世界,到外在周遭的世界,奧特為我們揭露這一連串綁架我們大腦的隱藏力量,點醒我們察覺事物的目光!我們的人生是由一次次決定堆砌而成,幫助你認清人生中的種種障礙,瞭解更明智、更聰慧的決策方法將會為你重拾命運掌握權,讓你能更聰明地經營人生!  ...

  • 向人生提問的藝術
    By 魯爾夫.杜伯里

    ?總是用別人期待的答案去回應這個世界,你有多久沒有誠實地面對自己了?人生充滿問題,你要怎麼回答?《思考的藝術》教你看清思考盲點、排除決策障礙、選對思考方法;《行為的藝術》不只要你清晰思考,更要你學會如何聰明行動;而在《向人生提問的藝術》中,德國最受矚目的暢銷書作家杜伯里提出種種與人生有關的疑問,從成功、事業、愛情、婚姻、性,一直追問到年齡、死亡與上帝,問題幽默諷刺、一針見血,讓人在開懷大笑或會心微笑之餘獲得深刻的啟發。每天,從真誠地回答一個問題開始,透過不斷地反問,看見日漸清晰的生命輪廓。【盛情推薦】種子音樂創辦人、豐文創創辦人 田定豐知名主持人 蔡康永商業周刊、蘋果日報職場專欄作家 謝文憲背包旅人 藍白拖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

  • 一次讀懂心理學經典
    By 湯姆.巴特勒-鮑登

    濃縮百年來最具革命性的心理學觀念 快速掌握,隨時應用 湯姆•巴特勒—鮑登: 「無論你是不是心理學者,人性總是吸引著我們每個人,而本書是小小的嘗試,讓可能永遠不會正式 ...

  • 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
    By 陳志恆

    「對於孩子,你給的是愛還是傷?」 第一本來自學校輔導教師的十年校園觀察紀錄 累積53萬人次UDN人氣部落格「老師,可以和你聊一下嗎?」 32篇孩子的真實故事,呈現大人世界的荒腔走板 哪一種關係,最令孩子感到痛苦? 不是霸凌、不是成績,而是每天密切互動的大人! 作者從多年的校園輔導教師和諮商、演講工作坊經驗,發現孩子的困頓與痛苦並非偶然,多半與身旁的人脫不了關係。而究竟什麼最讓孩子感到痛苦?考不好?睡不飽?被禁足?都不是——這些學齡世代孩子最大的困擾,竟來自和他們每天互動最密切的大人的關係! 壞掉的大人們常說…… 「你這樣我怎麼吃得下、睡得好!」 ————總是在孩子和自己意見不同時處在「孩子狀態」的父母。 「如果哪天能不操心他,我就謝天謝地了!」 ————總是把孩子當「無能的人」、看不見孩子優點的父母。 「我常想乾脆別管了,但就是放不下!」 ————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無法放手的高控制慾家長。 受傷的孩子們會說…… 「我想……,但是我爸媽不會答應的。」 ————看著總是訴說委屈的父母,孩子會以體貼順從回頭照顧父母內心的缺憾。孩子逐漸長大後,有了不同想法、卻得不到父母支持時,會下意識地犧牲自我主張,以壓抑內心深處可能背叛父母的罪惡感。 「不論我再怎麼努力,都不會被肯定。」 ————青少年時期,孩子會嘗試證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父母或師長的肯定,長大後,便會開始證明自己的無能。 「我不想跟大人講,反正講了也沒用。」 ————說著尊重、支持卻不善於靠近孩子的父母,無法和孩子建立起情感連結。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獨立自主,但自小貧乏的情感經驗,卻容易形成在社會、職場上的人際疏離。 一本為孩子獻給父母師長的真情書──── 你得知道, ────孩子在真正向你求援前,是多麼努力地撐著 你得理解, ────孩子很怕增添你的麻煩...

  • 小學雞英語2
    By Patrick Sir

      第一集大受好評,今年載譽歸來,再度出擊! 英語達人Patrick Sir,挑戰更新更潮流行語! 英語、通識「通通都識」的英語達人Patrick Sir,去年推出《小學雞英語1》,教大家如何用英語表達香港的日常流行用語,如「小學雞」、「蝦碌」、「好柒」等等,廣受好評,反應熱烈,今年決定再接再厲! 新一集《小學雞英語2》,秉承上集輕鬆學英語的原則,繼續以鬼馬生動的中英例子和插圖,教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英語。緊貼潮流的Patrick Sir,嚴選出來的詞彙當然不會out!這次亦收錄了七十個大家耳熟能詳、每天掛在口邊的流行用語,從網路流行語「葡萄」、「好chok」、「好hea」,到最近大熱的「特事特辦」,都一一教授! 收錄七十個最流行、最日常的香港流行用語,有相當日常的「搵笨」、「照肺」、「硬食」等,有流行於互聯網的「葡萄」、「男神/女神」、「公主病」,更有貼合時事的「特事特辦」、「自由行」等。本書將這些詞語在不同場合的含義拆解,再以英語正確表達出這些意思,更附有生動中英例句,讓讀者瞬間就能掌握詞語的意思與運用。 本書特色 收錄大量現今社會最潮用語,轉換成貼切的英語,formal與informal並重,應付日常對話無難度! 大量中英對照例句,助你更易掌握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運用英文表達,更貼切地傳達意思。 全部例句皆以口語寫成,簡單易明之餘,亦相當爆笑有趣,令枯燥的英文教科書變得好玩起來。 把詞語按「行為篇」、「回應篇」、「人品性格篇」、「眼耳口鼻篇」及「情境狀況篇」分門別類,書到用時,按「詞」索驥,方便快捷。 同一詞語,同時列舉名詞、動詞、形容詞、短語、成語或諺語各種表達方法,總有一種方法你最順口! 部分內容附有網上短片,聽作者教你正確英語發音之餘,透過生動情景,亦能助你更易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