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等科學家與LIGO科學家們相知相惜,才華洋溢的動人故事 « 電影《星際效應》中,人類捕捉到重力波、和宇宙溝通的熱血真實版 « 證明了愛因斯坦的天才預言,補足了廣義相對論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 « 一本了解黑洞與相對論發展的最前沿天文物理學科普讀本 « 一百年來的重力波探測編年史,為人類探索宇宙生成開闢了全新的觀測方式 「在宇宙上演的不是一齣默劇,因為宇宙其實不是一片死寂。」 ──珍娜.萊文 這是人類對宇宙最靈敏、最執著的傾耳細聽…… 一群科學家天才奇想,冀圖捕捉宇宙重力波傳來的微弱「聲音」, 另闢蹊徑證實了黑洞的存在,以及宇宙起源的在場證明…… LIGO科學家捕捉到重力波的重大成就,如同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 我們得以透過重力波這位「新任宇宙信使」,探索前所未知的宇宙理論, 重新理解宇宙的誕生。 一九一六年,愛因斯坦預測了重力波的存在。一世紀之後,人類記錄到來自太空的第一波聲音,證明由黑洞碰撞造成的重力波確實存在,而探測到重力波的LIGO科學團隊成員萊納.魏斯、基普.索恩以及巴里.巴利許,也因此重大成就獲得二○一七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到底是什麼樣的瘋狂團隊做出的天才豪賭,想要在相當於地球周長一千億倍的距離範圍內,測量出比人頭髮的直徑還要小的變化?而留給測量的時間或許不到一秒鐘。而且,沒有人知道這種極微小的變化何時會發生…… 本書作者珍娜.萊文先從人和故事出發,描繪了主導LIGO計畫的首席科學家們各自的文化背景與鮮明個性,如何左右計劃的成敗,彷彿是美劇《宅男行不行》的進階真人版,之後再讓科學現身,直到最後科學與人合而為一,翔實的調查與如歌的寫作,呈現近五十年來精彩的重力波科學探測史。 像是LIGO 的靈魂人物萊納.魏斯,自小就沉迷音響,曾為了追求愛情輟學並苦學鋼琴,還因為不懂相對論卻又要授課,只好絞盡腦汁想出一些「思想實驗」來解釋抽象艱澀的理論,這些經歷因此讓他發想出 LIGO 實驗的主體設計。基普.索恩雖然出生於教規嚴格的摩門教家庭,卻崇尚波希米亞式的自由之風,他另闢蹊徑沉思宇宙,提出經由探測重力波發出的聲音,也多虧他的前瞻眼光,才讓計畫好幾次免於夭折。另一位來自蘇格蘭的科學家朗納.德瑞福才華橫溢卻個性瘋狂,有著「科學界莫札特」的稱號,但他暴躁的脾氣卻難以跟其他科學家合作,最後甚至被踢出LIGO團隊抑鬱而終。一般咸信若他還在世,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定有他一份。 這幾位主導LIGO 的科學家跟一般人一樣都有性格上的缺陷,卻能彼此相知相惜,正是這般人性與科學摩擦碰撞的熱力,五十年來持續支撐了這個遠大的科學計畫。即便LIGO成立以來歷經波折,先是研究成員被懷疑是蘇聯間諜而被FBI跟監,龐大的計畫與開支長期遭到各種無情的攻擊、質疑與奚落,甚至團隊內部還曾為了德瑞福的去留而分裂成兩派。作者以第一手採訪,引人入勝的筆觸,娓娓敘說其間的驚奇、失望、成就、風險,描繪出一幅史無前例的現代科學面貌。 本書是一部重力波編年史,一份宇宙歷史的聲音紀錄,一場無聲電影的配樂,要向一次異想天開、氣勢恢宏而充滿艱辛的實驗壯舉獻上敬意,並且稱頌那份鍥而不捨的科學壯志。 作者 TED 演講:宇宙發出的聲音(有中文字幕) https://www.ted.com/talks/janna_levin_the_sound_the_universe_makes?utm_campaign=tedspread&utm_medium=referral&utm_source=tedcomshare 卜宏毅(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名詞審校 游輝樟(國立成功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專文導讀 江國興(國立清華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余海禮(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 周 翊(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高涌泉(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陳文屏(國立中央大學天文所講座教授) 黃崇源(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專業推薦 媒體佳評 「一個魅力非凡的說故事的人……珍娜.萊文以出色的技巧,將科學與生活和諧交融。」──《紐約時報》書評 「頂級之作……對於有興趣瞭解科學如何運作,並關注人類想像力與才能所具有之力量的人,本書都是一部傑作。」──《華爾街日報》 「詩意之作……讓讀者禁不住一起分享作者的驚訝、擔憂與同情。」──《紐約書評》 「充滿趣味與灼見……生動描繪的人物與性格衝突,讓人一讀便迅速入迷。」──《富比士》雜誌 「關於呈現科學發現幕後的心傷與艱苦,恐怕再也想不出有比本書更精彩的敘事方式了。《黑洞藍調》在科學、說故事和深知灼見之間,取得近乎完美的平衡,行文清晰透徹,快意十足。」──《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珍娜.萊文以清楚易懂的方式闡明這項成就的科學要點,並呈現支持好幾代科學家走上這條追尋道路的深刻個人執迷。她也成功描繪了達成這項成果必須支付的成本──不僅是財務成本(這是大科學最真實的定義),許多時候,也要付出個人代價……發人深省。」──《自然》雜誌 「我所讀過最令人著迷、寫作最優美的書之一……珍娜.萊文透過特定事件揭開宇宙奧祕,以小說家的才情,記述這項科學上的勝利,道出一個更龐大的故事,涉及人類的精神、面對無數阻礙的堅定獨創性,還有那份有點神祕、非理性的驅動力,驅使科學家為這項壯舉奉獻一生,在過程中飽受不確定性、頻繁失敗、大眾正面評價不足的折磨。」──瑪麗亞.波普娃(Maria Popova),「智慧選擇」網站www.brainpickings.org 「珍娜.萊文反轉了慣常公式,她先從人和故事出發,再讓科學現身,直到最後科學與人合而為一……巧妙絕倫。」──《週日泰晤士報》 「珍娜.萊文完美再現一項大規模科學實驗快步調、前瞻性、反官僚的氛圍,但她也把幾十年來有時可能危害到實驗成功的人際紛爭赤裸裸攤開。作者善於融合背景脈絡來呈現人的特質,他們面對的不是只侷限於物理學實驗的範疇,而是令人眼花撩亂的各種利害關係──當然從一開始便攸關取得諾貝爾獎的成敗。這份書寫「人」的能耐,讓她對開路先鋒們的描繪顯得格外動人。」──《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論 「如小說般引人入勝……這本書富感染力、風趣,充滿適時又深入的洞察,是我讀過最真實描寫科學探究活動的精彩著作。」──科普作家麥克.布魯克斯(Michael Brooks),《新政治家》雜誌「二○一六年度選書」 「珍娜.萊文這本書文風優美、明晰易懂,適時讓我們知道一項可能為人類對宇宙的瞭解開啟全新篇章的非凡成就,究竟是如何達成的。」──《週日郵報》 「任何有意以科學為業的人,或是熱切想知道科學的新領域如何向前推展的人,本書都值得一讀為快。」──《舊金山書評》 「重力波被視為現代宇宙學的聖杯和宇宙的電影配樂,難以捉摸……珍娜.萊文講述過去五十年來對重力波的戲劇性探索,這個故事一直都只有深入參與計畫的人才知道,直到現在。」──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 「熱烈……辛酸……迷人……值得一說的故事。」──《科學雜誌》 科學界推崇 「閱讀珍娜.萊文這本書是一次愉悅的享受。她以幽默、理解的筆調,描寫了從天文學來源偵測重力波的研究計畫背後的人文故事,介紹了一群滿懷希望、堅毅執著的科學家。多年來,他們一直在科技前線奮戰,不斷改進機器的靈敏度,努力探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一九一六年預言的重力波,並在他提出概念一世紀之後有了重大發現。作為一名專業的天文物理學者和黑洞現象學專家,對於計畫所達成的非凡成就,她的解釋深入淺出,生動易讀。」 ──萊納.魏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這部文筆優美的著作引領讀者打開通往宇宙的『重力波之窗』,探索宇宙變形的奧祕:黑洞碰撞與時空彎曲引發的其他天文現象。作為重力波探索活動的參與者,我為珍娜.萊文的表現喝彩,她把我們的願景、奮鬥過程,以及在成功道路上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精神都刻劃得淋漓盡致。」 ──基普.索恩,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作者 「如果開創荒誕新聞學的亨特.湯普森(Hunter Thompson)擠出時間攻讀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並且對重力波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就有可能寫出這樣一本書。當然,這只是假設。珍娜.萊文的這部著作睿智、新穎,道出了重力波科學家的心聲。」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麻省理工學院人文學科教授、《偶然的宇宙》作者 「這部精彩的作品是科學與真實電影的結合體。珍娜.萊文把我們帶進了一個令人陶醉的世界:科學家絞盡腦汁,試圖探測宇宙最微弱的低語──重力波。故事的主線是傾聽……有史以來最靈敏、最堅決、最執著的傾耳細聽。作者的觀察深入敏銳,文筆情感洋溢,對這場科學追尋的描寫將深深打動你心。」 ──史蒂芬.斯托蓋茨(Steven Strogatz),康奈爾大學數學系教授、《X的奇幻旅程》作者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 of Black Hole Blues and Other Songs from Outer Space
長日漫漫,往事俯拾可得,有時候,我但願自己從未遇見她…… 姊妹情誼是最原始的邪教 十年一度!《GRANTA》雜誌評選美國最佳青年作家之首 一九八九年出生,艾瑪.克萊恩改寫西方文壇全新風景 2016年全美年度最暢銷處女作。 以「曼森殺人魔」事件為藍本,書寫當中女性的渴望與心理暴力 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及莎娣.史密斯《白牙》後,「抒情寫實」派的驚豔回眸 《時間裡的癡人》作者珍妮佛伊根、《深夜小狗神祕習題》作者馬克.海登一致推崇 首週雙雙登上《紐約時報》及英國暢銷書榜Top5 「艾瑪‧克萊恩的《女孩們》著實令人驚歎。作者認得女孩們的錯亂,不忘女孩們的尊嚴──此不礙於彼,這也是費茲傑羅論小說時,力陳的最高境界。我且以「錯亂的尊嚴」,鄭重推薦此書。」──作家張亦絢,摘錄自推薦序〈攜手重返,曾是天堂的地獄〉,全文收於書中 ★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年度首作獎決選 ★風靡英美歐洲,售出超過30國版權,全球書評媒體一致推崇 ★「龍紋身的女孩」「魔球」金獎製片史考特.魯丁即將改編電影 那時的我,想要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少女, 能夠自在承接他人目光和需索, 百無聊賴地想要愛人,強大又迫切的愛意就像一顆子彈。 「在這個世上,僅僅身為女孩,就足以妨礙妳相信自己。」 《女孩們》書名所指「那群女孩」,原型正是美國鼎鼎惡名的殺人魔──查爾斯‧曼森身邊,一群青春貌美卻手染鮮血的少女。作者精準刻畫青春期少女的心理,充滿焦慮、憤怒與愛戀。是什麼讓女孩甘願拋棄家庭,留在殘破的棄屋?卻又願意與彼此共享酒精、菸草、食物、服飾,以及男人。未成年少女的集體行動,棄絕世俗的價值、道德的枷鎖;在荒無凋敝的牧場,以羅素為首組成的邪惡團體。他們離經叛道、狂放不羈,充滿神祕的魅力,攫住每顆渴望被愛的少女心。一心渴望建立親密關係,獲得團體歸屬感的伊薇,奮不顧身地撲向風暴,最終她將成為風暴的中心,還是落得滿目瘡痍的下場? 《女孩們》是年僅廿七歲作家艾瑪.克萊恩一鳴驚人處女作,出版當週即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榜新書冠軍。作者選擇這個題材,無意重現凶案上的暴力,反而著墨在這群女孩的容貌、性格及生活細節。女孩們為何出現在這裡?她們怎麼了?有任何跡象暗示即將發生的事件嗎?想要與眾不同,又渴望團體歸屬感,想要被愛,卻被人利用。作者非凡文筆的精準描述與心理層面的深入探討,精確地寫出她們的怒氣與不安,被譽為福婁拜及巴爾札克「抒情寫實」(Lyrical Realism)路線沉寂多時後的一次華麗轉身。這也正是村上春樹書寫《挪威的森林》時的手法,在戀愛與性的常態生活細節下,卻傳神捕捉當時高壓的日本社會。 《女孩們》是一本充滿魔力的小說,描寫令人難忘的女孩群像,以及年輕女孩的心理狀態。 風靡英、美、法國並暢銷全球,授權超過30國海外版權,作者更獲選著名文學《Granta》雜誌十年一度的美國最佳青年小說家,被文壇視為明日之星。 美國權威書評媒體年度選書,一致推崇 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廣播電台.衛報.娛樂週刊.舊金山紀事報.經濟日報.君子雜誌.新聞週刊.VOGUE.Glamour.時人雜誌.赫芬登郵報.ELLE.書頁.出版人週刊.Time Out.Slate
?中文版全球首次問世德法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不計任何手段,贏就等於有理不管主張是對還是錯,有理還是無理,所謂辯論,就是在彼此思考的激戰中,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讓哲學家叔本華的辯論38計,鍛鍊你「思想的劍術」。要大力維護自己的主張時,得讓爭論成為一種藝術。誠如擊劍者在決鬥時關心的並非誰是誰非,而是如何出招與接招!辯證法也一樣,它是一種思想的劍術,在針鋒相對之際磨亮智慧,讓論點聽來言之有理,早一步看穿對手策略,識破並化解言語的詭詐。所言孰真孰假、孰對孰錯其實無關宏旨,最終目的是辯到贏而勝出。叔本華以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自創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基本概念、邏輯、修辭、倫理、操縱技巧、命題、反命題、綜合命題等,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讀來饒富興味。辯論三十八計包括:擴張、利用多義詞、絕對化、迂迴、利用假前提、隱藏的循環論證、讓對方承認的多於必要、提出挑釁問題、打烏魚戰術、惡意操縱、歸納對手承認的事實、委婉語和粗直語、兩害相權取其輕、自我宣稱、假動作、挑釁、吹毛求疵、中斷討論、將對手的論點一般化、隱匿證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刺激對手誇大不實、利用結果反駁、利用反例反駁、反轉論證、火上加油、對旁觀者的論證、轉移目標、訴諸權威、宣稱不懂、以遞迴的方式反駁、否決實用性、針對弱點窮追猛打、釜底抽薪、空話連篇、反駁證明、人身攻擊。中央大學哲研所專任教授孫雲平導讀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冀劍制詳解出版社 商周出版(城邦)
「在我看來,數學與科學、人文的各個分支一樣,都是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發展進程的反映。它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必然相互影響,並呈現出某種相通的特性。在按時間順序講述不同地域文明的同時,我們先後探討了數學與各式各樣文明之間的關係。例如,埃及和巴比倫的數學來源於人們生存的需要,希臘數學與哲學密切相關,中國數學的活力來自曆法改革,印度數學的源泉始於宗教,而波斯或阿拉伯的數學與天文學互不分離。」~蔡天新 數學源於人類生存的需要,觸角幾乎遍及人類歷史、社會和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數學也是人類對生活和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現實事物和問題的思考。 本書試圖跨越不同的地域和種族,依次探討數學與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除了各有側重的古文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推動了幾何學的發展,十七世紀微積分的出現解決了一系列工業革命遇到的問題;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數學涉及力學、軍事和工程技術;十九世紀前半葉,數學和詩歌幾乎同時從古典進入現代;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抽象化又成為數學和人文學科的共同性質。 從人類文明的角度來介紹數學是如此充滿新意與樂趣,數學是毫無疑問的人類智慧結晶,瞭解數學的歷史,就能瞭解人類發展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