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佩霞修練轉念20年,智慧底蘊高峰之作
一個極度實用且簡單有效的心法
一種為身心注入能量的全新思維
一組讓自己清明覺醒的隨身工具
一把解開人生膠著困頓的金鑰匙
一場遠離苦惱、獲得平靜的旅程
在這條心靈成長的道路上我走了五十年,
我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幸福的人生。
後來發現,幸福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實踐來的。
我真希望每個人手中都握有一把足以讓自己走出困頓的鑰匙,
一把握在手上就能感知力量的鑰匙,
一把時時提醒自己擁有強大自由意識的鑰匙。
「轉念功課」給了我一把解開所有困擾的鑰匙。
它的神奇之處是,只要花時間一步一步跟著做,
突然間,就自己放手了。
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分享這一把我帶在身上二十年的金鑰匙。
希望每一個有心成長的人都能擁有這個幫助覺醒的工具,
看到自己內在愛的曙光,活出獨一無二的幸福與喜悅。
──賴佩霞
幸福是目標,轉念是方法
學會駕馭思緒,是每個人一生必修的功課
我們頭腦裡的念頭,就是左右人生幸福與否的最大關鍵。
慣性思考模式和不假思索的答案,
長久以來讓我們深信不疑,侷限了生命的開展。
賴佩霞潛心修練「轉念功課」二十年,寫下這部凝鍊生命智慧之作。
她以美國心靈導師拜倫.凱蒂(Byron Katie)
設計的「轉念功課」(The Work)為基礎,
一步步為讀者引介轉念心法,同時提出新觀點、新詮釋,
並融入自身與學員實踐轉念功課的真實故事。
以「非暴力溝通」跟別人好好說話
以「轉念功課」跟自己好好說話
許多人聽到「轉念」一詞,
可能會解讀為所謂的「放下」或是「看開一點」,
問題是「怎麼放?」
放不下,怎麼辦?
怎樣才能真正得到「解脫」?
本書介紹的「轉念功課」有完整的邏輯與具體執行的步驟,
絕不只是「放下」或是「看開一點」這樣籠統模糊的概念。
轉念心法能夠快速解決我們生活中面對的伴侶、親子、家庭、
金錢、職場、人際、社會……等各式各樣的關係或議題。
就在你一步步按部就班做練習時,自然就會跟著解套了。
賴佩霞從長期思考與實踐「轉念功課」的過程中得到了覺醒與寧靜,
她開課、演講並寫下這本書,
為的是支持每一位有心成長的人品嘗到心靈的恬靜與幸福。
賴佩霞說,轉念功課是解開她的人生困擾的鑰匙,
寫這本書,就是為了分享這一把她帶在身上二十年的金鑰匙。
這個幫助清明覺醒的工具,
放下別人、放過自己,重新找到看待這個世界的新視野,
修練轉念的二十年,賴佩霞用這把金鑰匙打開心中種種「不可能」,
從演藝人員一路晉升為身心靈專家、法學博士及大學講師。
她認真努力追求幸福的人生,後來發現,
幸福不是「追求」來的,而是「實踐」來的。
拿起這本書,讓你能夠看清楚,
腦袋裡的念頭如何影響了生活品質、掩蓋了生命的光彩,
同時可以從這本書裡學會一套簡單的方法,快速淨空腦袋,
享受內心的寧靜與豁達,然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
■轉念功課 Step 1──「真的嗎?這是真的嗎?」
為大腦按下暫停鍵,不再任由情緒膨脹。
幫助自己跳出慣性思考模式,這是轉念功課第一步,
■轉念功課Step 2──「我能確定這是真的嗎?」
重新定錨,釐清真相。
在「念頭」和「事實」之間騰出一些空間,保留給「成長」
■轉念功課Step 3──「有這個念頭時,我如何反應?」
這個提問價值非凡,它讓我們看清楚,
■轉念功課Step 4──「沒有這個念頭時,我是怎樣的人?」
把停滯的能量解開,回歸輕鬆自在的狀態。
靠著一點一點的探索和移動,駕馭自己的心智成長。
■轉念功課Step 5──「反轉,並找出三個實例」
將思緒集中在對自己有意義的地方,帶來新的領悟與自由。
把批判和對抗的心力反轉回自己可以掌控的事物上,
轉念功課是──決意要疼惜自己、同理自己、善待自己。
轉念功課是──讓我們可以好好認識自己,
轉念功課是──明白分辨「真相」和「念頭」之間的差距,
轉念功課是──不再受毫無益處的念頭折騰,
轉念功課是──真心懂得接受、感受、享受全方位的生活體驗,
轉念功課是──單純的事實真相,比我們一心追求的快樂,更豐富、
以轉念做為實踐幸福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駕馭自己的心智成長,
賴佩霞官網:http://laipeixia.com/
賴佩霞YouTube:https://reurl.cc/
賴佩霞FB:https://www.facebook.
賴佩霞IG:https://www.instagram.
本書特色
1.賴佩霞潛心修練「轉念功課」二十年,凝鍊生命智慧高峰之作。
2.華文世界第一本完整介紹「轉念功課」專書,
涵蓋伴侶、親子、家庭、金錢、職場、人際、社會……
同時以賴佩霞的生命經驗重新詮釋,融入東方思維,
3.書中以生活化的角度,帶入賴佩霞自己以及學員的真實故事,
敘說「轉念功課」對他們的生命帶來哪些深刻的啟發與契機。
作者簡介
賴佩霞
「一個被愛充滿的傳奇。」──
從身分證欄上的「父不詳」,到不忍被倒會的母親夜裡飲泣的身影,
忍痛決意從第一志願的復興美工輟學,
投入演藝事業成為歌手、演員、主持人。
也因將演藝資源帶入弱勢團體,24歲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除了扶持孤兒、老人、受刑人,時至今日仍秉持初衷,
2020年創立「中華好好說話,學會」,
願支持華人在家庭、職場、社交,以及面對自己時,
能將衝突與傷害減到最低,
從每一份關係裡獲得最美好的養分。
經歷婚變後,意識到自己已漸漸步入單親母親的後塵,
更領悟到思維模式乃是命運艱困與否的關鍵,
自此,開始走訪世界各地探訪名師,投入身心靈教育,
一心渴望尋獲那一把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
迄今出版多部著作,是華文地區身心靈成長領域最重要的導師之一。
在子女教養上重視言傳身教,她重拾書本,
女兒大學畢業那一年,她也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並完成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公共領導力學程。
目前除了在陽明交通大學教授「溝通與領導力培養」課程,
同時針對個人身心靈成長以及企業人才培育訓練規劃課程,
並擔任導師、教練與顧問。
豐盛的斜槓人生經歷,是她最大的心靈資產。
從當年與豬哥亮同台巡迴演出,到今日哈佛學院與各國智囊同窗;
從面對受刑人,到與國家政要對談;
無論蚵仔麵線攤老闆,或法國戲劇大師的身影,
她始終能從每個人、每個情境中穿透幻象,
看見生命的感動以及值得學習的真理。
這個世界對她來說,是個豐沛的遊樂場,
無時無刻都在灌溉她成長所需要的養分,此起彼落。
「她熱情、有趣、好學又正直,對世界充滿好奇。
只要她在,生命從來不無聊。」家人好友如此說。
著作╱《我想跟你好好說話》、《回家》、《我要心動一輩子》
譯作╱《失落的幸福經典》
有聲書╱《賴佩霞六堂非暴力溝通課》、《
官方網站「賴佩霞 好好說話」:http://laipeixia.com/
YouTube「Dr. 賴佩霞」:https://reurl.cc/n50RrD
Facebook「賴佩霞 快樂家」:https://www.facebook.com/
Instagram「Dr. 賴佩霞」:https://www.instagram.
Inspires you to start a new life, find opportunities, and seek adventures.
從流浪街頭到踏入全美最高學府, 來自社會底層的非一般真實勵志故事。 ◆初版即榮登誠品、博客來、金石堂暢銷榜,銷量突破十萬冊 ◆獲頒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無所畏懼獎」 ...
★TIME 2019年度風雲人物 ★2019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 ★2019年瑞典年度最重要的女性 ★2019聯合國氣候行動高峰會青年代表 ★完整收錄葛莉塔22篇精彩演說全文(中英對照) ...
臺北市:商周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7.12 面;公分譯自:Dasletzte Tabu: ÜberdasSterbenreden und denAbschiedleben lernen ISBN978-986-477-363-3(平裝) 1.生死學 197 106021943 告別的勇氣:讓我們談談死亡這件事,學著與生命說再見原著書名/Das ...
◆ 親子界擁粉無數、人氣超高的凱莉哥,面對人生突如其來的變故:女兒小露罹癌,從「為什麼是我們」轉變為「還好是我們」,全家同心走出困境! ◆ ...
... 而且還當過教會旗下慈善組織基督勉勵會會長,在那裡認識三個年輕人一哈特曼、伯格斯敦和布萊哲,三人中年紀最小的才剛滿十七歲,最大的也不過二十歲。米勒神秘分分地解釋計畫:如果每個人都給他十美金,他保證每週都有百分之十的獲利。
蒂思戴爾(Sallie Tisdale)所寫的《淫聲浪語》( Talk Dirty to Me: An Intimate Philosophy of Sex)。乍看之下,封面看起來像是個屁股,但在仔細地看後,我可以看出來那是一個人拿著一顆蘋果。然而,引起我注意的不是封面,而是它的主題。
本书共两篇,上篇寻找心累的源头,结合案例,剖析人们烦恼、失落、纠结的原因;下篇讲述消除心累的方法,告诉人们当面对困顿、伤痕、缺陷等种种困境时,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 ...
是我照做了。」一間,露易成了形而上學思潮(New Thought)靈性思想的狂學生。她愛的作者,括赫赫有名的倫斯.斯科爾. ... 丹尼爾.佩(Daniel Peralta)是露易的友,一九年一月他一次見露易時,是加賀的一場電首映,片名是《開大門:對愛的正向做》(Doors Opening: A ...
Applied Precursors The strand of thought stemming from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started with Frederick W. Taylor , the father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 He published his major work ,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 in 1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