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異鄉人:卡繆與一部文學經典的誕生: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尋找異鄉人:卡繆與一部文學經典的誕生: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ISBN-10
986540673X
ISBN-13
9789865406738
Category
Literary Criticism / European / French
Pages
42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0-05-01
Publisher
大塊文化
Author
艾莉絲.卡普蘭(Alice Kaplan)

Description

經典小說與不朽作者的綻放歷程 卡繆的小說《異鄉人》自一九四二年在法國出版以來,已被翻譯為六十種語言,光法語版就售出超過千萬冊。如果二十世紀曾產生一部可說無所不在的小說,它就該是《異鄉人》了。一位小說新手的二十來歲年輕人怎麼能寫成這部傑作,而且在出版逾七十年後仍然對讀者深具吸引力?艾莉絲.卡普蘭透過《尋找異鄉人》講述了這個故事:她揭示了卡繆的成就其實比最熱切的讀者所知的更令人欽佩,更不可思議。 卡繆在出版《異鄉人》而被法國文化圈「接納」之前,他只是一個在殖民地阿爾及利亞出生的,對哲學、文學、戲劇有興趣的年輕人而已,與巴黎文化圈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出身貧困勞工階層,父親在他一歲時被徵召上戰場過世,母親是文盲,卡繆的中學和大學都是透過老師支持、獎學金和半工半讀才完成。他從阿爾及利亞大學畢業後,在當地報紙工作,同時參與劇團從事社會運動。 卡繆寫作生涯的起步點是報導刑事法庭新聞的記者。卡普蘭指出,卡繆採訪的謀殺案審訊對《異鄉人》的發展和主題產生了重大影響。她追蹤著卡繆前赴法國的步伐,敏銳地透過他的日記和通信,重新建構卡繆在巴黎蒙馬特的孤獨處境中如何奮力創作這部小說,最終抓住了令人難忘的第一人稱敘述語調,讓他突破困境寫成了《異鄉人》。 《異鄉人》完成時法國是在納粹占領下,卡繆一直參與反納粹的地下活動,是被監控的對象,幸虧伽里瑪出版社突破紙張的短缺和納粹的審查,出版了《異鄉人》。這部作品在法國解放之後才開始受到評論與商業上的成功,進而擴散到全世界,卡繆也因為《異鄉人》而成為世界級的知名作家,成為存在主義明星作家。 很少書能像《異鄉人》這樣令人熱愛而激動,我們也找不到比艾莉絲.卡普蘭更佳的傳記作者了,她撰寫傳記的對象是一本經典著作和一位充滿創作理想的年輕人。卡普蘭以宛如從卡繆肩膀上觀看的寫故事方式,《尋找異鄉人》描述卡繆從默默無聞到創作出經典之作的過程,甚至補上了許多評論對於這本書遺憾未足之處,她的精彩探索是任何卡繆的讀者都不能錯過的。 [推薦] ■「《尋找異鄉人》是一本令人震驚的奇書。⋯⋯身為作者的卡繆,即便他已是享譽全世界的大師級人物,若他地下有知,有一名專業讀者曾經為了他的《異鄉人》追索到這等地步,而成就了這麼一本『傳記』,他想必也會深受震動吧。如果小說家有冠冕,《尋找異鄉人》無疑是王冠上最亮的鑽石;它之被寫出來,本身就是勝過無數獎項的文學之愛。」 ——朱宥勳 ■「《尋找異鄉人》的開頭很吸引人,中間部份令人數次屏息——到了最後幾章,還會令人感到倒吃甘蔗,為埋藏的數個彩蛋,握拳叫好。」 ——張亦絢 ■「(卡普蘭)對卡繆作品的通讀,也使她有能力駕馭那些豐富的田野調查、關係者書信、回憶,不至於變成乾燥羅列的資料。⋯⋯《尋找異鄉人》運鏡緩慢,緊隨卡繆工作、閱讀與生活,照亮了《異鄉人》許多細節,也方方面面呈現年輕卡繆及其時代,而那個時代,此刻,彷彿又在我們周遭重現。」 ——賴香吟 ■「卡普蘭在本書運用了等同於歷史學家、文學評論家和傳記作家的技術⋯⋯是她想像力與風格散文的美妙示範。」 ——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 ■「迷人⋯⋯引人入勝。」 ——《圖書館學刊》 ■「卡繆冷血經典背後的動人故事⋯⋯她的偵探故事構築在對於經典作品的了解,通曉作品有表現出來的和藏在裡面沒說破的。」 ——《柯克斯書評》 ■「讓人目不轉睛的《異鄉人》創作過程⋯⋯充滿氣魄與洞見的書寫。」 ——Robert Zaretsky,《洛杉磯時報》書評 ■「《尋找異鄉人》讀來往往就像一部小說,讓任何讀過卡繆這部傑作的人大感興奮,也會誘使尚未讀過的人一讀為快。」 ——Susan Rubin Suleiman,《內米洛夫斯基問題》(The Némirovsky Question)作者 ■「讀來非常愉快,充滿了至為有趣的想法和洞見。一個極其漂亮的探索旅程,從最初閃起的創作火花把我們的目光一直帶引到卡繆這部小說的後續生命。」 ——Sarah Bakewell,《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作者 ■「《尋找異鄉人》揭示了一個引人入勝地巧手塑造的故事,故事情節的每個細節都從現實生活或先前的文學作品衍生而來。像大部分的小說,《異鄉人》建立在它所敘述的現實真相之上,莫梭所射殺的人首次身分大白,不再是命中註定的無名阿拉伯人。在優美而嚴謹的筆調下,《尋找異鄉人》顯示卡繆如何徹底地從自己的人生創造藝術。」 ——Laura Claridge,《帶著獵犬的女子:布蘭琪.克諾夫》(The Lady with the Borzoi: Blanche Knopf)作者 ■「艾莉絲.卡普蘭為二十世紀其中一本必讀而具恆久價值的書寫了它生命歷程的故事,向我們呈現了學術研究引人入勝的一面,展現了敘事的力量並帶來了直至當前一刻的歷史迴響。它是《異鄉人》的最佳良伴。」 ——Patricia Hampl,《我可以給你說故事》(I Could Tell You Stories)作者

Similar books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By 楊照

    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明知活著的無意義,還能誠實面對命運的橫逆,敢於忠誠自己的靈魂?當代華文世界解讀諾貝爾獎得主卡繆、《異鄉人》、「荒謬三部曲」最權威文本知名作家楊照誠品講堂經典重現何謂「荒謬」?何謂「存在」?「存在先於本質」又是什麼呢?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歐美的重要哲學思潮,當時法國文學的佼佼者幾乎皆是存在主義的大師,卡繆即為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沙特的著作而言,即便是哲學論著的作品,卡繆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的風格與樂趣。從卡繆知名作品《異鄉人》來看,他的思想體系最想要呈現的,就是「荒謬」。人的「存在」,常會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懷抱希望活下去──人因自由而活著,但關進監牢的囚犯還是繼續活著;人因財富而活著,但一貧如洗還是繼續活著──因此,在卡繆的觀點中,懷抱希望而活就是「荒謬」而非「誠實」的生活態度。那麼,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沒有了藉口、沒有了希望,還能忠於自己的靈魂而活?本書以「荒謬三部曲」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異鄉人》、《卡利古拉》為主軸,從文集、小說和戲劇等不同體裁,標示出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荒謬」,點出「存在主義」的真正本質,是理解卡繆與《異鄉人》的權威文本。出版社 麥田 (城邦) 

  • 異鄉人(2020全新名家譯本,再現卡繆字句推敲的原義): L’Étranger
    By 卡繆(Albert Camus)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不朽經典的最新譯本,由法文直接翻譯,保留卡繆字句推敲的原義! ■「《異鄉人》是一部經典作品,是有條理的作品,寫到有關荒謬同時對抗荒謬。」——沙特 他對別人與世界沒有意見,也不說空話, 然而他的誠實,卻變成邪惡靈魂的罪證。 莫梭是住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年輕人,他意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逮捕候審。這原本是一樁相對單純的案件,卻因為夏季沒什麼大新聞,就被炒成報紙上眾所矚目的大事。 莫梭平常與人保持距離、不空口說話的個性被挖出來當作反社會人格的證據;把母親送到養老院、母親過世時沒有哭泣,變成毫無良心的鐵證;在守靈夜喝咖啡抽菸,更讓人合理推斷他是個禽獸不如的傢伙。檢察官表示,被告在精神上殺死了母親,是社會敗壞的根源,請求法官判處極刑。然而,始終沒人談論那個被殺害的阿拉伯人⋯⋯ 《異鄉人》展現了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世界的荒謬性來自個人想法與現實的落差,但現實卻是奇妙的人心所構成,是眾人構成世界的荒謬。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 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一九四二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卡繆規劃的第一階段為「荒謬」系列,作品包括小說《異鄉人》、散文《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和《誤會》。《異鄉人》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據統計截至二〇一一年為止,光是在法國的累計銷售量就超過了一千萬冊,是改變戰後法國文學歷史的重要作品。 [推薦] ■「《異鄉人》是一部經典作品,是有條理的作品,寫到有關荒謬同時對抗荒謬。」 ——沙特(Jean-Paul Sartre),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品展現出高度清透澄淨,具穿透力且精細,以及法語文學的獨特藝術。⋯⋯他所用的藝術,透過一種全然經典的純粹風格,把存在景況的問題體現出來,讓人物和行動把他的意念活生生呈現在我們眼前。」 ——安德斯.奧斯特林(Anders Österling),詩人、瑞典學院常務祕書,諾貝爾獎頒獎獻辭 ■「法國傳統裡的最佳經典,透過絕對經典的技巧獲得這種成就。」 ——亨利.赫爾(Henri Hell),法國評論家 ■「第一人稱敘述,通常用於自白和內心獨白,是出自內心的無窮盡描述,阿爾貝.卡繆先生卻用它來抑制任何有關個人心靈狀況的分析,讓任何夢想狀態無法出現,更利用它在人類現實和事件或事實所揭示的世間形相之間,開拓出一片不可跨越的距離。」 ——莫里斯.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法國作家、思想家 ■「我在莫梭身上看見一些正面的東西,那就是他至死一直拒絕說謊。說謊不光是說不真實的話,也是容許自己去說所知以外的東西,主要是為了順從社會。莫梭不是站在法官、社會法律或傳統感覺的一邊。他的存在就像在太陽下的一塊石頭,又或像風和海,這都是永遠不會撒謊的東西。」——卡繆 ■「無論我們個人的弱點是什麼,我們手藝的高貴處始終根植於非常費力才能維持的兩個承諾:拒絕對自己已知的撒謊,以及對壓迫的抵抗。」——卡繆的諾貝爾獎晚宴演說 

  • 異鄉人: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
    By 卡繆

    在這個充滿徵兆和星辰的夜晚,我第一次向這世界溫柔的冷漠敞開自己,我深覺我一直是幸福的,而且依然如此。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卡繆逝世60週年紀念前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劉俐執筆翻譯、介紹忠於原文風格.展現原著精神 承襲法國啟蒙哲人的傳統卡繆以文學之筆闡揚哲學 以「今天,媽媽死了」直白破題,在生平第一部作品中,卡繆以一位「社會異鄉人」──莫禾梭的遭遇,提出最赤裸的生存之問:假使生命徒勞終於死亡,人如何面對?當世俗價值挑戰人的內在真實,人如何抉擇? 結束母喪的主角莫禾梭,和友人出遊海灘,無奈相逢友人仇家,而海水滾燙、陽光熾烈,暈眩中他不意扳機走火,把人射倒。入獄的他,被控訴的卻是對母親生前冷漠不孝。檢察官、記者、評審團,每個人帶著社會那一套道理輪番上場,把他塗抹成天生的惡人,對槍枝走火的過程無人聞問,讓人分不清法庭是彰顯正義之所,還是上演荒謬劇的舞臺。 不願說謊的莫禾梭,選擇忠於自己而活。即使遭遇荒謬,他肯定今世的幸福。誠如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寫道:「朝向山頂的戰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正因意識到生命的荒謬,才能在悲劇中找到幸福。正因面對生命的脆弱與絕望,才能活得淋漓盡致。這就是人的終極反抗。 〈本書特色〉 1.卡繆逝世六十週年中文版新譯2.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前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劉俐翻譯3.忠於原著,還原小說直白無修飾的風格,與「無意識」技法運用,回歸卡繆中性、冷調、口語化的「零度書寫」。4.名家介紹導讀作家卡繆一生、闡釋《異鄉人》及主角生命觀。 〈編輯說明〉 卡繆逝世六十週年*《異鄉人》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問世重讀經典卡繆《異鄉人》的時刻 2020年一月是卡繆逝世六十週年,法國從2019年底開始不管是文學雜誌或電視媒體無不以文字或紀錄片專題來盛大回顧、紀念卡繆。六十年過去,與卡繆同時代的許多思想家漸趨暗淡,唯獨卡繆銳利閃亮,他以不同形式創作的思想,從不過時,至今廣為流傳,引發反思,特別是如寓言體般小說《異鄉人》。經典的定義是經得起跨時代閱讀,在不同時代參差對照、激盪新義。而經典也需要有合乎每個時代語言的新譯本。 翻譯是沒有舞臺的演出,要照作者的腳本演 翻譯過莒哈絲《印度之歌》、戲劇大師阿鐸《劇場及其複象》、羅蘭巴特《哀悼日記》及聖修伯里《小王子》等重量級作品,曾任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暨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的學者──劉俐,在多份既有譯本之前,談起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她說:「翻譯是沒有舞臺的演出(Performing without a stage.),譯者只能照作者的腳本演。」翻譯小說,首先是去體會小說、體會作家如何說故事,理解每本小說獨特的文字風格,做好這些再下筆重現。小說是「形式」和「內容」二者的融合,翻譯必須如實呈現。不只是看,老師要求譯文是可以朗讀的,這也是譯者的功課。 《異鄉人》的文字風格塑造了小說主人翁 《異鄉人》的經典破題「今天,媽媽死了。」(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法文mort,e意為「死了」,卡繆不是寫媽媽「走了」或「離開我們」這樣文雅美化的文字,他以簡短、直白、不修飾、沒情感的文字突兀開場,也由此塑造出小說主人翁──身在社會底層的莫禾梭。而《異鄉人》這種中性、冷調、口語化的「零度書寫」,也告別了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心理分析敘事,開創法國二十世紀文學新貌。 來到莫禾梭殺人橋段。卡繆從小說開頭一路鋪陳「熱」、「悶」、「強光」、「烈陽」及由此帶給主角的生理影響,到了第一部結尾一反前面流水帳式敘事,這幾段結構緊鍊,卡繆大量運用無意識手法寫景喻人,複調的語句,豐富的象徵,堆疊出熾熱難擋的力道,導致主角閃神犯下錯失。無意識手法烘托外在環境,側寫主角心境,因為莫禾梭從來沒想殺人,那句至為關鍵的法文「la gâchette a cédé」,主詞la gâchette扳機,是扳機動了,原文不是「(莫禾梭)扣下扳機。」卡繆表達的是一個無意識行為。這毫無動機的過失殺人更反襯出小說第二部法庭審判過程的荒謬⋯⋯從解讀文本到論證小說精神,劉俐談得更多,書中有她的翻譯和研究的心血。  出版社...

  • 快樂的死
    By 卡繆

    ?◆《異鄉人》創作原型 卡繆二十歲的生死學◆《異鄉人》作者 存在主義大師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卡繆首部小說經典問世一個人要怎麼活,才能快樂的死?「我確信人沒有錢不可能快樂。就是這樣。我不喜歡方便行事,也不喜歡多愁善感。我喜歡把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呢,我發現某些菁英份子,他們有一種精神上的自命清高,以為金錢不是快樂所必要的。那樣很蠢,那不是真的,而且某種程度上,那樣是懦弱的。」在一樁精心設計的謀殺案之後,梅爾索獲得了人人羨慕的財富,過著財富與時間都有充分餘裕的生活。然而,梅爾索仍然不幸福。不滿足的他,企圖尋找人生下一個快樂的來源。在一生中,一個人如何感覺自我的滿足、生命的喜悅?因為穩定的情感關係、激情的性愛,抑或個人不受拘束的自由?一九三八年,卡繆擱置自己的第一本小說《快樂的死》,開始撰寫《異鄉人》。本書直至他逝世後才出版。這本處女作小說富含對大自然栩栩如生的描述和對既有常規的批判省思。主角梅爾索一心追求快樂,哪怕必須以犯罪做為代價。卡繆本身艱困而充滿熱情的青春時期孕育了本書主角的經歷;他的抉擇和省思,也預告了卡繆日後的其他小說和論述。出版商名稱?麥田

  • 異鄉人: L’étranger
    By 卡繆

    存在主義必讀經典 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荒誕哲學大師 卡繆經典代表作 我以為他們是想治我的罪,但他們只是想審判我的人格。 他說,他曾探索我的靈魂,但卻一無所獲。 我必須承認,這、根、本、一點也不重要。 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雅嫺 ──專文剖析 燠熱的烈陽下,槍鳴彈落,直到面前的阿拉伯人再也無法動彈。 這天的陽光和母親下葬那天一樣,刺痛著我的額葉。 莫梭原本樸實無華到不值一提的人生, 卻在母親逝世後,每一件事都突然失速偏離軌道。 那個不願見母親遺容的事、那個在守靈夜喝了咖啡牛奶的事,那個在葬禮上不落淚的事、那個喪禮隔天看了喜劇片的事……那些根本毫無關聯的瑣事,居然在未來通通變成了莫梭人格的量尺,一步一步被解讀為定罪的證據。 「正在接受審判的究竟是誰?」 莫梭知道是自己,但有好幾個瞬間,他又不是很確定。 在檢察官與律師每一次的相互詰問中,他感覺自己的靈魂都在不斷地被抽離出去,被排除於事件之外,被排除於法庭之外,被排除於現場所有人的心靈之外。 在莫梭想出答案之前,社會的模板還在無情的輾壓,將人們型塑成同一種樣貌,用世界的法則將每個人都寫成標準答案。 而你,想成為的是世界裡的一般人,還是世界外的異鄉人? 名家推薦...

  • 白楊林裡的房子
    By 凱瑟琳.K.E.歐姆斯畢

    亞馬遜2018年度選書 美國青少年圖書館協會選書 紐約公立圖書館2018年度選書 芝加哥公立圖書館2018年度選書 出版人週刊、學校圖書館期刊、柯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獻給 渴望重獲自由的、急於改變現狀的,以及想要擁有機會、改變命運的人們 她拯救了他的生命,交換條件卻是他的人生。 小鎮由三個陰影主宰: 死亡索取生命、回憶主宰記憶,熱情則讓人陷入愛情裡。 每個陰影各自擁有一名人類學徒,再加上一個利用儀式來維持陰影間平衡與仲裁彼此紛爭的召喚者。就這樣,四個人類家族注定只能過著不被常人理解的生活。尤其是維克瑞家──服侍彼此敵對的陰影死亡與回憶,這個家被「協議」一分為二: 白楊屋永遠一分為二:東側與西側。 東側,菲力、父親以及死亡。 西側,里、母親和回憶。 在協議生效後,他們的父母此生都無法再次相見。 菲力看不見母親,里看不見父親。 攣生兄弟也只能在屋外相見。 這個小鎮多年來就是一直依照著協議平靜安穩的運作著,直到山谷中發現一名少女離奇身亡,而她竟然是熱情的學徒繼承者……

  • 結痂
    By 追奇

    傷口有沒有好 原來要不斷掀開 才會知道 繼《這裡沒有光》後 追奇推出第二本詩集 總和2015年冬天至2017年夏天的日子 80首記載 擦撞、流血、結痂 所有你可能也經歷過的 努力復原的過程 人生是一條長長的路,我們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以為就快要接近痊癒的終點。然而真的存在著終點嗎?許多事件的發生,記得或不記得,都使我們成為結痂的人。這層痂,也許厚也許薄,也許是靠自己想像──皆說服了自己擁有防護,可以敵得過未來任何形式的突襲──直到某個夜半再禁不住內心叫喊,回到那片曾經溺斃的海洋,才澈底曉得,傷口還在疼。 本書分為三章節:「擦撞」、「流血」、「結痂」,暗喻一個不斷輪迴的過程。 終點停在哪裡,由你決定。 我不沉睡 沉睡的人有清醒的夢 夢裡的傷都結了痂 只有我的,無法結 ──〈結痂〉 我曾經是可以非常相信一個人的。我也曾經很善良,善良到回想起來,會覺得愚蠢又無知。 可是現在的我卻不斷地捍衛、防守,甚至想耍狠起來,強調自己不會被欺負。誰敢欺負我呢。跟三年前相比,我一樣是「不畏一切」的,然這份「不畏一切」的堅強,已經徹底變質了。你要曉得,願意受傷的人和抵禦傷害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啊--而我認為,這便是為什麼要把這本書取名為《結痂》,最好的原因。 我們以為好了的事,到頭來似乎不能算是真的好了。這樣的結果,我一點也不後悔。 ──追奇(節自作者自序)

  • 國姓爺的寶藏
    By 蘇上豪

    比美「國家寶藏」、更勝「痞子英雄」! 一樁三百年前的祕密,意外扯進中研院研究員、國安局、洪門幫眾、港臺兩地黑道;一場多方角力的尋寶爭鬥,正暗地展開…… 明鄭遺跡、風俗人情、美食小吃,原來都暗藏著寶藏線索。高潮迭起的冒險過程融入道地臺灣典故,七分寫實,三分虛構,絕對讓你迷惑,不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 古典時代瘋狂史
    By 米歇爾.傅柯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 巴黎上車 台北到站: 那些法國教我的愛、自由與家傳美味
    By 周品慧

    巴黎讓女人精采 台北,是她的根:巴黎,是她曾居住38年的家。 她在法國念書成家、融入當地,成為法國女兒的台灣媽媽; 她離婚獨立,化身眾多台灣遊子的「巴黎四姑姑」, 並以一手道地法式家常美味,滋養大家的胃與心。 周品慧,一個聰慧敏銳的台灣女子,最多元細膩的法式文化觀察與體悟; 最在地的生活體驗,道出一個女人如何在巴黎,活出自信與精采。 本書特色 1.不同於一般蜻蜓點水的法國生活分享,而是提供深入的法國在地觀點。想了解法國人怎麼想的讀者必讀﹗ 2.不只談品味、時尚、美食,而是深入剖析這些現象背後的文化底蘊和傳統。對於法國文化有興趣的讀者必讀﹗ 3.從女孩到母親,走入婚姻到重回單身,法式生活哲學如何讓一個女人得到心靈和思想上的真正自由。每個想勇敢做自己的現代女性必讀! 浪漫,是許多人對於法國的第一印象,到底什麼是法國的浪漫?有三十八年在地生活經驗的周品慧認為,法式浪漫,說穿了就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以及對生命的另一種體會。 法國人認為,不管是有形的物品,或是無形的人生都要有「活過的痕跡」,才算得上有生命力。活過,就是好好的活著,珍惜與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法國人包容不完美,從外表到人生,認為人生重要的其實不是結果,而是過程,就算不完美,能活出生命意義,方能體悟何謂真正的幸福。 周品慧在法國歷經了不同的人生階段,從求學、工作、結婚、生子、離婚,法式生活哲學與養分,滋養了她的生命,成長、蛻變,活出真正的自己,也因為多年的在地生活經驗,讓她對法國文化背後「浪漫中的嚴謹」,有了更為獨到細膩的體悟與看法。 更多法式人生哲學: ●法國人不會隨便使用「美」這個形容詞,人事物皆然。在法文裡,美的層次高過漂亮許多,美是活過的、有經歷的、優雅的、智慧的;美不能只限於視覺上的,而是要能讓人有所感動,或觸動人心弦的。 ●雖然法國的咖啡店大都布置簡單,有些甚至簡陋髒亂,但隨興的法國人其實不在意,他們重視的是,可以坐下來和朋友喝杯咖啡、歡談幾句,偷得浮生半日閒的片刻。 ●法國父母會給孩子多一點時間與機會,從錯誤中找到自己。比方說留級,這在華人的世界裡是極大的恥辱,但在法國,許多父母在孩子初中升高中的關鍵時刻,常常寧願孩子重讀一年打好基礎,同學間也不會以異樣的眼光看待留級的同學。 ●在法國,餐桌是教養的起步,可以讓孩子從小訓練禮貌,了解尊重他人與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學會「等待」與「分享」。 ●法國的宴客焦點是整體作客過程的餐點與氣氛,如賓主是否盡歡,共度快樂時光、食物與酒是否搭配得宜,或音樂、環境氛圍是否符合今晚主題。法國人認為吃飯就是要來聊天的,所以一頓飯要吃上兩、三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