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先成為漁夫,文明才會開始。 全球第一本涵蓋人類各文明的漁業全史! 台灣建立「海洋文明」的第一步。 沒有魚乾就沒有金字塔?中國人為何飼養鯉魚?紐芬蘭鱈魚漁場如何消亡? 兩百萬年來,討海捕魚壯大了人類、改寫了文明。 然而,以海為師、適應自然的智慧,竟讓人不自覺地掏空了海洋! 長期以來,捕魚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人類開始耕作以前,採集、打獵與捕魚是人類從野外獲取食物的主要方法。但三者之中,只有捕魚在農業普及之後,仍然是人類重要的經濟活動,甚至商品化、產業化,歷經工業革命後,迅速成長為供應全球人口的國際產業。然而,我們長期以來關注農業對文明演進的影響,忽略漁業對人類的重要性其實不亞於農業,更是推動文明誕生、城市興起,以及現代世界的崛起的關鍵之力。 ●古代人類之所以能在多種環境生存,貝類是最大功臣? ●最早前往美洲的人類,不是大型哺乳動物的獵人,而是漁民? ●魚才是蘇美及印加文明的經濟支柱? ●不只是中國人,羅馬人、夏威夷人都曾熱衷養魚? ●如果沒有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及鯰魚,吳哥窟就建不成? ●是鹽漬魚與魚乾,讓人類足跡一路從地中海擴及波斯灣與印度洋? ●鱈魚產業在大西洋三角貿易中所累積的利潤,超過在美洲找到的所有黃金收益總和? 《漁的大歷史》作者布萊恩・費根是全球知名的考古學家,也是史前文化研究權威。藉由本書,他提醒我們,漁業作為人類至關重要的為生方式,長期以來被嚴重忽略,更缺乏全面的歷史研究。一萬五千年前,世界經歷全球暖化,海平面的上升促使食物豐足、樣貌多元的自然地景隨之出現,以捕魚為生的人口增長、展開定居生活,更與遠方社群建立長久的經濟與社會關係。但漁民向來生性隱密,很少在歷史紀錄上留下痕跡。他們對環境的知識與捕魚的技藝代代口傳,使用的漁具大多由易腐爛的材料製成,只留下魚骨、貝塚等遺存供考古學家深入研究。 然而,費根在本書指出,漁業是促成人類社會與文化複雜化的關鍵因素,賦予了民族、城市與國家繁榮發展、向外擴張的養分。從埃及的金字塔到柬埔寨的吳哥窟,人類歷史上的大型建設計畫都仰賴居住在城市邊緣、默默無名的漁民提供大量糧食給建設工人,才造就了文明的奇蹟。鯖魚製成的魚乾重量輕、便於攜帶,成為羅馬軍隊的理想糧食,而將魚血和魚腸泡在鹽水裡發酵製成的魚醬更是帝國經濟的重要貨品。此外,隨著不斷攀升的人口促使人對魚的需求高漲,水產養殖在西元前2500年首次出現於埃及與中國,以供應更多糧食,並且作為應對原有漁場遭過度捕撈的策略。 漁業不僅是人類適應自然的智慧的展現,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結果。但在十九世紀過後,當工業革命帶動漁業科技的革新,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海洋危機。各式各樣的漁具如海底拖網,雖然提升了捕魚的效率,卻破壞了海床。蒸汽引擎、柴油動力問世,雖讓漁民可以在遙遠的外海停留更久,卻使漁場資源迅速耗盡,導致漁場永久關閉。人類不能再假定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日,氣候變遷的威脅壟罩漁場,人類不僅面臨在2050年需要餵養超過九十億人口的挑戰,也得思索在2014年,人類所消耗的魚肉中,養殖魚的數量首次超越野外的漁獲一事所標誌的意義。 《漁的大歷史》闡述了人類、海洋與海產漫長的互動歷史。費根從兩百萬年前,巧人徒手捉住第一隻鯰魚開始,以重大考古發現談論埃及、羅馬、中國、日本、地中海與波羅的海、中南半島、安地斯山脈、大洋洲等各個文明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藉由掌握海洋與各種魚類的特性而生存下來。同時,他深入當代,完整爬梳冰島海域、北海、紐芬蘭島及新英格蘭漁場的興盛、危機與衰亡。藉由爬梳漁業的歷史與當代危機,費根揭示了另一種了解自身歷史的可能,而陸地與大海從不是兩個各自獨立的世界。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提供了我們豐沛的飲食資源,也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台灣漁業實力雄厚,但從魚類的濫捕、海洋的污染,到遠洋漁業對外籍漁民的剝削,台灣人如何從靠海為生走向與海共生,仍需要我們持續探究。這本《漁的大歷史》所提供的文明視角將對我們有所啟發。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Brian Fagan) 1936年生於英國。世界知名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於1959至1965年於尚比亞的李文斯頓博物館(Livingstone Museum)擔任史前文化研究員,在此期間潛心投入田野調查,專注於非洲史的跨領域研究及遺址保存。1967年開始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直至2004年退休。現與妻女居於加州。 費根致力透過演講和寫作,向一般大眾推廣考古學知識,編有《牛津考古學指南》(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ogy),是進入考古學的最佳讀物。費根的著作等身,更有多部著作已在台灣出版,包含《聖嬰與文明興衰》、《法老王朝》、《古文明七十發明》等,其中《漫長的夏天》和《歷史上的大暖化》結合了考古學知識與費根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更是暢銷經典。 長期以來,費根探索氣候對於人類文明與歷史進程的影響,另著有《小冰河時代》(The Little Ice Age)、《星期五的魚》(Fish on Friday)、《長生不老的關鍵:人類與水的歷史》(Elixir: A History of Water and Humankind)等。此外,他從八歲開始練習駕船,至今已是專業好手,其著作《中南加州巡航指南》(Cruising Guide to Central and Southern California)自1979年出版以來不斷再版,是被廣泛參考的航海指南。 譯者簡介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譯者、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譯有《手寫時代》、《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合譯)、《時光出土:考古學的故事》、《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征服的時代:從亞歷山大到哈德良的希臘世界》等書,及合著《吹過島嶼的歌》。
這本書指出,中國、日本和美國等如何透過經貿影響臺灣四百多年來的歷史。 這本書收錄作者中研院林滿紅教授8篇有關臺灣經貿史的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的學術著作。每篇著作出版資訊,註於各篇起始處。這些著作發表收入此書時,都經過修改。這8 篇學術著作,就出版形式而言,有2篇論文、2 篇研究回顧、2 篇書評、2 篇重要史料指南。就所涵蓋的時間而言,有從古史到臺灣當代歷史者3 篇,置於本書綜論部分;另有分別集中談清末臺灣者3 篇;談日治時期臺灣者1 篇;談中華民國時期臺灣者1 篇;本書分別將它們收入其所討論的時代單元。這8 篇著作,如果要一言以概之,可說是:臺灣經貿史的一個跨時地、跨面向、跨領域回顧。 這本書回答的問題包括:1.《隋書》〈流求國傳〉的「流求」是琉球還是臺灣?2. 漢人何時大舉來臺?其背後與中國絲與日本銀間的貿易有何關連?3. 漢人何時由臺灣的少數族群變多數族群?4. 清末臺灣的開港何以與幕末日本的開港有同一根源?5. 清末臺灣的貿易何以比中國大陸快速發展?6. 清末臺灣的貿易何以有減少族群械鬥的作用?7. 馬關條約如何影響臺灣的貿易對象由中國大陸為主,轉為之後百年之以日本或以美、日為主?該約簽定之後的50年間,兩岸財政支出有何不同?8. 仰韶文明與明治維新如何在臺灣交會?這與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土地改革有何關係?9. 蓬萊米、公醫制度、跳舞的年代在那個時間點同時步上臺灣歷史的舞臺?10.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臺商的大陸經貿經驗對戰後臺灣有何啟示?11. 中國、荷蘭、英國、日本、美國對臺灣的商業經營分別留下哪些影響?12. 不同的經濟史研究法各有何利弊得失?
「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預測,貿易量增加,主要受益人,會是各國豐富要素的擁有人:在英國是資本家及勞工在美國是地主(也就是農場主)歐洲大陸又如何?總體來說,這些國家資本及土地要素稀少,但勞動要素豐富。「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預測,一八七○年以後運 ...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中]》 從史上最富有的兩宋到錯失全球霸主的大明朝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AD 960 - 1644 盛世之道,到底是先「國富」?還是先「民強」?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出的歷史真相 宋朝發明世界第一代紙鈔「交子」,造成經濟大崩壞? 強大、剽悍的元朝帝國,最後毀於一場貨幣改革? 在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中,大明「白銀帝國」為何敗給西班牙? ▍宋朝政治「積弱不振」,卻在經濟上大放異彩 ▍ ◎北宋太祖開放民間經濟,鼓勵自由競爭,經濟生產力是唐朝的兩倍,汴京百姓比盛唐富足十倍。 ◎南宋高宗無為而治,締造第一代世界海上貿易大國,首都臨安更是世界第一座不夜城。 ▍元朝大汗寶座用錢換,中國史上第一個官營海外貿易的時代 ▍ ◎蒙古大汗搶錢不擇手段,鹽鐵專營還不夠,畜牧、海外貿易也全收歸國營,佔盡天下之利。 ◎元朝海外貿易發達,商人汪大淵曾兩次橫穿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桑吉巴島,造就古代中國航行最遠紀錄。 ▍明朝坐擁世界一半以上白銀,為何兩度錯失全球霸主地位 ▍ ◎鄭和七次下西洋,足跡遠至南洋與非洲赤道,卻因明成祖要權不要錢,不但沒創造財富,還賠光帝國家底。...
※初版書名為《中國金融史3000年[上]》 從西周封建經濟到唐朝盛世真相 Financial History of China, 1046BC - AD 907 經濟學家才能發掘的歷史真相 無論盛世或亂世,都有金錢力量在背後驅動! 顛覆傳統政治史觀,從「經濟社會」角度,改變你曾經以為熟悉的歷史。 漢武帝打壓商人,卻培育出更可怕的「官商」? 魏蜀吳三次貨幣戰爭,孫吳為何大敗而歸? 武則天廢除關稅,民間創意大爆發,挑糞也成一門好生意? 本書以獨創的金融角度與生動詼諧的語言,剖析歷朝歷代的盛衰密碼。從正史、奏摺、文學、畫作,到歷代貨幣、竹簡等出土文物,乃至於審判卷宗,參考豐富的史料文獻,挖掘出教科書沒說的歷史真相。 ▌漢朝文景之治,是拜呂后所賜 ▌ 呂后做到了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當時貧富差距僅25:1(2017年台灣113:1); 農業勞動生產力世界第一,是當時的西歐1500年後才能到達的水準。 ▌曹操的屯田令,是蜀漢敗於曹魏的關鍵因素 ▌ 曹操蒙受千古罵名,其實他治理有方,分給每個流民無主土地,北方由大亂變成大治、經濟繁榮; 而劉備與諸葛亮卻用兩次貨幣改革,搞垮蜀漢經濟。...
九點鐘,行刑開始。隨著槍聲和圍觀者的呼嘯、口哨,杜雨的靈魂離開了他那滿是罪惡的軀體。母親、繼父、谷秀、曹勤,還有生父、弟弟、曹炯……像他杜雨濺在河水裡的血點兒,漸漸散開、擴大,變成烏有。他給世間留下了什麼?留戀、創傷、衝動、悲憐……,很難概括。只有一個關於罪惡的故事,才表明這個杜雨來過人世。-一部從清末寫到2000年的長篇小說,思索大歷史下個體存在的意義,以小說證歷史,從虛構見真實。【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初版書名為《世界金融史3000年》 BEST SELLER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暢銷榜!★ 從古希臘城邦經濟到華爾街金錢遊戲 Every True History is Financial History! 想要擁有更多錢,驅使商人發明各種金融機制,一步步影響世界發展! 三千年來,許多看似與金融無關的歷史事件,經過作者抽絲剝繭後, 我們總會驚訝地發現,文明與政權版圖的興亡關鍵,大多與財力息息相關。 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法國前總理Michel Rocard 連袂推薦 ▉三千年來,歷史總是不斷重演,金融巨輪如何推動歷史進程? ★希臘雅典與斯巴達城邦打仗,需要軍費、糧食而催生海事借貸。 ★羅馬共和時期的《十二銅表法》確立金融基本概念:財產私有、權責對等。 ★北歐海盜撬開封閉的城堡、莊園小農經濟,在各港口進行交易,堪稱全球第一批國際貿易商。 ★聖殿騎士團因十字軍東征累積財富,利用在歐、亞的據點,向商人提供匯兌,成為另類的金融機構。 ★想要賺更多錢驅使商人優化交易方式,荷蘭商人發明:交易所、信託、公司、期貨。 ★十八世紀英國,號稱擁有祕魯、墨西哥灣貿易壟斷權的「南海公司」,放出假的利多消息,刺激股價翻升。其他空殼公司起而效尤,卻被南海公司告上法庭,法院為此炮製「泡沫法案」。...
捕烏魚漁為以貨幣繳金,烏魚價值的一半,陳情要求並復以物,同時願以20%漁繳烏魚。大員同此項陳情,烏魚再復以物繳,此一制 1661年間。○捕烏魚漁為以貨幣繳金,烏魚價值的一半, ... 大歷史小大歷史小 式燈,東興洋行東興洋行平開成為口,德國人東興(Julius Mannich)
覺得你今天諸事不順嗎? 看看這本書吧,還有比你更衰的! 超級地獄哏的歷史時刻大集結,讓你越看越快樂 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比別人的悲慘更療癒的東西了 ★《國家地理雜誌》編輯精選,保證每一天都超倒楣★ 說起倒楣的時刻,每個人都深有體會。舉凡出門踩到屎、走路撞到樹、開會帶錯文件……種種衰事出人意料、防不勝防,讓人只想原地躺平,等水逆結束。 怨嘆自己運氣差到爆嗎?不如來看看歷史上地獄倒楣鬼們的故事吧。 本書在人類歷史上十億則悲劇故事中,精心挑選既悲慘又歡樂的365則故事。從平易近人的抄襲被揭穿、業績被搶走、奧運比賽睡過頭,到危及性命的食物中毒、出門被暗殺、被鐵棍打破頭、死後還要被挖墳鞭屍。倒楣無下限,沒有最衰只有更衰! 書中蒐羅鮮為人知的紀念日、奇形怪狀的死法、以及長期被人們忽略的歷史邊角,讓你一窺人類史上衰運的極致,絕對能滿足你對於倒楣故事的渴望。 要是你覺得今天過得很不順,那就翻開這本書,隨意挑選一個你喜歡的日子開始閱讀吧!畢竟無論你的生活過得多糟,某個時刻、某個地方,一定有人比你還要倒楣。 ▶本書使用方式: 挑選一個特別的日子(今天/開會日/前任生日), 翻開本書並觀賞這一天是哪個地獄倒楣鬼的悲劇人生上演。 ※警告:閱讀本書有無法控制發笑的風險,敬請留意臉部表情管理 爆笑推薦 Hazel │ Podcast《時間的女兒:八卦歷史》主講人 seayu │「即食歷史」臉書部落客 ...
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至今仍存有爭議。本書拋開現實政治的立場,將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自1949 年延伸至今,劃分為兩大時期,即大陸時期(1949 年以前)及臺灣時期(1949 年以後)。本書是作者十二年來(2006 至2018 年)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開授民國電影史為從事該課教學辛勤蒐羅編集的成果,篇幅甚巨,計一百六十萬字,全憑一己之力編著完成。全書各大、中、小等條目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細密而綿延,各大小條目均依著作出版先後列舉,如無特別註明,均同此。
29位人類學家‧35篇迷航異溫層的田野筆記 從異文化到異溫層,從看見、感受,理解到學習 人類學是一門關於「異文化」的學科。峇里島的鬥雞、太平洋初布蘭群島的貝殼飾品交換、非洲努爾人的牛隻和婚姻制度……不過,人類學善於呈現的,不僅僅是處於遙遠異地的社會文化,而是在其中現身的人們的生命經驗:他們為何在意某些事、做出這樣那樣的行為,又為了什麼高興或難過;人類學家在遙遠陌生世界裡闖蕩冒險,但也築起跨文化之間的橋樑,使得鮮為人知乃至驚世駭俗的人類行為,都有獲得同理共感的機會。 正是如此,人類學不會只停留在異文化的田野。在世界各處彷彿平行宇宙般的各種溫層,不論在遠方或家中,總是能引起人類學家的關注與投入。人類學在乎的是差異的探尋,始終孕育著移動踏入、熟悉「異溫層」的能量。所以有一群人類學家從台灣的過去,到台灣原住民、日本統治下的沖繩、非裔美國人、國安法通過後的香港、流亡的藏人、紐約的波多黎各人,到台灣的「紐約東村」,從政治抗爭、疫病日常、台中東協廣場、課綱爭議、風電、女僕咖啡店、考古遺址……一步步踏進不同社群、不同場景、不同議題,以及在其中所面對的異溫層。 《異溫層迷航記》延續芭樂人類學一貫的日常細膩,用問題回答問題。本書分為七個單元。「連結異溫層的人類學開箱」是人類學面對當今快速變遷的世界與剖析「單一幸福路徑」的大補帖。面對COVID-19這個兩年來全世界都無法忽略的話題,「在這疫常的時空」從國境防疫、遠距教學、口罩意識形態、在地生活支持系統、疫情下的台灣原住民著手,提供了這場世紀之疫珍貴的田野筆記。「許多奮鬥持續進行」則是芭樂人類學向來不會錯過的政治與抗爭,談香港、美國黑人與日本沖繩,也談了與我們切身的離岸風電,以及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總統大選。 「有的戰場開在身體上」把討論拉回自身,討論性愛、家庭與情緒勞動;「有的在各地敲打與修補」關注空間、地方、社區,從台中東協廣場到宜蘭考古遺址的挖掘,除了空間,也埋入了時間的深度。「環境與各物種也是我們的身體」討論從南美到大洋洲再回到台灣的食物,可是我們怎麼吃、吃什麼,其實關乎我們如何看待與我們共存於這個世界的所有物種;「我們對著物體歌唱,如同世界總是對我們吶喊」則討論「聲音」所牽動的跨洋情感之流,從非洲鼓與印尼甘美朗、網紅阿翰、阿美族流行歌、西藏流亡歌曲,再到征服全世界的烏克麗麗。 台灣當代人類學家們關注時事,而且不只觀察批判,他們試著多加入一點同理,把這種種議題(多數是爭議)都當作是跨出同溫層,對異溫層的觀察、理解,甚至學習。 人類學家們在異溫層中迷航、返航、再迷航,並與我們分享那些稀奇古怪的,生機盎然的,積極亂入的,充滿福態的。分享最傷心,最黑暗,以及幸福的各種可能。 這是一本迷航於異溫層的田野筆記。 從中,我們想像與異溫層和解的可能。 主編者簡介 趙恩潔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林浩立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作者群(依文章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