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

母愛的傷也有痊癒力量──說出台灣女兒們的心裡話,讓母女關係可以有解!
ISBN-10
9865613913
ISBN-13
9789865613914
Category
Family & Relationships / Parenting / Motherhood
Pages
282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9-04-16
Publisher
橡樹林
Author
南琦

Description

在受傷的母女關係中喊卡

因為,放棄也不是壞事

不再努力就是放過自己!


共感大推◎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心理分析師

序文力薦◎黃惠萱/臨床心理師、《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作者


「媽媽說,那是為我好。」

「媽媽說,聽話準沒錯。」

「媽媽說,都是因為我。」

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嗎?

母親,是愛的進行式,還是愛的破壞式?


那些母女之間以愛為名、在彼此關係上的種種挫折與傷害,作者南琦絕對是不在話下的過來人——母親不重視她的需求、常對她說NO,她只能用憤怒、冷漠與特立獨行去應對從小的不平等待遇……,文科背景的她甚至為此再念心理學,就為找出自己與母親之間到底怎麼了;而也因為她看懂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愛恨情仇,更能同理且心疼有相同經歷的女兒們。


所以她在書中說了一些故事,跨及童年、青少年、成年到老後的台灣女兒,也呈現了部分本土母親的樣貌;她不將「母愛傷害」與「母親」分類或貼上標籤,也不談「修復」或「把愛找回來」的信念,而是盡力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供不一樣的思考面向。母愛創傷對各階段的女兒有不同狀態的影響,母女關係的議題及困境或許也因人而異;然而作者期許的是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從書中有所省思、好好沉澱,帶著現在的成熟與智慧,從可能已經破壞的母女關係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痊癒力量」,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出版社 橡樹林 (城邦) 

Similar books

  • The politics of parenthood: child care, women's rights, and the myth of the good mother
    By Mary Frances Berry, Geraldine R Segal Professor of American Social Thought and Professor of History Mary Frances Berry

    Argues that businesses use childcare responsibilities to deny women equal opportunity for advancement, and suggests a national childcare policy

  • 孕产妇饮食营养全书
    By 于雅婷, 于松主编

    专家解读酱烧春笋鲜香脆嫩,膳食纤维丰富,有润肠通便的功效。春笋含有充足的水分、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孕期呕吐症状说明孕妇在孕早期经常出现择食、食欲不振,一般于停经40天左右开始,孕12周以内反应消退,不需要特殊处理。

  • 徐文图解好孕知音:胎教
    By 徐文

    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的《九级浪》。福特·马多克斯·布朗(英国)的《可爱的羔羊》。艾伊瓦佐夫斯基(俄国)的《狂暴的海涛》。伊萨克·列维坦(俄国)的《金色的秋天》。弗·阿·华西里耶夫(俄国)的《在克里米亚山上》。谢德林(俄国)的《那不勒斯港的马格林堤岸》 ...

  • 减法教育
    By 于晓冰

    编辑推荐一、家长,为什么你明明做了很多,却看不到成效?那是因为 "加法"太多--花所有精力把孩子送进"好学校"?代替孩子和老师沟通学习问题?过度参与家庭作业、学校活动甚至代劳?用作业和补课填满孩子的周末、假期?买一堆练习册却不见成绩提升?★教育不是家长单方面对孩子的事,要学习如何在"出手"和"放手"之间恰如其分。二、减法教育的目标是"能力做加法"--被动做减法,兴趣做加法课外班做减法,课堂效率做加法机械刷题做减法,灵活训练做加法焦虑盲目做减法,长远发展做加法......★给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轻装简行,大步前进。三、北京重点中学资深一线教师,直面家长关切话题。★21年一线经验,2000多个学生案例,真实的课堂实录,亲证的提升方法。★热门话题深度解析。双减、小升初、中考、择校、课外班、大语文、素质教育、家校联动.....★八大常识,回归教育本质。"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教育不等于管教""逆袭不是天上掉馅饼""想象力的保护比培养更重要"......★大语文学习有巧招,政策解读、精准分析、满满干货。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背诵、考场作文......四、教育界前辈/专家/自媒体人联名推荐。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李正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德希(北京四中语文老师,全国优秀教师),蔡智敏(语文报前社长兼总编辑),郝景芳("童行学院"创始人),安柏(公众号"海淀花生妈"创始人)。 内容简介减法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的能力做加法",方法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常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于晓冰,扎根一线教学20余年,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过减去不必要的负担提升学习效率。他在教学中奉行"三不政策"--不加课,不拖堂,不布置硬性作业,学生看似学时少,但往往能厚积薄发,实现逆袭。?在本书中,于老师将多年的洞察与实践和盘托出,帮助家长在功利化盛行的环境中保持理性:遵循教育规律,宁慢勿快,宁拙勿巧;尊重八大常识,智慧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提升成绩之外的软实力--自主学习力、自控力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夯实根基,在大语文时代获得受益终身的综合能力。孩子的成长,需要深耕一条长长的路。慢慢来,才会比较快;看得远,才能走得更长远。

  • My Mother/my Self: The Daughter's Search for Identity
    By Nancy Friday

    Dell celebrates the l0th anniversary of this groundbreaking bestseller (3 million now in print) just in time for Mother's Day. Hailed by Publishers Weekly as "a landmark study", My Mother/My...

  • 孕前三个月
    By 王丽茹, 李兴春

    本书详细介绍了运动健身准备、生活方式准备、饮食营养准备、心理准备、环境与物品准备、疾病的预防与用药禁忌、不宜怀孕或慎重怀孕的情况、最佳受孕条件及其他孕前必备常识等。

  • 大人和小孩的一千零一夜: 給父母的床邊故事,讓大人了解孩子,以及自己心中的孩子
    By 林蔚昀

    請注意!這不是尋常的童書導讀工具書,而是憤世媽媽學習如何當一個母親的真實生命故事。透過與無數的繪本或兒童小說的相互撞擊,她寫下了自己的嘗試、犯錯、反省、修正以及領悟。 在這本書中,著名的詩人與專欄作家林蔚昀帶我們讀了各種主題的繪本與兒童書,可是她並不企圖用這些圖書來解決教養難題(雖然也許可以),而是當作理解孩子、他人與自己的工具。 自己、他人和世界是這本書的主軸。在熟悉的親子日常中,她變身雪赫拉沙德王妃,講述一個又一個故事,故事中有書、有難搞但可愛的小野獸,有情緒小劇場,也有廣大的世界。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故事,她帶我們一起去習慣孩子、熟悉孩子、了解孩子(以及大人自己的內心小孩)   本書特色 看林蔚昀談繪本和童書,最讓人著迷的,不只是她談論了數百本來自世界各地、甚至許多我們所不知道的書。還包括她像個千面女郎那樣,揉合了詩人的浪漫、哲人的批判,既有母親的務實,也有捍衛自己內心小孩的堅持。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她風趣的討論屎尿問題,也用同理的態度理解孩子鬧情緒、手足紛爭,並且勇敢地承認身為母親的狼性。她關心性教育、兒童人權、公民社會、歷史人文,也敢直面性別認同與性侵問題。 最令人心有戚戚焉的是,她並沒有被親子教養這頂大帽子遮蔽目光,窄化了閱讀的目的與樂趣。在討論這些書的同時,她不斷強調:自己、他人和世界才是這本書的主軸。她希望透過閱讀這些繪本與童書,我們能拋下成人的主觀,回憶起自己曾經是個孩子。因此,所謂的教養並不是高高在上去指導孩子,而是習慣孩子、熟悉孩子、了解孩子,以及大人自己的內心小孩。 作者簡介 |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經營粉絲專頁:憤世媽媽

  • Mother Knows Best: Talking Back to the Experts
    By Jessica Ann Nathanson, Laura Camile Tuley

    "Mother Knows Best presents a sustained critique of the leading mothering advice literature of the past decade or so. With a cuttingedge approach and a frank, "talking back" tone, the...

  • Changing Places: A Journey with My Parents Into Their Old Age
    By Judy Kramer

    Millions of baby boomers are facing one of life's most poignant challenges -- they are becoming parents to their parents.It is a turning point that Mary Pipher illuminated in her...

  • Expecting Trouble: Surrogacy, Fetal Abuse, And New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By Patricia Boling

    The growing availability of unpreceden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has raised equally unprecedented mor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not only for pregnant women but for all those who wish the state to 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