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 我忘我自己怎麼辦?全球頂尖團隊研究,30歲開始改變飲食,就能降低失智風險

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 我忘我自己怎麼辦?全球頂尖團隊研究,30歲開始改變飲食,就能降低失智風險
ISBN-10
9865683466
ISBN-13
9789865683467
Category
Health & Fitness / Health Care Issues
Pages
22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5-05-07
Publisher
采實文化
Author
安田和人

Description

台灣每100人中,就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

如果有一天,我忘記我自己,怎麼辦?


這種飲食法,絕對可以「預防」和「改善」失智。

30歲就要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大幅降低失智風險。


◆ 預防失智風險X延緩病變,可同時從飲食著手──

經過全球醫學團隊證實,這些飲食和營養素,的確能降低失智的風險。從現在開始多吃活腦飲食,防老又防病,預約三十年後的精彩熟齡人生!


◎ 每周喝三次蔬果汁,失智症發病機率降低76%;

◎ 每周吃一次青背魚,罹患失智症風險降低60%!


◆ 已經罹患「失智症」,也能用飲食延緩、改善病變 ──

◎ 核桃:每天吃7~9顆,改善運動和認知障礙。

◎ 藍莓汁:天天喝一杯,12周就能明顯改善記憶力。

◎ 蛋和黃豆製品(豆漿、豆腐): 多吃可提高專注力、記憶力。

◎ 杏仁:一天二十顆連皮杏仁,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症病情。


[患者親身實證,改善飲食後,真的有效!]

89歲的上村奶奶:「再也沒有忘了拿錢包,或是忘了拔鑰匙了。」

63歲的伊藤阿姨:「88歲的媽媽,可以自理生活,也不需要輪椅了。」

65歲的圓尾阿姨:「83歲又獨居的叔叔,又能讀報、自己上街購物。」

83歲的遠藤老師:「記憶力恢復,不再健忘,也無需再拄拐杖。」

76歲的鈴木女士:「睡眠品質改善,頭腦清楚,不再忘東忘西。」

本書食材及營養素都經由全球頂尖專業團隊研究實證,

對改善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明顯成效。


◆ 30歲開始就要這樣飲食,讓大腦維持年輕──

【有以下狀況,你和家人需要馬上改變飲食習慣!】

□ 小事記不住,鑰匙、錢包常忘了拿。

□ 感覺反應慢半拍,沒有從前靈敏。

□ 缺乏運動,天天久坐,腰圍悄悄地變寬。

□ 喜歡吃牛肉、奶製品,例如起司等食品。

□ 父母親或家中親屬,已經罹患失智症。


根據統計,目前失智症最大的原因是年齡,因初期症狀和由老化引起的健忘很像,常錯失最佳的黃金治療期。而失智症沒有特效藥,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親屬在照護上也欠缺應有的知識,對於病情和醫師的投藥都不清楚,常讓照顧者感到身心俱疲。


醫學博士告訴你,全球頂尖團隊研究證實,讓大腦回春、變年輕的飲食秘方,保養大腦,提升記憶力的兩大關鍵:存在蔬果和青背魚類中的抗氧多酚和DHA,有保護大腦的功能。


● 綠花椰菜營養豐富,是預防失智的最佳選擇。

● 沙丁魚可維持血管健康,生吃最好。

● 鮪魚脂肪中DHA最豐富,是防失智關鍵。

● 鮭魚富含蝦青素,可修復大腦受損細胞。

● 「一天一顆蘋果」,除了遠離醫生,也能增加學習力和記憶力。 

● 在當令季節(冬天)吃菠菜,抗老效果是其他季節的三倍。 

● 銀杏不能增加記憶力,但是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預防血管型失智。

● 洋蔥的刺鼻辣味,是保護「記憶」的關鍵。


失智症患者,在未來會愈來愈多,且增加的速度很快;年齡愈大,愈有可能失智。無論是為了爸媽,或是為了未來的自己,都應該要了解失智症的全貌,除了用藥物緩解病情之外,還可以透過飲食來預防並抑制病程發展。


書中詳細說明五種最常見的失智症,以及伴隨失智症而來的周邊症狀,用藥種類和副作用;除了遵照醫囑用藥,書中也舉出經醫學界研究証實,從飲食中攝取能活化腦細胞、減緩腦神經病變的營養素,能有效地預防或大幅減緩、抑止失智症病變;最後,舉出十一個靠飲食確實改善生活品質和病徵的案例。


失智症無法痊癒、根治,但已經知道如何預防與大幅減緩病程進行。在全球人口高齡化的現在,無論年齡是否已到失智症門檻的六十五歲,都應該及早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降低自己未來失智的可能;若家中已有親屬罹患失智症,也能透過此書更加了解病情變化,除了遵從醫囑用藥,也能從飲食上改善失智症狀。


本書特色


※五大失智症狀與周邊病症詳細介紹,解答失智症照護、飲食選擇等問題。

※食材及營養素都經由全球頂尖專業團隊研究實證,對改善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明顯成效。


名人推薦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主任/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王署君

‧ 節目主持人 林書煒

‧ 長庚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管理系主任 黃惠玲

‧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鄧世雄

Similar books

  • Complete Nurse's Guide to Diabetes Care
    By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Belinda Childs

    See also Behavioral strategies; Cultural context;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DSME) acute complication ... See Physical activity Exogenous glucose, 108t Experiential learning, 76 Eye drops, steroid, 380 Eyes, 138,450–451.

  • 孤獨症的快樂療法
    By 王占富, 王汉斌, 张艳杰著

    Ben shu bao kuo wo dai chi sun zou chu gu du,Bin bin shang xue le,Bin bin fang wen ri ben,Yu wang you de jiao liu,Xun lian gu du zheng er tong de dian di ti hui deng nei rong.

  • 血糖解方: 慢性病的根源在血糖震蕩, 柯林頓御醫教你從營養下手, 贏回人生健康
    By Mark Hyman

    本书帮你认识和对付体重问题, 糖尿病以及血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帮你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 常见脑病中西医诊疗手册
    By 常学辉, 崔丽霞

    刘完素(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2正气自虚。李东垣《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故中风者 ...

  • 人性照護法入門
    By 本田美和子、伊凡.傑內斯特(Yves Gineste)、蘿賽特.馬雷史考特(Rosette Marescotti)

    將「情感交流」視為照護的主體,來自法國的奇跡照護法 一旦邁入照護,先讀這本書,能讓你的照護之路走得更加順利也充滿感恩 家庭照顧者、醫療、長照從業人員必讀 ...

  • 疗效茶饮轻图典
    By 苏黎

    茶疗功效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止泻解酒、补充雌激素、调节内分泌,适用于风热引起的头痛、心血管疾病、高血糖、高血脂、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养生茶谱葛根茶材料:新鲜葛根30克,或制好的干葛根5~10克。做法: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放入保温杯内用沸水冲泡, ...

  • 失传的24节气养生法
    By 王强虎

    本书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章节,分别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来讲述中医调养方法,并从节令特点、养生要领、节令衣着、起居须知、节令养生食谱、节令美食、节令 ...

  • Connecting with the New Healthcare Consumer: Defining Your Strategy
    By David B. Nash

    J Gerontol Soc Sci 1998 ; 53b ( 4 ) : S218 - S227 . National Long Term Care Survey . Press Release . ... J Gerontol Soc Sci 1997 ; 52 ( 6 ) : S336 - S344 . Petrisek AC , et al . ... Soldo BJ , et al . Asset and health dynamics among the ...

  • The DeMarco Factor: Transforming Public Will Into Political Power
    By Michael Pertschuk

    Vinny DeMarco might be a latter-day Don Quixote except that he tilts his lance at real obstacles to social justice: lobby-locked state legislatures and Congress, stonewalling the public will. And...

  • Organizational Ethics in Health Care: Principles, Cases,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By Philip J. Boyle, Edwin R. DuBose, Stephen J. Ellingson

    Given this culture of deference,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find that with respect to the three patients appropriate for hospice (A, B, and C), Kay may be more inclined to attempt to persuade the staff physicians who express doubt abou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