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從預防、理解到遠離,失智症權威醫師教你從此不再害怕它!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從預防、理解到遠離,失智症權威醫師教你從此不再害怕它!
ISBN-10
9865896613
ISBN-13
9789865896614
Category
Medical / Long-Term Care
Pages
272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4-02-06
Publisher
寶瓶文化(UDN)
Author
王培寧、劉秀枝

Description

  面對失智症患者,記得輕聲說一句:「不用急,我們會等你。」


  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


  退化失智不可癒,40歲就該開始預防!
  十大失智警訊.八大預防因子.六大增智訣竅.五大照顧建議
  國內失智症兩大權威名醫聯手出擊,打破錯誤迷思!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從輕度、中度到重度,我將漸漸地忘記自己,忘了這世界,那些迷了路的記憶,就請你為我好好收藏。


  我可能忘了怎麼吃飯,耍賴地拒絕張口,請你耐心哄著我、逗逗我,就像小時候我費盡心思餵你吃飯,希望你健康長大一樣。


  也許我變得容易焦躁,常常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或疑神疑鬼,請你靜靜地陪伴我,給我一個愛的抱抱,就像我曾經這樣守護著你。

  總會有那麼一天,你明明在我面前,我卻再也認不得你,畢竟我連自己都記不住了。然而或許,這是老天送的一份大禮,給我、也給你,一個從頭來過的機會...

  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早在出現明顯症狀之前,大腦裡的病變已經過十多年的累積,直到不堪負荷,而發病的此刻,就是「最好」的狀態。這種病,不是老年癡呆,也不是老番癲,有家族性基因突變的病患,大腦的病變可能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由於至今仍無法根治,對現代人來說,比憂鬱症和心臟病更令人害怕。

  然而,失智症不但可以藉由十大警訊而提早發現,漸緩病情惡化,更可以經由日常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預防或延緩失智的發生。在本書中,兩大權威名醫分享多年實證心得,帶領讀者全面性地理解失智症,以同理心陪伴患者,更關懷主要照顧者。失智症,不再是不能說的祕密。

  補充資料:
  ◎ 關於失智症,我們最常見的疑問!
  ●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
  ● 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有什麼不同?
  ● 記憶力不好是失智症的前兆嗎?
  ● 年紀大了就一定會得到失智症嗎?
  ● 失智症等老了再來預防就可以?
  ● 我會得到媽媽的阿茲海默症嗎?  
  →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疑問和解答,請詳見本書!

  ◎ 八大預防因子
  1. 受教育
  2. 多動腦
  3. 多運動
  4. 多走路
  5. 多吃蔬果
  6. 預防中風
  7. 想法樂觀、積極和正面
  8. 維持良好的人際網絡

  ◎ 六大增智訣竅
  1. 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用腦如磨刀,越用越靈光。
  2. 閱讀或學習新事物時,要反覆複習,以加深印象。
  3. 專心,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4. 善用備忘錄規畫行程和記錄生活瑣事。
  5. 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況。
  6. 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

  ◎ 五大照顧建議
  1. 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否則當主要照顧者累倒時,大家會亂成一團。像前文提到的,做子女的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分攤照顧工作,讓母親偶爾有喘息的機會。

  2. 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例如要出去走走,與親友同遊散心,並保有原來的嗜好,如看書、聽音樂等。

  3. 加入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尋求各種資源管道,以減輕壓力。
  
  4. 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及早把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規劃好,減少後顧之憂。


  5. 了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根治:接受少輸為贏的治療觀念,才不會勉強病人,或抱太高期望,而備感挫折。

本書特色

  ★ 劉秀枝教授〈假如我得了阿茲海默症〉一文,引起網友熱烈共鳴,瘋狂轉貼!
  ★ 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退化失智不可癒,40歲就該開始預防!
  ★ 十大失智警訊.八大預防因子.六大增智訣竅.五大照顧建議。國內失智症兩大權威名醫聯手出擊,打破錯誤迷思!
  ★ 面對失智症患者,記得輕聲說一句:「不用急,我們會等你。」
  ★ 一本兼顧專業又易懂的失智症實用小百科!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1. 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力改變:人都有忘性,但失智症患者「忘」的頻率較高且較嚴重,會不自覺地重複問同樣的事。
  2.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常為此感到焦躁,甚至惱羞成怒。
  3. 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難:原本駕輕就熟的事卻變得不會做了。
  4.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搞不清現在是幾年幾月、白天晚上?有時在自己家附近也會迷路。
  5. 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例如照鏡子時,似乎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子裡的那個人,還以為屋裡有另一個人。
  6. 說話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新的困難:無法了解複雜的字句,或是話說到一半時,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
  7. 物件放錯地方,且失去回頭尋找和重做的能力:明明是自己收起來的卻忘了,而懷疑是別人偷走的,因為怕被偷就刻意藏起來,最後反而更找不到了。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例如可能失去對金錢價值的判斷力,而付大筆錢給推銷員,甚至大方借錢給陌生人。
  9. 退出工作與社交活動:變得不愛出門,不想與人交談,連原本每週固定參加的活動也變得興趣缺缺。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暴躁易怒,一點小事也可能引發極大的情緒反應。

  ●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各界名人推薦

  (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王署君(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系主任.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林依瑩(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邱淑媞(國民健康署署長)
  邱銘章(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
  孫越(終身義工)
  張鎮華(台大數學系教授.妻為失智症患者)
  華天灝(《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電影導演)
  黃正平(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長)
  楊力州(紀錄片工作者)
  潘懷宗(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教授)
  鄧世雄(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簡靜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Similar books

  • 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
    By 劉淑瓊, 黃煌雄, 江東亮

    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 推動健保永續,促進全民健康 2011年,立法院剛通過二代健保修法; 兩星期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調查報告」出爐, ...

  •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By Sheila A. Sorrentino, Jean Hogan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 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
    By 胡文郁、汪慧玲、周思婷、姚佩妏、許佩裕、許維方、陳怡安、陳姍婷、陳新諭、葉惠君、蘇靖嵐

    難走的路,因為互相陪伴,似乎就不那麼苦了!「為什麼跟說好的不一樣?」這道問題的解答,我也不會。我只能代替離開的人抱抱你,讓我們都能夠再次想起彼此的愛。病人的痛苦、家屬的捨不得、護理人員的感同身受,在這個困難的時刻,明明走著同一條路,怎麼會越離越遠?從「背對背」,到「手拉手」,互相陪伴是繼續向前的力量!安寧緩和療護箴言──善終,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的決定。➤我們在意───病人的意向與生活「我不想再活了,放我走……。」漫長的疾病治療過程,在希望與失望之間擺盪,「無奈」蠶食著病人的身心靈。讓我們陪著你,在黑洞裡梳理困境,找到彼此的手,尋回面對的勇氣。〈全家福〉「我要奮戰到底,要為孩子奮鬥,我不可以死!」珊珊每次都這樣說。她並不接受安寧療護,可是也不排斥我的探訪,我常到病房看她,試著與她建立關係。漸漸地,我感受到她遠嫁異鄉的孤獨……。〈請讓我,喚妳一聲親愛的!〉「嗨,親愛的,今天好嗎?我們要來打抗生素囉!」只見她瞪大眼睛狐疑地看著我:「為什麼叫我親愛的?」是啊!為什麼喚她親愛的?我自己也愣了一下,或許是同事的陳述讓我覺得:眼前這像刺蝟般防衛的文文心裡,其實躲著一個需要被關注和疼惜的小女孩吧!〈X!要走就走不要拖!〉「給我兩針!一針這裡(指左下腹部隆起的腫瘤)、一針這裡(指太陽穴),然後再見!」虎哥帥氣有如《艋舺》電影角色,乾淨俐落地表達「訴求」。他的太太雙眼承載了許多委屈,流著淚低語:「他要我放他走……。」➤我們關心───家人的調適與自我照顧「這一天,終於還是來了……。」面對宛如海嘯般撲面而來的哀慟,允許自己的難以面對,慢慢沉澱這份椎心之痛,提醒還能為至親做的事情,往往內心的愛會迸出力量,給予最圓滿的祝福與力量。〈我們回家吧!〉「我覺得他還不能回家,現在還沒到這個的時候……,他在家裡要是喘起來,要怎麼辦……?」我牽著她來到氛圍稍微輕鬆的會客室,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她伏在我的肩上放聲大哭。「如果爸爸怎麼了,我怕媽媽會怪我……。」鈺欣終於說出她心底最深的害怕。〈妳是我最棒的女兒〉「有空嗎?我現在非常需要妳這個垃圾桶!」電話這頭的我,靜靜地聽著她連珠炮般宣洩,不時「嗯」、「嗯」回應著,讓她知道我在聽。與其說是垃圾桶,我覺得更像一個避風港,她雖然總是強悍,卻有著不易察覺的委屈與迷惘,讓她稍微「靠」一下,然後更有力量去戰鬥。〈美惠〉「天哪!妳辛苦了!」我忍不住上前擁抱三姊,驚覺三姊好瘦。心疼這弱不禁風的身體要承擔這麼多,不管是照顧阿中還是安撫媽媽,三姊都一力承擔,我的心被狠狠地擰著。這樣的三姊沒有自己,只有家人。可能她早就生病了,只是她都忽略了,我們也沒有想到怎麼會這樣子。➤我們體悟───生命這份禮物護理,是一份工作,但更多時候是人與人之間更真切的交流。陪伴的過程,我也被陪伴著,在彼此的「心」注入一些平安與勇氣,努力讓離開的與留下的人,都能夠不再有遺憾。〈回家,有我〉謝謝妳,雅婷,用自己最後的人生,讓我學習每一次的付出就是得到,讓我有更豐富的內心,再去為需要的人提供協助,也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護理價值。安寧就是帶著病人與家屬去尋找、去發現那些溫暖的存在,然後將彼此的心連結,把心中的愛串起,才能安穩平靜的一直走下去。〈舞者.武者〉哈囉!文叔,最近臉書的動態回顧,不斷提醒我去年的攝影茶會,想和你說,我最近也找到了一些方法努力「穩住自己」!就像攝影對你的力量,我有加油喔!還沒被打敗,我還在安寧的工作崗位上。只是好想念你。〈平安的路,怎麼走?〉每個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也許是看不到哀傷盡頭的急救過程,也許是正氣凜然的生前告別式,每一個病人的故事,都有著不同的啟發。安寧照顧的目標是善終,但其實善終並沒有標準答案──沒有「最好」的決定,只有最「適合」的決定。每一位病人的善終都是獨一無二的,而陪伴病家走過幽谷,是我們不變的心意。安寧就是帶著病人與家屬去尋找、發現那些溫暖的存在,平安地走下去。更多護理師臨床現場的暖心故事,都在《伴,安寧緩和護理札記》。安寧緩和療護箴言──病人的痛苦、家屬的捨不得、護理人員的感同身受,從「背對背」,到「手拉手」,互相陪伴是繼續向前的力量!本書特色✿ 安寧緩和團隊護理師「病房、共照、居家」全方位守護✿ 十八個真實案例,照顧「病人」、「家屬」、「醫療團隊」三大面向✿ 十八個揪心故事,完整帶入病人醫療抉擇以及陪伴者的情緒關照✿ 護理師團隊合作帶領彼此,從哀慟中調整,從淬鍊中成長✿ 護理前線最貼近人性的真情記錄,深度直擊護病現場✿ 最暖心的生命書寫,最實用的臨終課題✿ 深入瞭解安寧緩和積極正面的意義力量名人推薦王 浴 臺大醫院前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邱泰源 立法委員、臺大醫學院教授陳月枝 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所名譽教授陳石池 臺大醫院院長陳榮基 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慶餘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名譽教授楊玉欣 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蔡兆勳 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蔡致中 燃點公民平台創會理事長(依姓名筆畫排序)溫暖推薦語每個人必經的人生大挑戰過程中,有許多像珍珠的眼淚,有著護理師的溫暖陪伴。──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醫學科主任 呂立我相信:醫師的成長,是踏著病人的血與家屬的淚前進。因此,從擔任住院醫師開始,不論是成功或失敗的案例,都深入探究其原委,為的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第二次。然而數十年之後,我發現:有些病人的血與家屬的淚,未必源於技藝不夠精進,而是沒有得到完美的句點。原來,成長之路是那麼崎嶇而漫長,要學習的絕不只是知識和技術。不變的是:同樣的錯誤不要再犯第二次!――臺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李啟明安寧緩和醫護如溫暖和風,讓生命春草年年綠,感恩!――立法委員、臺大醫學院教授 邱泰源在困頓中注入一絲勇氣,而心與心相近的時刻――見到了點點溫暖的陽光。――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社工師 吳家鳳一個最黑暗的時刻,也是一個最光明的時刻;一個絕望的時刻,也是一個充滿盼望的時刻。慈愛的天父為我們預備了天上永恆美好的家鄉,你不過先走一步,我隨後就來與你在永恆相會。――臺大醫院牧師 吳傳健摯愛的人放心離去,您安心地道別,且看安寧緩和護理師的細訴。――臺大醫院護理部副主任 林綉珠陪伴末期病人是人生的歷練與智慧。――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主任 姚建安心裡放下,才是真正的安寧。安寧護理師無私的陪伴和關懷,讓病人完美地走完人生旅程。――臺大醫院院長 陳石池在末期病人照護中,最不容易的是一直保有慈悲的心,努力用專業與愛去修補每個不完美的結局。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我親愛的安寧公主們,妳們讓我驕傲!――臺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護理長 許美柔跟妳們一起奮鬥,讓我相信這世上真的有天使。――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化學治療科主治醫師 許駿有幸與一群天使般的安寧團隊一起共事,人美心更美的護理師們,一路走來始終保有初衷,一點一滴的努力,陪伴著臨終病人與家屬,參與了他們生命的一段,從真誠無私的互動,面對生命不確定的恐懼,彼此相互支持陪伴,寫下美麗又動人的故事,留下這短暫又永恆的瞬間。――臺大醫院護理督導長 陳幼貴無論是身心煎熬的臨終病人,或是被牽掛的家人,這群有著堅強翅膀的安寧天使,用溫柔且堅定的信念,一一完成病人及其家人的心願,故事的結尾雖然是淚水代替了掌聲,同時也將陽光帶進幽谷。――臺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護理部主任 陳瑞儀這是一本透過文字,分享安寧照顧的溫馨與血淚的好書。――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 五行決定健康: 中國人五型體質養生說明書
    By 漆浩

    中醫的體質養生學說提出的木火土金水五型人,來於《黃帝內經》,是迄今為止專為中國人設置的體質劃分法,它與西方的氣質劃分、血型劃分以及其他一切外國體質劃分法迥然不同。因為它具有傳統文化的根,有陰陽五行的哲學基礎,也有細緻的外貌觀察和內心心理的分析,既具有社會學背景,又有醫學體質的內在聯繫,所以值得向現代中國人隆重推薦。五行體質是長期以來,中醫學總結出來的把社會心理人格模式與人的生理病理體質結合起來的學說,它比九型人格及後來的所謂血型人格的分析要深刻得多,要廣泛得多,要好得多。而國人卻稱之為所謂迷信,要拋棄中國人固有的五行體質反而去追隨西方九型人格體質,這完全是個錯誤。五行體質是在中國社會流傳兩千年的重要學說,與一切所謂的體質分類相比,陰陽五型人體質是中醫養生學的靈魂,是中醫學基礎的基礎,每個中國人都應該懂得它,瞭解它,運用它。在兩千年前,中國人幾乎沒有人不懂得它,但現在懂得他的人太少太少了。中醫學在人們養生的縱向上將人的體質分為陰陽兩類,在人們養生的橫向上將人分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這樣就將一個完整的立體的人展現出來了。本書介紹了常見中醫木火土金水五型人的特點,告訴你一類型的人,可能會患哪種病,然後給你一些相應的建議去預防。在瞭解陰陽五型人體質之前我要強調幾點:首先,無論是陰陽還是木型火型都沒有好壞之分,因為陽與陰都有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木型與土型也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更何況每型人還各有四個不同的亞型,所以大可不必為自己是某型而大喜火或大怒。主要還是要看自己有什麼容易發病的可能已提前預防。其次,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便是同一型人也不一定都得同一種病,所以分辨五型人體質只是指出讓你得病的一般規律,僅供參考。其三,五型人體質要結合許多原因和因素來判斷,例如家體遺傳,地理因素,社會環境等即中醫所說的養生保健要因人因地因時制宜來判斷,本書將告訴你的是,如果要知道一個人的總傾向,用陰陽體質法;如果要知道一個人的性格類型就一定要用五行型人體質法,而你如果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運用那你對人的整體養生狀態就能瞭若指掌。不管怎樣,如果我們瞭解了五型人體質的基本分類,那麼,你就成為了自己身體的的主人。

  • Being a Long-Term Care Nursing Assistant
    By Judith B. Eighmy, Connie A. Will-Black

    Written by nurses currently practicing and teaching in the long-term care field, this basic skills book focus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do the...

  • 高年級體育課: 對症運動,改變人生故事
    By 林冠廷

    熟齡族更需要動一動,高年級上體育課囉 ! 提供在家或在公園隨時可做的合適運動由正確的運動幫助每一個人,重拾自己的健康,拿回人生的自主權!中年人知道老了一定會得的症狀,就算去復健科也是刷單到老沒啥幫助!運動對於健康的幫助,並不亞於藥物,但我們吃藥之前必須經過專業醫師與藥師的把關,那運動呢?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我們的運動?又或者,有哪些運動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本書會藉由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分享親身經驗,讓各位讀者知道,運動是如何影響與改變生命,如何提升生活品質,這不僅僅是身體層面,更從心理與社交層面讓人生更加的精采。從近幾年來運動賽事的興起可以不難看出,大家對於運動的參與程度有越來越火熱的情況,但同時間也可以在醫院復健科或骨科當中發現越來越多的運動傷害門診,而更深入去了解,發現並不是意外傷害,反而是因為知識的不足,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運動所導致,所以希望藉由本書,讓大家建立一個正確運動的觀念,更進一步寫下健康又快樂的人生故事。各界推薦專文推薦黃啟煌  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教務長鄭雲龍  脊椎達人運動改造大腦,讓你快樂老化『體育課』在多數人的記憶中,就是學生時代的必修課,相信現在人回想當時的運動情景,還會會心一笑呢!隨著步入社會工作與年齡增長,『體育課』這件事似乎離大家越來越遠。隨著醫學進步,人類的壽命比過去延長了許多,而因為年長伴隨而來生理機能的退化,例如上下樓梯感到吃力,記憶力開始衰退等,也讓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受到關注。近幾年運動科學與老人醫學相關的研究發展,例如:「運動有益健康」、「運動改造大腦」、「快樂老化」、「在地健康老化」都成了熱門的話題,好處是資訊量非常的巨大,但對於ㄧ般民眾來說,反而陷入了不知道該如何分辨合適運動的困境中。在我執教多年與近距離觀察市場上的發展,教人運動的資訊實在是多到無法辨識好壞。我始終認為要養成任何一種行為改變的習慣,從認知層面上接受,是一切行為改變的開始,也就是俗稱的「動力」,但這個動力開從何而來?假設要求高年級的朋友們去聽或去讀一大堆理論,實在是強人所難。大家都知道單單是從營養的面向、運動的領域、社會的各種議論就有許多促進健康的方法,要讀都讀不完。其中又有些並非單純運動的問題,例如:有些年長者會有漏尿的問題,有人有肩頸痠痛的問題,有人有下背痛骨質疏鬆的問題等等,這麼多的問題又該怎麼辦呢? 哎呀!有人會告訴您:  練練骨盆底肌、多補充鈣、矯正站姿坐姿、放鬆筋膜、打打太極,一時之間大家都成了專家,那到底該怎麼做才對?或者直接上網看個影片跟著運動?現在,大家有福了! «高年級體育課» 這本書,是由我的好朋友冠廷,加上一群既專業又有熱誠的夥伴們,整合了大家的智慧與各自的專業經驗,所呈現出可以輕鬆讀,又可跟著做的一本體育課參考書。更重要的是,在您決定選修這門體育課之前,它還會先引導您透過PAR-Q的評估、姿態評估與運動評估等方式,揪出您身體不適或某處有卡卡的地方。如果在自我評估的過程中,您發現自己有狀況,就可以先去找相關專業的醫療人士做進一步諮詢,讓您的「體育課」上的更安全又健康!──國立體育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黃啟煌重新學體育,成為健康的主人我是一個從小就有運動習慣的人,從田徑到武術、氣功、瑜珈、太極拳,我從運動中獲得健康、自信與良好體態。由於運動在我生命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此有一段時間,我曾經嚴厲且沒有同理心的認為;一個人有沒有運動習慣,部份反應出一個人面對自我生命的態度,因為人人都知道運動好處多多,為什麼還不動?一定是此人太怠惰,或是對自己不夠負責任! 直到後來我開辦脊椎強背術研習班,學員中有許多高年級同學,我發現這些同學都是對自己很自律,很獨立自主,受人尊敬的長輩,但他們卻因為環境、不好的運動經驗、症狀或病痛等因素,沒有辦法養成運動習慣或做對運動,我才檢討起自己;原來有太多人知道要動,但就是不知該如何動起,可能有動機問題,也可能有技術上的問題,他們都是需要專業人士幫助的人。舉個例子,當一位高年級同學因為下背痛來到醫生面前,醫生通常會透過影像診斷告訴他目前脊椎現況,醫生站在保護的角度,可能告訴同學限制性的警語,例如不可彎腰、不要搬重、不要蹲、不要爬樓梯….等等,加上影像強大的暗示力,該同學可能會陷入脊椎結構失常的迷思中,不敢動也不知道該如何動,脊椎的僵硬不適可能更日漸惡化,這其實並非醫療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缺乏與醫療相對應的健康促進教育系統,例如針對高年級同學的體育課。很高興運動傷害防護與運動醫學的專家-林冠廷老師,關注到高年級同學的需求,在過去的著作基礎上,創作了這一本容易閱讀、含金量高的好書-高年級體育課,這是一本可以幫助高年級同學們開始運動、做對運動、創造自我健康與行為改變的運動啟發書,其中有啟發人心的故事、有實際成效的案例,更有對症下藥的運動解方。 大多數人一旦進入熟齡或是銀髮階段,身上難免有些小病小痛,此時除了醫療的協助外,其實透過自主居家運動,可以減少過度依賴被動治療疼痛、緩解症狀的處境,轉而走向主動康復、創造健康的人生。──鄭雲龍 脊椎力學專家、身體智慧有限公司執行長、YouTube頻道超過2,200萬點閱次數[共同撰述&推薦者]游曉微 / 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 助理教授 郭健中  / 康寧醫療財團法人康寧醫院 急診醫師 邱于倫 / 康科特運動醫學中心 運動物理治療師 徐緯珍 / 綻放瑜珈工作室 創辦人 吳旻寰 / ...

  • 想推薦給父母,自己也想住進去的「幸福安養院」:全方位選擇指南: 親に薦めたい! 自分も入りたい! 老人ホーム探し50の法則
    By 上岡榮信

    ★集結49條最實用的法則,精挑細選老後的生活★準備、參觀、分析三大面向篩選優質安養院★日本安養院支援中心權威整理出最詳盡的選擇指南  人人都希望,安養院是前往另一個世界前的「天堂」。  本書內容不僅是對尋找安養院的高齡者或其家人、尋找優良職場的照護人員有用,在另一層意義上,對煩惱該如何活用土地的地主、尋找優良融資對象的金融機構來說,都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  為什麼養老院要這麼精挑細選?  因為入住者很可能要住上十年、甚至二十年以上,不僅僅是將日常生活交給了安養院,更是將自己的靈魂也一起託付了,我們必須從坊間稀少的選項裡頭,找到一間「可以負起責任照顧我到最後的地方」。替家人,也替自己迎接舒適、安全,快樂的第二人生。  養老不是等死,是快樂人生的開始。  越早準備越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下半生居所。  老年人最希望的,就是能待在家裡走過幸福後半場,事實上,幸福在哪,家就在哪。  送終,是安養院最具社會意義的服務───  根據統計,80%的老年人都是在醫院裡過世,伴隨著病痛與陌生的環境,死亡不知不覺變成一種禁忌話題,每次提到總是懷著不安與恐懼。在這樣的環境下,年長者幾乎無法帶著幸福感安然離世。  安養院所提供的照護與服務,最具有社會意義的正是關於「送終」這項服務,誰不希望被安心地照顧到最後,在人生最後的居所裡善終呢?  人生70才開始,何不找一間自己喜歡的安養院度過人生最後一程,直到最後一刻都活得快樂。各界幸福推薦  「50+好好」平台總策劃 王美珍  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長照專欄作家  朱國鳳  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熟年誌》總編輯 賴麗秋  (按姓氏筆畫排列)  「怎麼選安養院?可不像選餐廳這麼容易。本書像一個專業『顯微鏡』,帶領讀者觀察意想不到的細節。懂得挑,才是生活品質的開始!」───全國最大熟齡媒體50+總監 王美珍  「幸福的安養院,就是我們最後一個家。」───成大神經科敎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白明奇  「有一天先生問我:『我們沒孩子,以後老了誰照顧我們?』我說:『為何生孩子就為養老啊?』雖是隨意的對話,但卻是該早點規劃老齡生活的警訊。我參與老人公益21年,見過各式各樣的案例,老有所養不再是憧憬,而是迫切的需要。  本書仔細歸納,讓家人能評量各自的需求,從貼心和尊重的角度,安長輩的心,解家人的慮。不僅是一般家庭,各安養院都可從而檢視改進,可以說是產、官、學、家都該具備的長照寶典。」───名演員/中華民國老人福利聯盟終身義工及代言人  郎祖筠  ...

  • 白色危機:我們該如何面對高齡社會、醫病關係、醫療變遷的種種問題?
    By 周恬弘

      台灣的醫療環境,已經危機重重: * 如何解決內、外、婦、兒、急五大科缺醫生的問題? * 長照保險,會產生世代不公平的現象! * 加護病房為何成為人類版的「大象墳場」? * 用醫療訴訟威脅醫生,只會造成更多醫療浪費!   ★     專業推薦 ★   這本書的內容十分詳盡而且精采,幾乎涵蓋了台灣近代醫療的種種危機和困境……可以說篇篇都是有料好文,是一本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醫療政策改革者、所有第一線醫護人員以及準備報考或正在就讀醫學院學生的好書。 ──陳麗雲(前門諾兒科主任、吳尊賢公益服務獎得主、兒科開業醫師)   周恬弘總監學養豐富,提出了細膩且全方位的分析,對於基層醫療、分級醫療、偏鄉醫療、長期照護、醫療史、宗教哲學和生命倫理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對於醫療管理實務與健保改革方向,讀者也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啟發。 ──蔡秀男(高雄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醫勞盟法律顧問)   因為主題太吸引人,我幾乎是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閱畢掩書之際,我的腦海中浮現了一段《聖經》的經文,即是耶穌四處傳道,眾人渴望他行神蹟醫治之時,他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 ──林益仁(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晚年,而不再彼此傷害?: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A Guide for Stressed-Out Children
    By 葛瑞絲・雷堡(Grace Lebow)、芭芭拉・肯恩(Barbara Kane)

    難解的家庭問題,在父母老後,只會更形嚴重 他們的固執、依賴、控制、不安、情緒勒索,讓子女身心俱疲 如何照顧好父母,卻不必透支自己?   ★一覽6種「老後難相處」的父母類型 ★最健康的陪伴心態,最務實的應對建議 ★美國專業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經典著作   聽聽這些父母說的話,你是否覺得熟悉?   「你有空做這做那,為什麼就是沒空關心我?」 「忙到沒時間接電話,我要你這種女兒幹嘛?」 「我為你付出一切,最後換得了什麼?」 「你要送我去安養中心,我乾脆去死算了!」 「你爸丟下我先走了,我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聽聽這些子女的心聲,你是否心有同感?   「每次只要電話一響,我超怕又是我媽,指責我又做錯了什麼事。」 「每次想出國度假時,我媽就會『剛好』生病。」 「我媽成天跑醫院、換醫生,不料卻是愈看愈糟。」 「我爸年紀越大越固執,看誰都不順眼,什麼都要他說了算。」 「父母老後變得性格負面,我好怕自己也受影響變得負面。」  ...

  •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By Sheila A. Sorrentino, Bernie Gorek

    MOSBY'S TEXTBOOK FOR LONG-TERM CARE ASSISTANTS provides complete coverage of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required to work in a long-term care facility. This popular text features a clear, logical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