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帶來醫治

改變帶來醫治
ISBN-10
9866521648
ISBN-13
9789866521645
Category
Religion / Christianity / General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8-01-01
Publisher
台灣學園傳道會出版部
Author
亨利.克勞德

Description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憂慮、沮喪、恐慌、孤單、罪惡感……,這些痛苦的根源通常埋藏於我們做孩子所學到、延用至今的行為模式中。由於不良的養育或童年創傷,我們邁向成熟的腳步是緩慢的或甚至是完全停止的。 在以下四方面好好培養,會大大改進我們生活的運作: 建立親密關係(與人相連)──在與神與人的關係上有滿足。 設定界限──管理自己的身體、情緒、選擇和行為,拒絕擔負他人身體、情緒、選擇和行為的責任。 接受善惡並存──接受自己、別人、以及這世界同時有善有惡。承認自己的弱點、寬恕別人、處理負面情緒,能幫助我們學習接受好與壞。 長大成人 ──從一個在人之下的地位,進入一個與其他成人平等的關係。 克勞德博士逐步引導讀者這四項基本任務。首先他解釋和描述每個任務,接著說明未能完成任務時所導致的問題。最後,他指出為了帶來醫治我們能做的改變。 --- 各界推薦 《改變帶來醫治》是除了聖經之外,影響我生命最大的一本書,感謝神,它帶給我極大的釋放,使我的服事,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在於憐憫。 ──麥道衛(作家、講員,著有《鐵證待判》) 克勞德博士對人的成長,提出四個重要因素,論點清晰,無人不獲其益。成長需要時間、禱告和努力,此書可以紓解你成長中的痛苦。 ──亞克博.哈特博士(富勒神學院心理學院院長) 我們常拖著過去的沈重包袱向前走,這本書明白地按著聖經的原則,促使我們對未來有盼望,並能享受神所賜的人生。 ──泰德.吳思卓(世界展望會名譽主席) 對我們夫婦而言《改變帶來醫治》真是何等的祝福!每一個人都能從其中獲益,其符合聖經的真知灼見,將使我們與神與人之關係得到醫治,而邁向長大成熟。 ──大衛.德瓦基(前舊金山巨人隊隊員)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為情緒找個新門號: 改變帶來醫治40天導讀
    By 劉曉亭

    「收訊不好」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是痛不欲生的事情,走到哪裡都沒訊號,我們能忍受多久? 當我們跟人在一起一段時間,不但沒有彼此幫助還要彼此忍受,我們能撐多久? 你目前的親密關係是否收訊不良? 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用40天的時間,去認識真正的自己、學習建立親密關係、懂得與人有界線,並且不再作孩子嗎? 本書收錄劉曉亭牧師帶領網友共讀《改變帶來醫治》的導讀短文,跟你一起思考,面對自己,長大成熟。不論是自己或是和三五好友一起閱讀,你一定能經歷到改變。 今天,就為你的情緒找個新門號吧!

  • 為情緖找個新門號: 改變帶來醫治40天導讀
    By 劉曉亭

    為情緖找個新門號: 改變帶來醫治40天導讀

  • 威信型遊戲輔導:玩出信心、盼望和愛
    By 葉貞屏

    國內外第一本結合基督信仰、遊戲治療、親職諮詢、發展心理學以及正向教養法的專書。以淺顯易懂的概念簡介以及真實動人的逐字稿和案例,逐步帶領所有參與兒少工作的家長、成人、各種領域的老師以及心理工作者一起不再「預約煩惱」,回到愛的原點、堅守愉悅的眼光,持續用合宜的方法共創多贏的美好關係。威信型遊戲輔導的目的有三: 1. 建立兒少與成人的自信心。 2. 增加兒少與成人的情緒管理能力。 3. 增進兒少與成人的關係,減低衝突。天人物我的全人觀與園丁角色的定位是教養兒少的基礎,威信型遊戲輔導乃是使用玩具作為媒介,成人以高情感與高監督並重的教養架構,透過父母或引導者敏覺並反應兒童的內在世界,協助孩子在心理、行為,甚至靈性上能夠突破限制並成長。逐步引導成人與兒少回到上帝孕育他們的池塘,重新綻放出繽紛的色彩,為自己、為孩子,也為整個家庭或班級,帶來對自己和他人的信心、盼望和愛。幸福來自於你對自身所擁有恩典與優勢的辨別和運用。

  • 十全十美的耶穌是榜樣,還是禮物?
    By 顧美芬

    /作者簡介/ 顧美芬,現任中華信義神學院兼任老師。 台大商學系畢業,美國南加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獲美國會計師執照,在嬌生公司任資深會計。育有二子一女。回台後,就讀中華信義神學院,獲道學碩士,曾擔任學院口譯多年,並在路德神學研究所進修。 創作有《我成了翻譯》《人妻7件事》《六種喜樂一種苦》《照顧父母:59分》《女人的四季》《三餐與牛排》《滑入第二個童年》《享受美好生活的9道練習》以及《八面玲瓏行不通》。譯作包括《選擇在家》《永續親密》《改變帶來醫治》《馬丁路德的倫理觀》《馬丁路德-上帝子民的牧者》《擁抱每一天》《軟弱中的力量》《金錢與婚姻蒙福之道》《心靈解毒》《誰說談錢傷感情》《為何受苦》《馬丁路德加拉太書講義》等。 /內容簡介/ 作者這本書,以她一貫溫暖、平易的筆調,娓娓道出在日常為人處世中,我們可以從十全十美的耶穌學習如何愛與陪伴、如何嚴厲與溫柔、如何說話與教導,以及如何生活、如何禱告、如何隨遇而安、如何捨己,並且明白耶穌為我們所預備的天家,也是十全十美、完美無缺的所在。 在我們以耶穌為榜樣,活出「以基督的心為心」的生活時,作者也隨時提醒我們:當達不到耶穌的標準、學不來基督的樣式時,不要忘記耶穌本身是上帝賜給世人的寶貴禮物,只要憑信心接受,我們就能跳脫沮喪,重新擁有禮物所帶來的喜樂平安與盼望了。

  • 古典時代瘋狂史
    By 米歇爾.傅柯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 每天來點負能量: 失落的壞話經典,負負得正的人生奧義
    By 鍵人(林育聖)

    嗨!今天覺得如何呢?夢想是不是又更遠了? 努力了這麼多年,也該有點成功跡象了吧? 哎喔!你總是這麼努力,但我們也沒覺得你多優秀呢:) |||||||||||| 單篇語錄戳中百萬玻璃心、累計數十萬次轉發分享 |||||||||||| 真正引領華文世界「負能量」風潮的大勢粉絲團! ————精選32篇負負得正之人生奧義! ————收錄超過百則最經典的負能量語錄! 人生、工作、愛情,都是你越努力越有事。 就從今天起,讓我們找回不鬧事的自己♥ 真正的療癒,是面對現實 勇敢的放下,是不要隨便愛自己 想獲得被討厭的勇氣,就要先正視自己討人厭的事實! 負能量一次破解「夢想」「成功」「愛自己」「去旅行吧」等全球TOP 4不負責任嘴砲話術 一切負負得正,人生歸位! ●老闆就是愛惜人才,才會開除你 ——回家吃自己的前輩不會告訴你的菁英工作術(極秘) ●不管你有沒有夢想,跪著都不能走完任何路 ——何苦意氣用事傷了膝蓋呢 ●不要誤會,狗都沒有你累——去旅行吧! ——沒把錢花光也好意思說你在逐夢嗎? ●愛自己Love Yourself ——你是最好的!要比你媽更愛你自己

  • 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
    By 李玟萱

    一群外國女人來到萬華要從黑道、藥頭、地下錢莊手裡找回遺棄在茶室角落裡的的珍珠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繼暢銷書《無家者》,傾心力作 12位萬華基層女人的故事「她們外表雖然粗糙、充滿傷痕,內裡卻是美麗而珍貴」 本書記錄了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女性的故事她們大多於民國四、五十年代,出生在「艱苦人」家庭 她們踏入特種行業的原因各異有人從小被送養、遭家暴,自小就得想辦法謀生有人被父母當搖錢樹,少女時代就被賣到妓女戶有人懷抱歌星夢,圓夢途中卻遭性侵有人原本生活平凡安穩,卻遇上好賭的另一半婚後,她們為家庭付出卻有一個不能說的祕密有些孩子接納她們的工作有些孩子得知之後,再也不聯絡 她們承受有色的眼光,覺得是一生難以洗刷的恥辱原本為了生活才進入這一行的她們常常被周遭環境拉下去染上毒癮、賭癮、疾病、欠高利貸、加入人蛇集團…… 來到萬華,是她們人生的最後一站在漫長的歲月裡,沒有人看得起她們年老時,卻有一群熱血的人想要讓她們重新找回自己的價值。本書另收錄三位珍珠家園工作人員的故事她們來自荷蘭、新加坡與台灣她們遠離家鄉來到萬華陪伴婦女人生最後一站 她們並不「偉大、有愛心」她們也會無奈、生氣與沮喪但她們懂得互補不足、成為彼此最好的夥伴一起面對工作上的挑戰和內心的衝擊 【一致推薦】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德頻(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任依島(《屋簷下的交會》作者)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吳宗昇(輔仁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李盈姿(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桐豪(作家)杜瑛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林立青(作家)林鴻信(基督教研究智庫協會理事長)徐敏雄(台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理事長)連奕琦(《華燈初上》導演)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蔡國山(台灣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戴繼宗(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院長)藍士博(Podcast布克新聞主持人、思享森林總監)蘇絢慧(諮商心理師) 繁榮社會有兩種光芒,一種頌揚努力與成功,展示無塵明亮的進步;另一種則隱沒在挫折與苦難中,積滿沙塵,卻仍強韌常駐。這是由沙子堆砌成的書,採集自一群長久被汙名的茶室女性,以及她們的陪伴者。閱讀時請記得呼吸,祝福讀者最終穿越沙子的磨難與珍珠的光澤,與真實、與家園的姐妹們同在。—朱剛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作者的文字將帶你拉近茶室內,在那些被社會忽視、漠視和歧視的女性中,挖掘出真實的台灣女人命運和選擇,由她們訴說自己的人生與無奈、應對交陪和身體勞動,並且從她們的生命故事中,看見一個個台灣女人的人生、壓迫、無奈和愛,及那些僅有的選擇。—林立青(作家) 閱讀書中每一篇故事時,情緒隨著主角際遇的跌宕、轉折而起落,同時困思於父權文化、家庭環境如何扭擰每位女性的生命。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萬華長久以來涵容各種迫於現實、來此討生活的艱苦人。珍珠家園工作者的陪伴,茶室女人的「說」,以及作者用「文字」串起這些珍珠,不僅替萬華新添時代燈火,也再次照亮台北城最初的起點。—任依島(《屋簷下的交會》作者) 本書採訪了十二位曾在茶室工作或從事性交易的女性,十二個不同生命成長的過程,卻有相同結果的紀錄。這種生命遭到蹂躪的悲慘事件並沒有終止,而持續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著。我們可以透過閱讀這本書瞭解她們,也可伸出我們真摯之愛的手參與珍珠家園關懷的工作,雖然不能救她們脫離現況,至少讓她們知道,她們不孤單。—盧俊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珍珠家園的姊妹們,在牧者愛的陪伴中,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成為多人的祝福,是何等的勇敢與無私。請懷著感恩的心來閱讀這本充滿愛與良善的書,這是經歷人生淬鍊後的,最純粹的美善。—王德頻(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會長) 從碼頭工人、無家者、洗頭小妹、超商店員,再談萬華茶室的姐妹們,感謝游擊文化、珍珠家園與我的朋友玟萱,讓我們看見折返於杯觥交錯的吵鬧、寂寞、汙名與無奈。—藍士博(Podcast布克新聞主持人、思享森林總監)

  • Community Arts for God's Purposes [Chinese] 貼近神心意的社群藝術: How to Create Local Artistry Together 如何共創本土藝術
    By Brian Schrag, Julisa Rowe

    神的藝術,建立神的國度 人們透過世界上超過七千種語言進行交流。他們還會唱歌、跳舞、繪畫、講道、演戲和設計不同的交流方式,去使人們的心靈、靈魂、頭腦和力量充滿生氣 ...

  • 我們與相愛的距離: 戰勝情慾,奪回真愛
    By 林少軒 JOHANNES LIN

    戰勝情慾惡龍的關鍵當我們深知自己被愛,就會產生力量,勝過一切黑暗,我們對仇敵所揮出的每一劍都是致命的。作者敞開自己過往在情感上的許多犯錯經驗,因生命被神改變,得著真正的自由。這不是一本講道理、說教的書,卻是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帶下祝福★深刻認識福音★更深與神連結★採取實際的方法★活在毫無隱藏的文化中★每一章末「聖靈要對你說」,可讓讀者靜默思考。適讀對象1.在情慾與情感上有掙扎的人2.正在輔導相關對象的人得勝推薦今天非常需要有人從屬神的角度看純潔生活以及勝過情慾和性試探,並做出清晰又激勵人的教導。少軒巧妙地將他事奉裡的睿智、同情心和坦誠透明,跟他的寫作結合起來,成就了這本佳作。——貝瑞與蘿莉‧伯恩|毫無隱藏事工創辦人作者透過真實的例證,點出問題背後的問題,並用聖經真理及一個牧者愛群羊的心,帶出恩典與得勝的信息。在信息中也帶出掙脫情慾捆綁具體可行的建議,讓人不僅感動,也激發出願意實踐的心。——王文衍|校園書房出版社社長作者和他的妻子與聖靈親密同行、同工,常常使得被服事者看見真理的亮光、感受神完全的愛、經歷聖靈的大能,因而離棄黑暗、獲得自由!作者在愛中爭戰的得勝,也可以是你我的經歷!——王資超|台灣學園傳道會牧師從少軒書中的分享,我們看見爭戰得勝的亮光,那就是大能的福音,為我們的生命帶來的拯救。——伍宥融|i61教會主任牧師作者敞開地告白過去的黑暗生命,從棄絕謊言中,拾回天父寶貴兒子尊榮的身分,而得著真自由。這本書實在可以幫助千萬掙扎中的靈魂。——林明政|嘉義榮光堂主任牧師內在醫治的終極目標,是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就是回到「伊甸園」。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本書是最好的提醒。——林國仁|國際以利亞之家全球理事這不是一本講道理、說教的書。尤其是以自己的人生、成長的過程,許多犯錯的經驗,生命被神改變的經歷,有血有肉的呈現,非常打動人心!——晏涵文|台灣性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不論從理論或神學的角度,本書既實用又提供實質的幫助。我的感動是上帝透過這本書將推動弟兄姊妹從羞恥和困惑中得著釋放!——雷有文|101教會牧師情慾,一直是許多基督徒成聖的水火、甩不開的枷鎖。而少軒牧師所經歷的突破和自由,必可以複製並釋放每個人。——謝婷莉|中山長老教會師母

  • 論老年【華文世界首度出版】: 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
    By 西蒙.德.波娃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西蒙.德.波娃本書特色:◆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 Gallimard 隆重授權◆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1. 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2. 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王聰威|小說家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洪仲清|臨床心理師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郭強生|作家楊力州|紀錄片導演楊索|作家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鍾文音|作家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