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

ISBN-10
9866670015
ISBN-13
9789866670015
Series
異鄉人
Category
Algeria
Pages
99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d
2008
Authors
李淑貞, Albert Camus, 卡繆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尋找異鄉人:卡繆與一部文學經典的誕生: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By 艾莉絲.卡普蘭(Alice Kaplan)

    布洛克達洛( )對傳記和敘事結構的深刻理解讓我受益良多。在巴黎, 《對立線》 ( )雜誌的編輯史提芬.阿拉莫維奇( )為我的整份書稿做了評註。我感謝他提出的很多洞見和明智的建議,他對歷( )、丹尼.約翰森( )、大衛.哈爾沛琳( )、凱斯琳.歐基夫( ' )和瑪莎.

  • 異鄉人之地: 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
    By 許臨君

    ★★本書榮獲2021年美國歷史協會約翰費正清獎★★ ★★全球唯一中譯本、獨家收錄中文版作者序★★   第一本從察合台語檔案探討近代新疆文明衝突的重量級作品 從穆斯林的東突厥斯坦,到大清帝國的新疆省 晚清中國征服者追求的儒家理想社會 如何摧毀新疆穆斯林與漢人的日常生活     「《異鄉人之地》是一部建立在豐富史料及精彩分析的卓越著作,書中充滿令人難忘的細節描述,涵蓋一群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梅爾清,《躁動的亡魂:太平天國戰爭的暴力、失序與死亡》作者     本書作者透過多語言史料的相互映照,闡釋湘軍集團所推行的教化工程背後的思想淵源及政治脈絡,並透過檔案紀錄中的漢人士兵、突厥穆斯林及回民事蹟,還原近代新疆社會的真實圖像。     《異鄉人之地:清帝國在新疆的教化工程》描述十九世紀末晚清時期,中國本地湘軍集團重新征服了新疆地區,並嘗試以儒家社會的理想來改造這個「異鄉人之地」,將穆斯林教化為漢人。然而,這樣的教化工程卻對當地人民的身分認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隔閡、不平等和暴力,最終推動「東突厥斯坦」在地民族意識的形成。     首先,本書跳推傳統官方敘事,透過漢人士兵、突厥穆斯林及婦女的平民視角,真實呈現近代新疆的社會生活圖像,涵蓋了婚姻、家庭以及宗教習俗的層次。本書指出,語言與文化的隔閡,而非宗教,是族群衝突的核心原因。雖然官方政府透過「通事」這樣的翻譯官僚,試圖進行調解與融合,但轉譯的結果往往造就了更激烈深層的衝突,而非平順的融合過程。     再者,本書深入爬梳左宗棠為首的湘軍集團網絡,並結合官方文書及雜史記錄,呈現湘軍集團和清帝國中央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互動,如何影響新晚清疆社會的發展變化。而湘軍集團的行動背後,有著更為深層的中國文化脈絡──經世思想作為指導原則。再者,本書進一步分析湘軍的統治理念,揭示湘軍在新疆實踐經世思想的過程中,以儒家為核心的同化政策如何逐漸轉向殖民主義的方向。  ...

  • 異鄉人: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
    By 卡繆

    在這個充滿徵兆和星辰的夜晚,我第一次向這世界溫柔的冷漠敞開自己,我深覺我一直是幸福的,而且依然如此。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卡繆逝世60週年紀念前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劉俐執筆翻譯、介紹忠於原文風格.展現原著精神 承襲法國啟蒙哲人的傳統卡繆以文學之筆闡揚哲學 以「今天,媽媽死了」直白破題,在生平第一部作品中,卡繆以一位「社會異鄉人」──莫禾梭的遭遇,提出最赤裸的生存之問:假使生命徒勞終於死亡,人如何面對?當世俗價值挑戰人的內在真實,人如何抉擇? 結束母喪的主角莫禾梭,和友人出遊海灘,無奈相逢友人仇家,而海水滾燙、陽光熾烈,暈眩中他不意扳機走火,把人射倒。入獄的他,被控訴的卻是對母親生前冷漠不孝。檢察官、記者、評審團,每個人帶著社會那一套道理輪番上場,把他塗抹成天生的惡人,對槍枝走火的過程無人聞問,讓人分不清法庭是彰顯正義之所,還是上演荒謬劇的舞臺。 不願說謊的莫禾梭,選擇忠於自己而活。即使遭遇荒謬,他肯定今世的幸福。誠如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寫道:「朝向山頂的戰鬥本身就足以充實人心。」 正因意識到生命的荒謬,才能在悲劇中找到幸福。正因面對生命的脆弱與絕望,才能活得淋漓盡致。這就是人的終極反抗。 〈本書特色〉 1.卡繆逝世六十週年中文版新譯2.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前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劉俐翻譯3.忠於原著,還原小說直白無修飾的風格,與「無意識」技法運用,回歸卡繆中性、冷調、口語化的「零度書寫」。4.名家介紹導讀作家卡繆一生、闡釋《異鄉人》及主角生命觀。 〈編輯說明〉 卡繆逝世六十週年*《異鄉人》最值得珍藏的名家譯本問世重讀經典卡繆《異鄉人》的時刻 2020年一月是卡繆逝世六十週年,法國從2019年底開始不管是文學雜誌或電視媒體無不以文字或紀錄片專題來盛大回顧、紀念卡繆。六十年過去,與卡繆同時代的許多思想家漸趨暗淡,唯獨卡繆銳利閃亮,他以不同形式創作的思想,從不過時,至今廣為流傳,引發反思,特別是如寓言體般小說《異鄉人》。經典的定義是經得起跨時代閱讀,在不同時代參差對照、激盪新義。而經典也需要有合乎每個時代語言的新譯本。 翻譯是沒有舞臺的演出,要照作者的腳本演 翻譯過莒哈絲《印度之歌》、戲劇大師阿鐸《劇場及其複象》、羅蘭巴特《哀悼日記》及聖修伯里《小王子》等重量級作品,曾任巴黎文化中心主任暨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的學者──劉俐,在多份既有譯本之前,談起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她說:「翻譯是沒有舞臺的演出(Performing without a stage.),譯者只能照作者的腳本演。」翻譯小說,首先是去體會小說、體會作家如何說故事,理解每本小說獨特的文字風格,做好這些再下筆重現。小說是「形式」和「內容」二者的融合,翻譯必須如實呈現。不只是看,老師要求譯文是可以朗讀的,這也是譯者的功課。 《異鄉人》的文字風格塑造了小說主人翁 《異鄉人》的經典破題「今天,媽媽死了。」(Aujourd’hui, maman est morte.),法文mort,e意為「死了」,卡繆不是寫媽媽「走了」或「離開我們」這樣文雅美化的文字,他以簡短、直白、不修飾、沒情感的文字突兀開場,也由此塑造出小說主人翁──身在社會底層的莫禾梭。而《異鄉人》這種中性、冷調、口語化的「零度書寫」,也告別了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心理分析敘事,開創法國二十世紀文學新貌。 來到莫禾梭殺人橋段。卡繆從小說開頭一路鋪陳「熱」、「悶」、「強光」、「烈陽」及由此帶給主角的生理影響,到了第一部結尾一反前面流水帳式敘事,這幾段結構緊鍊,卡繆大量運用無意識手法寫景喻人,複調的語句,豐富的象徵,堆疊出熾熱難擋的力道,導致主角閃神犯下錯失。無意識手法烘托外在環境,側寫主角心境,因為莫禾梭從來沒想殺人,那句至為關鍵的法文「la gâchette a cédé」,主詞la gâchette扳機,是扳機動了,原文不是「(莫禾梭)扣下扳機。」卡繆表達的是一個無意識行為。這毫無動機的過失殺人更反襯出小說第二部法庭審判過程的荒謬⋯⋯從解讀文本到論證小說精神,劉俐談得更多,書中有她的翻譯和研究的心血。  出版社...

  • SCID-異鄉人 上冊
    By 莫斯卡托

    SCID-異鄉人 上冊

  •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孤寂與迷茫、生死與哲思,王尚義以苦悶揭示時代思想的經典之作
    By 王尚義

    ▎現代文學之割離   一般人都以為現代文學過於悽慘和暴露,甚至難以瞭解,那麼我們要問一句,難道一般人所視為理所當然的這個世界——文明所持的種種價值——對於我們,或者價值本身,是非常清楚明白的嗎?有時文學家心目中的概念反而是清晰簡單的,他之所以要如此表現,正是因為他內心對這個世界知道得太清楚了,所以他才迫使我們正視不忍卒睹的真相。 ▎大悲咒:我們還是沒有信仰   張帶著一股哲學氣息,他戲謔、尖刻、激動、脆弱,他常常嘲弄悲哀,因為他不能逃避。我失望而恐懼,咀嚼著老馬的話,漸漸覺得那句話,對我們過去的生活,是一個總的評價,甚至是一種審判,像一把利刃,它剝開了我們徬徨的核心——許多年來,我們把握不住現在,我們飄浮、流浪、追逐、丟棄,被存在否定,被虛無的風向撥動,被痛苦撕碎、埋葬……   「沒有信仰,所以沒有根,所以幻滅,像浮萍……」 ▎舞會:時而沉墜,時而飄浮   我浸透在樂聲中,欣賞著臺上的角色,鼓手最可愛,他有忘我的逸致,彈低音提琴的那個人有點怪,他古板的臉從不改變,坐在鋼琴前的老人太憂鬱,他佝僂的背影,灰的發痕,他不屬於今晚。舞池中,人和肥皂泡一個步調,同樣地輕飄。那個舞女,披著長髮,袒露手臂,嘴角吊著香菸,柔細的腰,高叉旗袍,把我吸住了,那簡直是西方精神,只有縱情,沒有苦痛;只有宗教,沒有神;有科學,而沒有靈魂…… ▎空門:離開生活的點,離開了剎那間的獲得和失落   「什麼叫做解脫?」他靠近我。   「解脫是了卻一切。」   「了卻了以後會怎樣?」   「涅槃——涅槃就是極樂世界。」   「師父說打坐可以徵得涅槃,我打坐卻更加煩惱,我有妄念,我不能不想,不想一定快樂,可是怎樣才能不想?」   燈影悠悠搖動,雨聲似飄似滴,遠處驟起的車笛聲,喨如狼嗥。   我望著他,咀嚼他的問題,追隨一切知識的蹤跡,我變得煩躁、脆弱、無依;我漸漸看見,在他的身外,我的身外,在山之外,水之外,在一切存在的範疇之外,有一個圈,凝如死結——霧般的迷茫,夢般的神祕。 【本書特色】: 本書節選王尚義遺稿中若干精華篇章,包括對現代文學思潮的探討、存在主義與達達主義等思想的見解,以及描述他生命經驗的短篇創作,能從其作中看出作者對時代、對生命、對自身的思考,以及那一代青年人的迷茫和苦痛。

  • 異鄉人:荒謬三部曲,首部
    By 卡繆

    ★你一定聽說過《異鄉人》這本經典小說,但你可能不知道: 《異鄉人》、《鼠疫》與《小王子》是法國最具盛名的出版社GALLIMARD ,創社百年以來,最暢銷的三本書。 不只在法國,《異鄉人》是一本全世界讀者都無法忽視的小說,也名列各種必讀經典書單。同時也是所有文學評論家、思想家不能避而不談的重要作品。   ★你也一定聽說過這本書的作者,卡繆。但你可能不知道: 他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年僅43歲,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二年輕的得主。 《異鄉人》完成於1940年,卡繆那時也才26歲。這是卡繆《荒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異鄉人》到底說了一個甚麼樣的故事呢? 這本小說在1942年出版,全書僅有兩萬五千字左右(翻譯成中文也不到五萬字)。 主角默爾索是住在阿爾及爾的一個沉默寡言的上班族。故事從一封後來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簡短的電報開始,結束於一場死亡的審判。而這場審判與卡夫卡的小說《審判》,堪稱文學史上最著名的兩個審判場景。   全書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一開始,電報帶來了主角在養老院的母親簡潔的死亡訊息,接著是默爾索不帶感情、直白的敘述自己奔喪的過程,以及奔喪後短短幾日的經歷。 緊接著的一場海灘謀殺案,則把默爾索的人生切成了兩半,也完成了兩段故事。   第二部則是默爾索深陷法庭,在法律、宗教、與道德之間被交相指控的過程。 在這期間,默爾索的種種經歷,後來都一一被證明不過是人生的種種荒謬。 同時,第二部分出現了與第一部分截然不同的敘事方式,一種戲劇性的表現與轉折。最後,默爾索不再用冰冷的敘述方式,而是用吶喊、用反抗的姿態,直接擁抱了這個冰冷的世界。   卡繆用最誠實的文字,敘述了一個誠實的人 一個至死都拒絕   為了順從社會而說謊的人 面對世界溫柔的冷漠,他始終是一個異鄉人

  • 江戶城裡的異鄉人: 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By 艾美.史丹利

    對都市的憧憬、對生活的想望, 讓她成為眾人眼中離經叛道的逆女。 四個丈夫、五段婚姻, 幕末時代,一個闖進江戶的平凡女性, 透過與故鄉親族的魚雁往返,自身處境與心緒躍於紙端, 雪國越後與變動時代下的江戶如現眼前。     歷史學者艾美.史丹利   透過一批新潟市地方館藏的家書、清冊與帳本,   生動而立體地建構出一個幕末女子的人生,   更透過史料的補綴,重現那座將軍之城的各向風情。     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僧侶之女──常野,想當然而地被期望過著與母輩相似的傳統生活。但在經歷了多次離婚之後,性格強烈的她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便逃往了江戶這座處於巔峰的繁華大都市,自立謀生。     以常野為嚮導,多彩的江戶與時代場景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黑船到來的前夕,而日本即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常野從一個街屋跳到另一個街屋,嫁給了無主武士,並進入了官人的府邸工作。她的生活提供了一扇了解十九世紀日本文化的窗口,以及一個不顧社會習俗、犧牲家庭與聲譽,為自己創造新生活的非凡女性的罕見視角。     這部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寫作,以豐富的細節分層及優美行文,講述一個平凡女子的不平凡人生、一座偉大城是的蛻變,以及一種文化的異嬗。  ...

  • 男人是異鄉人,女人是外星人
    By 沈建菲

    這個世界由男女兩種性別組成,男人和女人要相處,要相識、相知、相戀,還要結成夫妻,但是在很多時候,男人並不了解女人,而女人也不了解男人,於是,他們之間出現了很多溝通上抑或是理解上的問題和矛盾,所有這些都會影響到男女之間的關係和情感。男人女人之間只有了解了對方的弱點,才能在工作、愛情、婚姻中相互理解,才能彼此相處的更和諧。 男人女人之間的差別,經常會導致不可思議的矛盾和衝突。 例如,大多數情況下,男人在擺脫一天的工作壓力時不想交談。男人透過不說話獲得內心的平靜,而女人要達到這種平靜,則往往要透過交談。 例如,對男人來說,事業有成是頭等大事,這是證明自我能力的模式,這使他感覺良好。他不願意按照女人的吩咐做事,否則他會無地自容,自慚形穢。遺憾的是,女人常常無視男人的感受,儘管男人從未主動提出請求,她卻今天一個建議,明天一個主張,提醒男人該做什麼,該怎樣做。她一面承認男人的強大,一面似乎把他當成孩子。男人對此相當敏感,他覺得自己的能力受到了質疑。 於是,男人說做男人難,要生生不息,奮鬥進取,像張拉滿的弓和不能回頭的箭;女人說做女人難,成了女強人要受責難,退而守家,是目光短淺。於是,男人和女人時常想換位置但永遠無法調換,因此,有人說,男人永遠理解不了女人,女人亦然。 在男權社會,女人是第二性的,被當作男人的肋骨、影子;在女權社會裡,女人成了另一種男人。男人以征服世界來征服女人,女人以征服男人來征服世界。 男女兩性之間,永遠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 當伴侶抗拒我們的「愛」時,可能只是因為我們選擇了錯誤的時間,採取了錯誤的模式。當男人和女人能夠互相理解、尊重和接受對方的差異時,交往才會順利進行。愛情才會真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卡繆與《異鄉人》
    By 楊照

    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明知活著的無意義,還能誠實面對命運的橫逆,敢於忠誠自己的靈魂?當代華文世界解讀諾貝爾獎得主卡繆、《異鄉人》、「荒謬三部曲」最權威文本知名作家楊照誠品講堂經典重現何謂「荒謬」?何謂「存在」?「存在先於本質」又是什麼呢?存在主義是20世紀影響歐美的重要哲學思潮,當時法國文學的佼佼者幾乎皆是存在主義的大師,卡繆即為代表人物之一。相較於沙特的著作而言,即便是哲學論著的作品,卡繆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文學的風格與樂趣。從卡繆知名作品《異鄉人》來看,他的思想體系最想要呈現的,就是「荒謬」。人的「存在」,常會尋找各種藉口,讓自己懷抱希望活下去──人因自由而活著,但關進監牢的囚犯還是繼續活著;人因財富而活著,但一貧如洗還是繼續活著──因此,在卡繆的觀點中,懷抱希望而活就是「荒謬」而非「誠實」的生活態度。那麼,人有沒有可能不荒謬地活著?沒有了藉口、沒有了希望,還能忠於自己的靈魂而活?本書以「荒謬三部曲」的《薛西弗斯的神話》、《異鄉人》、《卡利古拉》為主軸,從文集、小說和戲劇等不同體裁,標示出潛藏在日常生活底下的「荒謬」,點出「存在主義」的真正本質,是理解卡繆與《異鄉人》的權威文本。出版社 麥田 (城邦) 

  • 異鄉人(2020全新名家譯本,再現卡繆字句推敲的原義): L’Étranger
    By 卡繆(Albert Camus)

    ■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 ■不朽經典的最新譯本,由法文直接翻譯,保留卡繆字句推敲的原義! ■「《異鄉人》是一部經典作品,是有條理的作品,寫到有關荒謬同時對抗荒謬。」——沙特 他對別人與世界沒有意見,也不說空話, 然而他的誠實,卻變成邪惡靈魂的罪證。 莫梭是住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年輕人,他意外槍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逮捕候審。這原本是一樁相對單純的案件,卻因為夏季沒什麼大新聞,就被炒成報紙上眾所矚目的大事。 莫梭平常與人保持距離、不空口說話的個性被挖出來當作反社會人格的證據;把母親送到養老院、母親過世時沒有哭泣,變成毫無良心的鐵證;在守靈夜喝咖啡抽菸,更讓人合理推斷他是個禽獸不如的傢伙。檢察官表示,被告在精神上殺死了母親,是社會敗壞的根源,請求法官判處極刑。然而,始終沒人談論那個被殺害的阿拉伯人⋯⋯ 《異鄉人》展現了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世界的荒謬性來自個人想法與現實的落差,但現實卻是奇妙的人心所構成,是眾人構成世界的荒謬。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 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一九四二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卡繆規劃的第一階段為「荒謬」系列,作品包括小說《異鄉人》、散文《薛西弗斯的神話》、戲劇《卡里古拉》和《誤會》。《異鄉人》是最受歡迎的作品,據統計截至二〇一一年為止,光是在法國的累計銷售量就超過了一千萬冊,是改變戰後法國文學歷史的重要作品。 [推薦] ■「《異鄉人》是一部經典作品,是有條理的作品,寫到有關荒謬同時對抗荒謬。」 ——沙特(Jean-Paul Sartre),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作品展現出高度清透澄淨,具穿透力且精細,以及法語文學的獨特藝術。⋯⋯他所用的藝術,透過一種全然經典的純粹風格,把存在景況的問題體現出來,讓人物和行動把他的意念活生生呈現在我們眼前。」 ——安德斯.奧斯特林(Anders Österling),詩人、瑞典學院常務祕書,諾貝爾獎頒獎獻辭 ■「法國傳統裡的最佳經典,透過絕對經典的技巧獲得這種成就。」 ——亨利.赫爾(Henri Hell),法國評論家 ■「第一人稱敘述,通常用於自白和內心獨白,是出自內心的無窮盡描述,阿爾貝.卡繆先生卻用它來抑制任何有關個人心靈狀況的分析,讓任何夢想狀態無法出現,更利用它在人類現實和事件或事實所揭示的世間形相之間,開拓出一片不可跨越的距離。」 ——莫里斯.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法國作家、思想家 ■「我在莫梭身上看見一些正面的東西,那就是他至死一直拒絕說謊。說謊不光是說不真實的話,也是容許自己去說所知以外的東西,主要是為了順從社會。莫梭不是站在法官、社會法律或傳統感覺的一邊。他的存在就像在太陽下的一塊石頭,又或像風和海,這都是永遠不會撒謊的東西。」——卡繆 ■「無論我們個人的弱點是什麼,我們手藝的高貴處始終根植於非常費力才能維持的兩個承諾:拒絕對自己已知的撒謊,以及對壓迫的抵抗。」——卡繆的諾貝爾獎晚宴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