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

ISBN-10
9866775097
ISBN-13
9789866775093
Series
社會心理學
Category
Social psychology
Pages
571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07
Authors
John D. DeLamater, Daniel J. Myers, 德拉梅特

Other editions

Similar books

  • 社會心理學
    By 彭懷真

    ──這是第一本立基台灣本土的社會心理學,學習者可以藉此知己、知彼、知台灣人、知台灣社會。 ──這是第一本從社會學角度出發的社會心理學,協助用寬廣視野探究人心、人性、人際、人群。 ──這是結合新聞事件、實證研究、實驗案例、學術理論的入門書,生動有趣、豐富多元、容易閱讀。 ──這是兼顧正面與負面力量的導論,說明為什麼會有利人利社會的好行為,也解釋偏見、歧視、刻板化印象、分化、仇恨與攻擊的成因及助長力量。 ──這是一本使讀者有「冷靜的腦、溫暖的心、和諧的情、有效行動」的書。

  • 社会心理学精要
    By 克里斯普

    社会心理学精要

  • 社會心理學:簡史與經典案例解析,以獨特視角解讀那些你不理解的現象
    By 鍾毅平, 楊碧漪, 譚千保

    「幾乎有多少位社會心理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社會心理學的定義。」──Elliot Aronson思想性╳科學性╳繼承性╳創新性理論性╳應用性╳學術性╳可讀性為什麼美國的謀殺案發生率遠高於加拿大?侵犯行為究竟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習得的?為什麼災難中有人逃離,有人卻做出犧牲行為?社會心理學為你提供一個獨特、深入的視角來解讀這些現象。本書將你助了解個人的生活與日常的社會互動狀況──友誼現況、愛情關係、工作交流、學業表現!◎人際吸引的3大因素【接近性】兩個人能否形成親密的關係,物理距離在發展成友誼的早期階段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說,接近性是一個強有力的預測源,那些與我們形成友誼、關係良好的人,經常是「鄰座的他」,或是「睡在我上鋪的室友」。【相互性】透過對人們的人際關係狀況進行觀察和總結,我們不難發現一個現象:誰喜歡我們,我們就會喜歡誰;誰討厭我們,我們就會討厭誰。這就是人際吸引的相互性原則。【相似性】很多時候,我們交往和喜歡的對象都是與我們自己存在著某種相似的人。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雙方在態度、信仰、價值觀、愛好、年齡、地域、職業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話,能夠促進人們的相互喜歡。其中,人們在態度和價值觀上的相似性對人際吸引尤為重要。◎利社會行為的4大解釋▎進化心理學:本能與基因達爾文很早就認識到進化論有個問題:它如何解釋利社會行為?按照進化論,利他行為應會消失,因為利他行為會將自身置於危險中。但事實呢?利他行為仍然存在。為什麼?進化心理學假設助人行為是人的先天特性,它來自我們的基因,可以遺傳。【親屬選擇】即自然選擇偏好那些幫助親屬的行為。【互惠選擇】即期望幫助他人後,能夠增加他人將來幫助自己的可能性。【學習社會規範】對於個體來說,從社會其他成員那裡學習社會規範,是高度適應的,那些社會規範和習俗的最好學習者,具有生存優勢。▎社會交換論:助人的成本與報酬社會交換理論認為我們所做的許多事情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期望──最大化報酬和最小化成本。但是,它認為這種期望不是進化的根源,也不源於基因。【基本假設】只有當報酬超過成本時,人們才會幫助他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本質上是個人試圖盡可能獲得最大利益,同時又盡可能少付出代價的社會交換過程。▎社會規範理論:助人的行為模式社會規範理論認為人們幫助別人的行為並非是為了收益,利他行為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作為一種行為規範內化為自身行為模式而產生的。每個個體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之中,其行為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一方面,個體有選擇的自由;另一方面,其選擇又受制於一定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社會責任規範】指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內化了「有責任去幫助那些需要自己幫助的他人並伴之以行動的規範」。【互惠規範】互惠規範有一個內涵:我們有義務去幫助那些幫助過我們的人。人類道德準則中最普遍的規則之一是「交互性規則」。這一規則要求人們回報他人的善意。【社會公正規範】社會公正是指人類社會中關於公平公正地分配社會資源的社會規範。★本書特色:本書結構由總論、個體的社會心理、群眾的社會心理和應用社會心理學四部分組成,大體上反映了當代社會心理學的輪廓與面貌。此外,本書還針對多個經典的實證研究過程進行了較詳細的介紹,以便讀者從中獲得創新研究的啟發。

  • 社會心理學: 掌握現代生活的必修課程
    By 林仁和著

    內容簡介 社會心理學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成長基礎、塑造個人的形象、建立衡量外界的價值觀念、建構情感管理的有效機制、發揮個人生活的美好境界,更進一步能幫助個人培養優質內涵的生活潛力,以及發展就業優勢的競爭力。學生與上班族,包括:教師、社會工作者、醫護工作者、法律工作者、企業行政領導者,以及許多不同職業的人們,都會發現學習社會心理學對他們的生活與工作是很有價值的。 本書由三個部分所組成:基礎篇、應用篇,以及發展篇,筆者除了分享學科的共同遺產,也反映出過去二十多年來的環境與情勢變化,而嘗試展現社會心理學原則與我們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繫。目前我們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多樣化和多元文化的社會,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電視、電腦、國際旅遊,以及網際網路,將世界上的人們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我們有必要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社會生活。為了幫助讀者理解日常體驗和社會問題,本書以許多生動的個案來闡釋基本原則,讓許多嚴肅的議題生活化,並與讀者分享對此一領域的用心和熱情。

  • 社會心理學導論

    社會心理學導論

  • 怪異社會心理學: 盲從、狂熱、非理性的人群心理,只有了解,才能破解!
    By 龜田達也

    ▲▲群眾心理怎麼運作,一本就能看透!▲▲→→為什麼網路論戰會越來越激烈?→→喜歡逼車的人有什麼特徵?→→發布緊急避難命令時,為何有人就是不離開?看著新聞,你老是想,為什麼社會現象怪奇又複雜?社群中到底都是誰在帶風向的咧?公司、學校、家庭、朋友關係……社會上、日常生活中,人們到底企求著什麼?又討厭什麼?解決這些疑問的線索,都藏在名為社會心理學的學問裡!「社會心理學」是解析你我在社會上走跳時的內心動向與行動法則,並且研究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受、為什麼會冒出如此舉動的理論,你一定想知道,當身處人群之中時,是什麼讓我們變得愚蠢、盲從、狂熱又非理性?本書帶你輕鬆理解隱藏在人們無意識行動和選擇背後的競爭、合作、攻擊、援助……等社會及職場上的各種現象與問題。什麼都不思考,跟著大家走準沒錯?戳破同溫層,擺脫隨波逐流的思考人生,快來讀一本助你強大理性的社會心理學!本書特色1.以心理學實驗搭配生活實例與圖解說明,實用易懂。2.篇幅短小,適合想快速了解社會心理學知識的讀者或作為該領域的入門書。3.內含探討各種社會案例的有趣研究,日常生活中令你感到莫名的各種怪異現象都能找到心理學上的對應。4.透過社會心理學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一定能讓你有全新的發現。

  • 社會心理學
    By 侯玉波

    社會心理學

  • 现代社会心理学史
    By 周晓虹

    Chan shu xian dai she hui xin li xue de li shi bei jing, xing cheng, que li, fa zhan.

  • 好好拜託: 哥倫比亞大學最受歡迎的社會心理課, 讓人幫你是優勢,連幫你的人都快樂才是本事!
    By 海蒂.格蘭特 Heidi Grant

    一本讓你言值高、內心也強大的書該怎樣開口,讓人願意幫你?風靡商業界、政治圈的最高說服法——最新動機科學,教你求助用得好,關係更長久。想要人生愈來愈好,就要有好好拜託的本事! ★ strategy+business年度最佳商業書、《金融時報》夏日選書 ★《哈佛商業評論》《紐約時報》《企業》《商業內幕》專文報導 明明需要幫助,卻開不了口?該如何好好拜託別人,讓對方主動願意幫你,而不是被迫必須協助?對於別人願不願意幫忙、何時會幫忙、幫忙時心裡做何感想的直覺,我們常常錯得離譜。 我們以為求助於人,對方是否接受是因為個性,但實際上如何贏得最高級的幫助,主導權在你自己。讓人願意轉念幫你,關鍵在於觸發內在動機。 哥大改變人心深層動機的熱門課,結合半世紀以來社會心理實驗的重要發現,以及政商界頂尖人士的拜託之道,教你學會洞察求助時機、掌握說服技巧,並給人動機幫助你成功。 避免這樣開場︰ ‧「真的很不好意思」→過多道歉,反而拉開了人與人的距離 ‧「你幫我,我也會幫你」→別再提醒別人欠你人情,沒人喜歡被指使 ‧「請你幫個小忙」→顯示這個協助微不足道,低估對方的付出最傷感情 如何好好拜託? ‧強化內團體意識,讓對方把你當作自己人→提出共同的目標、敵人或感受 ‧強化正向身分,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獨特地位→展現對方慷慨、無私或有才能 ‧強化效能感,讓對方自動提供最有效協助→給人機會看到自己如何幫上忙 你擁有很多有用的才能,也付出了很多心血,卻沒有得到想像中應有的成果? 「多數人失去機會,是因為他們從沒開口。」人生決勝點不只技能與努力,一個人還要有提出要求、協作共好的強大內心,才會更成功。 工作與生活中,大部分的麻煩來源,都來自不懂如何有效請求協助。 這本書教你找出社交心痛的成因,以及創造多贏的求助技巧,幫助你學會讚美與溝通,以聰明恰當的工作哲學,擁有成功人生。名人推薦 黃大米│職場心理作家、謝文憲│知名講師、馬克│職場圖文作家 陳永儀│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林大涵│貝殼放大共同創辦人 丹尼爾‧品克│《動機,單純的力量》作者 多利‧克拉克│杜克大學教授戴爾‧維德斯柏│企管顧問羅勃‧薩頓│史丹福大學教授 「你的事不只是你的事,讓更多人進入共榮圈,不僅成一己大事的機會高,成他人大事的機會更高。」—知名講師、作家、主持人 謝文憲 「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也極有可能讓你的人生,再次充滿無窮可能。」—職場圖文作家 馬克 「知道如何有效的爭取到所需幫助,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也是成功完成任務的重要關鍵。」—萬惡的人資主管 「看這本書,等於幫了自己一個忙。」—臨床心理師...

  • 社會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