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至今仍存有爭議。本書拋開現實政治的立場,將民國電影史的範疇自1949 年延伸至今,劃分為兩大時期,即大陸時期(1949 年以前)及臺灣時期(1949 年以後)。本書是作者十二年來(2006 至2018 年)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開授民國電影史為從事該課教學辛勤蒐羅編集的成果,篇幅甚巨,計一百六十萬字,全憑一己之力編著完成。全書各大、中、小等條目井然有序,層次分明,細密而綿延,各大小條目均依著作出版先後列舉,如無特別註明,均同此。
耕讀-150本閱讀的小美好
闖蕩文壇近60年,人生的第100本書, 卻是回歸內心的第1本書! 寫作就像呼吸,沒有呼吸我會窒息! 一生若只能有一個職稱,我希望那是作家小野。 八歲那年,父親為伸張正義,持刀出門尋仇未果, 我便在激動難抑之中,決定化筆為刀,從此,以寫作來撐起這人生的風風雨雨。 20,800天筆耕不輟,我深覺,「作家」就是我,我就是「作家」! 從少年到初老,說好只是小小撒個野, 熱情卻如野火般一次次燎原,照亮了所到之處的黑暗。 深切的自剖與自省讓他明白,反抗是為了讓自己所眷戀的事物更美好, 那麼,即使白了髮,也這麼一直撒野下去吧! 「我想用寫作來榮耀自己的父親,卻不想用一輩子當老師來滿足父親的期待。我認為那是一種反抗,可是當我漸漸老去才發現自己所反抗的,正是自己所眷戀的。一切都因為愛。」 小野成為作家的原動力來自八歲那年起烙印在他靈魂深處的畫面,年年無法升遷的爸爸在某個深夜拿起菜刀,說要和那個害他的人同歸於盡。後來爸爸喝得爛醉回家,把菜刀摔在地上痛哭流涕。許多年後他恍然大悟:那一夜,年幼的他撿起了那把刀,也把刀變成筆,從此寫作不輟,因為他想要改變世界。寫作對他而言就像呼吸,沒有呼吸就會窒息而死。寫作才是他的日常,他的真實人生。 小野從師大畢業,並未走入教育界,卻在65歲第一次當上校長;讀的是生物,卻和念會計的吳念真,聯手打造臺灣新電影浪潮!每個領域都是第一次面對,但他總能透過「一直寫,一直寫」來認真思考,並勇於冒險、挑戰、衝撞體制和舊習,進行文字發起的革命。果然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屢屢用寫作力把握各種千載難逢的機會。 書中的每一則傳奇都是小野親身經歷並深刻動人的故事,在這些自剖與自省中,他同時也帶我們找到了面對未來的力量和勇氣。 ◆吳念真 撰文推薦 ◆詹宏志 真情推薦 【作者簡介】 小野 1951年生。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助教。 198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服務,結識導演吳念真,並與幾位朋友一起合作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1990年代初,擔任由《遠見雜誌》所投資「尋找臺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2000年出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出任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小野以《蛹之生》一書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屢次獲獎肯定,包括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及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民國六○年代十本書之一。...
走進台灣電影的創作世界,不只看到電影故事, 更看到了電影背後的台灣精神!橫跨35年、老中青四代電影人的深情告白。 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2002年適逢台灣新電影二十年,蕭菊貞拍攝了《白鴿計劃~台灣新電影20 年》紀錄片,採訪了當時參與新電影的影人,至今這部紀錄片已成為國內外硏究台灣電影的重要作品。2015年釜山影展二十周年,策劃了「亞洲電影的力量」單元,邀請亞洲十個國家的導演拍攝自己國家當代電影的發展。於是蕭菊貞又應邀拍攝了《FaceTaiwan-我們這樣拍電影》這部紀錄片,紀錄台灣電影從2001年最谷底的垂死邊緣如何在2008年創造戲劇性的反彈,而現在又遇到了什麼樣的抉擇?大師們如何再創高峰?年輕導演如何给自己爭到機會?電影如何面對台灣認同問題?如何吸引觀眾? 蕭菊貞紀錄的不只是台灣電影的現狀,也是電影中的台灣。但影片受限於時間長度,無法將這些電影人分享的故事豐富完整的呈現出來,希望將《白鴿計劃》和《我們這樣拍電影》兩部紀錄片的第一手訪談彙整,讓這群台灣電影人的不悔熱情和電影之外的真實人生留下紀錄。更希望這些內容對於想了解台灣電影發展的朋友們,提供一個回看的路徑與軌跡―― 橫跨老中青四代、51位電影人,分享他們不同階段的創作故事,走過了電影的繁華、凋萎,與迷茫。感動人的,還是回歸創作的那一念單純熱情。 ■ 再沒有一本書可以如此全面呈現台灣電影自1983年以來的歷史軌跡,也再沒有一本書能讓讀者如此親近這段台灣電影歷史的溫度。那是台灣電影人的友情、敬意、挫折、膽量與志氣混和的一種熱,也是台灣電影最迷人的風景。——林文淇(前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 我真心感佩菊貞認真為過去三十年的台灣(人文)電影留下了深刻動人的肖像紀錄。此豐碩成果足以成為後人欲理解這段台灣電影歷史發展時絕不可或缺的文獻,更是任何講授這段臺灣電影史絕佳的參考書。——李道明(台北藝術大學電影系教授/系主任) ■ 很高興看到菊貞再接再厲的把所有訪談紀錄結集出版,以文字立傳。紀錄影像與文字並沒有孰輕孰重的問題,兩者對照觀看與閱讀,更能看出台灣電影輝煌與幽微之處,相信這是另一個台灣奇蹟!——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系主任) ■ 台灣電影是這樣一代代交棒與傳承下來,成為島嶼的精神寶藏。 謝謝這本書記錄了這些電影人的思索與掙扎、困頓與夢想——也許這些文字的光和熱會如同一部好電影,啟發某個讀者去拿起攝影機,拍出屬於下一個世代的好電影。——張鐵志(文化評論人) ■ 這是一本關於歷史、記憶和夢想的台灣電影人實錄!吳乙峰導演說,『我不相信有一個社會的人民會不想看自己的故事。』這真的是一本關於台灣的書。——何瑞珠(影評人)
電影是娛樂的產品,也是結合多種媒體的精緻藝術,與透過敘事情節來傳達意識形態的社會實踐。如果能對電影如何說故事、如何安排畫面、如何配合聲音與音樂、如何剪接有所了解,不僅更能欣賞電影藝術的形式之美,也能在享受電影帶來的娛樂之餘,看穿電影各種故事背後夾帶的訊息。 這是一本充滿影像與思考熱情的文集。寫影評的人對電影總有不吐不快的想法,可以是理性的分析、也可以是感性的回顧。翻開這本書的目次,你會看到熟悉的片單迎面而來,思緒也回到看電影當下的歡愉與沉思…… 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和電影一國!1.知名電影學者與影評人林文淇十五年來電影評論、演講文章完整收錄。2.深入淺出帶領讀者遍覽電影國度裡的各種電影風貌,包括電影美學與意義分析方法介紹以及電影與文學等主題漫談。3.七十篇長短影評涵蓋國片、華語電影以及美加歐亞各國電影,精闢評析經典與近年影片。
島嶼雙聲: 台灣文學名作中英對照
... 小畢的故事/小毕的故事(dir. Chen Kun-hou, 1983) Hear Me (Ting shuo)聽說/听说(dir. Cheng Fen-fen, 2009) Help Me, Eros (Bang bang wo, aisheng)幫幫我愛神/帮帮我爱神(dir. Lee Kang-sheng ... 故事/光阴的故事(dir. 212 Selected Chinese filmography.
2023小莊最新創作《潮浪群雄2》記錄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浪潮40年致 那些拍電影的人明驥、吳念真、小野、楊德昌、侯孝賢、朱天文、陳坤厚、張艾嘉……陸續登場1983年《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 1980年代的台灣,威權體制式微,民風逐漸開放。由黨國掌控的電影龍頭—「中央電影公司」也開始面臨巨大挑戰,從市場對「政治正確」的歷史鉅片反應疲軟,到電影內容在威權與民主間,那個拉扯而模糊的審查界線不知如何拿捏。時任「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的政戰少將明驥,大膽聘用兩位非電影專業的「文青」:在地文青吳念真、海歸文青小野,進行改革,在少將的鼓勵與兩位文青的熱忱下,屢次衝撞體制並與諸多當時的新銳導演合作。這段期間,不僅台灣電影圈逐漸形成一股風潮,更多次於國際上獲獎,翻轉台灣電影人的視野,更成為台灣電影新浪潮的推手。 電影新浪潮與台灣文學的碰撞 一批年輕作家如吳念真、小野、朱天文、朱天心、廖輝英等人,紛紛投入編劇的工作,新生代導演向台灣文學取經,碰撞出新火花,走向社會寫實題材,開啟了台灣電影與作家之間相互輝映的創作時期。 台灣新電影從《光陰的故事》(1982)開始,《小畢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風櫃來的人》、《油麻菜籽》、《冬冬的假期》、《青梅竹馬》、《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恐怖份子》、《尼羅河女兒》、《悲情城市》等,這股浪潮開啟了另一種電影美學與影像的世界觀,為台灣電影創造歷史定位。尤其在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後,更奠定了台灣新電影創作者的歷史地位。 【內容介紹】1983年的西門町,漢中街116號,中影6樓辦公室,浪潮正悄悄成形……《光陰的故事》與《小畢的故事》接力為台灣電影注入了一股活力。 第二集講述台灣新電影突破困境,即將起飛,當時距離解嚴還有四年,社會上有股渴望改變的氛圍,電影彷彿提前解放了。 由陳坤厚導演與侯孝賢編劇合作《小畢的故事》開始,為了籌拍本片,面臨資金不足的窘境,侯孝賢賣掉永和的房子,從三樓搬到四樓用租的;陳坤厚也拿房子去銀行抵押,兩人合出了兩百萬。 《小畢的故事》上映後在藝術與票房紛受好評,榮獲1983年金馬獎,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編劇等三項大獎。 小野跟吳念真提議把目標放在改編本土文學作品……選了作家黃春明,他寫了很多台灣人在地生活的故事!決定以〈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三篇上呈。片名就叫《兒子的大玩偶》。然後他們兩個就親自開車到宜蘭拜訪作家黃春明,為取得他的同意。並找了曾壯祥、萬仁、侯孝賢三位擔任導演。 侯導找了大家在明星咖啡館二樓談劇本《光陰的故事》導演們也都來了……這群新導演開始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一股嶄新的創作能量。 這樣的變化即將形成台灣電影的新浪潮…… 那時在濟南路二段69號,楊德昌的家,當時許多文化、戲劇、音樂人士的聚會場所,新導演們時常聚集在此聽故事、講故事,許多電影的想法與內容由此而生…… 1983年4月18日,由於楊德昌堅持要在《海灘的一天》中用外聘新攝影杜可風、藝術指導,引發與中影的衝突……最後,由張艾嘉引進介紹與香港電影公司合作。 當時電影審查制度仍然保守,要求修剪,導致《兒子的大玩偶》上映前,引發輿論「削蘋果事件」,聯合報記者楊士琪寫了「兒子險些失去玩偶」、「中影削好蘋果再送審」兩篇專題。 媒體人為了對抗審查制度紛紛揭竿而起,讓長期被威權體制壓迫的創作空間,有了鬆動的契機,樹立了台灣新電影的反叛性格。 齊聲推薦 廖慶松(電影剪接師,包括《兒子的大玩偶》《海灘的一天》)陳懷恩(電影攝影及導演,《練習曲》《逍遙遊》《如歌的行板》)褚明仁(資深電影記者,《少年吔,安啦!》《悲情城市》《油麻菜籽》數位修復發行統籌、現任年代國際(香港)公司 執行長)鄭秉泓(影評人、《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作者)王祖鵬(粉專「地下電影」經營者)孫松榮(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電影創作學系合聘教授) 新電影的「新」就是勇敢踏出一大步,要成為世界第一!――楊德昌 小莊透過人物的誇張表情和情境的描繪設計,加上迷人的光影和色彩,真實重現了那個發生在四十年前的故事。雖然我都知道後面的故事,但仍然迫不及待想看下一集。――小野 身為電影工作者,這本書帶給我繼續走下去的莫大動力!――蔡珮玲 如果《光陰的故事》是興中會,《兒子的大玩偶》就是同盟會,革命就發生在一個最不可能發生的地方。――詹宏志 《潮浪群雄》的故事場景主要就在那間辨公室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仙走了,龍隱了,時代就消失了。小莊的畫作讓我的思緒又重回那間辦公室:那時我們都還年輕,還有好多好多歌想唱,如今歌聲雖已喑啞,卻還是慶幸日子曾經那樣閃亮過。――藍祖蔚
獲頒「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國內外多項大獎,兒童文學創作者暨研究者──謝鴻文,以新觀點剖析國內外相關著作與文學史!☉生態.現象.文學史旨在從史料文獻《月光光》、《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等的爬梳發現,重新理解臺灣兒童文學史的生成,再從歷史演進的脈絡中,提取若干發展現象剖析其原因和影響。☉文本.類型.作者論經由不同文本類型的創作考察,包括:林鍾隆《南方小島的故事》、張雅涵《叔叔的祕密情人》等作品,用當代觀點詮釋解析,並透過幾位兒童文學作者作品,論述作家們的創作與生命的聯繫,以及地位。新世紀以來的臺灣兒童文學,由於家長的重視與投資,以及教育部的鼓勵與政策推動,積極發展中小學的閱讀教育,得以蓬勃發展。然而除了圖畫書以外,童詩等文類的萎弱,還有本土經典被漠視等現象,亟待被關心改變。作者謝鴻文以其對兒童文學研究的專業,撰著本書,並將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剖析,最終期盼臺灣兒童文學有更多新生與新聲匯集。「輯一是宏觀的論述,可見作者視野的開闊,以及心繫在地與兒童的殷切;輯二則是單一微觀,雖以文本、類型與作者論為題,卻是別有心得的論述。」──林文寶
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不僅已經成為當代顯學,而且也是電影研究裡相當具有前瞻性與批判性的領域。本書詳述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的發展脈絡與方法論建構,充分地討論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與男性電影研究兩個領域的論證重心、研究取徑,以及衍生出來的相關議題。並且選擇《人魚朵朵》、《藍色大門》、《向左走?向右走》、《花木蘭》與《西域威龍》五部影片進行個案研究。 本書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透過影音美學、敘事形式、性別形象與主體建構、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的各個層面,解讀與詮釋每部影片文本的意義,藉以發掘出敘事電影裡的性別權力關係。同時論述場域也從台灣擴展至香港、再從香港擴展至美國,而論述層次更是由女性電影逐漸地提升至性別與國族,著重關注華語電影與華人銀幕再現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