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谭
佛光菜根谭
佛光菜根譚 (二)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上下)】 本書從四個方面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透過初期大乘經典的解讀研究,發現人間佛教重視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互相統一的重要理論特徵,而般若智慧和善巧方便的平衡並舉辨證統一,恰恰是初期大乘佛教義理學的重大理論特徵,以此認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以及廣義的從太虛大師以來的現代人間佛教,和大乘佛教的精神、理論是一貫的。 【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 本書主要說明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在宜蘭走向人間佛教的歷程。在宜蘭蘭陽弘法10年期間,從念佛會、歌詠隊、晉級獎金等等活動,奠基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基礎工程,也是從宜蘭開始,把這些成功的經驗帶到高雄,並從高雄之後發展成全球化、國際化的大型佛教教團。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是從非常早期開始就有的理念與創新。 【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本書對大師早期的宗教事件和文學創作的整個進程,做了比較詳盡的梳理,並重點對大師創作的《無聲息的歌唱》、《海天遊踪》、《釋迦牟尼佛傳》、《十大弟子傳》、《玉琳國師》這 5 本書進行全面的研究。作者經過梳理和研究,基本判定星雲大師以文學進行宗教改革及宗教理念的宣傳。大師在他的書裡提出佛教改革和文體改革的呼聲,最後沉澱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實踐的精神資糧。可以說,星雲大師早期的文學創作,應該看作是人間佛教理念形成和發展的一個軌跡。 【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研究】 本書記錄佛光山在印度的加爾各答禪淨中心、德里文教中心和菩提伽耶佛學院的弘法經歷,並在寫作過程當中,發現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的變化。中國已經變成了佛教的主幹,而正這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傳印度的基礎條件。人間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就是回歸也是人間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回歸佛陀的理念和思想。作者認為,包括人間佛教在內的中印文化交流,在探索文化交流、文明對話乃至全人類未來的發展模式上,可以做出獨到的貢獻。 【人間佛教視角的法華經解讀】 本書主要以人間佛教的精神解說《法華經》,分成前後兩篇。前篇是《法華經》的研究,內容涵蓋《法華經》的成立、《法華經》的特色、《法華經》與人間佛教,也包含了《法華經》的教義思想跟實踐理論等,各章分別由幾篇小論文來說明。後篇針對《法華經》28 品的內容做重點摘述,主要依據《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法華玄論》來解釋《法華經》經文,幫助讀者理解各品的宗旨跟大意。 【般若智與菩提心─星雲大師工夫心法研究】 星雲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事業之所以有宏大的發展,來自他的慈悲心、菩提心和行動的般若智慧。作者以相當篇幅處理大師的著作《往事百語》,大師在書中呈現人生不同階段的100個觀念,作者認為,此即星雲大師成就人間佛教事業最高的心法所在。本書乃作者向大師學習心法的自我心得,有作者個人的成長的歷程,也有其對大師的智慧和精神的深刻體會的陳述。 【星雲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實踐―探索性的研究】 作者認為,人間佛教擔負佛法與現代人間的溝通與連結的角色,可以和現代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很好的連結,提供有益的指導,因此以人間佛教進行現代管理實踐之探索性研究。那麼,人間佛教與現代管理如何結合?作者揭示人間佛教能充實管理實踐的重要指導,並關注於管理學重大的不足之處,探索性地了解人間佛教如何補足現代管理的不足,如何大幅提升管理者的能力。 ...
修行
『佛光菜根譚』から禅の心を学ぶ
生活
一天一則 每日開啟我們的「心」視窗 世界變化無常,瞬息萬變的新聞消息總是悄悄的掀起我們一日的序幕。愈是紛亂的現況,愈需要寧靜的力量。 香海文化特別精選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早齋開示語錄,彙集出版《晨齋語錄365》。每篇精選中,星雲大師的文字般若充滿正能量的帶領我們與心保和尚開啟新的一天。 不只是為蒙塵的心靈晨掃,為人處事之道,學習進取之方,靜心安穩之法,一日一則,不斷為我們未來增添幸福的希望。 願你我的年年365日,無論晨昏,都是日日充滿微笑的好時光!
... 《佛光菜根譚》-Ed. 152《菜根譚》-Ed. 153《佛光菜根譚》-Ed. 154「把人間弄得更加愁雲慘澹」-Ed. 155 Hsing Yu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Lecture Series: Volume 4 (Taipei: Fo Guang Cultural Enterprise Co., Ltd, 1998), 130. 156「看那些面無 ...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思想和實踐涉及到人生、社會、國家,乃至自然界等各個層面。這樣,人間佛教的研究也需要更上一層樓。本書收集了2010年佛教青年學者會議上發表的精品論文。這些論文的作者大部分是青年學者,但是他們對人間佛教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已經超過前人,具開拓性和前瞻性,見證了當代中國佛教研究的高水平。他們從不同方面、多個角度分析探討人間佛教在當代社會的發展。他們的研究成果不但開創了人間佛教研究新領域,同時亦為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