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醫師媽媽: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與她的巴掌仙子

親愛的醫師媽媽:早產兒守護者許瓊心醫師與她的巴掌仙子
ISBN-10
9867778855
ISBN-13
9789867778857
Category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Medical (incl. Patients)
Pages
254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9-10-31
Publisher
商業周刊
Authors
許瓊心, 孫秀惠

Description

她,幫助保溫箱中命懸一線的巴掌仙子,

一公分、一公分,一公克、一公克地長大;

扮演他們的「媽媽」與「子宮」——她,是許瓊心醫師!

▁▁▁▁一段讓編輯團隊落淚又充滿敬意的人生▁▁▁▁


有一群小小攀峰者,身長只有二十幾公分、體重只有幾百公克,

一出生,就必須挑戰超高難度的生命之峰。

在許瓊心與醫療團隊守護下,讓這群原本離天堂很近的巴掌仙子,

走過生死之關,化「不可能」為「可能」!

▍1975年,突破白色巨塔藩籬,她成為馬偕兒科第一位女住院醫師;

超過40年,全心做好一件事——守護早產兒!

被每個早產兒與家屬暱稱「許阿姨」的許醫師,剛滿七十歲,

但她的大半歲月有長達四十年的時間,都在兒科中度過。

光是她手中「養大」極低體重新生兒(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就有近千位。

 

在當年畢業的那一屆醫學系中,一百多個醫學生,只有十位女生。

她勇於突破由男性主導的白色巨塔藩籬,成為馬偕醫院兒科第一位女醫師,

並在全台灣第一個新生兒加護病房,成為第一位專責主治醫師。

 

▍若問許瓊心這一生有什麼重要資產?

她的答案是一個又一個救治小病人的故事。

‧利用威而鋼,讓小男孩免於截肢的重大傷害;

‧做紅血球洗滌,幫助六百公克的孩子「換血」;

‧追蹤觀察四歲孩子的排便狀況,看了整整一年的大便照片;

‧只因家長一句話,她依循古禮收「契囝」,成為許多孩子的乾媽;

‧為了讓家長隨時求援,成為「二十四小時醫師」……

 

▍身為二二八受難家屬、失去孩子的切身之痛……讓她決心帶著永不會癒合的傷,

陪伴每一個早產兒與家屬,跨越一道道艱難的試煉。

小學三年級之前,許醫師的名字叫「林瓊心」。

她的父親在某個上班的早晨,被一輛不知名的車子帶走,從此沒有見過他的妻兒。

那時,許瓊心只有一歲多。小小年紀的她,只好被舅舅撫養、改名。直到大舅媽過世,

口中一直喊著的「姑姑」,帶著她北上走進另一個陌生的家庭。

 

當許瓊心正全心照顧馬偕的新生兒時,她的大女兒卻在此時因腦瘤過世。

從女兒發病到過世,她只請了十六天的假。

 

「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即便失去孩子,故事還沒結束。」

面對每一段人生的艱難試煉,她都選擇用最勇敢的堅持與無私的付出,

陪伴每一個巴掌仙子與他們的家屬。

 

 

──||各界讚譽 ||──

她總是用盡心神、體力與時間,讓人驚訝,為何能如此長久付出?

——連江豐(台北榮民總醫院前副院長)

 

她把愛和需要傳遞到需要的地方,讓病患也能感受到上帝的愛。

——陳治平(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

 

許醫師是陪伴我們度過生命中最艱難時刻的貴人,

更是台灣許許多多早產寶寶們的「再造母親」!——許文紅(文曄集團營運長)

 

對她而言,「把病人擺第一」,才是她的首要任務,而且永不喊累。

——黃富源(前衛生署副署長、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在過去幾十年來,許醫師為台灣醫治的不只是早產兒的生命,

還有許多個家庭的人生。——黃昭瑛(KKday旅遊平台行銷長暨東北亞中心全球副總裁)

 

原來世界上真的有這樣一群人默默奉獻著自己,

真的可以做到「寧願燒盡、不願銹壞」。——馮翠珍(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一位先行者留下一路的印記,讓後學者在沿此心靈地圖前行時,

可以少走岔路,一路攻頂。——楊育正(前馬偕醫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許瓊心醫師絕對是我所認識最令人景仰、醫術精湛、醫德無瑕,良醫中的良醫。

——劉建良(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若早產兒是巴掌仙子,那麼許醫師就是「巴掌仙子的仙子」,是小腳丫們的神仙教母。——蕭彤雯(全方位媒體人、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守護推薦 ||──(按姓名筆畫排序)

連江豐│台北榮民總醫院前副院長

陳治平│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早產兒基金會董事長

許文紅│文曄集團營運長

黃富源│前衛生署副署長、馬偕兒童醫院名譽顧問醫師

黃昭瑛│KKday旅遊平台行銷長暨東北亞中心全球副總裁

馮翠珍│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楊育正│前馬偕醫院院長、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

劉建良│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蕭彤雯│全方位媒體人、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Similar books

  • 12, 20 & 5: A Doctor's Year in Vietnam
    By John A. Parrish

    I remained on the ground and belly-crawled toward the big triage bunker. Several seconds of silence followed. I broke into a crouched run toward the bunker. Jim came flying out of the hooch and ran panting and cursing right behind me.

  • 我怕將來會忘記:武漢抗疫手記
    By 劉宇

    圖上「瞎了一隻眼的流浪貓圖下「趙文和熊興餵流浪狗 子裏。「我們第二天去餵食的時候,大狗從樹林衝出來對著我狂叫。時間長了,牠的警惕性就放下了,每次去餵食,都會等在那裏迎接我們。我們之間已經建立了那種信任感。」靈博說。我第一次見到這些狗的時候, ...

  • Telling the Stories of Life Through Guided Autobiography Groups
    By James E. Birren, Kathryn N. Cochran

    Birren has conducted more than twenty-five years of autobiography groups, where participants recall, write, and share their life stories.

  • In the Land of Invisible Women: A Female Doctor's Journey in the Saudi Kingdom
    By Qanta Ahmed

    A strikingly honest look into Islamic culture?--in particular women and Islam?--and what it takes for one woman to recreate herself in the land of invisible women.Unexpectedly denied a visa to...

  • A Dream of the Heart: The Life of John H. Gibbon, Jr., Father of the Heart-lung Machine
    By Harris B. Shumacker

    A biography of the man who invented the heart-lung machine, making modern heart surgery possible.

  • Milton H. Erickson, M.D.: An American Healer
    By Betty Alice Erickson, Bradford P. Keeney

    Edited by Betty Alice Erickson and Bradford Keeney. Milton H Erickson is one of the most studied people in the field of hypnosis and psychotherapy.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 Alexander Fleming: The Man and the Myth
    By Gwyn Macfarlane

    Alexander Fleming: The Man and the Myth

  • Louis Pasteur
    By Patrice Debré

    In Louis Pasteur, the distinguished French immunologist and physician Patrice Debre offers the most extensive, balanced, and detailed account of the scientist's life, struggles, and contributions yet written. First published...

  • Florence Nightingale
    By Colleen Adele Hobbs

    Series Editors: Kinley E. Rob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Herbert Sussma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Joseph Bartolomeo,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George Economou, University of Oklahoma; Arthur F. Kinney,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Twaynes United States...

  • 日頭浮海照亮的所在:照護台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By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是花東地區的哀愁!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走入鄉間村落的醫者仁心,看見病人及其家庭的需要, 十七家院所協力促進健康,提升平均餘命, 讓我們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 花東的美麗與哀愁 臺灣有兩項制度堪稱世界明珠,一是教育平權,一是健康平權,無論貧富,人人都享有受教與就醫的權利,花東地區不能被陰霾所蓋。 花東地區醫療資源的不平均,在這狹長的土地上擁有十七家醫院,數量看似勉強充足,然而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幾間較為大型且設備、科別完善的醫院,卻都只集中在花蓮的北部與臺東北部。 .人口結構的改變,根據分析報告,十到二十歲的人口數以及五十到六十五歲的人口數是一大高峰,而二十一到四十九歲的人口卻因為到外地工作而大幅銳減,導致留存在花東地區,多為醫療需求較大的長者。 .疾病特性,其中花東地區的癌症發生率雖然名列全國縣市的中段,然而攤開死亡率的報表,臺東排名第一,花蓮排名第三,根本原因就在於住家與醫院的交通距離太過遙遠;另一方面,新生兒死亡率也排名全臺前三名,慢性疾病更是無孔不入。 諸多的難題化為哀愁的種子,開出遍地憂傷的花朵……或許一盞小煤燈能做的有限,但提燈的人若是聚集在一起,在幽暗隧道裡的光,就足以將出口照亮。 .因研究與考察,走入鄉間村落,一份醫者仁心,在花蓮慈濟醫院剛落成啟業找不到醫師之際,曾文賓毅然決然卸下臺大醫院副院長一職到花蓮服務,更陸續協助慈濟護專開辦、玉里慈濟醫院、關山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以及臺中慈濟醫院等籌畫工程。 .羅藝霞修女(臺東天主教聖母醫院)說:醫師兼修女可以比一般醫師或一般修女更容易地看見病人或其家庭的需要,她說:「把病人當做人看,不是把病人當做工作看。」 .知道病人無血可用,便二話不說就挽起袖子默默捐了血。富瑞生醫師(門諾醫院)也為病患出醫藥費,不僅伸手就往口袋裡掏錢;後來乾脆把銀行帳號給批價部門。 .因為病患不願主動配合醫療人員照X光、追蹤病情,使得防治所的工作不易展開,李偉之(臺東慢性病防治所)與當時有心革新的局長田明輝商量:「既然病人不來找我,我去找他吧!」 .哪一家小孩沒打預防針?哪家老人有慢性病?江昭妹(臺東延平鄉衛生所)都瞭若指掌。有時病人不到衛生所接受後續追逐及治療,他就騎摩托車上門去載。 .呂黃愛玉(門諾醫院)積極參與社區醫療活動,偏鄉部落居民不少人都為慢性疾病所苦,高血壓及糖尿病應定期監測不可間斷,為了使疾病控制更有效,呂黃愛玉自發培訓當地志工學習量血壓、測血糖及開設慢性疾病課程。 .白明忠(台東馬偕醫院)每年去蘭嶼六、七次,每次都自備電腦、病歷、藥品。後來為了更進一步確診,他連胃鏡、腹部超音波等儀器都帶入島,成為「蘭嶼胃鏡先鋒」。 數十年來,在這一片土地上投入醫療的有志之士,始終汲汲營營,他們爭取各式各樣的計畫,發想出各種辦法,期待能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盡可能的抹去不公平的陰影,盼這股力量能宛如春風,奮力的在豔陽下吹起一絲涼爽,即使挑戰隨時都可能將這份涼風蒸發,他們也無所畏懼。 二十三位花東地區醫療奉獻獎得主,與照護臺灣東部醫療的真心英雄, 十七家醫院的夥伴,把「藍天白雲」送往最灰暗、陰霾的角落,一起成就奉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