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五四: 苦難的歷程

回歸五四: 苦難的歷程
ISBN-10
986898534X
ISBN-13
9789868985346
Category
History / Asia / Korea
Pages
438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13-10-01
Publisher
獨立作家
Author
姜弘

Description

作者姜弘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即從事文學編輯、文學批評和文學教學工作,親歴了1949年以來大陸上所有的思想批判運動的劫難,後又從事現代文學的研究和教學。本書涉及「兩個五四」、「真假鲁迅」、「造反壓倒啟蒙」,胡風思想與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的衝突,《講話》與文化大革命的關係,以及一些中國現代作家的精神風貌和命運遭際等等。揭示出極權制度何以産生和施虐的文化歷史根源;批判了使中國人民陷入深重災難的遊民意識和愚民謬說。【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Similar books

  • 回归五四
    By 舒芜

    本书精选作者在五十多年里关于文化、思想、哲学的论文二十余篇,代表作者的治学功力、独特观点和学术个性。

  • 五四百年評說
    By 桑農

    五四運動至今經歷百年,依然是近代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場思想或政治運動,現代中國人思維與生活的方式可說皆由「五四」所塑造。正因為其波瀾壯闊、影響深遠,運動還未結束,各方人物已經開始為其「定位」,建構各自的論述。一百年來,政治家、思想家和眾多學者先後不斷發掘和闡釋五四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五四評說一波又一波,當中的疑問反而多了起來,在「賽先生」和「德先生」的響亮口號外,五四的諸求是「救亡」、「啟蒙」的變奏,還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隨着回答者的時代與立場不同,答案也眾聲喧嘩各不相同。本書收錄的文章共分三部分:見證者說、觀察者說、回溯者說,分別從當事人、1949年後的海外學者及1979年後的中國學人的角度出發,鋪陳由親歷者的自我主張、學者的思想史、社會史考察,以及後人的反思辯難。既是五四評說總覽,也管窺百年中國風雲。

  • 百年五四与青岛
    By 张荣大, 张树枫

    从此,胶州湾及周边数十个村庄,共计约513平方公里的土地、胶州湾及前海576.5平方公里的海域以及8万居民沦为德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动海疆,贻误大局。”为防止李秉衡“抗命”,光绪下令解除李秉衡对山东军队的指挥权,武力收复青岛的计划夭折。在中德交涉期间, ...

  • 1949-1976:歲月滄桑(平裝版)
    By 錢理群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 「改造」與「堅守」,這是建國後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兩個關鍵詞,也構成了本書的歷史敍述的兩個中心詞,寫成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是屈從抑或抵抗、要低頭抑或昂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黑夜裏前行,盡錄在《1949-1976:歲月滄桑》。

  •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平裝版)
    By 錢理群

    榮獲第十一屆「香港書獎」「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是首部無刪減作品。一九四八年,正是兩個中國—所謂「新中國」與「舊中國」生死大決戰的時刻,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歷史的大轉折中作出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1948:天地玄黃》就是記錄了一九四八年,圍繞各類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而發生的極其複雜也極其豐富的社會、思想、文化、心理現像。「改造」與「堅守」,這是建國後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兩個關鍵詞,也構成了本書的歷史敍述的兩個中心詞,寫成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是屈從抑或抵抗、要低頭抑或昂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黑夜裏前行,盡錄在《1949-1976:歲月滄桑》。毛澤東逝世後,知識分子從絕地對裏重生。錢理群教授肩負起知識分子之名,用自身的經歷和反思,為整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作一個總合,冀歷經滄桑後也守望著知識分子的本分。《1977-2005:絕地守望》,是錢教授留給年輕一代和後人的思想結晶和祝福。

  •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
    By 錢理群

    「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三部曲,是錢理群教授橫跨二十年歲月寫成的當代知識分子精神歷史,分別寫共和國建立前、毛澤東時代及之後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呈現「起承轉合」結構,將知識分子的個體命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整體歷史交錯在一起,是首部無刪減作品。一九四八年,正是兩個中國—所謂「新中國」與「舊中國」生死大決戰的時刻,同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必須在歷史的大轉折中作出決定自己命運的關鍵時刻。 《1948:天地玄黃》就是記錄了一九四八年,圍繞各類知識分子的不同選擇而發生的極其複雜也極其豐富的社會、思想、文化、心理現像。「改造」與「堅守」,這是建國後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兩個關鍵詞,也構成了本書的歷史敍述的兩個中心詞,寫成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上最沉重的一頁。是屈從抑或抵抗、要低頭抑或昂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如何在黑夜裏前行,盡錄在《1949-1976:歲月滄桑》。毛澤東逝世後,知識分子從絕地對裏重生。錢理群教授肩負起知識分子之名,用自身的經歷和反思,為整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史作一個總合,冀歷經滄桑後也守望著知識分子的本分。《1977-2005:絕地守望》,是錢教授留給年輕一代和後人的思想結晶和祝福。

  • 五四現場
    By 陳占彪

    五四是中國現代歷史的源頭,以「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口號,標誌着現代價值觀念的「創世紀」。五四既是一場愛國運動,又是一場啟蒙運動,是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事件的複合體,一百年來,在多個領域影響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至今仍然表現出巨大的張力。「五四運動百周年回顧」為一套六冊的歷史叢書,其中四冊由內地作者林賢治策劃、內地專家學者編選;另兩冊為歷史文獻匯編,由香港學者陳學然編著。本系列叢書作為一塊小小的紀程碑,旨在重新整理五四的文獻,梳理五四的歷史,闡發五四的意義,呈現內地及香港學者對五四運動的關注之點。五四運動發生至今已一百個年頭。百年來,不同政黨、團體、個人,基於不同立場、目的和認識,對之加以解釋和評說。然而,任何討論的基礎和前提是事實。1954年,現代散文作家孫伏園曾說:「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明顯;五四運動的具體印象,卻一年比一年地更趨淡忘了。」百年後的今天,這種情形更為明顯。為客觀呈現這日益淡忘的、模糊的「五四事件」,本書廣泛搜羅官方檔案、報刊報道評論、當事人回憶等文獻,集中展示了百年前從「五四學生運動」到「六三民眾運動」,此一波瀾壯闊的社會政治運動全過程。由於日後關於五四運動的回憶文章,多是「泛化」的、「意識形態化」的五四,本書將其中與「五四事件」無關的內容加以刪削。又由於時代局限、個人取捨等因素,後世整理的五四文獻,刪掉了一些所謂「不合時宜」、「無關緊要」的文字,甚至做了一些不必要的文字改易,使得文獻失其本來面貌,由此,本書盡可能依據原始文獻對之加以整理校勘,以恢復文本的本來面目。

  • 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
    By 歐陽哲生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近代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關鍵點。論者對這一運動聚訟紛紜、爭議不斷。對它的研究由於政治、黨派等因素滲入,深深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本書作者多年來從事五四運動史研究,力圖撥開意識形態的迷霧,以原始材料為依據,回到歷史現場,對五四運動史作出符合歷史原貌的客觀解釋。本書圍繞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係、蔡元培、陳獨秀、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思想主張、《新青年》編輯演變、五四運動的歷史詮釋等問題作了深入、獨特的解釋,是五四運動史研究的一部力作。【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製作】

  • 五四思想論戰
    By 沈展雲

    五四運動從國家大事、日常生活到思維方式各個層面改變了中國及中國文化的走向,在這個帶根本意義的轉型時期,思想界充滿傳統與現代文化觀念的衝突。在當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興期刊上,發生過大大小小的多場論戰,東西、新舊、左右各種不同立場的觀點互相激盪。事隔百年,論戰的硝煙已散,先賢們當日爭辯的問題,漸被遺忘。本書從當年論戰中選擇了八個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論爭議題,包括東西方文化、新舊思想、文言白話、問題與主義、整理國故、科學玄學、宗教自由及人權論爭,將其中富有啟發意義的重要文獻歸類整理,展現新文化運動的廣度,以及五四一代革新者普及現代價值的成績,多角度體現五四是中國歷史上傳統與現代文化觀念的轉型時期,讓讀者了解五四的思想軌跡之餘,也思考五四運動在今天的意義。

  • 五四新文學正典
    By 林賢治

    五四是中國現代歷史的源頭,以「德先生」(民主)「賽先生」(科學)的口號,標誌着現代價值觀念的「創世紀」。五四既是一場愛國運動,又是一場啟蒙運動,是一系列政治和思想文化事件的複合體,一百年來,在多個領域影響着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至今仍然表現出巨大的張力。「五四運動百周年回顧」為一套六冊的歷史叢書,其中四冊由內地作者林賢治策劃、內地專家學者編選;另兩冊為歷史文獻匯編,由香港學者陳學然編著。本系列叢書作為一塊小小的紀程碑,旨在重新整理五四的文獻,梳理五四的歷史,闡發五四的意義,呈現內地及香港學者對五四運動的關注之點。中國文學實際上可分成兩個時期:前半截是古典文學,後半截是現代文學。五四是一個歷史性標誌,五四時期的文學是所謂「新文學」,也即現代文學的發軔期。從五四開始,產生了現代知識分子群體,他們的觀念是西方的,文學語言是新的,白話的,歐化的–就是以新語言表達新觀念。本書從《新青年》、《新潮》等期刊首批發表的文學作品中,收錄了最能體現五四精神和時代意義的新詩、散文及小說,重現新文學的早期陣容及成就。這時期的作品是具創造性的文化成果,故可稱為「元典」。除了作為起源的意義外,它們的思想和藝術價值經受了長時間的考驗而得到確認,故名「正典」。透過這些作品,可見證新文學的創造與傳播,深入了解五四文學的文化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