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Orange
從小在電影院長大,過去以為看電影是在看別人的故事,
本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概括介紹伊朗,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Published b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_________
... 拉拉營催生了拉拉小組在中國不同的城市大量湧現。中國著名的女同志運動者及學者何小培在《她們的愛在說:愛上女人的女人•上海•口述歷史(一)》(2008)中描述了中國女同志的當代歷史,透露了中國在前身份、前社群時代的許多真實的女同志故事。她認為,女同志(即 ...
本书是对古代、中世纪、近代、18世纪、19世纪、20世纪的科学技术的历史介绍,并就大科学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介绍。
# 華文世界第一本熟齡女同志生命故事通俗讀本。 # 扭轉新世代認知的半世紀前女同志精彩生活告白。 # 在封閉保守的年代,有著更加精彩豐富的人生。 Ciwang Teyra(台大社工系助理教授)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教授) 王蘋(性別人權協會秘書長) 但唐謨(影評人) 李屏瑤(作家) 林杏鴻(台灣國際酷兒影展創辦人及策展人) 紀大偉(政大台文所副教授) 陳雪(作家) 黃惠偵(紀錄片導演) 楊双子(作家) 趙彥寧(東海社會系教授) 鄧芝珊(香港嶺大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 瞿欣怡(作家) 精彩推薦飄丿的美麗 台灣第一本熟齡女同志的生命故事同志平權運動興起後,更多同志被社會看見,五十五歲以上年長資深同志身影卻仍罕見,上個世代的同志面對昔日更困難的處境,他們經歷過什麼?面對什麼難題?又如何在社會歧視下,找到各自的生命出路? 現代的年輕人對老年同志普遍存在一種刻板印象,覺得老年同志生不逢時,無福享受同志運動帶來的解放;或是,老年同志大多活在社會的保守氛圍下,過得孤單與蒼白,因此慶幸自己活在日益同志友善的社會中。但本書裡老拉的故事將讓人完全翻轉這樣的刻板印象,她們當年活得更恣意、更精彩! 一九五〇年代的台灣隨著全球分工逐漸變化,經濟逐漸發展起步,因為工業發展的勞動力需求,女性得以離開家事束縛進入職場,有經濟能力後開始有不一樣的可能。各種傳統束縛的解放與生命的可能,是一波波拉子集結運動所累積出來點點滴滴的改變,並非一夕之間完成的。她們的努力或許在她們有生之年無法享受到制度的改變,但她們的不放棄讓台灣社會得以轉化成一個更同志友善的社會。 本書廣義來說是社會正義轉型的一部分,讓以往被歧視被封閉的身影,透過訪談的方式呈現出來,了解前人走過的歲月,讓被壓迫的歷史不再發生,也能讓年輕一代及社會大眾了解,上一代甚至更早期的女同志她們的生命是如何活下來、經歷過什麼樣的歷程。透過親身訪談的口述故事,每一段生命真實呈現,而不只是理念與口號,更加令人感動。
本书是一部翻译作品,译自巴基斯坦著名学者穆罕默德·索德所著的《伊斯兰文明与科学发展》一书。原著以充分的事实论述了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科技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内容丰富。译者在征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在编译过程中做了删繁就简的必要处理,并为适应中国人的阅读习惯而在体例格式等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
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迎來建院40周年。為慶祝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總結40年來在理論研究、學科建設中取得的成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主辦、科研局/學部工作局承辦了系列學術報告會。報告會按照學部及相關學科分別組織,圍繞院慶40周年主旨,以“重大基礎理論與現實問題”“學科前沿、學術熱點和難點問題”和“本學科回顧與展望”為主題展開了研討。本書共收錄了6場報告會40位學部委員等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
本書深入淺出,圖文並茂,概括介紹阿富汗,讓大專學生、工商界人士、遊客、以至有興趣的市民,對該國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有一初步的認識。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出版。Published by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李晨編著的《光影時代(當代台灣紀錄片史論)》選取當代台灣紀錄片作為重點文本分析對象,對當代台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文學、文化、影像生產及其美學形式,台灣政治變革導致的社會生態變化,以及這些現象背后隱藏的社會歷史結構性問題做了深入和系統的考察。本書以文化研究為理論基礎,結合歷史學研究方法,加強研究的理論性;同時結合社會學的田野調查,既堅持對台灣紀錄片發展宏觀視野上的把握,更注重對文本的細讀與分析,最終形成了這本具有理論深度和歷史維度的學術專著。
六千年前的歐亞大草原並非蠻荒之地,而是印歐文明的起源地! 草原居民駕著猶如現代跑車的四輪車、馬戰車,循著大草原四處移居, 無形中推動了歐亞大陸的文明演化,開創最早的「全球化」時代! 馴化馬匹+發明車輪=推動文明演化最重要的關鍵! 本書榮獲美國考古學會最佳圖書獎,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考古學研究 ★★挑戰二百年來「原始印歐語」是否存在的重大爭議★★ ★★透過考古學證據,證明印歐語起源於中央歐亞草原★★ ◎原始印歐語是否存在?如何建構並還原一個已死去的語言? ◎人類最早馴化馬匹約在何時?馬匹最早的功用又是什麼? ◎車輪是什麼時候被發明的?其重要性又是什麼? ◎原始印歐語居民如何透過大草原移居各地?他們的移動路線為何? ◎草原文明的傳播如何推動及影響希臘、埃及、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發展? ■歐亞文明的起源,要從馬匹的馴化開始說起 從世界史來看,人類文明的黎明期往往都是從四大文明古國開始說起。但是,在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等西亞文明之外,其實還存在著同樣古老的文明體系,那便是發源於歐亞大草原的「草原騎馬者文明」。 「草原騎馬者文明」所處的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是一片從黑海連綿至蒙古高原、遼闊無際的大草原。草原居民從西元前四千多年開始馴化各種野生動物,包括牛、羊、馬。馬匹最早被當成食用的家畜,直到西元前三千年左右,才開始被當成交通工具,最後成為大草原的社會權力象徵。 草原騎馬者將馴化的馬匹結合車輪等機械技術,發明了由馬匹拉動的有輪車與馬戰車;他們透過創新的技術,將「草原海洋」從原先的無人地帶轉變為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其功能有如今日的「高速公路」。因此,草原騎馬者得以透過「馬與車輪」,四處移居、建立聚落,最終在歐亞大陸形成繁榮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網絡,從而開創充滿活力的變革時代。 ■騎馬者使用的原始印歐語,是現代世界的文化之根 在希臘、北歐、西亞、印度等地的古代神話中,都有著駕馭戰車或馬車的神祇形象,比如希臘神話中著名的太陽神。而這些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如古希臘語、日耳曼語與印度的梵語,也有著驚人的高度相似性以及文化共通性。 「草原騎馬者」所使用的語言,在今日被稱為「原始印歐語」,其中就有大量關於「馬」、「車輪」的相關詞彙;透過「原始印歐語」所建構的宗教習俗與社會組織,隨著草原騎馬者的開枝散葉而在歐亞大陸廣為傳播,成為許多古文明的文化基礎。 遊牧民族的騎馬者所建立的社會,並非農業文明的邊陲或邊疆,而是與之對等的文明體系;他們所使用的語言,透過騎馬者的移動擴散,最終傳播到歐亞大陸各地,成為今日多數民族在文化上的的「共同先祖」。因此,探索古代草原騎馬者文明的生活痕跡,不只是單純的考古學意義,更具有追尋歐亞大陸歷史起源的文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