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宗旨:植根佛教於台灣
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佛陀在瞻部島(Jambu-dīpa)創覺,弘法建僧;
立基於台灣為主之華人文化傳統,
... 宋燕、程文兵、郭延忠、刘晓冬、罗瑞聪、周宇、陈远征、黄文利、王智勇、王鹏、全花莉、李晓民、李杰峰、李伟德、张克强、张强、张喜东、张茂 V 浩、高波、吴骏峰、朱斌、郝庆惠、刘睿、王世波、赵祖敏、万红卫等众贤友参加整理录音和校对工作。
(帕奧禪師弘法四十年紀念) 學院宗旨: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佛陀在瞻部島(Jambu-dīpa)創覺,弘法建僧;長老聖弟子於蘭卡島(Laṅka-dīpa)傳承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廣植為緬泰等地之文化傳統;就上座部佛教的現代傳佈,願教法廣傳於華人區,並植根於台灣島(Taiwan-dīpa),即是令正法光照台灣(Taiwan dīpeti),成為台灣之光(Taiwano dīpaṃ)。一言以蔽之,『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立基於台灣為主之華人文化傳統,承續緬甸代表之上座部佛教文化傳統,旁擇西方為主之各地文化,以帕奧禪林之教學為宗教典範,指引方向;依巴利三藏學習佛教真理,勤修三學,斷盡三毒,以令正法久住。
學院宗旨: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佛陀在瞻部島(Jambu-dīpa)創覺,弘法建僧;長老聖弟子於蘭卡島(Laṅka-dīpa)傳承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廣植為緬泰等地之文化傳統;就上座部佛教的現代傳佈,願教法廣傳於華人區,並植根於台灣島(Taiwan-dīpa),即是令正法光照台灣(Taiwan dīpeti),成為台灣之光(Taiwano dīpaṃ)。一言以蔽之,『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立基於台灣為主之華人文化傳統,承續緬甸代表之上座部佛教文化傳統,旁擇西方為主之各地文化,以帕奧禪林之教學為宗教典範,指引方向;依巴利三藏學習佛教真理,勤修三學,斷盡三毒,以令正法久住。
學院宗旨: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佛陀在瞻部島(Jambu-dīpa)創覺,弘法建僧;長老聖弟子於蘭卡島(Laṅka-dīpa)傳承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廣植為緬泰等地之文化傳統;就上座部佛教的現代傳佈,願教法廣傳於華人區,並植根於台灣島(Taiwan-dīpa),即是令正法光照台灣(Taiwan dīpeti),成為台灣之光(Taiwano dīpaṃ)。一言以蔽之,『植根佛教於台灣』(Buddhasāsanassa mūlāni Taiwandīpe otarantu)。 立基於台灣為主之華人文化傳統,承續緬甸代表之上座部佛教文化傳統,旁擇西方為主之各地文化,以帕奧禪林之教學為宗教典範,指引方向;依巴利三藏學習佛教真理,勤修三學,斷盡三毒,以令正法久住。
Ayya Khema (1923-1997) was the first Western woman to become a Theravadan Buddhist nun. As such, she has served as a model and inspiration for women from all the Buddhist...
復歸佛陀的教導 (二): 兼論印順法師的新典範
This wide-ranging account of early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 overthrows dominant theories among both Western and Asian Scholar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Pali-based Buddhism was brought from India and Sri...
戒香實能勝,一切諸種香; 飄散至十方,成就不破壞。 持戒者為器,敬奉與尊重; 雖作少得多,持戒有大果。 現法之諸漏,不害持戒者; 持戒者能盡,來世之苦根。 若人界成就,及天界成就; 對彼具戒者,有願得不難。 此究竟寂靜,涅槃之成就; 具足諸戒者,心常追隨彼。 戒為得一切,成就之根本; 多種功德相,智者分別說。
Undoubtedly the best known collection of Buddhist texts in Sri Lanka is the Catubhanavarapali, the Text of the Four Recitals. The Great Safeguard, or Mahaparittam (Maha Pirith Potha) opens the...
"阿毗达摩"的意思是殊胜的法、上等的法,但这并不等于说"阿毗达摩"所讲的东西比佛陀在经藏里讲的法更殊胜、更上等,而是说"阿毗达摩"用一种严密、系统的方法来分析和组织诸法。法还是法,只不过阿毗达摩对诸法进行归纳、统合而已。阿毗达摩能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培养如理作意,如何避免作恶,如何培养善心。更重要的是,阿毗达摩是一门解脱之学,学习阿毗达摩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禅修,特别是在修行维巴沙那的阶段。如果离开了阿毗达摩的理论指导,观智的所缘将变成无的放矢,修观也只是在盲修瞎练。所以,学习和掌握阿毗达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断烦恼,为了灭诸苦。此《阿毗达摩讲要》系列共分为上、中、下三集,分别是根据尊者在"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PAMC)所作的三期"阿毗达摩讲座"录音整理而成的。《上集》讨论的主要是概念法、色法和心所法;《中集》讨论的是心法、心路和世间;《下集》讨论的是业、离心路、缘起、涅槃和止观。整个课程紧扣着佛陀所开示的教法核心——四圣谛——展开。其中,色法、心所法、心法、心路侧重于苦圣谛,业、离心路、缘起侧重于苦集圣谛,涅槃是苦灭圣谛,而止观则是趣向苦灭之道圣谛。(此书印刷于新加坡帕奥禅修中心,一个属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