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人類存在的意義: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 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
ISBN-10
9869553389
ISBN-13
9789869553384
Category
Philosophy / Movements / Existentialism
Pages
256
Language
English
Published
2017-11-02
Publisher
如果出版
Author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Description

人類從原始生物開始一路演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部壯闊的史詩

但時至今日,科技的進展讓人類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道德困境,

讓人對自身存在的意義陷入迷惑,人類的未來將往哪裡去?

我們的生命是否有其發展的目的

 

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當代科學大儒、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學家及自然歷史學家翹楚,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從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起源開始,談及他對人類存在意義的思索。

 

※入圍2014美國國家圖書獎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撰文推薦

※全球最值得訂閱的文化社群網站「食腦」(brainpicking.com)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出版人週刊》、《自然》、《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媒體齊聲推薦

 

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苑舉正 專文推薦

 

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李家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邵廣昭 熱忱推薦

 

人類是一種很特殊的物種,也可以說是被揀選的物種,

是包含遠古生物史在內的歷史機遇,讓我們成為了現在的樣子:

˙我們是地球上數十萬種動物當中,少數二十種具互助這種高等社會行為的動物之一。

˙自私的基因讓個體存活,無私的基因讓群體存活,人類是地球唯一同時具有兩種特質的動物,因此我們會時刻活在矛盾與衝突之中。

˙善與惡、自私與無私,這些都是人的生物特徵,它們的衝突與撞擊,創造出人類璀燦的文明,讓人類在整個宇宙中顯得如此特別。

 

人類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是為了完成什麼樣的使命?

在科技日漸發展的現在,人類有愈來愈多選擇可能的時候,我們該如何思考未來,並選擇成為一種怎樣的物種?

˙關於基因改造:我們是否要藉由自我意志進行更高等的演化,或是選擇保留人的生物特徵?

˙關於機器人:當愈來愈多的工作和決策由機器人負責執行時,人類要做些什麼呢?繼續改造自我以與機器人競爭?

˙關於環保:地球上所有的物種當中,唯有人類可以理解生物界的現象,看見大自然的美,並肯定個體的價值,那麼,我們現在是否也可以以相同的精神,關懷那賦予我們生命的大自然?

 

隨著人類在科學上的發現愈來愈多,科技文明日益進展,

我們又再次步入一個「新啟蒙時代」,是時候重新將科學與人文結合,

思考當前社會遇到的環保、倫理、宗教、種族等議題,

作者愛德華•威爾森身為當代科學大儒,頂尖的生物演化學家,

在書中討論了當前生物學界自《自私的基因》之後最受矚目的議題,

並由此以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

猶如曖曖微光,為我們指點一個可能的未來。

 

 

【國內外各界推薦】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為愛德華•威爾森的這本書,具名推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他以從事螞蟻的研究及社會生物學的權威觀點來看,人類何以會造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以及相關的思索,值得一讀。──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威爾森的文字清晰、見解深刻,獨樹一幟。他分析了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實體宇宙的關係,不僅具高度可讀性,也極有啟發性。他毫不費力的將哲學融入科學,鋪陳他對人類命運的理論,成就了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身為全球最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書中跨越了科際的界限,針對人類的面貌和我們眼前所面臨的抉擇做了寶貴的分析。──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這本書雖然文字簡潔,卻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書中所提出的一個新穎論點更具說服力:人類若為了成為超人而改造自身的心智,將會是一個無比嚴重的錯誤。威爾森明白:人腦雖有其侷限,但卻足以構築我們所需的未來。這樣的「存在保守主義」使我們更有理由歡慶──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一書的作者

 

˙這是本告別之作……威爾森先生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非文學獎的他,在眾多生物學作家之中鶴立雞群,就像約翰‧勒卡雷超越其餘諜報小說作者般。他睿智、詼諧、生動又隱晦。──德瑞克.葛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精準且赤裸地探究人類存在的本質。——《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E.O.威爾森是達爾文最傑出的繼承人,身為科學家,他驚人的深度、廣度、經驗和才華帶給我們的,無異於對人類的全新認識……你將透過人類最偉大、最無畏的探險家之眼,看見人類存在的美好、神祕和無窮可能。──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引導我們檢視人類物種的過去歷程和未來潛力,幾乎沒有寫得比它更好的書了……書中集結的專文文句優美、且足以引起論戰。──提姆.連登(Tim Lenton),《自然》雜誌(Nature

 

˙沒有別的生物學家比威爾森更堅持不懈、雄辯滔滔地導正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認知……我們應該感謝威爾森,他在自己輝煌生涯的晚期,仍訴諸理性和想像力,試圖開啟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啟發我們改變自己的自毀之路。──史考特.羅素.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威爾森問:人類在宇宙中具有特別的地位嗎?我們往哪裡去,為什麼?他藉由告訴我們科學界最新的創世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和可信度的未來願景,這是項艱鉅的任務……威爾森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也是堅定的現實主義者。我們對於一個先知的期待莫過於此了。──約翰.霍根(John Horgan),《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Similar books

  • 人類存在的意義【新版】: 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By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人類是如何誕生的?為何地球上會出現像我們這樣的物種?我們在宇宙中是否有一個特殊的地位或命運?我們要往哪兒去?為什麼?(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兩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當代科學大儒、眾所公認的全球生物學家及自然歷史學家翹楚,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從人類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起源開始,談及人類在地球及宇宙中定位的集大成之作。*入圍2014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紐約時報》、《出版週刊》、《自然》期刊、《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媒體齊聲推薦苑舉正(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王道還(生物人類學者)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熱忱推薦(按筆畫順序排列) 身為地球上唯一有思考能力的物種,幾乎所有人都曾詢問這樣一個終極問題。為什麼會有人類這麼特殊的物種存在?我們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全世界最重要的演化生物學家,社會生物學的創始者,愛德華•威爾森,從生物學的角度,提出了他對這些亙古疑問的回答。人類為什麼這麼特殊? 與許多人文科學學者對此問題回答的取徑完全不同。威爾森從演化來回答這個問題。萬物均來自演化,人類的與眾不同,也只是自然演化這部偉大史詩中的一個插曲。但也是演化,讓人類成為地球上唯一同時擁有自私與無私兩種基因的生物。這兩種基因的衝突與撞擊,讓我們時刻活在矛盾與衝突之中,因此創造出了人類璀燦的文明,也讓我們擁有重新定義自己的能力。那意識呢?人類的自由意志呢?靈性呢?這些是否也可能來自演化?威爾森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對科學尚不可解的事物,人類傾向用神秘力量來解釋,但從動物行為和人類文化的觀察中,卻總是能看到演化的擇汰力量不停地出現,但隨著科學的日益進步,我們是不是能以更理性的方式,讓對地球更有益的文化留存下來,而能汰除那些讓群體無法存活的自私的基因?人類要往哪裡去?我們該如何定義自己?即使人類在演化中曾有非凡的歷史機遇,但仍只是隨機事件造就了我們,如果人類要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其他生命形式做個比較,甚至是與存在太陽系外的生物做個比較,這能讓我們更好地定義自己,肩負起人類被演化賦與的特殊責任。當AI機器人已能取代人類工作,人類登上太空也已指日可待,但我們所身處的地球物種滅絶、戰禍頻仍依然時時可聞,人類該如何跳出基因的窠臼?作者愛德華•威爾森以他當代科學大儒,頂尖的生物演化學家的身份,在書中討論了當前生物學界自《自私的基因》之後最受矚目的議題,並由此以科學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存在的意義,猶如曖曖微光,為我們指點一個可能的未來。▶我很高興也很榮幸有此機會為愛德華•威爾森的這本書,具名推薦。《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他以從事螞蟻的研究及社會生物學的權威觀點來看,人類何以會造成「地球的第六次大滅絕」,以及相關的思索,值得一讀。──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 ▶威爾森的文字清晰、見解深刻,獨樹一幟。他分析了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我們與實體宇宙的關係,不僅具高度可讀性,也極有啟發性。他毫不費力的將哲學融入科學,鋪陳他對人類命運的理論,成就了一部大師級的作品。身為全球最傑出的演化生物學家,威爾森在書中跨越了科際的界限,針對人類的面貌和我們眼前所面臨的抉擇做了寶貴的分析。──美國前副總統高爾 ▶這本書雖然文字簡潔,卻非常有震撼力,尤其書中所提出的一個新穎論點更具說服力:人類若為了成為超人而改造自身的心智,將會是一個無比嚴重的錯誤。威爾森明白:人腦雖有其侷限,但卻足以構築我們所需的未來。這樣的「存在保守主義」使我們更有理由歡慶──人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一書的作者 ▶這是本告別之作……威爾森先生真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作者。兩度獲得普立茲非文學獎的他,在眾多生物學作家之中鶴立雞群,就像約翰‧勒卡雷超越其餘諜報小說作者般。他睿智、詼諧、生動又隱晦。──德瑞克.葛納(Dwight Garner),《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兩度普立茲獎得主威爾森以他一貫的優雅風格,精準且赤裸地探究人類存在的本質。——《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E.O.威爾森是達爾文最傑出的繼承人,身為科學家,他驚人的深度、廣度、經驗和才華帶給我們的,無異於對人類的全新認識……你將透過人類最偉大、最無畏的探險家之眼,看見人類存在的美好、神祕和無窮可能。──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所長 ▶這本書引導我們檢視人類物種的過去歷程和未來潛力,幾乎沒有寫得比它更好的書了……書中集結的專文文句優美、且足以引起論戰。──提姆.連登(Tim Lenton),《自然》雜誌(Nature) ▶沒有別的生物學家比威爾森更堅持不懈、雄辯滔滔地導正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錯誤認知……我們應該感謝威爾森,他在自己輝煌生涯的晚期,仍訴諸理性和想像力,試圖開啟我們對自然的認識,啟發我們改變自己的自毀之路。──史考特.羅素.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威爾森問:人類在宇宙中具有特別的地位嗎?我們往哪裡去,為什麼?他藉由告訴我們科學界最新的創世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提供一個深具啟發性和可信度的未來願景,這是項艱鉅的任務……威爾森是個徹底的樂觀主義者,也是堅定的現實主義者。我們對於一個先知的期待莫過於此了。──約翰.霍根(John Horgan),《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 人類存在的意義: 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By Edward O. Wilson

    人類存在的意義: 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的思索

  • 人類存在的意義: 一個生物學家的思索
    By 威尔森, Edward O. Wilson, 魏爾生

    随著人类在科学上的发现愈来愈多,科技文明日益进展,我们又再次步入一个「新启蒙时代」,是时候重新将科学与人文结合,思考当前社会遇到的环保,伦理,宗教,种族等议题 ...

  •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
    By 陳力俊

    《清華行思與隨筆》(三)、(四)集結2019年後作者於清華多重身份的經歷、觀察與紀錄。本書內容延續過往對清華的關懷,包括親身參與如各學院及單位、材料系所、清華校友、初等及中等教育等清華相關活動;亦添加花鳥逸趣書寫,展現新竹、清華自然生態之美。此外承接新身份,擔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積極參與台聯大系統活動,見證高等教育的合作與創新,以及接任清華大學退休人員聯誼會會長相關活動。個人部分,則有各項紀念與緬懷、旅遊漫談、讀書札記、知識專欄及時事針砭等。彙集文字,鋪墊筆墨,記錄個人行誼,也記錄清華時事。

  • 文學與思想的跨域交會:二○一九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By 鐘文玲

    自二○○八年以來,屏東大學中文系持續舉辦「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歷十餘年,以近現代為領域,一者回顧明代以來之學術發展,二者前瞻現代文學之走向。二○一九年本系在先前基礎上,以「文學與思想的跨域交會」為主軸舉辦第八屆近現代中國語文國際研討會,邀請韓國、馬來西亞、保加利亞、加拿大、兩岸三地優秀學者針對會議主題進行論文發表,會議重點乃在近現代思想與文學的轉型與前瞻。本書集結九篇會後論文,涵蓋語言、義理思想、小說、詩歌與客家文學等,不僅能觀察不同地區學者之研究成果,亦呈顯出新舊交融之研究風貌,為兩岸三地及海外地區之近現代學術研究提供深度廣度兼具的多元思考。

  • 群的征服: 人的演化、人的本性、人的社會,如何讓人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
    By 愛德華.威爾森

    人類對自己在生物圈中的角色一直非常困惑、也非常矛盾。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智人種,由人猿/古猿演化而來;人類跟所有生物一樣,有一個「生物學」上的分類系統可供棲身。但人類也自詡有所謂的「文明」,社會性的積累讓「人」有別於一般生物。 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試圖從演化角度解答這個問題。他在本書中提出「真社會性」的概念,不只挑戰過去半世紀用以解釋動物利他行為的「自私基因」理論,也試圖為人類的文化及社會行為,給出一個生物學上的說法。 威爾森認為天擇篩選的是群體,因此具有合作特質的真社會性群體擁有演化上的優勢。而真社會性的形成有幾個重要演化步驟:一、形成群體;二、建立永久且具備防禦功能的巢穴,並留在巢中共同生活;三、強化個體間合作,並出現階級性的分工;四、天擇對群體的篩選會進一步改變該物種的生活史和社會結構,因而產生複雜的超生物。 人類這個群體因真社會性具有演化的優勢,但也因群體過於複雜,導致群體中的成員仍須為了生存,彼此競爭,產生自私利己的行為。利他與自私這兩種矛盾的本性,造就了人類複雜的社會行為與文化積累。 我們無法從外星人的尺度對人類進行觀察,於是威爾森以螞蟻、蜜蜂等昆蟲的觀察為引,從中延伸描述人類的生物性與特殊性,兼納人類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試圖重新解釋我們慣常以文化解釋的社會行為,並重新看待所謂人類的本性、人類的起源,與未來。   作者簡介 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人稱「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螞蟻先生」,為當代最重要的生物理論學家暨昆蟲學家,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1976)、泰勒環境成就獎(1984)、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克拉福獎(1990)、富蘭克林科學傑出成就獎章(1998)等,其科普著作亦兩度榮獲普立茲獎。1995年被《時代雜誌》評選為全美最有影響力的二十五人之一。 著作包括《昆蟲社會》(1971)《社會生物學:新綜合理論》(1975)、《論人性》(1978)、《螞蟻.螞蟻》(1990)、《繽紛的生命》(1992)、《大自然的獵人》(1994)、《知識大融通》(1998)、《生物圈的未來》(2002)、《蟻丘之歌》(2010)、《給青年科學家的信》(2014)、《人類存在的意義》(2015)、《半個地球》(2017)。 《群的征服》為其2012年作品。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近期翻譯作品有:《雜食者的兩難》、《生命的法則》、《毒特物種》。    ...

  • 中年的意義(二版):一個生物學家的觀點
    By 大衛.班布里基

    中年是人生不容錯過的美好風景,青年時的累積,讓每一個人的中年都顯得獨一無二。中年是造物者為人類安排的特別階段,無論身體、心靈、事業或愛情,都在此刻閃耀著成熟的從容與豐美。沒有中年,我們將不懂何謂人生的意義! 「中年」是人類獨有的現象,是貨真價實的「生物現象」。發福、反應變慢、記憶力衰退、日趨保守、憂慮死亡……一連串看似負面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其實都是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完美禮物! 中年是人生的黃金階段,卻常常因盤據心中的憂慮和自我懷疑而蒙上陰影:‧ 我要怎樣才能看起來年輕一點?‧ 我變得不愛交新朋友,是我老了嗎?‧ 到了這個年紀才想生小孩,是不是有些不切實際?‧ 面對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我比以前不快樂嗎?‧ 孩子們即將長大離家,我該怎麼辦?‧ 睡在我身邊的這個人是誰,我們倆為什麼不像以前那麼恩愛了? 青春是追夢的時候,而中年是夢想實現的時候;演化的力量將中年人推向人生的巔峰,並賦予我們無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 中年人經驗和精力兼備,若有那麼一點固執,也是為了履行供應社會和延續文明的重責大任。‧ 女性中年停經、不再生子,是為了讓幼兒得到更妥善的照顧;孩子發育中的大腦尤其重要,那是人類成功的關鍵。‧ 中年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與年輕人有根本上的差異,能夠更睿智地處理問題。‧ 多虧了中年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中年人情緒穩定且擅於內省,擁有比其他年齡層更強烈的幸福和人生實現感。 走到中年,代表你已經準備好進入人生中最美的時候;經歷青春的衝撞和歷練後,你終於走到中年,一片任你揮灑的海闊天空。不論你是哪個年齡,讀完這本書,你將懂得擁抱中年時期,轉而用全新的眼光看待這個長久遭到誤解的黃金年代。 【國內知名人士誠心推薦】生物人類學者 王道還《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家維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 陳濟民 【國外好評推薦】  「引人入勝。」──《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發人省思。」──《倫敦晚報》(Evening Standard) 「驚奇不斷。」──《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許多人覺得中年很可怕,幸虧這本書能糾正這種觀念。」──印蒂亞.奈特(India Knight)《週日時報》(Sunday Times) ...

  • 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 從人類起源到生命樹,重新定義你在宇宙中的多重身分
    By 威廉.歐文

    【專文導讀】 苑舉正╱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名家推薦】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高涌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起源榮譽策展人 美國《科學》雜誌 【一致讚譽】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過程當中,我不斷在思索人生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閱讀本書,我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的探索我們的自然,要用最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疫情。病毒的出現不是誰的責任,而是演化中的一部分。本書的知識充實了我的認知,也提升了我的勇氣。 ──苑舉正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人類歷史跟真相一樣只有一個,介紹「人類大歷史」的書卻一本又一本。這麼多類似作品裡,本書作者不但是跨領域寫作的哲學家,還想帶你尋找生命的意義。寫起生物也有模有樣的哲學家,能帶來什麼別出心裁的視角呢?         ──寒波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你是不是也曾經想過,你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當你年紀愈來愈大,是否就愈來愈不關心這些問題了呢?讓這本好書再次喚醒你沉睡的好奇心吧!來認識一下你有多麼滄海一粟的同時又有多麼的獨一無二。 ──黃貞祥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你是否疑惑自己來自何方,又要往何處去?或許你未曾想像過《我們為何存在,又該如何定義自己?》的觀點:以哲學家的眼光,觀察人類物質身分的種種層面。每一頁都有令人拍案叫絕的精彩觀點。...

  • 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拯救我們的自然新觀點
    By 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

    人類至少是一頭五分之四的灰熊。「我有少部份的釀酒葡萄(共享24%的DNA),和一部分蛔蟲(共享 DNA為21%至38%)。」❝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真理中找到更廣義的自己。❞道格拉斯‧查德維克(Douglas Chadwick)以博學、知性、趣味又帶有詩意的筆調,描述生物演化、生態系間物種互動、交織的關係。他不去大篇幅書寫人類文明演進帶來的災難與污染,而是從整個地球自然生態圈的角度來使我們理解,人類是如何棲居其間。▍物我一體:細菌約擁有7%與人相同的DNA當我們的生物研究能夠比對物種彼此之間的基因型,生物學家發現了人類並非萬物之靈──我們和許多物種或多或少的共享了相似的基因。雖然在生物演化的道路上智人取得了優勢地位,然而千百年來存有過的生物都曾參與其中。▍共生:人類其實是一個「複合生物」你是否知道,其實有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物種居住在你的口腔和你的消化道裡,並覆蓋在你的皮膚表面,它們幫助我們維持身體機能,或者保護你免於侵害。我們知道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生物棲息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包含你的體內。作者告訴我們,從最微小的細菌開始,它們如何推動整個龐大的生態系。▍大我:人類的基因組成來自於演化道路上各種大小生物的參與人類為什麼認為自己和其他物種特別不同?人類是有別於自然的特殊存在嗎?作者給了我們不同的視角去看待人類在生態中的位置,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顛覆了以往我們對自己的認識,生物間的競爭與共生,能量在不同層面的有機體間轉移,沒有物種能外於這個巨大的系統。 ▍多樣性:將更多的關注,轉移到被忽略的生命形態上如今透過社群媒體,我們能輕鬆看見各種環境中不同生命形態的生物。人與動物之間的固有疆界逐步被打破,除了貓貓狗狗,人類已經開始學習去欣賞、尊重各式各樣的生命,並將同理心延伸,開始學著關心、保育它們。傾力推薦吳永森 臺灣水下攝影師李瑾倫 繪本作家暨無尾香蕉動物學校校長林青峰 臺灣生態觀察家張東君 科普作家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美秀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臺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綦孟柔 社團法人臺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秘書長(按姓氏筆畫排列)各界好評《科克斯書評》(Kirkus)「知名保育生物學家思索人類在自然世界消逝的時代中,所代表的意義……對自然科學家及環保人士,真是一大福音。」克里斯丁‧湯普金斯,湯普金斯保育組織主席與發起人(Kristine Tompkins, president and cofounder, Tompkins Conservation)「道格‧查德維克(Doug Chadwick)的作品,點破了人類與自然關係的一大迷思:我們人類是生命之環的一部份,而非其中心,我們只是整體的一個環結。」《山岳期刊》(Mountain Journal)「作為一個充滿抱負的科學家(別在乎我已經69歲),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一個提醒,自然界的所有生物是多麼強烈地、令人目瞪口地連結在一起。這個網絡的聯繫是如此複雜,個體或物種內部及周圍生存著其他眾多的物種,以至於科學家們開始質疑現行關於生物個體或種類區分的精確性。」國家公園旅行者組織(NationalParksTraveler.org)「《人類是五分之四的灰熊》是作者一生知識與經驗的精華。他敬畏大自然的複雜性,並深信是時候改變我們的方式,同時相信這是可能的……查德維克知道如何向外行讀者表述與解釋科學,以一種輕鬆、有風度的筆調書寫,易於理解、機敏,甚至相當有趣,而且不說教。」

  • 生命的一百種定義: 原來還可以這樣活著,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
    By 卡爾.齊默

    何謂活著? 越是尋找生命的祕密, 越會發現生命的定義根本不存在…… 「受精卵」是一個活著的人,還是一個活細胞? 讓全球秩序大亂的新冠病毒只是「半活著」? 地表最強生物水熊,滴水之後可以瞬間「復活」? 追尋生命之旅最終帶我們進入原子和電子的世界, 然而原子、電子根本沒有生命!?   我們都認為自己完全知道「生命」是什麼,但是當生物學家對生命的世界瞭解得越多(例如從原始細胞到形成大腦、從受精卵到流行性病毒等相關知識),就會發現越難找到跨越生命邊界的那條線。   卡爾‧齊默研究了這個世界上最重大的問題:生命是什麼?如果你拿這問題去問一個生物學家,很快就會讓對話變得尷尬!因為在認真進行探索之前,問題的答案似乎非常簡單,然而當進一步思考時,就會疑惑到底廚房櫃檯上的「蘋果」算活著,還是只有長出它的那株「蘋果樹」才算「活著」?若你認為人類的「類器官」不算是生物,那把這些類器官組合成一個人,算不算是一個人?   如果連我們在地球上無法回答這個問題,那要如何定義人類是否真的發現了其他世界的「外星生命」?這種「生命邊界」的定義問題,曾經導致社會上某些最激烈的辯論衝突,例如「受精卵」是否算是一個活著的人,以及何時才能宣布一個人是真正「合法的死亡」?   想要探究生命的邊界這件事,卡爾‧齊默做了極其迷人的深入調查。他在書中探索了各種試圖重新創造生命的奇特實驗,遍歷目前已有的一百多種生命定義,發現沒有任何一種定義能脫穎而出。Covid-19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但許多科學家堅持這些病毒「不算」生命。還有些化學家正在創造可以群集、感知環境與繁殖的藍色液滴,期望有天在實驗室裡培養出生命。     他也觀察了極端的生命案例,無論是蟒蛇的新陳代謝,或是冬眠蝙蝠的體內平衡、楓樹的繁殖複製機制,以及滴水之後可以瞬間復活的地表最強生物水熊。他還依照科學家的指導,在實驗室裡嘗試讓試管中的細菌幾天內就繁衍幾千代,以此觀察到演化的持續進行。書中還提到法蘭克斯坦博士沉迷於自己製造出的怪物(科學怪人),以及浪漫主義時期詩人柯立芝等人,如何相信「整個宇宙是活著的」生命原理。   齊默卡爾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科學作家,讓複雜的科學讀起來像一本小說。這本書必能讓你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生命型態是在生命邊界活著,也帶領我們探索了生物與非生物的邊界。 作者簡介 卡爾・齊默(Carl Zimmer)   傑出的美國科學工作者、科普作家,現居於紐約;曾擔任Discovery雜誌資深編輯,經常為紐約時報、新聞週刊及National Geographic,Audubon,Science等知名科學雜誌撰稿,並在Natural History雜誌上闢有專門介紹演化的專欄,曾獲得2004年科學新聞報導獎等多項獎項;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