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之光照亮無知的黑暗 本書以1846年英國首場使用麻醉藥的手術開始,展開了當時還只是個醫學生的外科手術消毒技術之父——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不凡的一生。琳賽.菲茨哈里斯化身為但丁,帶領我們穿越十九世紀駭人的外科世界,以細緻的筆觸描繪李斯特這位醫療史上其中一位最高瞻遠矚的人物,如何竭力把維多利亞時代的屠夫扭轉成專業的外科醫生,開啟人類存活史上最安全無虞的現代世界。 外科手術在十九世紀前僅被視為一門屠宰技術,血腥、粗暴得令人震撼,醫生在麻藥還沒發明的年代,是以動作快和蠻力而獲取名聲。那也是一個只是斷腿也會導致截肢的年代,醫生施行手術時穿著血跡斑駁的衣服、手也不洗,接連在不同病人身上使用同一套未經清洗的器械,因此有一半病人無法活著走出手術室,術後的死亡率更是今天的十倍。即使是醫生本身,亦很容易於解剖屍體時不慎割傷自己而受感染死亡——踏進醫院無異於走進死亡的通道。當時醫學界的觀念認為傳染病是透過氣體傳播,他們還不知道髒污的環境會讓人類傷口受到細菌感染。李斯特察覺到這點,於是在科學世界所知微乎其微的領域中無畏探索,到底是什麼一次又一次奪走病人的性命。他發表大膽前衛的言論,聲稱細菌即是真正的兇手,一步步揭開傳染病的謎底。 李斯特最不朽的成就,在於成功地讓消毒學說遍地開花。儘管一開始遭到滿腹懷疑的同業阻撓與誣告,但他積極教導年輕的醫學生,建立起一系列消毒的醫療守則。李斯特的門徒帶著他的概念、方法,以及那無可動搖的信念,堅信只要正確、一絲不苟地實施這得來不易的技術,因手術而拯救的生命,將會大幅超出因手術意外而流失的生命——由此畫下了醫學與科學結合的新紀元,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從此以後,知識之於愚昧的優勢、勤勉勝過疏忽的態度,定義了外科的未來。 2018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O. Wilson Prize for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 2018入圍威爾康好書獎(Wellcome Book Prize) 2018 入圍沃爾夫森歷史獎(Wolfson Prize) 2017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年度最佳好書獎 2017《出版人週刊》秋季十大科學書籍 2017《衛報》最佳歷史書籍獎 2017《觀察家報》年度好書 2017《每日郵報》年度好書 Amazon讀者評分4.5星
/人類真有可能換頭嗎?//移植整個身體會比移植腎臟或心臟還不道德?/◆獲諾貝爾生醫獎提名,現代普羅米修斯──羅伯.懷特超越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將科學幻想變成「科學事實」,挑戰人類最深切的恐懼◆ 王浩威 精神科醫生/作家冬 陽 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汪漢澄 新光醫院神經科醫生/台大醫學系副教授/麥田出版《醫療不思議》作者知 言 台大臨床所博士生/推理作家喬齊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部落客蘇上豪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生………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大腦移植」會在幾年後成真?如果拯救生命的解決方法不在於一次移植單一器官,而是一次全部換掉呢?它會是造福人類的手術,它將徹底改變人類歷史。不過,這也引發眾人的恐慌,一旦人類換頭術成功了,靈魂是否將能追求永生?◇◇◇◇◇二○一七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宣稱,已和中國醫療團隊成功在人類屍體上施行「換頭手術」,除了引發科學社群在實務和倫理方面的擔憂,也受到許多神經科學家的質疑。無論如何,這類報導已然勾起人們的好奇想像與最深沉的恐懼:靈魂是否將能追求永生?但事實上,對人類頭部移植抱持巨大野心的,卡納維羅並非第一人。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冷戰初期,科學上的較勁已經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主導精神。繼太空計劃後,出現另一種「空間」競賽,那就是征服人體內部的空間──器官移植。不論是鐵幕國家、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外科醫生,爭先恐後想成為第一位完成器官移植的醫生,像是移植人體的腎臟和心臟等。但是,一名美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抱持巨大野心,提出問題:為什麼不移植大腦?羅伯.懷特是個備受爭議的外科醫生,也是推動神經外科的先驅,他執行過一萬多次的腦部手術,並發表超過一千篇醫學文章。他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醫療倫理顧問,被任命為教宗科學院院士,並於一九八一年成立了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在他的領導下,委員會影響了天主教會對於腦死和體外受精這些議題的立場。而他研發的許多拯救生命的神經外科醫療技術(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為腦部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仍應用於當今醫術,他也曾兩度被提名諾貝爾生醫獎。但就像小說《變身怪醫》中的傑奇(Dr. Jekyll)一樣,懷特也有另一個身分。在實驗室裡,他正跟科學和死亡的極限戰鬥,進行一項完美的外科手術:人體死去後,讓靈魂繼續存活。一九七○年,懷特對猴子進行頭部移植,由於手術包括切斷頸部的脊柱,脊髓沒有與移植的身體連接,導致擁有新頭顱的猴子手術後全身癱瘓,但大腦中的神經和血管毫無受損。除了身體無法行動外,猴子仍擁有正常的知覺,可以看到、聽到、聞到並對周遭移動的物體有反應。最後因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猴子手術後只存活了八天。懷特醫生曾經給自己起了個「謙卑先生」的綽號,但善待動物組織(PETA)則控訴他的殘酷動物實驗,「將粗劣的、殘酷的活體切除術變成產業化」,並稱他為「屠夫醫生」!本書追蹤了懷特十多年的研究,解釋了當中科學問題的糾結、國際政治和信仰,揭示這種複雜、暗黑實驗的醫學倫理以及從中獲得的非凡醫學革新,如何救活無數徘徊於死亡邊緣的病患。無疑地,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從科幻小說到科學事實,帶領讀者進入極大恐懼和極大希望的奇特旅程。【補充知識】大腦自身具有免疫性,這意謂著身體不會真正拒絕大腦,就像肝臟和腎臟器官移植一樣,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移植大腦,而是移除和再連接到頭部。這將產生頭部或者整個身體成功移除和連接的問題,同時,成功的手術必須重新連接脊髓跟神經系統,否則患者將會四肢癱瘓。人類的頸部橫切面相當複雜,就像纖維組成的複雜電纜線,必須正確地調整,保證每一根血管都能連接到正確的位置和正確的方向;而食道跟氣管則像洋蔥一樣,層層疊疊,都需要單獨縫合。而且,當實施頭部移植的時候,還涉及到讓血液冷卻來減緩大腦死亡,最多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要讓血液重新流動,可以想像這樣的過程有多複雜。至於靈魂會跟著大腦一起移植到新的身體嗎?科學家普遍認為,大腦並不是像裝在一個桶子裡那樣,它與身體的化學反應和神經系統是一體的。大腦會整合來自一副完全不同的身體的新信號、認知和信息嗎?會不會造成精神錯亂或是嚴重的精神障礙?這也是目前人們無法解開的謎。【本書特色】● 一本出色又古怪的外科醫生的迷人傳記,以及他想要嘗試移植人類靈魂的科學追求。● 人類頭部移植一直是人類最好奇的想像與最深沉的恐懼,同時也是醫療科技突飛猛進與醫學倫理嚴重扞格的引爆焦點。● 書中提出了重要的問題:「如果讓大腦能在體外存活,那麼自我會變成什麼?」、「你可以移植人類的靈魂嗎?」【各界讚譽】★一部令人無法抗拒的紛囂故事,有扮演上帝的醫生、與意識形態對立的科學,以及總是在冒險的命運。──羅伯特.科爾克(Robert Kolker),《紐約時報》暢銷書《隱谷路》(Hidden Valley Road)作者★席萊斯從醫學史中取出最離奇、最具倫理複雜性的一段情節,把它塑造成細膩、考據詳盡、讓人讀到捨不得放下的一部敘事。我向你發誓,如果你的頭殼(或其他部位)裡有腦袋的話,會發現這本書真是好看。──瑪莉・羅曲(Mary Roach),《紐約時報》暢銷書《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令人著迷、誠摯感人、讓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席萊斯完全揭露了羅伯.懷特醫生奇特且複雜的天賦:一位虔誠、自負、擁有雄心壯志的創新者,在追求發展一種令人費解卻可能改變世界的嶄新外科手術的過程中,他簡直願意挑戰任何規範,包括生命本身的定義。──盧克.迪特里希(Luke Dittrich),暢銷書《終身失憶人》(Patient H.M)作者 ★精采出色、令人不安、深具吸引力。這個真人故事甚至比以它為靈感的X檔案事件更加黑暗與曲折。──法蘭克.史巴尼茲(Frank Spotnitz),《X檔案》編劇兼製片人★引人入勝。席萊斯是一流的歷史學家,擁有說書人的敏銳眼光。──琳賽.菲茨哈里斯(Lindsey Fitzharris),《李斯特醫生的生死舞台》(The Butchering Art)作者★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艾德.楊(Ed Yong),《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作者★精湛傑作。追根究柢且耐人尋味的人物傳記。──《科學雜誌》★充滿熱情、生動流暢……懷特漫長的事業生涯中,他的非正統追尋曾經數次登上全國新聞,但是布蘭迪.席萊斯終於在《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這本書裡,給予這些研究應有的重量級深入探討。──《華盛頓郵報》★生動逼真,有時令人膽戰心驚……這是迷人且不安的寫照,讓我們窺見醫學研究的複雜世界,以及其中一位最極端的執業者。──《哥倫布郵訊報》★調查詳盡。文筆精采。懸疑動人。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好看極了。──《華爾街日報》★讓人又愛又怕。──《紐約時報》...
生命無盡: 無語良師照亮慈大模擬醫學中心
以醫師之眼與詩人之心完成的力作! ★ 美國公共電視網《新聞時刻─紐約時報俱樂部》選書 ★ 《星期日郵報》年度選書 ★ 科學星期五年度最佳科普書籍 ★ 洛杉磯公共圖書館年度最佳非文學書籍 ★ 2019年英國惠康圖書獎入選 心是人體第一個啟動的器官,也是最後一個停止的器官; 心是盛裝隱喻的容器,也是與生命最強的連結。 對心的認知越多,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也越深。 ◆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十大死因第一名,而且這個問題可能會日益嚴重? ◆ 從某方面來說,情感的確是記錄於心的? ◆ 「心碎而亡」並非形容詞,成真的可能性其實很高? ◆ 直到一百年前,心臟仍是醫學禁區,動手術和祈禱的存活率竟然差不多? ◆ 不小心插錯地方的管子,讓冠狀動脈的治療露出曙光? ◆ 心臟以電驅動,但它竟會不小心電死自己?幾個世紀以來,人類的心似乎已遠遠超出我們的理解:不僅以難以捉摸的方式跳動,某種程度上也被視為情感的驅動力,更是靈魂的所在,而直到近百年前,心臟仍是禁忌的器官,一切關於它的外科技術更是甘冒天下之大不韙。本書從作者個人的家族故事出發,透過屢屢讓人倒抽一口冷氣和驚訝不已的醫學進程,探討這個數百年來令哲學家與醫師深感著迷卻又難以捉摸的器官。心臟一度被視為是人類行為與思想的中心,是勇氣、欲望、野心與愛的源頭;現在的我們雖然清楚,心臟不過就是一堆肌肉和血管,但這個不具先天意義的臟器,卻因為我們賦予它許多意義而變得有意義。而即使這些聯想早已顯得過時,卻仍與我們如何看待這個器官,以及這個器官如何形塑我們的人生息息相關。◆各界推薦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泛科學主編 雷雅淇──有心推薦作者利用時間流的歷史故事做連結,介紹醫學史上人類研究心臟的解剖構造、生理功能,以及治療心臟疾病的演進,甚至是病因病理學的建立,讓讀者能輕鬆上手,是本讀起來沒有壓力,又不失專業的科普書。另外,作者也以自身行醫的經驗,探討醫病關係與生死議題,內容發人省思,更值得大家細細品味。──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亞馬遜書店選書,媒體好評連連!讀者盛讚:閱讀本書就像搭乘雲霄飛車,隨著心臟的跳動和醫學的發展不斷起伏!★...
內容簡介據說……倫敦塔6隻渡鴉若有任何一隻飛離,大英帝國將會滅亡! 英國皇家倫敦塔的「渡鴉大師」,堪稱大英帝國責任最重大的職業之一!如此重要的職業,工作內容究竟是什麼?全球首度,由渡鴉大師親自揭密!揭開倫敦塔歷任「渡鴉大師」職業的神話與謎團,並且跟著渡鴉大師一起進入英國歷史與人文景觀。 不列顛群島中,最「鳥」的工作 現任渡鴉大師、本書作者斯卡夫讓渡鴉從身兼吉祥物與不祥預兆的矛盾身分中,還原成長居於倫敦塔的住民。這些渡鴉在倫敦塔的生活史,不只折射出人與動物關係的演變史,更是斯卡夫對於如何兼顧傳統文化與當代意識的思考。在倫敦塔這個召喚無數亡魂的所在,透過斯卡夫筆下既迷人且複雜的渡鴉身影,我們得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生與死的重量。 在倫敦塔裡,你會看到幾位穿著黑紅相間制服、帶著超級浮誇高帽子的御用軍官──他們就是專門照顧倫敦塔渡鴉的御用侍衛──「渡鴉大師」! 渡鴉大師可堪稱世界上最獨一無二的職業,除了看守倫敦塔、負責導覽、解說倫敦塔的歷史及傳說等等,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倫敦塔中,被視為大英帝國最寶貝的6隻渡鴉! •渡鴉大師斯卡夫曾經為了救一隻渡鴉,差點要了自己的命?•渡鴉超愛吃老鼠沙西米,獨特的吃法,一次揭密!(記得吃飽不要看……)•你知道渡鴉是單一伴侶制嗎?•倫敦塔有隻堪稱黑寡婦的母渡鴉,傳說……和她結為伴侶的都會……?•十三世紀的倫敦塔,竟然是皇室收藏珍禽異獸的動物園?•倫敦塔附近的塔丘(Tower Hill)是著名的絞刑點?•倫敦塔的靈異事件,竟然層出不窮!? #皇家御用衛兵首次爆料!#你不會想錯過的各種鳥祕密! 聯合好評推薦 王誠之 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秘書長尼爾.蓋曼 美國著名小說家何華仁 刻板鳥人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徐振輔 臺灣大學地理所碩士生、自然寫作者黃宗慧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劉克襄 自然觀察家、作家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專文推薦「在這個召喚無數亡魂的所在,透過斯卡夫筆下既迷人且複雜的渡鴉身影,我們得以更深刻地感受到生與死的重量。渡鴉們想必不會在乎傳說,也不在乎大英帝國的命運,但是牠們依然選擇留在倫敦塔內,是因為這就是牠們的家。牠們在此見證歷史,亦將埋骨於此,延續著倫敦塔的故事與記憶。」 林大利•譯者╱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作者對渡鴉的悉心照顧與觀察,提供許多野外難以蒐集的資訊,同時也體現飼養動物所需要付出的努力、關愛與責任。飼養與野外觀察都有其重要性,希望野生的鳥,都有無限的自由;飼養的鳥,都能有無限的照顧。」 王誠之•台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祕書長「令人不覺莞爾的英式幽默,讀得哈哈大笑有如渡鴉啼叫。」 徐振輔•臺灣大學地理所碩士生、自然寫作者「在倫敦歷史、地理、文化與現實的各個角落,渡鴉都是最神祕而任性的影子,但斯卡夫就是有辦法將他們喚回來。」 尼爾•蓋曼(Neil Gaiman)•美國著名小說家「這本書真棒。真希望這本書在我寫《睡魔》(The Sandman)的時候就出版了。我學到好多關於渡鴉的知識,還有關於倫敦塔我所不了解的事。閱讀這本書就好像在漫長的夜晚,喝上一瓶威士忌,一邊聆聽著睿智的渡鴉大師告訴你所有該知道的一切。」 國外媒體、名人推薦 「天生的說書人,斯卡夫帶著情感及洞察力書寫這些強大、難以預測又絕頂聰明的鳥兒。」──英國《衛報》(Guardian UK) 「和傳奇的渡鴉一起在倫敦塔生活真是太迷人了!整本書充滿了你所不知道的狂野故事。」──《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兒童心臟學
法國思想大師—米歇爾.傅柯 重量級經典再現! 華文世界最佳全譯本! 「簡言之,我希望,一本書不要以文本(texte)的身份出現,那是教學法或批評爛熟的化約對象;我要它瀟脫大方,以論述(discours)的樣貌出現:同時既是戰鬥亦是武器,既是戰略亦是撞擊,既是鬥爭亦是戰利品或傷口,既是時局不是遺跡,既是不規則的遇合亦是可重複的場景。」——傅柯 《古典時代瘋狂史》為法國思想大師暨後結構主義思想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的重要著作,內容衍生自其博士論文。本書的中心議題為:在歐洲的啟蒙過程中,「理性與非理性」以及「理性與瘋狂」如何在歷史的條件中成形與出現。從這一角度,傅柯討論了兩個主要問題:第一,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作為一種科學,是如何形成與開展的;第二,在舊王室崩潰的過程中,精神病院在 18 世紀末的出現,具有何種意義。要理解傅柯的方法論,此書為不可不讀之作。 傅柯在本書談的主要是由中世紀到 19 世紀一部瘋狂的禁閉史;更深入地說,它企圖透過對監禁結構的研究,建立起瘋狂和非理性之間的對話;最後,它也規劃出一份草圖,談「一部界限的歷史--其內容是一些晦暗不明的手勢,它們一旦完成,便必然遭人遺忘。然而,文化便是透過這些手勢,將某些事物摒除在外。」 本書曾以英文濃縮本《瘋顛與文明》風行知識世界。此次重新出版的中文翻譯是直接源自法文版本,且較英文世界現在流通的全譯版本更早幾年面世,其不僅還原了傅柯這部重要著作的原貌,而且避免許多因版本和英譯本原因所導致的許多爭論與問題。 「《瘋狂史》的中譯絕對要比英譯本更具學習價值。它的出版,無疑是台灣出版界引介西方思潮的新譯標,在這地平線上,讓我們期待更壯闊的氣象!」——李威霆(國立聯合大學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助理教授)
★王丹第二段獄中回憶錄 ★從北大到哈佛,暢談美國政治流亡生活的全景式記錄 ★剖析自己與台灣的關係,及個人政治主張 在過去四十多年的人生歷程中,我經歷過中國七○年代末的巨大轉折、八○年代理想主義的高昂;我參與過八九民運這樣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我也在二十幾歲就承受了黑牢的煎熬;我見識過人生的險惡,我也體會過生活的溫暖;我在中國成長,在美國完成學業,在台灣工作;我是政治反對派,我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和創作者,我更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我將要講述的這所有經歷,都見證了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 ──王丹 本書為六四民運領袖王丹的第一本個人完整回憶錄。由王丹親自執筆,藉由回顧他從小到大的日記,爬梳他人生中的每一個轉折。本書開頭即從王丹的童年成長經驗談起,以及中學時加入共青團,享受中國八○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美好時光;而他在高中時因為受到一本書的影響,使得他對共產黨忠貞的信仰產生強烈質疑,以至於之後思想轉向,成為北大校園中民主思潮的宣傳者,後來更成為八九學運的帶頭者之一,他的人生也因此有了巨大的變化。 王丹在本書中除了批露自身成長與心路歷程外,也試圖以呈現其個人記憶全像來完成其身為「六四」重要成員所應負的歷史責任──還原他個人所知所為的部分歷史面貌;他並以此審視角度來書寫「六四」及因「六四」入獄獲釋後,他為了民主運動再度入獄,及之後流亡美國十年的完整歷程。透過本書,王丹想傳達的就是他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國家中,所見證經歷的一個時代。
香港電影新浪潮: 二十年後的回顧
YouTube千萬人見證狂推,酸麻脹痛都消失! 5個月不能彎曲的膝蓋竟然可以蹲下!(張小姐,65歲,家庭主婦) 因肥胖、久坐、視差大造成的姿勢性疼痛從此根除。(林小姐,上班族) 解決從小到大的長短腳問題,讓我美夢成真。(林先生,56歲,工程師) 上課才一週,我的小腹已變得平坦。(傅小姐,65歲,保姆) 這些都是曾上過鄭雲龍脊椎保健課程者的真實見證! 十九歲意外墜樓差點全身癱瘓,到成為今日的脊椎保健達人,鄭雲龍在經歷「椎」心之痛後,以自助自療後獲得最真實的健康體悟,歷經二十年精心研究最有效的脊椎保健之道,幫助無數為腰酸背痛所苦的人擺脫疼痛難耐、坐立難安甚至無法入睡的困擾。 照著書中的脊椎健康促進計畫七步驟,將讓你脫離四處求醫問診的循環,贏回功能恢復正常的脊椎,同時喚醒身體自覺,重新找回健康人生! —12種找出酸痛主因的脊椎自我檢查法 【纏頭裹腦】繞頭時手肘無法往後拉開,或旋轉而下時肩膀會疼痛,都代表肩關節活動度已降低。 【平衡測試】以「金雞獨立」的站姿,檢測自己的老化程度,兩邊測試都要超過十五秒才算合格。 —6種打底保健的強背運動 【蜷曲練習】可強化腹肌,從此告別中廣身材。 【山峰山谷運動】利用低頭背部、抬頭背向下彎的方式,強化脊柱的柔軟度,背部不再硬梆梆! —10種對症強化的功能訓練 【側躺畫圓】可大範圍伸展頸部、脊椎及臀部,適合肌肉僵硬、精神緊繃的人放鬆用。 【腿後伸展】能牽拉腿後肌群,預防下背疼痛,最適合久坐的上班族。 鄭老師最想告訴你的正脊觀念 þ姿勢差,欠運動,壞習慣不改,酸痛永遠好不了! þ什麼是正確的姿勢?在站或坐時,都想像自己是在「量身高」就對了! þ長期用同一邊的牙齒咀嚼、使用電腦但滑鼠離身體太遠、長期包包背同一側等不良習慣,都會對身體造成慢性傷害。 þ久坐的確會使臀部變形,但造成臀部變扁、外擴、下垂的最大元兇是不良坐姿。 þ寬度太深的沙發會讓臀部難貼住椅背,坐起來就會彎腰駝背,還會讓屁股鬆垮無彈性。 þ健走是解決腰酸背痛的好方法,以「講得了話、唱不了歌」的速度行走最合適。 þ金雞獨立的「樹式」運動,除了可以延緩老化、加強肌肉的控制力外,還具有讓人充滿自信的正能量。 本書特色 ●唯有喚醒身體自覺,改變姿勢,才能改變人生。教導你藉由「心的覺察」(瞭解錯誤姿勢與正確知識),再進行「身的改造」(多做書中的強健脊椎運動),加上「環境的支持」(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物品),由內而外建立完整的身心合一脊椎健康模式。 ●按照書上的清楚步驟圖示,每天只要15分鐘,21天立刻讓你脫胎換骨,跟歪、酸、胖、痛說bye bye! ●每一項脊椎檢測與運動皆可運用智慧型手機掃瞄書上的QR...
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 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 與神同行,跟著廟宇達人來個拜拜開運之旅, 神明加持,包管財運亨通、運勢暢旺! ★兼具廟宇介紹、美食推薦與好遊景點的旅遊書 ◎如果「拜拜」歷經上千年而未式微,給予「凡人」心靈依靠。無疑是穩定台灣社會的力量。而普遍也流傳著求財、求姻緣、求子的名廟,除了「保佑」的功能之外,還有哪些值得參訪。其實,傳統的大廟,除了興建起源多有傳說,廟中的祀神,也不乏有離奇又富故事性的傳奇。而這些祀神,也各有專職「神通」,精彩的故事也值得閱讀。如果,「拜拜」不僅是祈福,而帶有歷史與文化的閱讀,不也是文化傳承,讓「信仰」更有見聖賢而思齊的意義。 ◎本書從廟宇的分類、常見的祀神、拜拜的規矩及台灣祈福好廟等依序介紹,讓「拜拜」這件事,不再只是「拿香跟著拜」,而讓每一次的「拜拜」都像是走訪一座小型博物館,閱讀豐富的民俗文化。而且,不同的廟宇,也各求財祈福之道,在每座靈驗好廟的內文中,也將一一介紹,讓「拜拜」更得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