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那些不曾被傾聽的聲音──冤案的雙方受害者 「我已經被關八年了,為的是我從未犯下的罪,上帝可以幫我作證。我每天都在承受痛楚,也很難接受自己現在的處境。沒有人理解,似乎也沒人在乎。我已經打這場仗打很久了,我的腦袋和心靈都已被烙下無法抹去的印痕。有許多次我希望自己從未來到這世上,因為我現在過的生活只有純粹的痛苦,我寧可死去、下地獄,也不要在此虛耗我剩餘的人生。」 「就算我用盡我剩下的生命來告訴你我有多抱歉,那也沒辦法表達我真正感覺的萬分之一。你會有原諒我的一天嗎?」 1984年的某個夏夜,年僅22歲的珍妮佛在自家床上熟睡時,遭到一名陌生黑人男子持刀挾持並加以性侵。她努力集中精神,將犯人的特徵烙印在腦海中,並設法成功逃脫。十一天後,在伯靈頓警局的拘留室裡,七名黑人男子列隊站在珍妮佛面前,而她告訴警方,羅納德.卡頓就是強暴她的犯人。 同樣年僅22歲的羅納德.卡頓,雖不斷堅稱自己清白無辜,但充滿瑕疵的指認程序與蒐證過程,以及偏頗的司法審判制度,仍在物證極度薄弱的情況下將其定罪。羅納德在險惡的監獄環境中掙扎求生,尋找與案件相關的蛛絲馬跡,並積極尋求上訴機會。然而,二次審判不僅未能還他清白,更以兩個無期徒刑再加上54年的有期徒刑,將羅納德再度打入深淵。 1994年,辛普森案讓DNA鑑定技術聲名大噪,羅納德請求律師協助聲請DNA鑑定,藉此證明了他的清白。遭無辜關押將近十一年後,羅納德終於獲釋。 羅納德並非真兇的事實,令珍妮佛震驚不已,她被罪惡感與可能遭到報復的恐懼日夜折磨。在羅納德出獄兩年後,珍妮佛終於鼓起勇氣與羅納德相見……。 本書是由珍妮佛和羅納德的記憶發展而成,並輔以筆記、信件和其他個人文件等資料。珍妮佛和羅納德透過親筆文字抽絲剝繭,細膩呈現出他們所遭遇的悲劇,挑戰我們對「記憶」和「評斷」的理解,同時也展現出寬恕的力量。 本書網站:www.pickingcottonbook.com 名人推薦 張娟芬(作家) 陳怡成(律師/修復式司法促進者) 趙儀珊教授(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葉建廷(律師/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好評推薦 「珍妮佛.湯姆森和羅納德.卡頓在本書中以第一人稱敘事。他們的故事引人入勝且不同凡響。」──《聖彼得堡時報》 「即使是最憤世嫉俗的讀者,也會為卡頓的堅毅和優雅動容。」──《華盛頓郵報》 「《認錯》是今年絕對不容錯過的非小說類書籍。它與小說一般扣人心弦,書中所揭開的真相會使人潸然淚下。」──《路易斯維爾信使日報》 「即使當中不乏許多傷痛,《認錯》終究是個振奮人心,並賦予人們希望的故事。」──《夏洛特觀察者報》
確認事實,向來是司法判決最為艱難之處。 性侵害案件通常發生在密室,少有直接明確的人證或物證,如果事後雙方說詞迥異,被害人又是認知與表達能力有限的兒童,如何斷定發生了什麼事?執法者是否可能因個人隧道視野、迷信科學證據、過度依賴單方證詞而造成錯誤──無論是縱放了真正的犯人,或是誤判了無罪的被告? 這裡牽涉到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無罪推定是什麼意思?證據法則又是什麼?性侵害案件的證據要到什麼程度,才會判決被告有罪?對性侵害案件的證據要求,可不可以與其他案件有所不同?如果一樣會怎麼樣?不一樣又會怎麼樣? 陳昭如長期關注性侵被害人的處境,亦深入理解性侵冤案的來龍去脈。這次她挑戰探討兒童性侵害案件認定的兩難,並指出無論是眾聲沉默的性侵案,或是被迫消音的性侵冤案,都是在性(侵)是羞恥的文化之下,讓「不可說」的氛圍製造出驚人的黑暗與混沌。期盼每個人都反躬自省,側耳聆聽,瞭解這個議題的複雜性,讓不同角色的痛苦被聽見,透過不斷的思辨與說理,往解決的方向前進一步。 作者簡介 陳昭如 臺大人類學系畢業,曾任職首都報社、自立早報、超級電視臺等媒體,現為自由撰稿人。 著有《CALL IN!地下電臺》《歷史迷霧中的族群》《活在拜物星球》《福爾摩沙愛情書》《被遺忘的一九七九:臺灣油症事件三十年》《沉默:特教學校集體性侵事件》《幽黯國度:障礙者的愛與性》《沉默的島嶼:校園性侵事件簿》《無罪的罪人:迷霧中的校園女童性侵案》《被搶劫的人生:蘇炳坤從冤枉到無罪的三十年長路》等。
戲劇的鏡頭,法律的視角,訴說的都是人性的語言,本書為形塑公民社會、深耕法治文化,畫出一條理性思辨的路徑。影劇作品對一般大眾的影響頗深,不論是形塑人們對法律的認識、對正義的理解、對人性的解讀:而對戲劇作品的解讀,有助我們思辨其中蘊含對民主、法治與人權理念的啟發。本書是陶冶公民素養的作品,透過十八篇文章,以權威、隱私、責任、正義四大主軸,串起個人、法律與社會的對話。除了概述影劇內容,對於西方法治文明、憲政思潮及其轉變多所引介;對於東方儒教倫理、家父長思維及其創造性轉化亦有所著墨;對於小說情節、戲劇對白、詩歌名著諸多借用,對於歷史典故、社會事件、個案判決也引為借鏡。書中影劇來源超過十個國家,如果再加上文章中對其他相關作品的介紹,賞析的影劇更超過三十部。唯一不變的是,解讀及探討其中涉及的法治文化意涵。如果你志在研究法學,或現在已經是法律系、所學生,這本書可以帶你了解法的演繹歸納、實踐運用及社會的人生百態。如果你具備國民法官資格,或未來有志從事公共服務事業,這本書將讓你認識國民法官的權限、責任及民主憲政文化。如果你有心探究真理,或成為獨立思辨的現代公民,這本書有助於你區辨事實真偽、了解事物本質及陶冶公民素養。
社會福利法規的制定目的在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工作者是協助國家解決社會問題,實踐社會正義的重要專業人員。隨著社會福利法規的立法與實施,更彰顯社會工作者在司法體系的重要性。本書分「社會工作與法律的基礎概論」、「法庭作證、陪同出庭及倫理議題」、「社會工作與法律的實務」探討法律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包含社會工作在司法體系的歷史與角色、社會工作與人權公約、修復式正義於實務的應用、科學證據、作證、專家證人、兒童作證、司法評估報告、陪同出庭、法律與專業倫理,以及兒童虐待、性侵害、家庭暴力、家事事件、偏差與犯罪少年、物質濫用的實務評估與處遇。 這是一本提供給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工作者在司法領域的實務工作手冊,社會工作學系學生學習法律與社會工作、法務社會工作的教科書,也是提供給司法人員了解社會工作實務的入門,是一本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書籍。
從偏見、記憶、直覺等心理特質,解開不公平審判之謎揭露人性的弱點如何帶來悲劇的、讓人撕心裂肺的不正義結局「本書的寫作是為了解釋人類缺陷,亦即人類心理上的弱點,如何導致錯誤的有罪判決,而今日,這個問題無論是在台灣、在阿根廷,還是在美國,都一樣無法避免。」從一個不相信冤獄存在的聯邦檢察官,到創辦旨在平冤的「無辜計畫」。馬克•戈希藉由本書分享他所看到與經歷的美國司法真實面貌:人的心理特質與政治壓力,導致司法體系內的行動者,包括警察、檢察官、法官、辯護人,往往在無知亦未察覺到的情況下,表現出難以置信的不正義行動。馬克•戈希提出他所看到的美國司法一股重要的發展趨勢:以心理學的角度來解讀冤案,改革刑事司法系統。造成司法盲目的心理學解讀,包括幾個主要概念:認知失調、確認偏誤及記憶汙染等等。馬克•戈希從許多冤案中,都看到了這三種心理問題,從而導致冤案難反,以及不願面對錯誤承認冤案,或者縱然平冤後仍然否認這些案件有問題。作者特別提到,刑事司法制度不是自動運轉的機器,歷經了多年的校準後,它仍然無法達到完美的正義。我們必須承認這個制度是由人類組成的,所以它充滿了人類心理上的缺陷。我們應該要擁抱人性,不要害怕承認跟降低人類錯誤的出現。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謙卑,並且接受人是有侷限的。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豬排飯 看日本人從不吃肉到全面接受肉食的歷史過程 「洋食」不等於「西洋料理」 豬排飯的誕生地 ◎和牛與鐵板燒 神戶牛的嚴格定義 鋤燒(壽喜燒)與鐵板燒的誕生 青木洛磯與紅花鐵板燒的傳奇故事 ◎拉麵的文化史 初期稱為中國蕎麥麵、南京蕎麥麵 拉麵博物館 中下階層的食物 拉麵與泡麵的關係 ◎日本的威士忌 NHK日劇《阿政》的竹鶴政孝與竹鶴莉塔 三得利創辦人鳥井信治郎 堅持蘇格蘭原味還是日本人口味? ◎日本的咖啡 日本第一家咖啡館「可否茶館」與中國有關 全球第一家咖啡連鎖店「老聖保羅咖啡館」 咖啡之神:關口一郎 ◎日式醬油 傳統釀造的山六醬油 龜甲萬醬油與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的關係 龜甲萬如何成為世界級的醬油品牌 ◎豆腐 由中國東傳日本的豆腐 從寺廟往民間流傳 京都的湯豆腐...
本書介紹胺基酸、糖、嘌呤等化合物的發現史及其家族成員。
輕論時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