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獨裁者緊握專政,剝奪人民應有的權利與尊嚴;
政客與金融鉅子們暗地私通,在金融海嘯中葬送人民權益。
今日,網際網絡成為人民憤怒的出口、希望的泉眼;
在自由的網路空間中,他們拉起雙手,重新找到與強權搏鬥的勇氣。
當代網路社會研究權威、左翼思想大師曼威•
十年前,反抗的星火從網路上點起
2009,冰島「廚具革命」
2010,突尼西亞「突尼西亞革命」
2011-14,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之春」
2011,西班牙「憤怒者運動」
2011,美國「占領華爾街」
2013,烏克蘭「親歐盟示威運動」
2014,台灣「太陽花學運」
2019,法國黃背心、香港反送中、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
十年後,運動的星火仍延綿不絕
本書特色
十年前,網路社運的星火被點起
十年後,星星之火已燒成熊熊烈火
當代網路研究權威、加大教授曼威•柯司特
帶領讀者分析網路如何將2010後社會運動推往下個高峰
名人推薦
唐鳳、彭筱婷 敲鍵盤專文推薦
www.thenewslens.com/article/
夏鑄九、張翠容 同聲推薦
各界好評
★ 本書的主軸,看似研究社會運動的內涵,其實,透過這些社會運動,
★ 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此書為現代社會運動作出了詳盡的論述,
★ 所有好奇社會運動如何藉網絡交流改變社會價值觀的人都必須讀這本
★ 脈絡清晰、描述生動,
★ 這本書運用了可觀的經驗性資料,
南方家園出版《憤怒與希望:網際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後,邀請了三位港台社運參與者,分別是318太陽花運動參與者莊程洋、臺灣公民陣線發起人江旻諺、參與推動廢除高中服儀的蔡亞涵,閱讀本書後,就各自的社運經驗撰寫文章,分享他們的經驗與觀察。此外,《憤怒與希望:網際網絡時代的社會運動》的譯者還整理了一篇文章,是唐鳳針對網際網絡社運的思考與看法。以上文章,加上唐鳳與彭筱婷的推薦文,全部收錄在《憤怒與希望:讓我們談談社運這件事》。最後我們還附上了延伸書單,讓對這個議題還有更多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探索。除了文章之外,我們還邀請三位社運參與者錄podcast,若讀者想透過聲音了解網際網絡社運,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收聽南方家園小客廳:🎧憤怒與希望專題EP01-03🎧⠀SoundOn➡bit.ly/3njzt0p⠀Spotify➡spoti.fi/3kX7GRo⠀Apple Podcasts➡apple.co/3iEt8ZY⠀Google Podcasts➡bit.ly/3nkY1pZ⠀KKbox➡bit.ly/2GgDy4v
臺灣社會運動同時存在「非暴力化」、「頻繁化」及「多樣化」的發展特徵,無論在國際文獻及新興民主國家,乃至西方民主國家中都是相對少見的。作者蘇佳善曾任警務人員,後轉至內政部參與管理社團的工作,參與管理示威人群、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因工作關係得以長期觀察臺灣逾30年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變遷。 在本書中,蘇佳善爬梳警政署自1987年至2019年集會遊行逾19萬3千餘次統計資料、人民團體統計資料、政黨統計資料、中央選舉委員會歷屆公職選舉資料(包括總統、副總統、立法委員及直轄市暨縣、市長等政治選舉活動)、司法院對集會遊行及言論自由的解釋、《集會遊行法》等相關法規文獻資料,並蒐集媒體報導及網路評論文獻、訪談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領袖人物,篩選較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案例,就臺灣解嚴前後社會運動發展的演進,進行整理、分析、比對與歸納。他期待臺灣社會運動的發展經驗,未來可以在國際社會運動理論及非暴力抗爭運動比較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案例。
「我的全部,都公開透明在這邊了;我所看待的自由和未來,也將與各位一同分享。」第一本經唐鳳認可,串連她的過去與現在,遠眺自由與未來的深刻之作。 揭開神人級公民黑客、台灣抗疫功臣,被日本媒體譽為「天才IT大臣」的背後思路; 理解她超越一切框架,主張從征服(conquer)到增幅(empower)的共好價值, 用無差別的愛與自由,邁向分享協作的「唐鳳Style」。 ★國內第一本解密「鄉民之神、網路之子」的唐鳳人生紀實 ★上市首週,日本亞馬遜「國際教育、網路入門、性別議題」三類銷售第一 ★獨家收錄影響唐鳳最深的20本書單,橫跨字典、哲學、政經與小說等四大領域 從不被體制所容的天才兒童, 到成為網路鄉民口中的神人級公民黑客、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 在抗疫期間,串連民間與政府,成功開發口罩地圖,使國際掀起台灣熱。 她是位謙和的天才,自稱「吉祥物」, 全然公開透明自己,所有會議記錄、發言,在網路上都查得到, 開放辦公室,接待每一位到訪客人, 即使立場不同,她也願意理解你到「可以站在你的立場為你辯論」 並致力成為連結各方、解決問題的通道。 你不能不認識,這位讓世界讚嘆台灣,讓鄉民津津樂道的神人: →有關創新:從關懷出發推動永續共好 →有關挫折:理解自己的能與不能 →有關自學:讓學習成為解決問題的旅程 →有關良師益友:透過社群成就夢想 →有關跨越性別:不讓生理決定命運 →有關公民黑客:參與能改善現況的行動 →有關未來:用科技增進人類幸福 本書詳細為讀者解密,唐鳳在人生中的七種身分: 天才兒童、自學少年、程式設計師、創業者、跨性別者、公民黑客、數位政委, 看她在各階段經歷的困惑、探索與學習,並且分享她成功自學的心法, 闡述她民主自由的信念,披露她對科技未來的見解。 #就這樣被唐鳳增幅# #在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是智商180。...
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台灣如何兩全?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在《艱難的抉擇》探討了台灣面臨的廣泛問題與政策選擇,並就台灣可以如何幫助自己,以及美國應該如何協助台灣,提供實際的建議。對台灣來說,最艱難的政策取捨,就是如何一邊處理兩岸關係,一邊維持經濟繁榮與競爭力,讓這座美麗島上的人民,繼續過著美好的生活。台灣是1980年代全球第三波民主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華人社會中第一個在和平的狀態下逐步實現民主制度的國家。但是,今日的台灣面臨著許多內部問題與外在危機:社會的高齡化以及由此產生的世代衝突;中國長期威脅要以類似於香港的方式來統一這座美麗島,加劇了島內的本土化問題。台灣在國家安全上,嚴重依賴美國,但它必須利用自己的資源來應對北京所施加的壓力。台灣如何應對自身所面臨的內部與外部挑戰,以及美國和其他大國如何施以援手,將決定台灣是否能夠堅持自己的立場去面對中國所給予的壓力。作者簡介卜睿哲研究台灣與中國事務的美國專家。曾任職於美國國會、國家情報委員會、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四十年來持續積極關注東亞國際事務。現於他曾領導逾十六年的布魯金斯研究院東亞研究中心擔任客座資深研究員,並擔任布魯金斯研究院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研究領域囊括東亞國際事務,尤其關注美國與台灣、中國、日本、韓國之雙邊關係。譯者簡介周佳欣愛爾蘭三一學院戲劇學院博士候選人,美國紐約大學與西北大學表演研究雙碩士,曾任教於美國華盛頓大學戲劇系、愛爾蘭三一學院戲劇系及國立台南大學戲劇系、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與長榮大學翻譯系,教授西方戲劇史、戲劇分析、戲劇創作與英語課程。長年涉獵多種表演訓練方法,尤鍾愛女性獨角戲,曾於台灣、愛爾蘭、美國、德國等地演出,也曾隨三一學院導演Dennis Kennedy赴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協助莎劇《皆大歡喜》的演出。本身熱愛語言,亦為(中英、中法)譯者與(中英)口譯員,並於文化大學推廣部教授中英口筆譯課程。劉維人自由譯者。從譯作出發,參與當代民主、公共討論等議題。譯有《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暴政》、《不穩定無產階級》、《憤怒與希望》(合譯)、《Mindf*ck 心智操控》等。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廖珮杏自由譯者。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重返天安門》、《憤怒與希望》(合譯)、《重病的美國》、《獨裁者的養成之路》等書籍,以及《電馭叛客2077》(合譯)遊戲。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盧靜雜學家。為了畢業劇本接觸TRPG,為了推廣遊戲開始翻譯,結果入門卻是社會科學。喜歡民俗、文學、社會科學,希望透過翻譯,讓讀者以新的視角觀看生活與社會。譯有《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
鄉民造反!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代表這場運動,但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這場以占領國會議場開啟的太陽花運動,毫無疑問地,除了創造台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歷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向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台關注服貿議題、國會運作、政府資訊透明、社會運動新聞報導等等,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而有更多的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卻也共同成就了這場運動。 新媒體實踐作為太陽花運動的重要特色,值得記錄、需要紀錄!這就是本書寫作的角度與初衷。一年以來,坊間已經有不少反服貿運動參與者的紀錄以及對於這場運動的分析,但我們發現還欠缺從新媒體實踐的角度的深度書寫。因此台大新聞所結合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完成了十萬餘字的寫作計畫,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歷史缺口,留下記錄。 本書選取代表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的生命歷程。本書以網路社運的角度書寫與記錄,但是並不迷信科技決定論,毋寧更著重於人與科技的互動,耙梳人類如何使用科技促成個人及社會的改變。這些個案與人物,並不代表太陽花運動中所有新媒體及其參與者的面貌,也不具備壟斷性詮釋的地位。眾志成城,造就一場歷史性運動,而本書中的故事,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新媒體實踐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資訊傳遞、民主溝通與動員能力,或許也能讓我們在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中找到個人生命經驗的對照與反思。 除了專題報導的書寫主體外,本書也邀請學者專文分析太陽花運動與新媒體的關係。學者的專文,為這場公民參與及新媒體實踐提供具有理論意義、社會脈絡與歷史縱深的分析。 謹以此書獻給參與這場運動、追求美好社會與民主價值的每一個人。
一封封書信和地下刊物,如何成為革命的發動機? 臉書和推特又如何限制人們的想像力? 本書帶你穿越時空,回到11個歷史現場 探索種種激進想法,透過不同媒介迸發的時刻。 改變人們思想意識的革命,究竟是轟轟烈烈的,還是緩慢孕育的?美國資深媒體編輯蓋爾.貝克曼試圖告訴你,推動革命的想法,其實更常是在安靜私密的空間中交流成形的。革命先驅們在狹小隱蔽的角落竊竊私語、構築理想,並慎重討論如何實現他們的目標。而人們為求變革所運用的媒介科技,往往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考察人們如何用各種不同的媒介交流互動、一點一滴地醞釀革命。從17世紀推動科學革命的信件往返,到1830年代的英國工人爭取投票權的請願書,再到百年後非洲的黃金海岸反抗殖民者的報紙,1990年代讓女性發出憤怒之聲的小誌,乃至新冠疫情大流行時,流行病學家和醫師在無能政府的陰影下,利用通訊軟體來自救。 在本書描繪的11個歷史現場中,都揭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社會運動──從去殖民化到女性主義──皆是在相對封閉的關係網中形成的,這個私密的人際空間令某一個群體能孕育出之後廣泛傳播的概念和思想。然而,本書也敲醒警鐘:當下由社群媒體主導的世界,正令這樣的空間加速消逝,也導致阿拉伯之春、佔領華爾街和?黑人的命也是命?等運動未能發揮其潛力而功虧一簣。 本書如同一場精彩的媒介與社會運動辯證之旅,除了讓我們重新思考過往媒介所蘊含的核心價值,也為社會變革的出路指明了方向。 ※本書聚焦11個歷史場景,在此先睹為快: •1635年,法國的天文學家佩雷斯克用成千上萬封「信件」召集分散各地的人們觀測月食,成功測量經度並重繪了世界地圖。 •1839年,英國的憲章運動領導人歐康納募集了百萬名工人連署的「請願書」,為工人普選權的實現打下基礎。 •1913年,義大利的未來主義者提出一份又一份充滿想像力的前衛「宣言」,激發藝術家米娜.洛伊也寫下《女性主義宣言》。...
l 唐鳳第一人稱口述、親身共享腦內靈光!l 唐鳳的99個AI時代關鍵思維,隨選隨讀,立即受用!l 收錄十張唐鳳親自手繪概念解說圖!l 獨家刊載「唐鳳與東京大學學生線上問答」文字版,完整呈現智慧頭腦的跨界交流!臺灣數位發展部長唐鳳五歲時閱讀老子《道德經》,其中有云:「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她自此深知「價值的產生,在於空間」之道,最終遷徙到網路世界中獨自尋思、與人協作:她與素未謀面之人共筆、共創,打造橫向溝通平台,每日結束時都將所知所得發表上線;更以自身體歷為基底,提出在AI時代生存的多元心理準備。全書以唐鳳第一視角敘事,分為「思考/學習/網路/工作/人生」五大篇章:99個唐鳳的「私抽屜」,每拉開一格,都可發現直透人心的知行祕訣,當下轉念受用!日本人看唐鳳,就像江戶幕府時代的人,在看明治時代的人!—— 野島剛在別人提供的知識基礎上,我會加上自己實作的經驗,作為驗證,加深理解,或進一步擴大影響力。我稱這樣的過程為「增幅」。如果我能提供一個空間,甚至自己就變成一個空間、一個通道,在「無我」的狀態下,讓眾人透過我,完成他們在意的工作或任務,這就是我的價值。創造一個讓眾人可以互動的空間,就變成我這輩子持續在做的事。來拜訪我的人,帶著他們的人生經驗和夢想,提出想讓世界更好的創新思維,而我的價值,不在於我想要完成什麼,而在於我如何幫他們做想做的事。—— 唐鳳未來的世界充滿未知的挑戰,會遇到更複雜難解的問題(如同Covid-19)、會遇到AI可能取代工作的挑戰,如此一來,更需要演化出跨界的、知性的、協作的能力,這是怎樣的能力呢?這個問號,就是本書的起點。任何一臺電腦,沒有「作業系統」(operating system)就無法運作。環繞著每個人的獨特生命,而慢慢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如每個人腦中的作業系統一般,深深影響著每天的日常。在寫作本書的時候,我意識到唐鳳腦中的「作業系統」,有恆常不變的根基。那是源自她過往獨特的生命歷程,是她在早年閱讀東西方經典,成長於包容又有智慧的家庭教育中,慢慢累積而成的生命基石。這樣安定的力量,穩穩地支撐著她的生命。—— 丘美珍【唐鳳的腦內抽屜任意門】思考私抽屜Ø 常規不只有一種 Ø 面對外國人,英文夠用就好 Ø 批判性的思維並不是否定他人 Ø 我想度過一個「不需要身分認同」的人生 Ø 一個人的價值,不在他積累了多少資產,而是他分享了多少資源學習私抽屜Ø 螢幕腦世代的學習優勢Ø 創造一個有平等話語權的課堂 Ø 文組和理組的界線,其實不存在 Ø 未來10年應該培養的核心能力:自發、互動、共好 Ø 「閱讀」不是讀完一本書,而是理解我想知道的關鍵字 網路私抽屜Ø 我不用手指觸碰手機螢幕 Ø 離開網路,對我來說就是出國...
社會運動與革命: 理論更新和中國經驗
此產品中附有題本,不提供列印和下載使用第一本完整建構數位時代媒體識讀的絕妙佳文獨立媒體人黃哲斌精心撰寫為身處網路叢林的青少年指引方向完整配備數位時代的資訊素養防身術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現今人們身處在一個奇妙的時代:科技降低訊息傳播的門檻,人手一機都能輕鬆創作並快速溝通。網路及數位載具的發展,更模糊了新聞與資訊的界線,讓專業報導與生活書寫在同一平臺被看見,每個人都有機會同時成為作者、評論者及報導者。 然而,科技帶來美好,卻也帶來許多毀壞──我們正處於一個資訊過度膨脹的時空。每天打開社群,螢幕上是永遠看不完的訊息流,偶爾夾雜幾則新聞;許多人習慣瞄一眼標題,就立刻往下捲,更甚至未讀先按讚並轉貼,從不深究資訊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在數位世界的網路平臺上,所有人都有機會成為自媒體,隨時隨地分享自身看法與照片,但一不小心沒拿捏好分寸,可能過度暴露自身隱私,更壞的情況是招來嘲笑、謾罵和肉搜。 本書作者擁有二十幾年媒體資歷,一路走來從傳統主流紙媒到新時代的網路平臺,見證媒體生態的改變,也看見資訊傳播的轉變、社群媒體的美麗與哀愁。他以二十一篇文章,帶領讀者從媒體識讀開啟對話,進而帶入數位轉型、新聞自由的價值、現代公民的媒體行動,並一路直搗至破解假新聞、理解大數據、對抗網路酸民、遠離網路霸凌、避免手機成癮、透視社群媒體的潛能與威脅。這是身處數位世界和網路叢林你我必讀、必備的大補帖與自救手冊。 ◎ 4大章節,21篇精彩絕倫的絕妙好文 ●媒體有事嗎──社群時代的媒體識讀 「新聞」如何從鉛字與印刷機的類比世界,跳入螢幕與伺服器的數位時代?新聞自由為何仍然重要?媒體組織必須承擔哪些社會責任?當前媒體生態與報導立場,如何造成我們習稱的「媒體亂象」?在社群亂鬥的資訊環境下,個人又能扮演哪些正面角色? ●不可不知App防身術──社群平臺與社群文化 如何面對社群時代的陽光面與陰暗面?如何滿足創作慾望、社交需求、心靈療癒等不同層面,同時避開線上騷擾、人氣焦慮、注意力掠奪等社群網站症候群?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迷因」、「網紅」等次文化現象? ●鄉民大挑戰──先求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的網路必修課 「假新聞」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因應?「網路酸民」的線上仇恨現象能如何防禦呢?再者,如何善用「大數據」這項分析技術,避免侵害隱私或社會不公等副作用? ●科技素養好好玩──數位公民大補貼 如何精確理解科技世界的變化?如何運用資訊工具創造最大幸福,同時避免濫用之下伴隨的混亂災難?並探討網路隱私、網路成癮和網路公民社群,知道數位公民能扮演正面角色,共同打造更好的世界。 ★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 ◎本書關鍵字:媒體識讀、數位轉型、新聞自由、假新聞、大數據、網路酸民、網路霸凌、數位成癮、社群媒體、資訊素養、youtuber、IG、自媒體、資訊判讀 ◎無注音,適合13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人權、生涯發展、資訊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社會、生活科技本書3大特色 特色1:獨立媒體人黃哲斌撰寫21篇優質好文,理解數位世界和網路叢林必讀必備的大補帖與自救手冊。 特色2:各篇附有「哲斌大叔的素養概念開箱文」,作為閱讀文章後的延伸思考,並連結生活經驗。 特色3: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 【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 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 ★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選編人的話、引言、文後延伸思考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名人推薦 方君竹|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
從外面來看全球資訊網世界,一切都是剛甦醒的模樣,但在技術圈,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各種商戰明爭暗鬥正酣。那時,我還在美國搜索引擎先驅公司Infoseek工作,在第一線感受到互聯網的商戰氣氛,感受到美國人對新科技浪潮的昂揚熱情。當時我想,新技術革命正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