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數數的口罩

愛數數的口罩
ISBN-10
9888760467
ISBN-13
9789888760466
Category
Juvenile Nonfiction / Comics & Graphic Novels / General
Pages
38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2022-04-12
Publisher
中華教育,聯合電子出版有限公司代理
Author
羅曦

Description

疫情期間,我們每天都會戴上口罩,你能否想像它一生的歷程是怎樣的?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愛數數的口罩,不論是店裏熙來攘往的客人還是絡繹不絕的買賣,都是它數數的對象。自從這個口罩被爸爸買回家之後,它就帶我們去到不同的地方,經歷多次的「被贈送」。這個口罩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口罩?又是甚麼經歷讓它由只享受數數,到日後即使無法數數都仍然感到無比榮耀?

口罩或許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隔膜,但這個口罩教我們明白「奉獻」的真正意義:我們仍然可以透過一個口罩,傳達我們對身邊的人的愛與體諒。

Similar books

  • 你這麼可愛,留給懂的人來愛:口罩男寫給女孩們的「新‧愛情童話」
    By 口罩男

    「總有一個男人,會為你把傘打斜。」19則醒腦散文×24句口罩語錄×3段逆襲小說★奇幻穿越劇情開場,顛覆愛情中的童話幻想★不管有沒有人愛,都要活得漂亮!█▇▆▅▄▃▂▁▁▂▃▄▅▆▇█2021年10月13日,我把自己關在房間,寫著人生中最後一篇日記。歷經了男友的背叛,對象還是自己的好姊妹徐凌葳。我把這兩個人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原來從頭到尾……///不知道過了多久,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竟然趴在教室的桌子上,怎麼又回到學校?輕輕滑動了一下手機,隨即螢幕上便清楚顯示,「2016年12月16日。」天啊,竟然穿越了?一想到過往的淒慘人生,瞬間背脊一涼,「該死!為什麼老天爺要這樣對待我? 」█▇▆▅▄▃▂▁▁▂▃▄▅▆▇█如果,人生能再來一次,你會選擇......這本書開始於和編輯的一次閒聊,口罩:「收件夾裡躺著上萬封訊息,際遇儘管各自不同,傷心卻是同一個模樣。寫了這麼多文章,真的有幫到大家嗎?」編輯:「如果能幫這些故事改寫結局,你會怎麼寫?」口罩男在上萬封社群私訊中,爬梳出讓女人流淚的三大故事原型:渣男、惡婆婆、傻被騙。並從讀者回信中,集結了19篇「最醒腦」散文,穿插24句「最椎心」口罩語錄。搭配全新創作3段「重生逆襲小說」,穿插於全書散文之中,用現代羅曼史的角度解構公主童話,★小紅帽獵殺大野狼:這一次,我一定要反轉自己的命運!★灰姑娘不需要玻璃鞋:結婚又不是來吃苦、修行、做功德。★白雪公主不當傻嫩白:我愛你,但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你。儘管這世界永遠不缺渣男、豬隊友、背叛者,但是這些都無損你的珍貴,每一個女人都可愛,願小紅帽從此不再怕遇上大野狼、灰姑娘可以脫下玻璃鞋、白雪公主不用當傻嫩白。────我們一起勇敢去愛,真正值得的那一個人! 【本書特色】☆☆☆封面特別合作☆☆☆口罩男欽點新銳插畫家Rya繪製封面,以夢幻畫風詮釋「總有一個男人,會為你把傘打斜」意境,讓「從今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只是童話,而是你的真實。

  • 唐鳳談數位與AI的未來
    By 日本總裁出版社編輯部

    2020年,台灣成功阻遏席捲全球的新冠病毒(COVID-19)蔓延,其中的靈魂人物是備受全世界媒體矚目的科技奇才——唐鳳。 不要怕,AI只是聰明的工具,唐鳳告訴我們,擔心受制於AI是杞人憂天,AI和人類的關係就像哆啦A夢和大雄。數位不是只提供「數位」使用,數位是儘可能讓所有人無痛學習無痛使用,如果不能讓某一群人方便使用,那就要改良得更好。在改良過程裡充分展現包容與寬容,這才是「數位創新」、「永續未來」的礎石。 「數位科技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連結不同位置的人們,以創造共享的價值。由此,數位社會不會拋下任何人。」——唐鳳回應《TOPPOINT》讀者票選冠軍感言 活用數位,迎接正在逼近的新政治、新經濟、新生活模式! 《唐鳳談AI與數位的未來》日本狂銷超過10萬本 榮獲日本2021年上半期《TOPPOINT》雜誌讀者票選第1名   口述 唐鳳(Audrey Tang) 行政院政務委員(2016/10/1~)。1981年出生,幼時即對電腦表露高度興趣,12歲開始學Perl,15歲中學休學,以程式設計師身份成立數家公司,19歲在美國矽谷創立軟體公司。2005年,因開發「Perl 6(現在改為Raku)」引起世界矚目。同年,對外公開自己是跨性別者,並開始將性向轉為女性(現在是「無性別」)。2014年擔任美國蘋果公司顧問,參與Siri等系統內建人工智能計畫。2016年10月,35歲那年加入行政院團隊,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閣員,以無任所閣員數位政務委員身份受到重用,擔負主導跨部會行政與數位事務。2019年,入選美國期刊《外交政策》(Global Thinkers)的「國際百大思想家」。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初期,建構口罩在庫管理系統,對遏阻病毒在台灣蔓延甚有貢獻。 譯者 姚巧梅 自由作者。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編輯採訪科畢業,日本龍谷大學日本文學系博士課程修了。歷經記者、編譯、教師等工作,曾任職台灣時報、自立晚報、天下雜誌、大漢技術學院、淡江大學。著有《佐藤春夫と台湾(佐藤春夫與台灣)》、《郭台銘的情人夏普——被台灣買走的日本百年企業》、《地域是可以克服的:一個台灣記者的311日本東北紀行》,散文《京都八年》、《愛欲京都》。譯有小說《惡醫》、商管《後五十歲的選擇》、實用《大笑啟動免疫力》、散文《晚年的美學》、童書《大師的童心》等。

  • 爱上跑步:越跑越健康
    By 陶绍明著

    本书精选了前国家队马拉松教练陶绍明的跑步经验以及微博答疑,相信能够解决很多跑友的问题,可以明白如何跑步、如何训练、如何恢复,以及遇到伤病怎么处理。

  • 不要口罩,只要擁抱!(比較哲學)
    By 歐偉長

    疫情期間,有些地方「距離遠一點,愛就長一點」,有些地方卻「不要口罩,只要擁抱」!奇怪嗎? ◎基準相異,南轅北轍,誰才是「對的」?若各不妥協,造成的結果可會很殘酷,一點都不浪漫! ◎通過定準、比較才能作出最有利、最有效的行動,但是你明白何謂合宜的基準及合宜的比較嗎? 本書獻給 新冠疫症大流行中不幸逝去的人士, 願他們安息; 亦願世人為此多深刻反省, 不要讓他們的死亡了無價值! 我們生活上一切的決定與行動, 總被一個複雜、多樣性、隱晦不明的「比較機制」所操控, 但我們對這個難以捉摸的機制又有多少了解呢? 我們又願意被它暗地裡操弄著我們嗎? 我們每人心中都有一把尺, 把要量的東西與這把尺放在一起, 得出這東西孰長孰短, 藉此才會引發我們的反應、抉擇和行動。 如何正確運用這把尺? 這把尺人人不同,亦隨時空的變化而改動。如何能正確運用這把尺,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探明社會上的一些現象、解開生活上的一些疑團,令生活上減少焦慮、決定上減少錯誤呢? 本書要闡釋的便是這把尺下的「比較機制」。你我對它總是似知非知、似懂非懂,所以常被它操弄著而不自覺,對它帶來的破壞與損害更不會留意。要能提升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素質,明瞭理解它便重要了,特別在時代高速遞變及全球一體化下的今天,更是有這個需要!

  • 新冠世代城乡中国彩虹桥: 灾难共和国三部曲之二
    By Liu, Jun

    2020年2月自武汉封城,上海新冠疫情愈演愈烈。女儿线上学习、我日常的节奏被打乱,在电脑上写点无意识的记忆文字。提振心神应对日常,事后看这七章成就灾难共和国三部曲之二:《新冠世代城乡中国彩虹桥》。三年大疫,全球两千万人死亡(包括我的奶奶),紧急状态接踵而至,让人目不暇给。几乎每位邻居都有居家隔离的孤独、无聊、愤怒与恐慌。大乱来临,往事浮上心头。 本书曾在朋友圈预告,好友好奇文体是否不是专业论文写作。我肯定的答复:散文体。能够自由率性写作是人到中年的福利。许多章节都发给学生先阅读,反馈尚佳。于是我鼓足勇气继续这种文风,偶尔有些注释是实在觉得与作者有缘。   看到王朔先生在《起初·纪年》开篇写道:“想到了历史体裁麻烦,细节考证能累死谁,全知等于难为自己,故取惯常所用第一人称,所见限于一己之侧,能少交待少交待,是不得已……有些人物所行骇人,心机莫测,远超常人所想所能驾驭,亦为第一人称天然具有同情之理解所不容,故在很多篇幅陆续出现第一、第三人称混用章节,乃至最后写丢了第一人称,通篇以第三人称尬然终了。”真是击节赞叹,第一、第三人称混用的同理、尬然和无意识,不能同意再多。本书亦引用了这三年的微信朋友圈文字,都是当时新鲜的文字,更是第一人称。 本书本来写的是彩虹桥。三年大疫之后,再读到托尔金的《魔戒》恍悟,也是甘道夫丧生/死而复生的凯萨督姆大桥(Khazad-dûm Bridge)。这新冠就像炎魔的火鞭要了多少人的命,但也将四位哈比少年送达安全的彼岸,开启了希望征途。

  • 魔法口罩@未來事件簿
    By 林幸惠

      當未來的事竟發生在此刻,要如何因應   若擁有召喚並改變未來的魔法口罩和事件簿   你會否嘗試翻轉人生的現實或未來   且讓我為你訴說,關於魔法和未來的故事     本書透過少年小樹遇到阿伯、以魔法口罩與之溝通並由此拯救周遭親友免於意外的故事,是想跟讀者分享:即使是不起眼的善行,也可能因此避掉一場災禍;即便是未來既定的事件,也可能會有例外發生。問題總有不同的角度與可能性,只要秉持善的心念,相信一切懷疑終將消失。期盼青少年在書中找到充滿正能量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善與愛,共振出美好的能量。

  • 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
    By 李欣倫

    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李欣倫, 繼《以我為器》之後,再度刷新自我之作。 書寫家屋劇場、女性婚姻困境……     楊佳嫻專文作序——   「看似抒發個人在婚姻、家族、妻職與母職裡的遭遇,同樣能當作女人在社會一切處境的寓言。」     睽違五年的最新散文集《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是李欣倫散文書寫的突破自我之作。周芬伶形容:「更犀利,更細緻、更全面的女性與身體敘述,疏離於己的寫法,有小說的客觀、詩的陌生化。雖然文字如清水芙蓉更易讀,然時間自由穿梭,自我多面分化,讓散文的面向更複雜可觀,文字圓熟如轉珠。前面幾篇翻開革命性的李欣倫,令人驚心動魄,之後復歸於孩,還好還好,作者再度刷新自己,你得細細讀來,方知其中驚險。」     本書書寫個人進入婚姻之後的生活,為了兼顧工作、家庭、親子關係,日常面臨的衝突與掙扎,深藏內心的困惑、委屈、挫折與不安,李欣倫勇敢真誠的深刻文字,細緻描繪婚姻困境,道盡女性說不出的心事。最後沿著母女兩代生命軸線而上,回顧童年記憶與無憂少女時代,自己為人母後更理解上一代的處境,還有身旁女性親友、文學中的女人們……交織而成世世代代的女性宿命。     ★內文摘句   「走出房門,她繼續邊工作,負責餵食並接送小孩,盡責吸收親子教養和情緒管理課程,風風火火地開展戰鬥的一日,到了夜裡才能把自己丟擲上床,躺成靜物。」——〈洞與缺口〉     「學習在婚姻中把自己摺疊再摺疊,修剪再修剪,從溝通、辯駁到最終保持緘默,妳才知曉那伴隨遠古母系流淌而出的血與淚,除了被歧視、被指責的恐懼外,是不是也有更多的擔憂:不要女兒受苦。」——〈末日音聲〉      ...

  • 黑日
    By 韓麗珠

    即使城市遍地磚瓦,依然有暴政者無法拿走的溫柔 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

  • 孤絕之島: 後疫情時代的我們
    By 黃宗潔

    病毒的威脅逼迫我們重新去量度自己與世界的距離,封城、限聚、居家隔離…… 人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島。 2020年始,疫情時代降生,人們不得不習慣口罩竄上自己的臉孔,拉遠與親愛之人的距離。世界劇烈地移動著,然而我們生活的方式究竟有何改變? 關於「日常」的崩解,郝譽翔〈日常生活的恐怖〉寫及疫情期間一位在家的母親無處可躲,日日是重負;張亦絢〈稀奇古怪的故事〉則大膽揣測口罩將改變一世代人們的表情,馬翊航〈間格與旋轉的裝置〉提到居家工作期間,只有UVC消毒燈罩能帶來太陽溫暖的氣味。 關於「異域」的現場,何曼莊〈寂靜中的聲音〉道出紐約封城的焦慮與出口;潘國靈〈役年・疫年——窗外・窗內〉描繪反送中運動到疫情爆發後香港的變動;孫梓評的〈漂流物〉談及前往柏林駐村卻遇疫情折返的窘境。 關於「超現實」的境遇,龔萬輝〈時鐘旅館〉揣想了當欲望不會因疫情停歇,填補內心的匱乏需要什麼樣的代價;川貝母〈鼴鼠雨果〉則描繪出封城後最熱門的行業竟是理髮師,只好列由政府規管,成為最自由也最不自由的職業。 本書邀請了34位華文作家為疫情進行創作,當中有詩、散文以及小說。來自不同世代與地區,多種觀察的面向,讓你一次看完大疫之年的人生百態,也借此書寫作為連結,願在困頓的時刻,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內文摘選│ 「疫中種種,如發生在塑膠泡中,透明而抽離。這是一次集體的靈魂出竅,彷彿我與我身世界,從來是一個巨大而抽象的概念,而我們經此一回,終於知道。」──洪愛珠〈與世有隔〉 「疫情遮蔽下,究竟該如何與靈魂保持親近?太遠,宛如兩人對峙談判;太近,逾越了,你腦中被電視機裡各種令人憂懼的報導所構成的警報器即刻大響,倏而掩去了靈魂聲音。」──振鴻〈抵達之前〉 「人總想看被遮掩起來的事物,其實底下什麼都沒有,誰說埋在土下的盒子裡一定有祕寶,有時候,只是想要掩埋一些什麼的過程。」──蔣亞妮〈聖母時間〉 「蜂群如風起的黃昏,他拍死一隻/在茶杯或者歌唇的旁邊/暮色就蜚短流長了/他的尾指沾了酸掉的蜜。」──廖偉棠〈愛在瘟疫蔓延時〉 「因為只有內心強壯,才能讓我們在絕望時仍能作出選擇,擁抱存在,受傷害而沒有被擊倒。」──陳慧〈白蝶〉   作者簡介 | 主編簡介 黃宗潔...

  • 口罩
    By 鄭玉堂

    新冠疫情肆虐三年,世界各地的疫情反覆,經濟陷入了最糟糕的境況。亂世中,生活在海外的中國移民,成為疫情下獨特的族群。他們離開了祖國的土地,時刻掙扎於生活與精神層面的兩難中,一方面需要適應不同文化的衝擊,另一方面要面對疫下生活的困境,他們在海外的生活如何?光鮮的表面底下隱藏?怎樣的故事? 本書以100年後的虛構未來為起點,以倒敘的方式記錄了從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開始,全球特別是澳大利亞疫情形勢發展變化及抗疫歷史,通過對主人公彼特、偉文等人物的生動刻畫,展現了一代在澳華僑在新冠疫情時期中的工作生活狀況和情感心理世界,呈現了華僑甘苦交織的奮鬥歷程,蘊含了對百年後世界和平有愛的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