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s of Health & Fitness / Diseases / Alzheimer's & Dementia

  • 我想念我自己(經典愛藏版)
    By 莉莎.潔諾娃(Lisa Genova)

    我的昨天消失了,明天還是未知數, 我該為了什麼而活? ◆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莉莎‧潔諾娃話題作品 ◆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盤踞59週 ◆ ...

  • 我和我的失智媽媽: 照顧好失智家人,並照顧好自己
    By 陸曉婭

    我的媽媽,漸漸地成了我的孩子……【真實失智照護歷程,獻給家庭照顧者】我在六十歲生日那天,二度退休,為了陪伴失智的母親;但同時,我也努力活出自己有品質的晚年。◆◆◆一想到這個被我稱作「媽媽」的女人,再也認不出我,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我覺得非常惶恐……我該如何和這樣一個身還在、心已遠的媽媽相處?▌六、七十歲老人照顧八、九十歲老人,已成高齡社會的典型場景,亦正是本書的現實景況。作者年屆退休時,母親患了失智症,令她掙扎交戰:誰來照顧?如果全天候地全職照顧媽媽,長期下來,我還有可能重新融入社會嗎?▌這也是一部愛的紀實。母親認知恍惚,卻給了她機會重耕親情荒地,鼓起勇氣去愛,感覺像終於找回媽媽:我該詛咒失智症呢,還是感謝它?如今媽媽會張開雙臂與我擁抱,這是我過去六十年不曾享有的啊!▌身心俱疲,她曾想逃開!但又罪疚於「不孝」……幸好有一群照顧者同伴,讓她接納自己也會有痛苦、害怕和委屈:我們不是聖人,就算產生逃離現況的衝動,也請理解,這只是我們處理不了自己情緒時的應對方式之一。▌但,失智畢竟不可逆,母親的病情日趨重度,「那個難題」,難以迴避:該怎麼跟媽媽說?告訴她「我們要送你去安養院」?她會不會覺得我們不要她了……◆◆◆這本書,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不光是作者的個別經驗,你我也終須面對。在這場生命的馬拉松考試中,我們全心照顧心愛的人,也請記得,要照顧好自己。本書特色◎ 內附【照顧失智家人】、【照顧自己】實用資訊,平衡照護與人生。◎ 陪伴失智母親十多年的作者,從「照顧者」的角度,真實錄下失智老人的一段生命歷程,細膩描述陪伴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實際的照護應對。:她是我的媽媽,現在也是我的小孩,我餵她吃飯,幫她穿衣、洗臉,帶她上廁所,我緊緊地和她牽手,給她安全感,我哄著她,讓她不覺得寂寞,開心笑出聲。有時,委屈在心裡翻騰,吸去我的能量,但我會陪自己一下,不去認領她的辱罵。生病的挫敗、無助、羞愧……她只是想發洩,千萬別傻傻地把她的氣話當真。我像呵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呵護她,把她當成小寶貝。在媽媽徹底斷開與這世界的連結前,我就是那條她與世界之間的連結線。名人推薦◎ 吳佳璇醫師:「這本書,一定能為更多曾經或即將陪家人走到最後的讀者,帶來溫暖與力量。」◎ 王培寧醫師:「這本書很真實,很正向,很實用。」◎ 推薦序: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失智父親的照顧者)◎ 共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王培寧(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朱為民(台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書煒(POP Radio聯播網台長/主持人)陳乃菁(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穎叡(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楊力州(導演/執導失智長者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劉秀枝(失智症領域權威/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共鳴好評‧感動回饋◎ 含著眼淚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我向所有的失智症家庭照顧者推薦這本書。面對日漸失能、失智的母親,曉婭老師沒有把照顧任務當作是一場「漫長的告別」,而當作是與母親重建全新的溝通模式、重建母女關係、撫平過去創傷的珍貴機會。寫完這段文字,我就要給我的媽媽打電話。因為我和曉婭一樣,年幼時沒有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從身體到情感都沒有建立起母女間的親密和依戀。曉婭是母親得了失智症以後,才重建了那種親密和依戀,而我,我不想、也不能等到那一刻。我要給媽媽看曉婭的書,並且告訴媽媽,我很愛很愛她,她是我心裡最美麗的媽媽。——《聰明的照護者》主筆/洪立◎ 它看起來像日記,讀起來像散文,但它更像是一本生動的失智症陪護教科書,字裡行間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方法與技巧,乃至智慧和啟迪。──北京師範大學老年心理學教授/王大華◎ 參與本書編輯工作的每個人,都落淚了,她們打電話給媽媽、休假回家看媽媽……而我還記得看到書的最後一句時,人到中年的我在辦公室痛快地哭了一場。作者是個強大的女性──母親、女兒,身為女性,我們可以很了不起! ──本書簡體中文版編輯/外外當當網讀者推薦 ‧ 我的媽媽今年八十歲,閱讀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啟示和幫助:怎麼幫助媽媽預防和延緩衰老;怎麼陪伴與照顧老年人;怎麼透過與母親的溝通和交流,去圓滿母親和自己的生命等等。如此真實而細微地對各種狀況的面對與處理,每一個小點上都具有借鑑與學習的價值。 ‧ 上了些年紀的我,除了情感故事,感興趣的還有裡面分享的一些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實際操作。作者運用心理學知識觀察、分析、理解、陪伴媽媽,獨特的視角,使得她寫的這本書和別人不一樣。

  • 預防失智症的飲食法: 預防失智、延緩病變、從飲食著手,並提供增強記憶力的50道食譜
    By 顏哲宏、林毓禎、真妮4

    預防失智、延緩病變、從飲食著手……由醫師、營養師、料理師,三大專家聯手打造,提供您正確的醫學觀念、正確飲食、營養與料理的重點,並提供增強記憶、預防失智的50道料理食譜。失智症在全世界的發生率不斷攀升,它有可能就發生在你周遭的親朋好友,甚至你我身上。一旦有症狀發生,即表示大腦已經產生病變,以目前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為例,也只有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這兩類藥物可用來治療,但藥物只能用來改善症狀或延緩病情,並而無法完全根治。關於失智症,預防勝於治療,尤其三高患者,除了基本藥物治療之外,還更需要改變生活型態,以避免失智症的發生。而改變生活型態預防失智症最主要的方法不外乎充足的睡眠、規律的運動、健康的飲食與持續的社交活動等。本書從失智症的成因、種類、判斷、以及藥物治療,結合營養學的知識,再藉由料理師的巧手,把一道道美味的佳餚呈現在讀者面前,讓每位讀者可以透過日常生活飲食來遠離失智症找上門,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健康寶典。預防失智症:從生活最基本的飲食開始做起,吃的好、又吃的對,就能預防腦力退化,不讓失智症找上我們。本書特色1.淺顯易懂的理論篇:由專科醫師親自執筆,將可能造成腦力退化的因素一一為大家說明,達到避免自己誤踩導致腦力退化的地雷。2.補腦自己來:想要增加腦力,想要補強記憶力,想要預防失智症上身,不難。由專科營養師親自挑選適合一般人食用的食材,為大家分析每一種食材的營養素外,還為大家解說營養素對大腦的幫助。3.料理好簡單:我們有專門的健康料理師,把營養師挑好的食材,以魔術般的手法,變化出一道道美味的好料理。料理很難嗎?手殘的人會不會做不來?不想弄得一身油煙行嗎?都行。跟著書裡的步驟,一步步做,不到半小時,一道道營養好料理就可以上桌了。  

  • 跟著醫學博士這樣吃,「記憶力」變好了!: 我忘我自己怎麼辦?全球頂尖團隊研究,30歲開始改變飲食,就能降低失智風險
    By 安田和人

    台灣每100人中,就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如果有一天,我忘記我自己,怎麼辦?這種飲食法,絕對可以「預防」和「改善」失智。30歲就要開始改變飲食習慣,大幅降低失智風險。◆ 預防失智風險X延緩病變,可同時從飲食著手──經過全球醫學團隊證實,這些飲食和營養素,的確能降低失智的風險。從現在開始多吃活腦飲食,防老又防病,預約三十年後的精彩熟齡人生!◎ 每周喝三次蔬果汁,失智症發病機率降低76%;◎ 每周吃一次青背魚,罹患失智症風險降低60%!◆ 已經罹患「失智症」,也能用飲食延緩、改善病變 ──◎ 核桃:每天吃7~9顆,改善運動和認知障礙。◎ 藍莓汁:天天喝一杯,12周就能明顯改善記憶力。◎ 蛋和黃豆製品(豆漿、豆腐): 多吃可提高專注力、記憶力。◎ 杏仁:一天二十顆連皮杏仁,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症病情。 [患者親身實證,改善飲食後,真的有效!]89歲的上村奶奶:「再也沒有忘了拿錢包,或是忘了拔鑰匙了。」63歲的伊藤阿姨:「88歲的媽媽,可以自理生活,也不需要輪椅了。」65歲的圓尾阿姨:「83歲又獨居的叔叔,又能讀報、自己上街購物。」83歲的遠藤老師:「記憶力恢復,不再健忘,也無需再拄拐杖。」76歲的鈴木女士:「睡眠品質改善,頭腦清楚,不再忘東忘西。」本書食材及營養素都經由全球頂尖專業團隊研究實證,對改善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明顯成效。◆ 30歲開始就要這樣飲食,讓大腦維持年輕──【有以下狀況,你和家人需要馬上改變飲食習慣!】□ 小事記不住,鑰匙、錢包常忘了拿。□ 感覺反應慢半拍,沒有從前靈敏。□ 缺乏運動,天天久坐,腰圍悄悄地變寬。□ 喜歡吃牛肉、奶製品,例如起司等食品。□ 父母親或家中親屬,已經罹患失智症。根據統計,目前失智症最大的原因是年齡,因初期症狀和由老化引起的健忘很像,常錯失最佳的黃金治療期。而失智症沒有特效藥,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親屬在照護上也欠缺應有的知識,對於病情和醫師的投藥都不清楚,常讓照顧者感到身心俱疲。醫學博士告訴你,全球頂尖團隊研究證實,讓大腦回春、變年輕的飲食秘方,保養大腦,提升記憶力的兩大關鍵:存在蔬果和青背魚類中的抗氧多酚和DHA,有保護大腦的功能。● 綠花椰菜營養豐富,是預防失智的最佳選擇。● 沙丁魚可維持血管健康,生吃最好。● 鮪魚脂肪中DHA最豐富,是防失智關鍵。● 鮭魚富含蝦青素,可修復大腦受損細胞。● 「一天一顆蘋果」,除了遠離醫生,也能增加學習力和記憶力。 ● 在當令季節(冬天)吃菠菜,抗老效果是其他季節的三倍。 ● 銀杏不能增加記憶力,但是可以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預防血管型失智。● 洋蔥的刺鼻辣味,是保護「記憶」的關鍵。失智症患者,在未來會愈來愈多,且增加的速度很快;年齡愈大,愈有可能失智。無論是為了爸媽,或是為了未來的自己,都應該要了解失智症的全貌,除了用藥物緩解病情之外,還可以透過飲食來預防並抑制病程發展。書中詳細說明五種最常見的失智症,以及伴隨失智症而來的周邊症狀,用藥種類和副作用;除了遵照醫囑用藥,書中也舉出經醫學界研究証實,從飲食中攝取能活化腦細胞、減緩腦神經病變的營養素,能有效地預防或大幅減緩、抑止失智症病變;最後,舉出十一個靠飲食確實改善生活品質和病徵的案例。失智症無法痊癒、根治,但已經知道如何預防與大幅減緩病程進行。在全球人口高齡化的現在,無論年齡是否已到失智症門檻的六十五歲,都應該及早改變飲食和生活型態,降低自己未來失智的可能;若家中已有親屬罹患失智症,也能透過此書更加了解病情變化,除了遵從醫囑用藥,也能從飲食上改善失智症狀。本書特色※五大失智症狀與周邊病症詳細介紹,解答失智症照護、飲食選擇等問題。※食材及營養素都經由全球頂尖專業團隊研究實證,對改善記憶力、預防失智都有明顯成效。名人推薦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主任/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 ...

  • 老年痴呆防治
    By 彭德明, 幺丽春, 张英编著

    本书由神经内科专家编写,分7章介绍了老年痴呆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检查和防治措施等,主要供中老年患者、家属和社区卫生人员阅读参考。

  • 高齡者團體藝術治療:失智症的介入與預防活動手冊
    By 林端容

    鑒於臺灣步入高齡化社會,銀髮族能維持自我照顧與保持身心理健康乃是刻不容緩之任務,而藝術治療是以一種最人性化與自主性的方式,提供銀髮族發揮本身具有的能力與持續開發內在潛能的療癒途徑,藝術治療也是最溫和與親切的身心療癒的過程,能克服身心障礙或無法完全以口語表達的障礙和侷限。 本書是結合理論與實務的銀髮族藝術治療,作者以一位專業藝術治療師角色,經過3年在長期照顧(長照)機構的經驗證實的成效。舉凡身心障礙和失智風險的長者在參與多元設計的藝術治療活動之後,能提升身心靈能量,心態變得積極開朗並且樂意面對身心缺陷、積極復健並勇於追尋生活目標。 期望藉著本書的分享,能提升社會大眾與專業人士對銀髮族之藝術治療的目的、認知、介入與運用技巧,習得如何幫助自己和銀髮的長輩們。

  • 爸媽真的失智了嗎?: 臨床心理師從上萬名個案身上看見的45個診間故事
    By 黃耀庭

    「家屬認為是失智症的情況,90%其實都不是失智。」從心理角度下手,重新看懂長輩最讓人大嘆無力的脫序行為!專文推薦朱為民 台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感動推薦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李若綺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金浩鑫 社團法人中華長照協會理事長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陳穎叡 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雷若莉 弘光科技大學護理系(所)主任從事臨床工作近二十年,衡鑑過上萬名長者的臨床心理師,從只看見「個案的脫序行為」,到看見「個案是完整的人」。他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長輩,為肩負照護壓力與情緒包袱的家屬,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 搞不清楚時間,半夜醒來說要上班• 明明回答過了,同樣的問題還是每隔五分鐘問一次• 老是對外說自己是獨居老人,可是明明已經搬去跟兒子同住兩年了• 要她做什麼總是說我不會、我不知道• 突然說自己欠某某某錢,但對方卻說沒這回事• 電視開一整天,問他節目內容卻一問三不知• 重複吃藥,一個月的藥不到半個月就吃完了過去一向能幹獨立的父母,居然變得不合常理、無法溝通,照顧不好自己,難道他/她失智了嗎?對失智的恐懼,導致照護者普遍看到「問題行為」就直接聯想到「失智」,然而,急著貼上「失智症」的標籤,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行為,反而可能製造更多問題。長輩的問題行為,背後原因往往是心理、性格、生命史、生活習慣等複雜因素:• 老是認錯人,可能只是偏心;真正的失智症患者會越活越回去,比起「認錯孫子」,更可能認為「自己沒結婚哪有孫子」。• 說自己看到鬼,可能是睡醒幻覺(或睡前幻覺);失智症的幻覺不會固定在什麼時候出現,而且當事人記不得、說不清楚具體內容。• 五分鐘前做的事情也否認,可能只是死不認錯的自尊心作祟;失智症患者無法辨別什麼話對自己有利、什麼不利,無法「選擇性記憶」。不盲目相信衡鑑測驗,你應該知道這些事:• 長輩的簡易智能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分數差,常常是因為他們沒動機或想睡覺等心理因素,不代表只有那樣的能力。• 「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簡稱CDR)測的是長輩的「認知能力」,必須排除生理問題的影響,但實際上重聽、眼睛不好等都可能造成誤判。照護長輩,你可以有更省心省力的作法:• 別給自己「一定要怎樣」的限制,保持彈性,不只能減輕壓力,關係也更融洽。• 隨著年齡增長,腦袋處理訊息的速度會變慢,只要放慢說話速度,不用大吼也能溝通無礙。本書作者黃耀庭臨床心理師,在從事失智症臨床工作的十多年來,近距離長期追蹤、觀察上萬名失智症個案和其家屬。卻意外地發現,個案遠比教科書上所說「患者認知功能會愈來愈差,約八到十年就會進展到非常嚴重」更為複雜。有些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數年後回診,表現突飛猛進;也有些原本衡鑑結果正常的個案,多年後,卻走上失智一途。「為什麼,現實狀況與教科書上的描述如此不同呢?」他為了解開心中疑惑,不斷探究、思索用藥之外的其他可能。診間的這四十五則故事,為照護者提供了跳脫失智症框架的思考觀點,指出一條更有效、更有人性的照護之路。。本書特點• 提供臨床心理師的專業角度,協助照護者以「全人」角度去理解個案。• 清楚指出「一般長輩」與「失智症患者」的問題行為有何不同。• 提供照護一般長輩及失智長輩的不疲倦心法。• 破除一般人對MMSE、CDR、NPI等衡鑑結果的常見迷思。

  • 大步走,不失智!: 步幅加大5公分的走路革命,醫學博士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
    By 谷口優

    預防失智症的最新研究!短短五公分的「步幅革命」迎向不失智的長壽人生,祕訣就在於大步走路現在開始大步走,你的今天比昨天年輕!【一定要推薦給爸爸媽媽的健康書】 ▌寫給「想要活久一點,但不想失智」的你人人都希望健康長壽。光是「長壽」還不夠,「健康」是絕對必要的條件。否則,如果始終臥病在床,或是罹患失智症必須有人照顧,長壽也沒有意義。 以下幾種人請注意:□走路身體很緊繃的人□拖著腳走路的人□走路步伐很小的人 →日本老年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步伐小的人,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可達3倍以上!」步伐變小,也是腦中某處的迴路堵塞所導致。但是,只要你努力邁大步,腦就會為了實踐這點,創造出新的迴路。 ▌重點不是走路速度,而是步伐大小(步幅)研究發現,步調快慢與「認知功能衰退」看不出因果關係。要確認腦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步幅能否擴大」。最新研究指出,「步幅不穩定的人」表示認知功能有問題,且「腦部異常」造成步幅變窄,是不可顛覆的事實。因此,只要你能夠刻意跨大步走路,就證明你的腦能夠正常發揮功能。→只要步伐比現在大一點,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就會減半。 ▌大步走的好處,不可不知● 刺激神經迴路● 找回肌肉活力● 提升心肺功能● 使血管有彈性● 預防老年癡呆● 讓心情變開朗走路的好處,大步走都有,但「步伐大」,才是健康長壽、預防失智的關鍵! ▌簡單跨大步,足以改變你的人生跨大步伐的走路方法看似簡單,卻大有學問。如果你的腰腿無力、腦部不協調、無法保持平衡,請自我訓練持續大步走,你將體驗到:○ 大步走路,姿勢會變好。○ 視線變高,手臂會確實擺動,腳尖也會跟著朝上,整個人看起來更有精神!○ 全身的肌肉比過去更活躍,運動量大幅增加。○ 全身的血液循環會變好!○ 因為腦和腳之間的資訊交換變得頻繁,為了處理這些資訊,大腦會更加活化。 ▌「步幅」要多寬,才算理想?「步幅」是指一腳的腳跟到另一腳腳跟的距離。不分男女,任何人都適用的步幅目標是65公分。即使你沒有做到這個數字,也不用悲觀,只要步伐能夠比現在大一點,多1~3公分就是進步,表示你有機會愈走愈好、愈走愈大步!→日本一萬名銀髮族的實驗發現:「步幅65公分」是決定健康長壽的關鍵。 ▌開始大步走,預防失智提早上門是否會得失智症,與你現在幾歲無關,越年輕就開始訓練腰腿越有利!★年輕人現在就開始大步走,沒有所謂太早的問題。★高齡者現在就開始大步走,也沒有什麼太晚的問題。就算沒有器材、沒有錢、沒有時間也能辦到。利用通勤或購物時,稍微跨大步伐走路,這樣就足夠了。抬頭挺胸、跨大步走路,一下子就會看起來年輕了十歲,而且真的會很有精神。還能預防失智症,得到健康長壽,是最棒的收穫!→步幅只要增加5公分就能夠回春5歲,增加10公分就能夠年輕10歲。 ▌本書特點1. 教你「刺激大腦」的正確走路方式。2. 步幅加大5公分,用對方法,人人都可達標。3. 不分男女老幼,都能持續下去的運動。4. 了解失智症的真相,提供被證實的預防方法。5. 掌握吃出健康與長壽的營養知識。 ◎ 親自體驗「大步走」的讀者分享:剛開始我很害怕大步走路。因為我接受心肌梗塞手術時,心臟已經裝了四根支架。走路成了復健的一環。即使同樣步數,只要步伐變大,就能夠走出更遠的距離。我覺得刻意大步走,比起只是普通走路,更能夠鍛鍊肌肉。我的右膝裝有人工關節,左膝則是經常積水,以前常跑醫院。可是,現在走路走得這麼勤快,反而不覺得疼痛……家人和公司的同事也都說我「看起來比以前更健康了」。──73歲M先生 害怕腳痛而無法走路時,走路不自覺就變成畏畏縮縮,很擔心自己的腳所以都低著頭走。更可怕的是我不停找尋不走路也沒關係的藉口。我心想:「哎呀,這樣下去可不行。」正好學到大步走路的好處,讓我想要試試……我以前是路痴,也經常忘東忘西,但現在感覺記性也變好了。我的血壓和血糖也下降了。體重也是。所以到了七十歲、八十歲,我也絕對會保持現狀。──67歲I女士 我一開始的步幅是45公分。因為我無法二十分鐘全程都大步走路,有時大步走,有時恢復平常的步伐大小走。持續一年之後,我的血壓下降了。和我一起休閒運動的朋友們也問我:「妳看起來變瘦了?有做什麼嗎?」我聽了很高興,因為身體線條很重要。我認為這都是大步走路的功勞喔!──77歲K女士

  • 松鼠之家:失智症大地
    By 白明奇

    ※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一部電影Se souvenir des belles choses(英譯Beautiful Memories, 2001,台灣譯為〈記得我愛你〉)。※    如William Gibson 所說,未來其實已經到來,只是分配得很不平均。在失智業已盛行的時代,我們必須面對失智症的正確診斷及其帶來的問題。台灣要什麼樣的長照,要什麼樣的照護,取決於民間聲音。※    白明奇醫師是失智症的權威。綜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加上淵博的專業知識,寫出一篇篇令他印象深刻的失智症故事。※ 此書讓你充分了解失智症,包含記憶與失憶、早期失智、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路易體失智症、額顳葉退化症、生活中的失智症、與長照相關和電影中的失智症。

  • เคล็ด (ไม่) ลับ กินอาหารให้ถูกธาตุและตรงกรุ๊ปเลือด เพื่อสุขภาพแข็งแรงอายุยืน
    By หมอปริญญา แพทย์แผนไทย

    สำนักพิมพ์ : เพชรพินิจ ราคาปก : 185 บาท ชีวิตของคนเราเปรียบเสมือนหนึ่งการเดินของนาฬิกา ตราบใด ที่ลานไม่ขัดข้องและยังเดินตรงอย่างสม่ำเสมอนั้น ย่อมหมายถึงสุขภาพ ร่างกายที่แข็งแรง ไม่มีโรคภัยเบียดเบียน แต่ถ้าวันใดที่นาฬิกาหยุดๆ เดินๆ นั้น อาจหมายถึงสัญญาณอันตรายที่ส่งผลต่อชีวิต ดังนั้น การกินอาหารให้ถูกกับธาตุทั้งสี่ในเรือนกายของเราและ กินให้ตรงกับกรุ๊ปเลือด ยังเป็นการมุ่งเน้นให้มีการปรับความสมดุลของ ร่างกายที่ดีที่สุดเท่าที่จะทำได้ให้แก่ภูมิต้านทานของเรา รวมไปถึงระบบ ย่อย ช่วยลดโรคและน้ำหนัก เพิ่มพละกำลัง ทำให้ไม่แก่เร็ว ช่วยทำให้ สุขภาพร่างกายแข็งแรง มีอายุยืน...

  • 中醫師看診失智症
    By 林舜穀

    對於失智症,中醫有不錯的治療對策,而且已經被臨床研究所證實!這對失智症患者來說,是多一種的治療選擇。 用中藥來治療失智症,可以延緩腦部的的退化,並且預防失智症病人因為肺炎住院;減少失智症病患因為身體機能的老化,而需要放置鼻胃管、導尿管、呼吸道插管等痛苦的維生設備。維持食慾和消化功能,是中醫失智症治療的重點,除了服用中藥以外,針灸治療可以加強吞嚥功能,可以減少吃東西時嗆傷與噎到的危險。 失智症照護是個漫長的過程,本書獻給所有失智症的患者、家屬和第一線照護人員,介紹中醫師用實證、有效的治療方式,及在家就可以自己做到的方法,讓失智症患者可以活得更好,也讓家屬做好準備去面對照護之路上的各種困難。 本書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簡介中醫對失智症的常用治療,以及何時開始治療是最佳的時機;第二章依照失智症的嚴重程度,依照初期、中期、後期介紹不同階段的治療策略;第三章則依照病人的症狀,介紹中醫的分類方法,以及面對特殊病患的處理原則;第四章與第五章則分享飲食照護與四季保養方法,與第六章日常照護一起,希望提供家屬清楚的建議,要如何安排失智患者的飲食與生活。希望藉由本書的介紹,家屬可以對於失智症有更多的了解,也能透過中醫的調養幫助患者。 

  • 西出陽關: 無故人的失智歲月
    By 陳亮恭, 劉建良

    這些顛覆傳統的觀念: 享清福,可能很快就失智 「讓老人家多動腦去做些事情」這種講法,顛覆傳統的照顧老人家模式,傳統就是人老了,就是要被家人保護照顧、好好的侍奉。 可是照這個講法:「老人家還是要讓他適度的,去靠他自己的能力處理一些事情。」是很不一樣的,這無關孝順與否,而是在幫忙他不要退化的太快。以現在的生活形態來說,所謂的「老來要享清福」,不見得就是享清福,因為太享清福,什麼都人家代勞,自己都不用腦動作,可能很快就失智了。 失智跟老化,真的有很大差別 失智病人當他一開始自覺到有些不對勁了,會推託一個原因掩飾:「這個我不做了。」或是「這個我不想要了。」失智的病人很特別,他不想去做的事,他都會搜尋一個記憶中合情合理的理由給你,讓人信以為真。 預防失智,從心血管健康著手 一提起心血管疾病,大家會想到中風。 可是即便沒有中風,若一個人整體的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慢性的腦部的缺氧,就算沒有發生過中風,血管也沒有阻塞,可是在做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後看起來,腦子整個就是缺氧的狀況。 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 失智症的病人在吃些什麼藥?把它攤開來看,很多失智症病人,是那些治療失智症藥沒有吃,可是精神症狀的藥吃了一堆、心血管疾病的藥吃了一堆、促進腦循環的藥吃了一堆……這些藥有沒有明確的療效? 很多醫師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並不是病人因此而變好;如果照顧的家屬對於失智過程是清楚的,其實病人不見得需要用藥物來處理。非常多的研究指證:失智症的病人,如果長期在吃這些精神藥物,他的死亡率會變高! 沒有一個疾病像失智症,折磨家屬的痛苦遠比病人多! 從生命歷程來講,失智症的發生,65歲以上機率大概是5%- 10%左右,到了80- 90歲,則高到20%- 30%。如果,能對失智症多些了解,是指,真能幫得上忙的了解,會是越來越「高齡化社會」下,無數家庭的渴求吧! 失智病人在警覺到不對勁的時候,會用已認知、甚至非常合理化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恐慌無措;以至於家屬不疑有他,等病持續惡化,不但讓家屬錯愕,病人也錯失了早發現早治療。病人許多言行表現,親如家屬都會誤認為病人是存心在找麻煩、惡搞,把家的氣氛緊繃到有如戰場。 失智病人經常還伴隨著各種慢性疾病,照顧上有多重的技巧,日本政府把失智症當高齡化社會的「難以負荷的沉重」看待,台灣的輕忽,病人及其家屬,唯有靠自立自強、自求多福面對,門診所見,多是苦不堪言。 失智症不僅國家要付出極高的醫療成本,家庭經濟與人力的拖累更是驚人,當2016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與15歲以下人口等比時,失智症遠比癌症,更值得大家關注。本書以人文醫學角度談失智,藉由臨床醫案,沒有硬梆梆的專有難懂教條理論,書中對如何看待失智症,從預防、發病、照顧,到家屬因應,皆提出可行易行的幫助方法。 本書封面及內文插畫,由國內名水墨畫家鄧雪峰教授夫人提供。鄧教授失智後作品,被收藏界譽為可遇不可求的「窯變」之作,宛如畢卡索的「星光」,一畫難求。也是國內唯一記錄失智過程的研究畫作。

  • 留住相愛,停止傷害: 臨床實踐的失智症照顧方案,陪伴患者也照顧自己,走出情感疲勞,找回生活平衡
    By 二花小姐(劉波汶)

    資深失智症照護專家寫給茫然無措的你,立刻就能上手的失智症照護方案,溝通話術╳緩解技巧,有效應對症狀、消弭衝突,陪伴身為家人與照顧者的你,走出壓力與負面情緒,與親愛的他好好過日子。【誠摯推薦】大師兄/作家王培寧教授/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高有智/《ĀnkěCare創新照顧》雜誌總編輯陳乃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陳靜敏/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國立成功大學教授(依姓名筆畫排列)六親不認、口出惡言、顛倒是非……失智症狀總令照顧者束手無策又心如刀割。親身臨床經驗精煉的照護心法,引領你與症狀共處,留下心力照顧自己的內心,不再被病症綁架。你將看見,在內心深處,他仍是深愛著你的那個人。依據衛生福利部調查,台灣的失智症人口逐年攀升,無數家屬面臨失智症照護的難題。看著心愛的家人彷彿變了一個人,卻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感到困惑、挫折、受傷……聰明靈光的奶奶漸漸找不到回家的路,回到家卻直說你不讓她回家;與你感情一向很好的母親認為你偷了她的錢,是可惡的小偷;原本溫文儒雅的父親不分青紅皂白地辱罵家人……失智症患者的這些「失控」行為,其實都是有原因的,也有方法可以應對。本書作者二花小姐身為資深護理師、澳洲醫院臨床教育訓練經理,擁有豐富失智症照護經驗,同時也經歷至親罹患失智症,切身體會照護者的手足無措、身心俱疲。本書濃縮多年臨床心得,以真實的案例故事,引領你走入失智症患者的腦中世界,從常見症狀出發,帶你學習與失智症患者溝通、互動,在變化層出不窮的狀況下,都能掌握應對、緩解的重點技巧。在失智照護這條路上,你毋須再迷茫。本書將幫助你減輕照護壓力、重拾生活平衡,留住對彼此的愛,停止互相傷害。「失智症就像硬梆梆、沈甸甸的蚌殼,將我們熟悉且鍾愛的那個人囚禁在撬不開也扳不動的硬殼中。但只要找到對的方法,我們都有機會窺見深藏的珍珠,為這條漫長孤獨的路途,注入一些正向且珍貴的回憶,留住相愛,停止傷害。」──二花小姐【專家誠摯推薦】「作者以豐富的照護經驗,以真實案例將失智者的症狀生動的活躍於文字間,輔以大腦認知功能的理論基礎,帶領讀者由觀察他、瞭解他,到面對他、緩解他,將失智照護回歸到以愛為本,不再彼此傷害。」──王培寧教授/台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本書提供在認知症照護上,從照護者最困擾的精神行為症狀(BPSD)著手,從問題的解析到照護的技巧與方法,為一工具書。」──伊佳奇/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二花小姐以細膩的筆觸幫助讀者理解與失智患者相處過程中該有的應對方式,字句間充滿溫暖正向氣息。一再提醒大家:即使老化與疾病不可逆轉,但我們依舊能在照顧過程中記住彼此的愛而沒有傷害。」──陳乃菁/長庚醫療財團法人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執行長

  •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從預防、理解到遠離,失智症權威醫師教你從此不再害怕它!
    By 王培寧、劉秀枝

      面對失智症患者,記得輕聲說一句:「不用急,我們會等你。」  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  退化失智不可癒,40歲就該開始預防!  十大失智警訊.八大預防因子.六大增智訣竅.五大照顧建議  國內失智症兩大權威名醫聯手出擊,打破錯誤迷思!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從輕度、中度到重度,我將漸漸地忘記自己,忘了這世界,那些迷了路的記憶,就請你為我好好收藏。  我可能忘了怎麼吃飯,耍賴地拒絕張口,請你耐心哄著我、逗逗我,就像小時候我費盡心思餵你吃飯,希望你健康長大一樣。  也許我變得容易焦躁,常常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或疑神疑鬼,請你靜靜地陪伴我,給我一個愛的抱抱,就像我曾經這樣守護著你。  總會有那麼一天,你明明在我面前,我卻再也認不得你,畢竟我連自己都記不住了。然而或許,這是老天送的一份大禮,給我、也給你,一個從頭來過的機會...  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早在出現明顯症狀之前,大腦裡的病變已經過十多年的累積,直到不堪負荷,而發病的此刻,就是「最好」的狀態。這種病,不是老年癡呆,也不是老番癲,有家族性基因突變的病患,大腦的病變可能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由於至今仍無法根治,對現代人來說,比憂鬱症和心臟病更令人害怕。  然而,失智症不但可以藉由十大警訊而提早發現,漸緩病情惡化,更可以經由日常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預防或延緩失智的發生。在本書中,兩大權威名醫分享多年實證心得,帶領讀者全面性地理解失智症,以同理心陪伴患者,更關懷主要照顧者。失智症,不再是不能說的祕密。  補充資料:  ◎ 關於失智症,我們最常見的疑問!  ●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  ● 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有什麼不同?  ● 記憶力不好是失智症的前兆嗎?  ● 年紀大了就一定會得到失智症嗎?  ● 失智症等老了再來預防就可以?  ● 我會得到媽媽的阿茲海默症嗎?    →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疑問和解答,請詳見本書!  ◎...

  • 征服阿茲海默症:從病變基因、造假風波到藥物研發,與疾病對抗的最前線戰士,如何幫助患者及其家人找到解方
    By 下山進

    ★日本亞馬遜網站讀者4.6顆星好評★哈佛學者、知名分子生物學家福岡伸一推薦殘酷的疾病──遺傳機率高達50%,如果遺傳到這樣的突變,發病率是100%,且在40多歲就會出現徵兆……**********失智絕症的救贖之日終將來臨?!*********#神經纖維纏結#類澱粉蛋白斑塊#衛采#阿茲海默症基因#基因轉殖小鼠#科學家造假#藥物研發#臨床實驗#愛憶欣#疫苗療法#Aducanumab#DIAN*****揭開最前線戰士與阿茲海默症的百年奮鬥故事******☻醫生☻科學家☻國際製藥大廠☻患者☻家屬☻阿茲海默症家族為了尋找那希望曙光,100年來研究者、製藥公司以及家族具有遺傳性阿茲海默症的人們,經歷了怎麼樣驚心動魄的故事?日本報導文學作家下山進,花費10多年時間親自採訪各界人士,圍繞在解明絕症的人間戲劇現正展開──▎發病 ▎專出俊男美女的青森家族,陸續出現遺傳性疾病……「陽子大概傳到種了」。陽子原本應該出門採蘋果,但家族裡的人看到籃子裡裝的不是果實,而是滿滿的葉子時,伴隨著不祥的念頭竊竊私語。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醜聞 ▎為了名聲,不惜造假的科學家!1993年3月,《自然》期刊大張旗鼓地發表了呈現阿茲海默症病徵的基因轉殖小鼠。人類終於取得「聖杯」了嗎?但是照片卻被揭露是人類大腦的切片!▎發現 ▎阿茲海默症基因找出阿茲海默症基因的競爭到了決勝關頭。日本團隊將突變範圍縮小到在14號染色體的800萬鹼基。終於在這個地方發現了關鍵基因!▎解藥 ▎第一款治療藥物愛憶欣的誕生原本無藥可治的阿茲海默症誕生了第一款治療藥物。這款藥物讓沒沒無聞的衛采從小公司躍升為製藥大廠,過程中又做了什麼巨大的賭注? ▎意外 ▎為疫苗奮鬥的研究人員也發病了參與研發AN1702的女科學家,喜歡開車時在腦中計算簡單的數學問題。然而就在她開車通勤的時候,發現自己算不出來了。後來也投身臨床試驗……▎希望 ▎2021年6月獲得FDA 核准的新藥──AducanumabAducanumab是自 2003 年以來第一個被核准的新療法,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證實透過清除乙型類澱粉蛋白緩和病情的療法,更被視為阿茲海默症重大里程碑,它又經歷了什麼樣波折的研發過程呢?【本書特色】紀實文學形式,身歷其境認識百年大症的歷史及與該病抗爭的故事研究者、患者、醫生、患者家屬、製藥廠,集結各方各面最前線戰士專業用語化繁為簡,非醫學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上手詳實記錄代表性藥物研發過程,邊看邊學專業知識!作者親自採訪歐、美、日相關人士的第一手報導

  • 不失智的29個好習慣!:跟著70+名醫這樣做,健腦防衰,健康慢老!
    By 鎌田實

    慢性發炎與三高、心血管疾病等有關,更會提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身體衰弱、口腔衰弱、社交衰弱等衰弱症,會加速老化或需要照護。健腦飲食聰明吃、日常動作當運動、改變舊有習慣、練習無齡生活,讓大腦維持年輕,對抗慢性發炎&衰弱症,就是預防失智症的關鍵。*特別追加收錄 抵禦covid-19「提升免疫力保護自己的7個好習慣!」◎抑制慢性發炎◎預防老年衰弱症◎充滿活力享受人生「變得經常忘東忘西」就是必須重新檢視生活習慣的訊號,維持年輕的身體、健康樂活,就能活化並常保年輕的頭腦!鎌田醫師教您簡單實用、不昂貴的「29個不失智的生活方式」!飲食攝取大量具抗氧化力的蔬菜,能抑制慢性發炎;多吃魚,能健腦、增肌,預防老年衰弱症!◎大量攝取具有高抗氧化力的蔬果◎利用魚類的優質油脂,讓大腦變年輕◎攝取能製造肌肉、骨骼的蛋白質……等 (詳見第2章P57~)運動健走等有氧運動X深蹲等刺激肌肉的運動,提升認知功能,有效預防失智症。◎以深蹲讓下半身的肌肉更結實◎做抬腳跟運動預防骨質粗鬆症◎快走搭配慢走,提升心肺功能……等 (詳見第3章P91~)生活習慣做自己喜歡、覺得有趣的事,大腦就能變得積極樂觀、達到活化效果。◎保養口腔,確保自己能飲食、說話、開口笑◎閱讀、欣賞電影,覺得感動就要寫下感想◎維持興趣,參與社會活動……等 (詳見第4章P109~)每天只要這樣做,就能保持年輕的大腦!1早上起床後,讓自己沐浴在陽光下2早、午、晚,各做10次大範圍深蹲與抬腳跟運動3利用零碎時間,一天快走搭配慢走15分鐘4一天攝取350克的蔬菜5看報紙,關心社會脈動6與人對話7測量血壓與體重,預防高血壓與肥胖8保持優質睡眠,讓大腦獲得充足放鬆本書章節重點.鎌田醫師的一天──這樣做,確保大腦健康!.每天只要這樣做,就能打造年輕的大腦!第1章 失智症可以藉由生活習慣來預防第2章 讓大腦保持年輕有活力的飲食方式第3章 鎌田式走路法&肌肉鍛鍊法,讓大腦充滿活力第4章 改變想法與習慣,每天都能「鍛鍊大腦」.即使罹患了失智症,還是能過著幸福的生活專業推薦 (依筆劃順序排序)白明奇 成大神經學教授兼老年學研究所所長伊佳奇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政策研究者林彥鋒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曹汶龍 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賴德仁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